高收益債券,由低信用級別的公司或市政機構發行的債券。在美國指的是評級在BBB以下的投機級債券,實際在發行中以BB及B級為主。其信用等級差,發行利率高,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
國際市場上,高收益債券通常由信用等級較低或盈利記錄較差的公司發行,是海外證券市場特別是美國債券市場上的重要產品,主要用于中小企業融資以及投資者資產組合。據估計,2011年全球垃圾債發行規模接近5000億美元,成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成長最快的市場之一。
美國市場是垃圾債的主要市場,20世紀80年代,以“垃圾債之王”米爾肯(Michael Milken)為代表的一批投資家,利用垃圾債調動天量市場資金。1982年,米爾肯開始通過“垃圾債券”形式發放較大比例的貸款來兼并企業,即杠桿收購。 他在金融界的影響如日中天,個人的收入也隨之飚升,如1986年一年的交易傭金收入就曾達到5.5億美元。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就不斷有人狀告米爾肯違法經營。法庭于1990年確認米爾肯有6項罪名,米爾肯最終被判處10年監禁,賠償和罰款11億美元,并禁止他再從事證券業。
在國外,高收益債名義上指評級在BB 級以下的非投資級債券。考慮到我國債券市場評級現狀,比如有虛高成分還有人情成分,可以將BBB級定為高收益債券,“這個可以成為一個分界線”。目前,交易所債市主打產品是公司債,上交所發行上市的基本是大型優質企業發行的高等級債券,而債券發行不得超過發行人凈資產40%的規定,嚴重受限了交易所進一步發展公司債市場的潛在資源。
1997年,為了防止信貸資金入市炒股,央行下令商業銀行退出了交易所債市,銀行間市場逐步取代交易所成為最主要的債券市場。
2007年,《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正式實施,交易所重新發力債券產品。長江電力發行了首只公司債。
2009年,《公司債券上市規則》進行了修訂,豐富了債券品種。上市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債券市場的統一互聯取得進展。
2010年,證監會推出“綠色通道”,公司債發行審批時間縮短到兩周至一個月。
2011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私募發行公司債開始。
由此引發的更新、并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
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松。
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松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
杠桿收購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
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余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等得的。
【總結】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
等國資金大量流入,并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后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對于高收益債券發行主體準入門檻的設定,如門檻過高,則可能將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企業限制在門外,門檻過低則可能令部分償債能力較差的企業通過高收益債券取得融資,若該類企業未能及時償債勢必侵害投資者利益。
高收益債券發行采取私募方式較為合理,將發行對象限制在10名以內,以控制風險波及面。不過,也有券商固定收益部負責人認為,以私募形式可能會導致發行困難,限制高收益債券市場的發展。
據調查,目前大多機構沒有參與認購高收益債券的意愿,承銷部門普遍擔心高收益債券的銷售存在較大難度。如何設定合格投資者門檻、吸引更多合格投資者進入高收益債券市場,則成為其推出前亟待解決的又一問題。
高收益債券或將采取備案制。部分業界人士就此認為,這可能造成數以萬計的企業為發行高收益債券進行備案,一旦出現風險事件,波及面將非常廣泛,進而影響高收益債券市場的良性發展,發行總量如何控制,也為業界關注的另一政策焦點。
高收益債券的推出可借鑒國外做法,引入信用違約互換(CDS)、債券抵押債務憑證(CBO)和風險緩釋合約(CRM),以轉移和對沖信用風險。不過,盡管業界對于引入風險對沖工具頗為期待,但引入上述哪種合約尚存在一定分歧。
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六項,包括強化信披機制;建立保護投資人的破產清算制度;完善信用評級、審計制度、違約問責機制;建立受托管理人機制;建立債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對破產發行人提供部分償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