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崛起 第十九章:決策管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7日 16:24 新浪財經 | |||||||||
《個體的崛起》由歐洲首席管理大師萊恩哈德.斯普倫格撰寫,是當前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管理類暢銷書,僅在歐洲的銷售量就已超過三十萬冊。此書一經出版便得到了英國《金融時報》、德國《鏡報周刊》、《世界日報》、英國《管理雜志》等強勢媒體的大力推薦,并憑借其極具顛覆性的管理哲學,在歐洲企業界倍受矚目,作者斯普倫格也因此被公認為“德國唯一能打動人心的管理大師”。
《個體的崛起》萊恩哈德.斯普倫格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授權新浪網獨家連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鼓起勇氣面對未知 在處理身邊的瑣事時,我們容易固執己見,不肯隨波逐流;但在面對重大決策時,卻容易順應潮流。 ——約翰.索爾(John R. Saul) 決策的意義 生活中到處都是目標沖突。人們的行為充滿了矛盾、不確定性和不一致性。我們經常會面對種種吸引人的選擇,作出后果無法預料的決定……所有的主管都曾面臨過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選擇集權式組織還是分散式組織,全球化還是本地化,大而全還是小而精,尋求代理商還是自己培養業務員,緩慢蛻變還是迅速變革,在國內還是國外生產,競爭還是合作,聯盟還是獨立? 但是,矛盾也讓人們的行為條件變得更優越,矛盾的本質就是自由。由于矛盾的存在, 情況隨時會改變,達成目標可能會有多種路徑,有時候還會有互相競爭的目標可供選擇。在這種競爭環境中,管理階層知道,他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選擇,必須每天尋找新的平衡,依據新的條件作出決定。這就是所謂的“決策”—放眼未知的未來,確定行動的方向。斯沃琪(Swatch)前CEO弗里茨.阿曼(Fritz Ammann)曾說過:“管理階層作決策的時間,通常和決策內容的規模與重要性成反比。”決策并不是要你接受某事,而是有意識地使你傾向于某一方。 決策的前提就是不確定性。如果你相信自己,對自己的分析能力沒有任何懷疑,你也就不會懷疑自己的選擇。而后,你就會對行為的結果做一個大致的估算,并確定該如何實施。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你來說也許易如反掌,但這并不是決策。只有當情況模糊不定、方向不明,而且你對所有的備選方案都充滿疑惑時,你所做的決定才叫決策。決策需要耗費精力,因為每一種方案看起來都很合理,你不是在對錯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硬幣的正反面之間”做出選擇。做決策時,你肯定會受到來自決策相反方的阻力。那些想逃避阻力的人,我們稱之為“決策的弱者”。在很多企業里,人們總是設法逃避做決策,因為做出錯誤決策的后果,往往比不做決策的后果嚴重得多。 最好的主管是多余的主管 決策過程其實就是你選擇正確方案的過程:“雖然我們決定這樣做了,但情況很可能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哪種方案比較好呢?事實上,你根本無從得知,因為你必須放棄其他選擇,而它們所導致的結果你是無法知道的;而且,事情的結果只有在做出選擇后才能看到。這種情況在職業生涯的選擇上也表現得很明顯:進了某家公司后,才知道這家公司到底好不好。嚴格意義上講,決策就是在你無法決策的情況下所做出的選擇。 人們通常要等到時候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選擇。 有些公司的企業文化是開放與自由的,他們崇尚試驗,允許員工嘗試錯誤,尊重員工的差別或偶然選擇。他們認為,結果越多樣化,計劃就越成功:“只有不斷嘗試各種方案,然后才能找出最有用的。” 矛盾和決策的壓力,是管理階層存在的外部先決條件。他們必須在沒有掌握足夠信息的情況下做出決策;否則,超級計算機也可以作企業的執行官了。管理階層必須在難以取舍的選項之間取得妥協—想要行動,就必須排除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將這種不確定性個人化,讓個人陷于矛盾中,你就會感到壓力重重。所以,許多主管就要求公司給予明確的方針,甚至是詳細的辦法。不過,這種做法的代價就是犧牲了個人特質,破壞了自由和領導存在的外部條件。這也是對等級制度的過分要求,它們必須保證一些不可決策事件的可決策性。 如果想讓某個決策面面兼顧,不至于受到太大的阻力,就必須在決策之前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這種做法見效很慢,但無疑是很明智的。不過,這種做法并非處處適用,有時候處于緊急狀況,就必須馬上做出決策。當然,決策越快,風險就越高。管理人員必須決定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樣的選擇是合適的。但是,很多管理階層更相信自己的判斷,更愿意采用自上而下的決策過程,不愿意和員工合作,這時,溝通過程就沒有作用了。如果他們和員工能密切溝通的話,員工們就會支持這些依情況而定的計劃—關鍵在于信任。 我們不僅需要圓形的會議桌,還需要剛正不阿的決策態度。特別是在面對危機的時候,受員工重視的等級決策模式,還是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員工無法達成統一,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力就要派上用場,這也是他們的任務。檢驗管理人員能力最好的辦法是:看看當主管不在時,員工們的績效如何。最好的主管就是“多余”的主管。 次要秩序管理 如果我們注意到決策結果的滯后作用和副作用時,就會發現領導的復雜性要遠遠超出我們當初的想像。有時候,決策的副作用(次要秩序)和決策結果(主要秩序)影響力一樣,甚至比決策結果還要大。決策通常只側重解決短期困境,但其副作用可能是長期的,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希臘城市里房子的墻很臟,很難看,那是因為,清掃墻需要交稅;墨西哥市政府為了減輕市中心的空氣污染問題,規定某些汽車只能在單數日進市區,另一些汽車只能在雙數日進市區,結果,短期內汽車數目就增加了好幾倍;有些銀行用賬號表示新增顧客的數量,結果導致數量激增,產生大量的行政費用;某石油公司為了節省全球分公司開會的旅費,積極采用視頻會議,結果那些從未謀面的人變成了朋友,為了保持友誼,他們制造各種見面機會,結果反而提高了公司的旅費開支;某位銷售主管,為了某種產品的促銷,提出了讓經銷商分紅的建議,結果公司的另一種產品無人問津。 就像改變員工的行為模式一樣,一種改變會使另一種改變成為必要。其實這是多此一舉,管理人員就為了顯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就像有人在高速公路上開快車,他們總是抱怨別人開得太慢了,其實他們忘了,是因為自己開得太快了,所以才覺得別人開得慢。管理人員經常對員工們抱怨:“改變!”其實,他們自己沒看到,正因為主管的言行,下級才喪失了改變的興趣,因為他們對主管的話產生了逆反心理。所以,決策次要秩序本身就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 如果把目標協定和獎金制度掛鉤,就減少了達成協定以外目標的可能性。為了達成另外的目標,你就必須用新的獎金制度與之掛鉤,這只會造成員工對獎金制度的依賴性;同時,這種做法還忽略了副作用的存在,強大的副作用很可能會危及到原來的成果,使問題更嚴重。因為副作用一般會延后發生,而且也容易脫離原來的路線,其嚴重性就很容易被低估。很少有企業對現行措施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采取防范措施,他們只注意短期內的成功;而且,防范可能發生的問題也確實很難。就像有人所說的:“不能被測量的事物就無法被管理。”企業顧問也是一樣,他們解決主要問題,而后解決由主要問題所衍生出來的次要問題。 管理次要問題,需要企業中有一個復雜的、非線性和動態的體系與之相對應。我們知道,任何一個解決問題的做法,都會產生新問題或增加復雜程度,我們必須盡量估算由此可能產生的后果。也許,你會采取“干脆不解決”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因為解決副作用的行動實在太大了。不做決策也是一種決策方法,并且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由于手頭的信息太少,又缺乏有說服力的觀點,所以我們經常面對無法分析的局面。面對復雜情況,你可能會害怕或手足無措,不過,無論如何,你要鼓起勇氣,因為這是一個決策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