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崛起 第七章:個人發展方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7日 14:42 新浪財經 | |||||||||
《個體的崛起》由歐洲首席管理大師萊恩哈德.斯普倫格撰寫,是當前德國最具影響力的管理類暢銷書,僅在歐洲的銷售量就已超過三十萬冊。此書一經出版便得到了英國《金融時報》、德國《鏡報周刊》、《世界日報》、英國《管理雜志》等強勢媒體的大力推薦,并憑借其極具顛覆性的管理哲學,在歐洲企業界倍受矚目,作者斯普倫格也因此被公認為“德國唯一能打動人心的管理大師”。
《個體的崛起》萊恩哈德.斯普倫格 著,當代中國出版社授權新浪網獨家連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通往地獄的善意之路 完美是非人性的,因為人不可能完美。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組織塑造的樣板 公司的“人力發展”專案小組已經開了幾個小時會了,他們正在討論公司的管理策略以及相關的訓練課程。投影機打出大大的標題:“我們應該培養哪些人格特質?”人們激烈地討論著這個問題。但是,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的矛盾性。因為答案只能是:“無法訓練出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不是訓練出來的,它來自內心深處,是天分和后天努力的完美結合,是一種自我展現的能力,無法用速成法來培養。 不過,本章的主題不是人格特質,而是“個人”和“發展”,這兩個詞是一個奇怪的組合。所謂個人,在眾人的精神中呼吸,沒有特征,通常和組織的需求緊密相連;個人的入口一般也在后面某個緊鄰垃圾桶的地方。而發展,有掙脫束縛、伸展筋骨之意。一旦把這兩個詞組合起來,看起來就頗具遠見,也頗為樂觀。 很多企業都以本公司的個人發展方案為豪,當然是因為它有可取之處。“如果你認為個人發展方案耗費太多,那你就看看能力低下的員工們能做些什么吧。”有人敢冒險反對嗎?其實,很多公司的經理人都并非才華橫溢、極具個性,他們只是系統的衍生物、展覽品,受到系統的保護。我們在討論組織的缺點時,這些受過“培訓”的經理人,也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一個接受長期“培訓”的人,是眾所周知的“組織人”,在公司中非常引人注目。 人力發展“措施”,其實就是人力發展“規則”,企業借此來衡量、規劃員工的發展方向。看看你的公司高層吧,大多數人根本談不上什么個人特質,幾乎一模一樣、輪廓模糊、互可替代。難道沒有例外嗎?只有極少數的人才具有人格魅力。這些一致化的人只會適應,缺少批判性、冒險性,沒有特點、勇氣和創造性。而董事長們則大聲疾呼:“我們需要橫向思考,不要互相模仿!”如果你對現代企業的做法有所了解,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的觀點是:個人發展方案本身就是個人發展問題的一部分。它一開始就假設個體是體弱多病的,只有通過它才能恢復健康。它訓練員工—直到他們變成思考的侏儒,并在無意中使他們更幼稚、更無能。這種“個人發展方案”就是一個培訓系統,最終培養出了沒有棱角、不會反抗的“組織人”。 那些從人力發展中心出來的人經常會說:“我們已經談過了,他們知道怎樣做對我最好。”管理階層這么做,無非是想保住自己的飯碗,而那些可憐的員工卻廉價地出賣了自己的未來。 冥頑不靈,難以忍受 很多企業認為,個人發展方案的目的是促進轉變,對象是人而不是組織。個人的想法和行為應該以公司現階段和將來的需求為依托,符合條件的才是“完美的人”。這背后隱藏了人類心理上的一個無理要求、一個陰暗面:“我無法忍受其他人跟我不一樣!”他人的個性、堅持、生活的隔閡、個體的動機等等,和我是如此不同!他的特別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侮辱、一種無法補償的冒犯。盧梭曾說:“出生就是為了站在法庭上。”所以其他人就應該為我負責,最后他必須變成“我們”,沒有區別,也不能反對。 所以,當員工公開表示分歧時,管理階級往往會受不了。因此,員工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不可以按照自己的定義去理解工作質量。很多經理人(不只是人事部的)都有一些“塑造下屬”的秘密武器,諸如:完美協商的十條秘訣、高效率員工的七種工作模式、管理員工的“第五條紀律”。他們遵循公司的既定原則來塑造個人,不經修改和檢測就實施相關方案。他們相信,通過這樣的“治療”可以極大地提高員工素質,避免他們“重蹈覆轍”。很多情況下,員工和犯人沒有什么區別。 人力發展意味著個人特質的消失。 聽起來很夸張嗎?一點也不。公司常以人力發展來掩飾其丑惡本質:降低員工的智商與情商,消滅一切個人特質。當然,身為公司的無名小卒,你是不會知道這些的,也許你也根本不愿意知道。管理階層把平等、教育樂觀主義、對職場的興趣等理論混在一起發酵,釀造出一種混合飲料,來迷惑員工們的認知。這種混合飲料的推進劑就叫做“潛力”。 把每個人都培養成“超人” 傳統的管理理論有兩個基礎:一是個人的不足,一是個人的“潛力”。對于潛力,我們可以用一句廣告語來形容:“只要你愿意,沒有什么不可以。”因此,很多企業都鼓勵他們的員工:“只要你們愿意,你們就可以超越極限。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能,現在發揮的只是冰山一角。你們可以……”天哪,只要你愿意,這些都能實現嗎?他們對你說,你可以變成你想要的樣子,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于是,你開始認為自己是超人,可以超越任何障礙。這就是個人發展方案的目的。 有趣的是,員工們往往對管理階層也帶著同樣的期待,不同的只是口號,從“給我加油”變成了“讓我再進修一下”。他們希望主管能激發自己的工作潛能、增加發展機會和空間。于是,管理者搖身一變成了解放者,激發了員工的一切斗志,讓他們著手做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他們真的需要解放嗎? 這完全利用了人們求勝心切的心理:害怕失敗,不夠自信。所以,當管理階層對員工說“你還不夠好”時,他們就相信了。于是,他們努力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至少是看起來更好。數十年來,篤信“人力發展”的人一直認為自己可以變得更好。他們的基本出發點很簡單:“只要愿意改變,我就可以成為一個很不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發展方案順利施行。而且它還主張,惟有學習“正確”的方法,磨平棱角,你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員工。簡言之,個人特質妨礙了組織的運作。 刺激和治療 習慣改變了,蜘蛛網就能變成鋼絲網嗎?你捫心自問:最近你改變過嗎?我并不是說學了新的電腦應用軟件之類,而是真正地改變做事風格和思考模式。記不得了?那么換個問題:你是否因為他人而改變過自己?再進一步:如果你是一個好勝心強的人,你認為自己會喜歡團隊工作嗎?你相信“團結就是力量”嗎?如果你不喜歡對立,那么你會喜歡充滿沖突和辯論的工作嗎?你喜歡充滿手段和競爭的工作氛圍嗎?如果你性格內向,你能勝任交際頻繁的崗位嗎?你能享受不停結識新同伴的樂趣嗎?如果你厭惡例行公事的做法,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繁文縟節中去嗎? 我知道這些問題都是經過篩選的,不具備任何代表性。但我想表達的是:只有認真檢視自己,才知道人們的改變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 人們只能緩慢地改變自己,并且改變的幅度很小。 自然法則限制了人們改變的愿望。完形治療法創始人弗里茨.波爾士(Fritz Perls)曾說:“改變需要時間。”他還說,個人只能去適應自然界的轉變。我曾和很多人一起工作,他們之前也都相信“擯棄自我”之類的鬼話。在做了5次深呼吸之后,他們發現這些毫無意義,認識到自我的重要性才是企業家的真諦。 妄圖一夕之間改變員工幾年或幾十年來形成的思想,真是癡人說夢。讓自己的潛能去推翻自己,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習慣、風格、個性和自我認知,我們就是這些特質的綜合體。我們還和其他人緊密相連,形成了自己的行為網絡。一旦我們改變了部分行為,其他因素也會隨之變化。就像整組齒輪,如果你改變了其中一個的轉向,其他的齒輪也必須配合調整。 根據精神生物學和學習心理學的研究顯示,人類的認知在20歲左右就差不多發育成型了。我們心靈的敏銳程度、受傳統影響的程度、認知的方式、價值觀等都已經完全定型。大腦會長期保留我們的過往。如果有人說,“我們應該發展員工的人格和認知。”你大可以當做是天方夜譚。也可以說,這些人對個人發展方案抱有過于樂觀的期待。 例如,2000年2月,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發表了一份針對化工企業所做的調查報告。這些公司在過去四年中,一直宣稱自己是“學習型組織”,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根據報告顯示,這些公司的經理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以身作則”,而“給員工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學習和改變”則排在最末。這就是叫囂了四年的成績! 人力發展是沒有論據的論點,個體性是沒有論點的論據。 風行了30年的個人發展方案到底有何成效?依我看,這個用了幾十年時間、耗資數十億的方案根本就是徹底失敗。如果讓經理人選擇,管理一個人或解決一個實際問題,3/4的人會選擇后者。根據我的經驗,4/5的經理人并不勝任。他們不能有效地提升員工的工作績效,關心的只是權力和前途;他們管理著數百萬的預算,掌握著整個企業的運作,卻不知道如何跟下屬談話,如何切入談話要點。也就是說,領導訓練課程只是紙上談兵,對實際情況沒有任何幫助。它所產生的只是高度一致化的“人才”、類似的企業和標準化的會議模式。 徒勞無功 在個人發展方案中,英國菜的制作方法和市場經濟都有可能出現。所以,盡管它的表現千變萬化,其實本質是一樣的。讀到這里,我們可以摒棄人力發展萬能論的觀點了,我們也應該放棄把員工培養成“超人”的妄想。所謂的“改造”是毫無意義的,相應的措施也只是白白浪費時間,外來的能量并不能轉化為內在行為的動力。員工不是燈泡,不是你想怎么點,他們就怎么亮。事實上,如果他們自己不想亮,你怎么點都無濟于事。 我們大腦的神經網絡必須在孩童時期就密集“行駛”。如果在孩童時期沒有好好使用的話,它們就一直是“單行道”;而如果讓孩子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流量變大的話,它就能發展成“多行道”。比如說,一個人在小時候就善解人意,那么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他就能設身處地感受別人的處境,進行良好的溝通。這就是他的多行道神經高速公路。相反,如果一個人小時候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他長大之后就很少會將心比心。他這樣做,并不是因為他壞,也不是因為笨或遲鈍,而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他的神經通路是一條荒蕪的單行道。這是他的缺點嗎?這說明他是差勁嗎?都不是。這只是他的性格,是他樸實無華的一面,也是他的特質。沒有人是潛力無限的,也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更不會有人萬事皆通。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的,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這種差異性也正是人類社會的價值所在。個人特質不可能完全復制,更不可能說變就變。 惟有認識自己,才可能找到心中的和平。 但是,偏偏有人喜歡玩這種游戲:試圖改變他人。因為他們心里一直想著:“我要把你變成合我心意的人。”不過,別人可不會跟著你的想法走。人不是機器,不能用按鈕隨意控制。毫無疑問,人是會受外界刺激影響的,但絕對是不可以控制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而且個人的改變不是特定的,完全由自己來控制發展方向,他人無法代勞。而所謂的“終南捷徑”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第一,它違反了個體的特殊性;第二,如果你在提問之前就已經預設了答案,那就無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第三,由于沒有選擇余地,所以員工不會產生責任感,也就不會對結果負責。 所以,不要過分依賴個人發展方案。如果這個計劃在你的公司大行其道,那么,員工的“適應性”就越來越強,而個體特質就沒有發揮的余地。難道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勞改所 很多人說:“當我在信箱里看到雪片般的個人發展規劃專案時,我覺得自己就像是留級生。”在這個知識告訴發展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學習,不斷獲取各種資格證明,以免落伍。出于對明天的恐懼,我們努力跟逝去的昨天作斗爭,強化自我,提高自身素質。情況就是這樣的。 終生學習,聽起來好像很正確,但也可能抹殺個體成熟與自我完善的可能性。外部教育從來都不會改變一個人,自己必須努力尋找合適的教育方案,這樣才能真正地改變。在這里,我不想討論終生學習的必要性,想說的是它在企業中的效應。學習過程通常因為著結構上的等級關系:老師和學生之間,已學者和未學者之間。“未知”把所有人都變成社會教育的犧牲品:“你們不知道的知識,可以從我們這里學習到。”雖然東西方之間在這點上有很多差異,但心態卻是完全一致—把人們一輩子綁在學校,不斷充電學習,不給他們自由。終身學習似乎可以打破等級的藩籬,但你很少能看到高層管理人員參加這類課程,更不要說成為你的同學了。不過,這并不妨礙他們作為你的楷模。 等級的權威意味著:“我不必學習,但你必須要學”、“我不必參加,因為我高你一等”、 “如果不是這樣,我也不會是董事會成員了,不是嗎?”從等級管理的角度看,那些必須參加培訓的人就是不完美的人,還需要繼續努力。因此,我想問的是:個人發展方案對員工到底是褒還是貶呢? 個人發展方案在等級制度下是不公平的。 那些被挑選出來、參加個人發展方案的“高潛力”員工,處境卻匪夷所思。為了在未來承擔更艱難、更高層的任務,他們現在卻必須去嘗試不合適自己、也沒有能力完成的任務。也就是說,為了以后能更上一層樓,現在必須先貶低自己。很多不可能的東西都被加到了這個神圣的計劃中,它就像一個巨大的老虎鉗,個體的獨特性被它夾得粉身碎骨。“學習成為別人”是升遷的有力保證。當然,他們是絕對不會公開承認的。 績效評估體系也是個人發展方案的重要幫兇。在上一年績效評估中成績不是很好的員工,通常都會被要求參加培訓課程,但這卻讓他們顯得更加幼稚,缺少自主性。企業就像一個培訓作坊,在每一個員工身上都打下深深的烙印。卡爾海因茨.蓋斯勒(Karlheinz Geissler)有一句非常優美的話,用來形容個人發展方案再恰當不過了:“一個鳥籠,它正在尋找一只鳥。” 因為成功而受罰 等級制度使個人發展方案的存在缺乏正當性,除了上述等級不平等的原因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大多數人都知道,對于個人發展方案來說,最重要的媒介因素就是員工的上級主管。不過,大多數主管對此都漠不關心,反而刻意保持距離,從不在意下屬到底上了哪些課程、對他們是否有幫助、怎樣才能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在自己的部門,以及是否需要幫助。盡管如此,員工們在課堂上卻經常聽到:“管理人員是你們的啟蒙老師。”企業希望管理階層能為公司培養出優秀的員工,這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 這聽起來很誠懇,其實卻很幼稚。公司的管理階層對員工的自我完善沒有絲毫作用。員工進步太快,就會對主管產生威脅。實力大增的員工會加劇底層的權力競爭,進而影響上層的競爭程度。如果員工在培訓中獲得了很大的提高,會有什么后果呢?他們將承擔更高層的任務。所以對于員工的直接上司來說,成功的培訓意味著損失一名得力助手。所以他們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他們應該支持個人發展方案,但這可能會給自己造成威脅。因此,主管們從來不關心員工的發展,只關心他們的數量。從等級觀點看,要求主管協助員工發展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過,公司領導可以對主管施加壓力,強迫他們接受這種矛盾關系,當然還要以權力作為交換,才能讓他們支持個人發展方案。 個人發展方案還有一個潛藏的作用,就是為企業提供緩沖的空間—今天的矛盾,明天才暴露。個人發展方案是一個長期的規劃,應征者通常在面試時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你希望五年后是什么樣子?”應征者一般會給出正面回答,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不過,反過來想想,這同時也意味著你對目前的職業狀況不是很滿意,屬于“尚待努力”的一類。人們習慣寄希望于未來,期待明天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個人發展方案是對未來制度的要求。 那么,個人發展方案難道是社會的退步嗎,是為員工設計的一場騙局嗎?不,不是!一個持續的動態培養過程,應該使人們自動發現和識別錯誤。 結構性的錯誤 在一次演講之后,有位董事長熱情地跑來跟我握手,寒暄之后問我,我的著作中哪本書的觀點最重要。“《自主的原則》。”我回答。于是,他請秘書馬上幫他訂一本,而他的秘書疑惑地看著他,說:“米勒先生,去年您不是剛給經理們一人送了一本嗎?” 這足以說明一個事實:企業不斷要求員工們自我負責、自我激勵,并培養他們具有企業家精神,但他們從來不重視這些計劃的可行性和企業的組織結構。的確,企業中需要更多能夠自我負責的人。但是,企業把這當作是員工個人的任務,而自己卻袖手旁觀,只等著坐享其成,這實在是太不負責任了。 每個人對自己的發展和規劃都負有責任,這也是個人對職業生涯的投資,能夠讓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一個好的個人發展方案必定要自主選擇。而且,法律中也有相關條款,規定個人要對自己的進修和工作能力負責。不過,極為諷刺的是,目前的個人發展方案只代表著個人的缺陷和升遷的壓力。企業試圖通過個人發展方案,把結構上的問題轉嫁到個人身上,把原因歸咎于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由此強迫員工不斷學習,以掩飾組織上的錯誤和溝通上的障礙。于是,問題從組織移接到個人,組織依然如舊,而個人卻被強迫改變。 聰明的人在愚蠢的組織中永無出頭之日。 企業經常會強人所難,要求員工完成由于公司結構上的缺陷而無法完成的事。例如,在一個僵化、疲軟的公司里,企業領導卻要求員工提高工作積極性。為了保持組織,特別是管理階層口號的一致性,企業經常會討論個體行為特點。比如,企業一直都宣稱“以顧客為主導”,卻因為內部的缺失、懶散,導致顧客對公司失去信任。如果在一家組織失靈的公司中,你表現出嚴謹的思考性,并能身體力行,公司就會啟動免疫系統,消滅你這個異類。正如社會學家阿多諾(Adornos)所說:“在一群笨蛋中找不到聰明人。”如果企業結構不變,個人的努力都是白費。如果某個企業真想徹底轉型,就必須在組織結構和個人兩方面同時努力。 公司的管理階層該如何應對危機?怎么樣做才是正確的?企業應該注意、監測哪些行為?什么樣的員工需要學習?如果你想讓企業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就必須引進新的薪資制度。按照這個制度,薪資應該由員工的知識水平決定,而不是和職位相稱。員工的能力和薪資,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如果不承認加薪的重要性,那么學習型組織對企業來說就無所謂了。 個人發展方案缺少思考環節,但組織對于它的魔力卻深信不疑。不過,它雖然“在組織內”工作,卻不是“為組織工作”。如果你真的想讓自己的公司成為學習型組織,那么,就必須改變企業本身,因為:沒有組織的發展就沒有個人的發展。 個人發展方案成為企業無能的借口 我反對把“人”從他的實際存在中剝離開來,而個人發展方案貶低甚至剝奪了個人的存在價值,因為他們無法合乎企業的期望。然而,員工都是獨立的個體,企業只能學習如何有效地利用他們。員工是自己命運的主體,而不是薪資的客體,企業不應該橫加干涉,更不要試圖改變其個人特質。 我們應該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原樣,而不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它們。 德國猶太組織的主席伊格納茨.布比斯(Ignatz Bubis)常講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猶太人想為猶太會堂服務,但是被拒絕了,因為他是個文盲。人們給他提供了一個上學的機會,但他拒絕了。然后,他移民到美國,成了百萬富翁。后來有人問他,如果他不是文盲,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這位富翁笑了笑,說:“教堂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