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庚南
透過過度金融化的種種表象,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對金融缺乏應有的敬畏。金融似乎成了誰都可以褻玩、可以參與的游戲。盡管很多人在這個游戲中被碰得鼻青臉腫,甚至傾家蕩產。
剛剛結束的201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海內外智慧的碰撞聲猶余音裊裊,在把脈中國經濟、釋放中國信心同時,也給國人敲響了一記記“過度金融化”的警鐘。
什么是過度金融化?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從四個方面描述了過度金融化的傾向:一是金融占GDP的比重快速提升;二是社會上出現了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現象;三是部分金融機構存在體內循環、脫實向虛的情況;四是部分實體企業片面強調產融結合,很多企業做金融。
易會滿的觀點無疑直刺了我國當前金融發展之痛點,但將“部分金融機構存在體內循環、脫實向虛的情況”視為過度金融化,筆者不敢茍同。過度金融化應該是指產業(商業)資本過度熱衷于與金融資本融合、向金融資本轉化的趨勢。 金融領域客觀存在的脫實向虛現象確實是應該高度關注的問題,但這與經濟過度金融化應該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盡管如此,并不妨礙我們對過度金融化問題的警醒。過度金融化給整個經濟社會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對價格形成機制的改變與扭曲。從前些年頻頻爆出的“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到近年來樓市之瘋狂,過度金融化的陰霾其實一直在神州大地游蕩!
那么,過度金融化的背后是什么?透過過度金融化的種種表象,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對金融缺乏應有的敬畏。金融似乎成了誰都可以褻玩、可以參與的游戲。盡管很多人在這個游戲中被碰得鼻青臉腫,甚至傾家蕩產。
我們為什么要敬畏金融?
金融的本意是資金融通,有人給出了一個很直白而有趣的解釋,——金融就是把黃金融化分開交易流通。但這僅是金融的表象,其本質特征則是經營風險。恰如黃奇帆所概括的:“信用、信用、信用,杠桿、杠桿、杠桿,風險、風險、風險。”資金的融通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的,無信用無以為金融;金融具有內生的杠桿功能,因此風險與金融如影隨形。
按照經濟學的觀點,風險即不確定性,而世界永遠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金融在哪里,風險就在哪里。而且,金融風險具有隱蔽性、不確定性、突發性和傳染性等特性。在一個統一的市場,由于各種金融資產、各類金融機構密切聯系,相互交織成一個復雜的體系,任何一個節點出現的風險,都可能沿著相互鏈接的路徑呈多米若骨牌效應快速傳導。
正是因為金融風險具有隱蔽性、不確定性、突發性和傳染性等特性,因此在技術性、專業性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如何識別風險、控制風險成為金融參與者應努力具備的素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如果不懂金融,對金融風險缺乏應有的識別分析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和承受能力,就不應參與金融這種高風險的“游戲”,盡管很誘人。對金融保持一份敬畏,也是給自己添加一份“保險”。
如果用一個字來描述金融的本質特性,我以為“水”是最恰當不過了。所謂金生水,而“水是萬物之源”。水既能溫情脈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滋潤萬物,造福蒼生;亦會狂暴無情,泛濫成災,毀村淹城,舟覆人亡。
對于整個社會而言,金融恰如載舟之水。如果我們能夠合理地、適當地運用金融工具,金融之水將助我們起航生命之帆,渡我們向成功的彼岸。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我們缺乏對金融充分的敬畏,缺乏對金融風險足夠的認知,而是過度濫用金融,當金融之水掀起驚濤駭浪狼的時候,往往會令巨舟傾覆,陷我們于萬劫不復。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 金融有金融的性格,金融有金融的規律。當我們接近金融、運用金融的時候,應像對待水,對待江湖海洋一般,既存感激又存敬畏!對金融保持應有的敬畏,是對每一個市場參與主體的警醒,消費者、投資人,企業、中介機構,乃至監管者都概莫能外!
不幸的是,我們的社會在越來越親近金融的時候,對金融的敬畏卻越來越淡漠。于是,金融的報復以各種形式在上演。從2015年的股災,到近年來P2P行業野蠻生長、跑路頻繁,再到保險領域出現的漠視行業規矩、無視金融規律、規避監管的“野蠻人”,各種金融風險的背后,暴露的往往是投資者對風險的無知與無畏、金融機構或類金融機構對金融規律的漠視,而各種風險事件的爆發都是對金融缺乏敬畏之心的報應。
如何找回社會丟失的對金融的敬畏?
某種程度上,社會對金融之敬畏的缺失源于資本逐利的“血性”。在種種“以錢生錢”的機會誘惑下,原本安靜的變了浮躁,原本清醒的變了“智昏”,對金融的敬畏自然也成了無畏。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引用的:“資本懼怕沒有利潤或利潤過于微小的情況。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
恰恰是由于虛擬經濟領域的暴利大大提升了產業資本的機會成本,激發了產業資本脫實向虛的動力,誘使產業資本以無知無畏的“精神”投身于金融。因此,如何降低產業資本的機會成本是問題的關鍵。
一方面,需要在宏觀上通過制度創新包括從嚴監管來有效抑制虛擬經濟領域的暴利,包括股市、樓市資產的泡沫化,以縮小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盈利水平的差距,降低產業資本的機會成本,對資金脫實向虛形成釜底抽薪。
另一方面,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仍是問題的根本。唯有切實提升實體經濟的整體盈利水平,才能扭轉實體向虛擬的傾斜,才能增強企業辦實業的信心,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實體經濟。
而加強金融環境整治是增強社會對金融之敬畏的“硬手”。一要加大對“兩非”金融的打擊力度,鏟除“兩非”的“毒瘤”增強震懾力,其關鍵在于完善相關監管規制,厘清金融的邊界,明確監管的職責。
二要加快對互聯網金融的規范與清理,進一步完善相關監管規制,真正讓互聯網走出野蠻生長的狀態。
三是切實打破“剛兌”,以“血”的教訓警醒投資人,增強投資人自我承擔風險的意識,從而增強其對金融的敬畏。關鍵是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該政府管好的不能缺位,該由市場決定的應真正交給市場,避免因政府自身管理的缺失造成被動為投資行為“背書”。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社會上出現的一哄而上辦金融的熱情,除了上述因素外,或許來自我們一些政策的激勵,或許緣于政策引導方面本身可能存在的模糊性,或許由于政策被市場誤讀了。從目前情況看,我覺得至少有幾方面的認識誤區需要澄清:
一是鼓勵產融合作不等于鼓勵企業辦金融。盡管產融合作本身的內涵既包括金融資本產業化和產業資本金融化兩個方面,但由于產業經營模式與金融運作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不僅可能帶來較大的跨界風險,而且可能助推資金脫實向虛;因此我們國家的產融合作政策導向實際上是指向金融資本產業化,既推動金融更好地對接實體企業,轉化為有效的產業資本。
這一點,從國家近年來先后出臺的《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加強信息共享 促進產融合作行動方案》等政策看,其立意非常明確:就是要推動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與金融對接;推動金融制定有針對性的行業信貸政策,明確重點支持領域,加強精準支持;推動金融創新以完善產業鏈金融服務,滿足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進而支持《中國制造2025》實施,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
顯然,我們促進產融合作的政策導向就是要引導金融資源流入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產業的提質增效,而不是相反。不是要引導產業資本脫實向虛,流向金融領域。
但實踐中,“好經”卻被念歪了。一些企業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狹隘地理解產融合作,熱衷于產業資本融入金融領域。一些企業甚至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冒險搞產融結合,把金融視為“唐僧肉”,對金融風險缺乏充分的認知,對金融二字缺乏應有的敬畏。
事實上,大多企業家對金融這一領域了解不多、甚至根本就陌生,對該領域的風險形成機理、傳導機理更是缺乏基本認知。在資產荒背景下,一些具有融資優勢的大企業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錢多得沒地方去,以參股、投資、委托貸款等形式介入金融領域,既大大提升了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拉長了企業融資的鏈條。
二是鼓勵民間投資不等于鼓勵民資辦金融。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長緩慢已成為各地政府的一塊心病,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也始終成為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但在實踐中,往往會出現一種認知偏差:一談到鼓勵民間投資,立馬就會有所謂的“彈簧門”“玻璃門”的怨聲應聲而起,就會與民資進入金融聯系起來;一談到民資進入金融,就會與民資辦金融、辦銀行聯系起來。
我們不否定上述聯系本身的邏輯性。但這種簡單的聯系容易將鼓勵民間投資問題引向狹路,甚至引向脫實向虛之路。
盡管對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問題,政府的態度是鼓勵和支持的,在《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中,都有鼓勵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的內容;但總的導向是擴大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民間資本投資金融領域僅僅是拓寬民間投資渠道的方向之一,民資辦金融也僅僅是民資進入金融領域的諸多模式的一種選項。
我們不反對甚至也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但是,當資本對金融趨之若鶩的時候,當資本都開始遠實業而近金融的時候,對實業將是巨大的不幸;對金融而言,未嘗不是一場或遲或早將來臨的“災難”?
三是倡導普惠金融不等于可以隨便辦金融。不可否認,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支付、P2P網貸、股權眾籌等金融、類金融的蓬勃興起,加上民營銀行等微金融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活躍了金融,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
但是,我們不能讓普惠金融的旗幟成為社會上各種隨便辦金融、亂辦金融的幌子。目前,一些企業打著普惠金融、服務小微、服務實體的旗幟,實際上從事的是轉貸款業務、票據買賣業務、民間高利貸等活動。盡管這些類金融模式在“扭曲”的金融格局下有其客觀需求,但這顯然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所應有的。
我們需始終清醒認識資本逐利的真實面目。在面對成本高、風險大的小微企業融資訴求時,資本的逐利性、避險性終將展露無遺,即使民營銀行也概莫能外。雖然民營銀行的設立有助于一定程度上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但千萬別草率地將民營銀行與普惠金融劃等號。
郭樹清主席在回答記者關于民營銀行進展問題時明確指出,民營銀行“不能辦成民營資本少數人,或者少數資本控制銀行,變成自己的提款機”,或存此意。
《菜根譚》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后世。”對金融我們要向對大海一樣,既不能拒絕她美麗的誘惑,又需時刻保持一份對大海的敬畏,保持一份清醒,才不至于被大海吞噬!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王元平 SF030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