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梁海明
總理未來的貨幣政策,簡單而言,就是比較靈活,可松可緊,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保(保持經濟增長)、增(增加民眾就業、收入)、控(控制通脹、系統風險),透露出強調“靈活”、“市場化”和“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貨幣政策思路。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談到貨幣政策時,他指出:“去年我們采取了一系列像降息、降準、定向降準等措施,這不是量化寬松,我們始終注意把握貨幣供應量的松緊適度”。
我認為,總理未來的貨幣政策,簡單而言,就是比較靈活,可松可緊,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保(保持經濟增長)、增(增加民眾就業、收入)、控(控制通脹、系統風險),透露出強調“靈活”、“市場化”和“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貨幣政策思路。
中央政府未來不實施過于寬松或過于從緊的貨幣政策,我認為原因是由于貨幣政策一共有三種實施方式,一是寬松、二是從緊、三是不太松也不太緊(適度)。
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對經濟的一種刺激,如同讓一個體虛的人吃人參、鹿茸、燕窩等珍貴補品,能起到強身健體、回復精力的作用,但是,補品不能過量吃或經常吃,否則會讓人虛不受補,體內平衡失調,反而生出其他病癥。
而從緊的貨幣政策,則像是一個人節食減肥,如果走到極端,這種食物吃少了,那種食物也吃少了,甚至是不吃了,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影響身體機能,甚至減肥效果可能也不理想,甚至在事后出現“反彈”。
因此,中央的貨幣政策一般不會是“寬松”或“從緊”,而是根據實際需要,該松時松該緊時緊,保持靈活,以便一方面有足夠的資金來發展促增長、增就業,保民生。
這種靈活的貨幣政策,有些像2000多年前漢朝實施的貨幣政策。早在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剛立國,面對連年戰亂導致國庫空虛、經濟蕭條,劉邦推出如下的經濟政策:先以“秦錢重難用”(前朝秦朝的“秦半兩錢”每個重十二銖,約8克重)為由,頒布“更令民鑄莢錢”的命令,將每個重十二銖的“秦半兩錢”改鑄成只重三銖的莢錢,但仍當“秦半兩錢”使用,這就是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令西漢政府財富無形中增加了四倍。
西漢政府有了錢之后,采取了大興水利修建白渠、治理黃河(政府投資大型基建);代田輪耕制(提高生產技術);“勿擾獄市”(允許商品自由交易);“輕徭薄賦”(減稅)等促進經濟發展措施。
隨著措施的推行,西漢經濟逐漸好轉,但后遺癥卻出現了,《漢書。食貨志》指出︰“農業棄捐而采銅者日蕃……奸錢日多,五谷不為多。”意思是大家都跑去做采銅鑄幣這種賺快錢、但風險高 的金融業,不但讓市面上的錢越來越多,容易出現不良資產,更導致搞五谷(實體經濟)的人不多。
漢文帝發現這種情況后,首先是將重三銖的莢錢,改鑄成四銖重(收緊貨幣政策);其后,進一步開放原來歸國家的山林川澤給民眾,以及大力利用并開發漁業資源(即減少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鼓勵中小企業發展)。
經過文帝、景帝將近40余年的整治,形成了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社會環境,史稱“文景之治”。雖然歷史不可能重復,但歷史經常會重演,本屆政府的貨幣政策,應該也是保持貨幣政策靈活性,如無特別意外(大地震、環球金融危機等)放寬貨幣政策的機會不大。
簡而言之,總理李克強的貨幣政策思路就是雖然家里可以生產很多大米(印鈔票),但吃飯的量還是應剛剛好(靈活、適度的貨幣政策),有足夠營養、能長身體(保增長、增就業)就行,避免吃得過飽導致高膽固醇(經濟泡沫)與高血壓(系統風險)。
(本文作者介紹:“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部主任、專家委員會委員,智谷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近著《“一帶一路”經濟學》。)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