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董希淼
如果我們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近期的市場波動與監管強化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未來,應繼續堅持正確導向,保持監管定力,深化金融改革,推動金融業健康發展。
近期,少數經濟學家和大學教授怒批金融監管部門,將股市走低等歸咎于監管部門出臺的各種措施。那么,市場波動的鍋真的該由監管部門來背嗎?
的確,今年開始,在防控金融風險的基調下,無論是中國人民銀行還是金融監管部門,都紛紛出臺一系列措施,加大金融治理力度,從互聯網金融平臺到正規金融機構,一場聲勢浩大的監管風暴迎面而來。與此同時,我國金融市場出現了一些波動。但如果我們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近期的市場波動與監管強化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未來,應繼續堅持正確導向,保持監管定力,深化金融改革,推動金融業健康發展。
應該說,目前我國金融業發展平穩,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但近年來,為了穩增長、促發展,金融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監管相對寬松,資金“脫實向虛”趨勢加劇,跨市場、跨周期的風險隱患有所上升。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金融風險有所積聚,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集體學習,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這都顯示中央對防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視。
“一行三會”等部門,在這種背景下出臺加強金融監管一系列措施,既是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具體舉動,也是金融風險防控的客觀需要。近期來,金融市場的確出現了一些變化,流動性總體上趨于緊張,市場利率上升較快,股市和債市波動加大等等。應該說,這些變化與監管趨緊有一定關系。在強監管、嚴監管之下,一些擴張過快、杠桿過高的金融機構,被動放慢發展速度,如少數商業銀行出現了“縮表”;還有一些金融機構,主動調整業務發展方向和資產負債結構,部分表外業務回歸表內。當然,還有一些機構因為對相關政策措施過度解讀甚至誤讀,以至于矯枉過正,甚至風聲鶴唳。
總的來說,在監管加強和市場調整的過程中,短期內市場出現一些波動在所難免。一定程度上的市場波動,從另一個側面提醒金融機構進一步全面加強風險管理,根據自身能力和市場情況適度發展業務,合理控制杠桿率水平,實現抑泡沫、去杠桿、防風險等目的。而且,市場波動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除了監管加強之外,還有經濟下行壓力、國際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
因此,應正確看待市場變化和監管強化之間的關系,增大對正常市場波動的容忍度,在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在深化金融改革的過程中,繼續保持監管定力:
第一,堅持正確導向。金融監管的目的在于維護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保護金融消費者、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無杠桿,不金融”,加強金融監管不是一味地去除金融杠桿,而是要適度降低不合理的金融杠桿,進而優化金融杠桿結構,使杠桿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守住不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二,完善制度建設。加強金融監管,不能寄希望于一場監管風暴,更不能只依靠突擊檢查。應根據金融市場的新情況、新變化,對監管制度進行系統梳理,一方面要通過制定形成新的監管規制,補齊監管短板,堵住監管漏洞;另一方面,要及時修訂不合理的制度辦法,使監管制度更加適應監管實踐。要發揮制度建設的引領作用,并形成長效機制。
第三,加強監管協調。隨著跨行業、跨市場金融活動增多,金融風險的交叉和傳遞變得日益復雜。在現有分業監管體系之下,進一步完善協調機制、加強監管協調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由央行牽頭,對資產管理業務整體監管框架進行統一設計,將對規范業務發展、防范監管套利起到積極作用。同時,還要防止部門間的“監管競賽”和政策層層加碼。
第三,重視市場溝通。加強溝通,管理預期,本來就是金融政策的重要內容。在預期管理上的不當行為,往往可能影響政策的效果,甚至產生嚴重的后果。在強化監管的過程中,要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機制和方式,主動對市場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進行溝通,準確傳遞政策意圖,減少市場誤解,增強市場信心,降低政策變化對市場帶來不必要的沖擊。
金融監管應該持續加強,但金融管制并非越多越好。在保持監管定力、強化金融監管的同時,要堅持市場化方向,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更好地保護好金融業良性創新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近著《有趣的金融》。)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