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董希淼
央行推出“臨時流動性便利”后,節前流動性壓力基本得到緩解。但節后資金到期壓力仍然較大,市場上還將出現較大的流動性缺口。為做好流動性安排和風險防控工作,商業銀行需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日前,央行采取“臨時流動性便利”操作,為幾家大型商業銀行提供臨時流動性支持。這是央行首次采用這種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雖然操作資金規模不大,涉及銀行不多,但折射出央行2017年貨幣政策的新方法、新思維。
從表面看,本次操作是“為保障春節前現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而量身定制的。今年1月份,企業繳稅、外匯占款持續減少以及春節臨近帶來的企業和居民現金需求集中上升,流動性緊張的壓力日漸加大。雖然央行通過加大逆回購力度等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但流動性偏緊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緩解。央行選擇此時推出“臨時流動性便利”,有助于緩解春節期間流動性緊張,實現對季節性因素的精準調控。
而透過表面,央行此舉可謂思慮縝密、謀劃深遠。
首先,“臨時流動性便利”并非降準。本次操作與降準有本質不同:從操作形式看,降準的資金無需歸還,但本次釋放的流動性將在春節后回收;從資金成本看,需參照同期限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支付成本,而降準釋放的資金銀行無需付息;從政策信號看,降準帶有更強的信號意義,而本次操作僅是一種適度投放短期流動性的工具。
其次,“臨時流動性便利”更靈活謹慎。近年來,公開市場操作、創新借貸便利工具等方式已成為央行供應基礎貨幣、向商業銀行補充資金的主要手段,而作為央行首次使用的流動性工具,“臨時流動性便利”是貨幣政策工具的又一次創新。一方面是調控對象的再升級。僅針對現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幾家大型商業銀行,但可通過市場機制將流動性傳導至中小銀行,在有效釋放流動性的同時也不會大幅放松總體流動性。另一方面是調控手段的再升級。與中期借貸便利和逆回購等不同,本次臨時流動性便利不需要質押債券,有利于增加央行流動性調節的靈活性,迅速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的窘境。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而此次央行創新使用”臨時流動性便利”,低調投放資金,正是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一次新嘗試,借此可以觀察到央行在后續貨幣政策制定方面的一些動向:
一是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的概率降低。降準不應成為禁區,但降準容易造成市場對政策基調轉向的誤判。2017年,“降杠桿”要取得實質性進展,信貸增速是一個主要控制目標,而“大水漫灌”式的降準將刺激信貸增長。當下人民幣仍有貶值壓力,也不宜輕言降準。“臨時流動性便利”的推出,表明央行短期內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的概率降低。
二是貨幣供應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臨時流動性便利”雖為臨時性,但可以預見,類似這種臨時性、創新性的政策工具將成為央行維持流動性基本穩定的有效手段之一。未來貨幣供應方式將更加注重短期與長期結合,尋求經濟與金融目標之間的平衡,通過靈活多樣的貨幣供應方式調節好貨幣閘門。
三是合格質押品的范圍或將擴容。過去,商業銀行持續通過大規模質押債券來換取央行資金,會造成優質流動性資產減少,加上銀監會流動性覆蓋率指標考核的要求,一定程度制約公開市場的操作規模和施效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未來央行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合格質押品的范圍,或將為地方債打開政策空間。
此外,從常備借貸便利和中期借貸便利,到近期頻繁的逆回購操作,再到本次“臨時流動性便利”,也表明貨幣政策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調控轉變的趨勢進一步凸顯。
央行推出“臨時流動性便利”后,節前流動性壓力基本得到緩解。但節后資金到期壓力仍然較大,市場上還將出現較大的流動性缺口。為做好流動性安排和風險防控工作,商業銀行需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近著《有趣的金融》。)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