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歸來? 割裂的可能不僅是資金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陶力 實習生 孫世驥 上海報道
導讀
回歸后,在軟件、服務、內容以及與硬件的配合上能否再次獲得認可,還需驗證。
沉寂近兩年,樂視電視又試圖回到公眾視線。
3月13日,在上海舉辦AWE展會之際,樂融召開了2019合作伙伴大會,宣布與京東達成合作,雙方將聯合運用大數據,共同推出C2M產品的反向定制。同時,依托Letv超級電視的內容能力,針對親子教育場景,開發互動功能的親子教育電視。
據悉,京東將全面向Letv超級電視開放包括京東主站、微信購物、手Q、京東拼購等線上渠道。
“互聯網電視大有可為,之前樂視的問題僅僅是資金鏈問題。資本現金流解決了就好。”3月13日,融創文化集團副總裁、樂融致新董事長兼CEO劉淑青對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表示,她對品牌重塑很有信心,今年將發布第五代超級電視。
這距離2017年3月推出LeTV超級電視第四代,已經過去了兩年。如此長時間沒有新品面世,對于一家硬件終端公司來說,無疑很艱難。“品牌重塑最難的是發聲。我們很辛苦,這兩年關起門來思考行業,現在敢于在2019年開局,說明我們已經做好準備。樂融電視和樂視網沒有資金上的關系,樂融電視屬于樂融致新。”劉淑青透露。
當天,沒有新品發布讓樂迷略感失望。樂融卻即將與聯發科合作,在芯片領域推進智能電視AI化。劉淑青拒絕談論與上市公司相關的話題,用戶仍然分不清賈躍亭和樂融致新之間的關系。
關系切割
樂融仍難歸來。畢竟在此之前的邀請函上,有醒目的LeTV超級電視LOGO露出。3月11日下午2點左右,“樂視網”股價開始異動,伴隨著大額買單突然流入,樂視網股價飆升至漲停。2月以來,樂視網股價累計漲幅達22%。不過,即使超級電視新品發布,也與樂視網不再有關系。更何況,樂融在AI、5G上的戰略布局,還遠未看到成效。
另一個事實是,樂融致新一直在去“樂視”化。去年7月,“高端互聯網品牌”樂融推出。劉淑青表示,樂融對電視大屏的戰略是堅定的,未來也將圍繞家庭娛樂不斷創新。她尤其強調樂融是家獨立公司。“融創、騰訊、京東等股東給了樂融很大幫助,融創提供了很多高端的場景和產業鏈延伸。”
家庭娛樂戰略離不開樂視原有的技術和設計。樂融應該努力讓“樂視”品牌東山再起,而不是切割過去。資深互聯網行業人士王如晨認為,樂視電視的整體體驗、硬件與UI設計還是不錯的。但如果要向AI進軍,除了技術還需要數據積累,同時打通服務。這幾個環節,它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創新,集中在產業之間的過渡地帶,樂視以前的理念比較超前,可惜它的用戶基礎太少,數據基礎也遠遠不夠。”
在他看來,AI如果只停留在語音層面,基礎就很弱。并且,還涉及智慧家庭場景化,對多品類、物聯網背后的標準,以及運營平臺都是很大的考驗。
仍難涅槃
四五年前,樂視超級電視曾以高性價比闖出一片天地。
2014年-2016年,樂視電視銷量分別為150萬臺、300萬臺和600萬臺。目前的市場保有量大概在1200萬臺。但由于在版權方面投入減少,樂視電視系統內可看資源大幅縮水。
對此,劉淑青坦言,策略有所調整,未來想做一個更開放的平臺,合作方包括芒果、騰訊視頻等。“只有引入別人的東西,采購版權才會降低規模,做到營收平衡。這方面BAT也在虧,做內容整合,期望給用戶輸出優質內容。所以,我們更關注內容本身,強調自己是一個平臺,相信未來會有優秀的獨占資源。”
回歸市場后,在軟件、服務、內容以及與硬件的配合上能否再次獲得認可,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因為資金緊張,內容投入減少,加上沒有能力自己生產內容。確實非常尷尬,這對它的年費用戶、廣告都有很大的影響。”王如晨分析。
去年8月,樂視控股持有的樂融致新資產出現在拍賣平臺上,一個月后,融創旗下的天津嘉睿匯鑫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嘉睿”)接盤。股權變更之后,天津嘉睿占股46.0504%,成為樂融致新第一大股東;樂視網占股36.4046%,成為第二大股東。去年12月,樂視網發布公告稱,隨著天津嘉睿躍升成為樂融致新第一大股東,樂視網不再構成對樂融致新的實際控制權,樂融致新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在資本寒冬下,互聯網的各行各業也都收緊了錢袋子,燒錢補貼也是過眼云煙。劉淑青直言,不會再用價格戰競爭。“我們的商業模式沒有變化,還是期待通過運營獲客,硬件方面利潤很小,像小米仍然把價格作為最大的優勢。LeTV規劃的價格就是最低,并不是為了打價格戰。”
目前,越來越多電視品牌涉足智能電視,海信、創維以及TCL等傳統品牌,都開始布局全場景的產品。樂融的競爭沒有變小,而是越來越大。或許,像小米學習出海,也未嘗不是一條生路。
騰訊公司客廳產品部總經理趙罡認為,互聯網電視依然在規則建立的時期,平臺化和產業化是發展趨勢。如何運用好經驗以及積累的產品優勢,仍需要探索。 (編輯:陸宇)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李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