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乍暖還寒時候 為何歐央行最難“降息”?

解讀:乍暖還寒時候 為何歐央行最難“降息”?
2020年03月30日 09:38 新浪財經

下載新浪財經APP,了解全球實時匯率

  作者:中國外匯投資研究員金融分析師 彭天舒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加大了全球經濟發展前景的悲觀預期,恐慌、避險、投機等多重情緒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酵,主要金融資產價格異動頻頻。典型的是美股屢創新高后急轉直下,兩周之內四次熔斷刺激市場不安逸心理。美聯儲緊急兩次降息共計150個基點,又一次引發全球超30家央行跟隨,然而,一直以來側重寬松貨幣的歐央行雖宣布了價值8700億歐元的緊急購買計劃但并未降息。

  無論經濟理論還是實際操作,降息往往被視為央行解決經濟問題的靈丹妙藥。此次面臨疫情、經濟雙重危機的歐央行卻并未采用。歐央行為何并未選擇降息?其除去資產購買還有哪些手段?當前政策制定的掣肘又在哪?我們將在后文中逐步分析。

  降息空間相對有限 寬松貨幣刺激乏力

  當前歐央行三大基準利率中邊際貸款利率0.25%,存款機制利率-0.50%,而主要再融資利率維持在0.00%水平已經將近6年,相對而言歐央行降息空間有限。盡管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有大幅降息的表現,歐元區利率水平也并無明顯比較優勢。疫情發生之前歐元區經濟一直處于低迷徘徊狀態,制造業轉型以及通貨緊縮才是歐元區經濟困境癥結所在,歐央行長期負利率政策對于經濟提振效應相對有限;疫情期間大批企業停工停產,居民投資、消費等行為都受到限制,歐央行此次若再度深化負利率意義不大。

  而且此次疫情屬于緊急公共衛生事件,對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的沖擊雖然是暫時的,但是大大小小的企業經歷的資金流緊張、財稅壓力是巨大且又急切的,甚至由此引發的企業裁員、破產行為等都極大打擊了市場信心。與其央行降息,企業以及居民在等待銀行篩選客戶、背景調查、風險分級的過程中宣告破產;標的明確的資產購買計劃,更為直接的企業以及失業人群補貼計劃更能解決燃眉之急,穩定信心。畢竟繼美聯儲兩次緊急降息之后,美國白宮方面也推出了價值6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

  積極財政穩定市場 債務風險蓄勢待發

  目前歐洲各國為應對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都出臺了金額巨大的財政刺激政策。如德國政府宣布了價值高達7560億歐元的一攬子援助計劃,其中包括一項約為1560億歐元的補充預算;法國政府則將投入450億歐元幫助企業,同時為企業從銀行貸款提供3000億歐元國家擔保;意大利政府推出了250億歐元經濟援助計劃,其中100億用于支持就業和員工…比較全球,疫情期間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本應是“雪中送炭”,因為這不僅能夠穩定社會公眾信心,還能在疫情結束之后快速幫助經濟體回歸之前水平。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一系列刺激計劃對于歐元區而言似乎是“飲鴆止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如此大規模的財政投放將會加大各成員國的債務壓力。事實上,自2011年“歐債危機”以來歐元區乃至歐盟經濟都尚未完全復原,歐洲國家人口老齡化、高福利政策等因素導致這些國家的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以至于不得不加大債券發行。這一點與美國行徑本質無異,但問題在于這些國家發行的債券,無論是利率水平、信用評級還是市場流動性均遠不及美債,再加上歐元區經濟一直難有起色,疫情之后這些國家的債務償還才是真正的挑戰。

  疫情期間貨幣聯盟帶來的各種弊端顯露無疑,尤其對于各成員國債務水平的限制,這使得許多國家因有所顧慮而錯失幫扶企業、維穩市場的第一時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否會成為后續分裂歐盟的導火索值得拭目以待。本周五(4月3日)標普評級將公布對法國、德國主權債務的信用評級的評估結果,疫情蔓延本已擾亂德法兩國經濟節奏,倘若此時下調評級只會讓兩國措手不及。未來新一場“歐債危機”或在醞釀之中,歐洲金融資產對于投資、投機資金吸引力將進一步減弱,而歐元則會成為外部打擊歐盟對外貿易的重要標的,歐元長期偏貶、受制反彈的特性依舊存在。

責任編輯:郭建

歐央行 降息 新冠肺炎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4-08 安寧股份 002978 27.47
  • 04-02 越劍智能 603095 --
  • 04-01 成都先導 688222 --
  • 03-31 華盛昌 002980 14.89
  • 03-31 上能電氣 300827 21.64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