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麥德龍接連出售中國業務 外資超市怎么了?

家樂福、麥德龍接連出售中國業務 外資超市怎么了?
2019年10月15日 15:49 第一財經

  原標題:家樂福、麥德龍接連出售中國業務,外資超市怎么了?

  蘇寧易購完成對家樂福中國的股權收購不到兩周,2019年10月11日,麥德龍集團、物美集團和多點Dmall就聯合宣布,物美收購麥德龍中國控股權,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團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半年內,兩家外資商超巨頭被中國公司收購。

  外資超市紛紛退潮,是什么讓他們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

  外資商超關店潮

  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到2019年消費占GDP比重連續8年上升,中國的消費市場仍在逐年擴大,但外資超市在中國的經營狀況不佳卻成為常態。

  英國樂購、韓國樂天瑪特、韓國易買得等外資零售企業紛紛退出中國,留下來的外資超市則紛紛尋找本土合作伙伴。如沃爾瑪與京東合作,樂購被華潤入股,歐尚的中國業務也在2018年底被其合作伙伴大潤發全面接管。

  回顧外資商超的二十五年興衰歷程

  觀察外資商超的代表企業沃爾瑪和家樂福的擴張速度,外資商超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可分為起步期(1995-2003)、擴張期(2004-2011)、瓶頸期(2012-2018)三個階段。

  ·起步期(1995-2003)

  國內政策逐步開放,外資商超搶灘中國市場。

  ·擴張期(2004-2011)

  外資超市享經驗與資本雙重優勢,強勢擴張。

  ·瓶頸期(2012-2018)

  國內商超開始大步趕超、電商登場,外資商超經受雙重打擊。

  電商滲透率強勢增長,超市市場份額下降

  據管理咨詢公司貝恩統計,電商渠道的滲透率以從2014年的41%增長至80%,而6000平米以上的大賣場市場份額連年下滑,從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此消彼長之下,家樂福代表的外資超市們的份額明顯正在被電商蠶食,而這幾個點的份額就已經足以讓部分大賣場陷入虧損。

  電商造成的沖擊還在隱隱作痛,新零售的花式玩法讓外資超市看花雙眼

  2017年被稱作新零售的元年,線上線下融合更為緊密。零售的新風口,新技術,新物種,新玩法不斷涌現,資本,新玩家不斷涌入,人們的消費方式再次被顛覆。傳統大賣場面臨挑戰,開始轉型。新技術在商超企業中的應用更廣泛,各種新零售不斷出現,線上線下重構人、貨、場模式。而在2018年,零售業線上線下融合、跨界化和社區化的趨勢將更加明顯。水土不服的外資超市們也在不斷尋求出路,但現實終不如理想來的美好。

  壓死外資超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前置倉模式

  對于超市們更嚴峻的挑戰是,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被新零售業態普遍應用。阿里、騰訊等巨頭企業布局新零售,門店即電商,倉庫即門店。這些新的商業邏輯正在對零售行業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重構。

  其中到家業務幾乎成為了新零售的業務核心,反觀外資超市們,送貨速度還是太慢,提供的送貨服務多為次日達,由于大賣場網點有限,遠距離物流成本需要用戶來買單,曾經的地利優勢反而成了劣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眾多外資零售品牌在中國市場撤出,也有嘗鮮者頻頻“驚起一灘鷗鷺”。如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Costo和ALDI(奧樂齊),盡管開局火熱,但在目前實體零售環境之下,若想長期取得迅猛發展,仍存變數。

  外資商超的成功源于他的早期經驗和資本優勢,以及中國零售業政策的不完全開放;它的失敗是因為當國內“學生們”學成出師后,對零售市場大幅革新,外資商超卻止步不前失去先機。喪失經驗優勢的國際零售商巨頭們,又受到互聯網電商和前置倉模式的雙面夾擊,從神壇跌入泥潭的不可思議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家樂福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17 左江科技 300799 21.48
  • 10-16 祥鑫科技 002965 19.89
  • 10-16 申聯生物 688098 8.8
  • 10-16 豪爾賽 002963 23.66
  • 10-16 海爾生物 688139 15.53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