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吳曉波
良性、健康的“脫實入虛”,無論是企業家社群,還是資本,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半場的“新常態”,60后們的投資觀,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產業經濟的市場化變革走向。
1
去年“9·19社群狂歡節”。一天下午,我在甲板上看風景,一位男生端著一杯雞尾酒靠近過來。
“我是你的一位讀者。”他姓丘,看上去年紀與我相近,長得還有點像梁朝偉,他的身材沒有變形,臉龐古銅色,顯然是常年鍛煉的結果。“這幾年聽了你講過的三句話,所以,現在到了這艘船上。”
丘先生是1969年出生的“公雞”,在上海創業二十多年,從事的是母嬰制品,為日本和臺灣品牌代工。幾年前,上海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他把工廠遷到了昆山,而隨著外貿代工業務的下滑,他的生意陷入了不增不跌的狀態。
“我聽了你說過的三句話。第一句是要買房,我在上海真的購了一些房子,第二句是別炒股,我在股市上沒有損失一塊錢,第三句是把世界交給80后,去年初,我把公司一半的股份出讓給了三個80后高管。”
然后呢。
“然后我移民去了澳大利亞。”
再然后呢。
“原本想到那里去看看有沒有什么新機會,去了以后才發現,那里真的是天藍海闊好無聊,是一個與我們沒有一點關系的國家。上個月看吳曉波頻道,知道有這么一個狂歡節,就飛過來向你敬杯酒。”他說話簡潔明快,還有點小幽默。
香港的梁朝偉同學閑情散淡,周末飛到倫敦的廣場上喂一回鴿子,悉尼的丘同學心思一動,飛到日本海的郵輪上敬我一杯酒,看上去一樣的瀟灑,其實都是閑得蛋疼的節奏。
果然。再然后呢。
“再然后就是想請教,我現在手頭上的資金,以及今后每年從工廠里溢出來的錢,該怎么辦。”
2
郵輪靠岸沖繩島,劉同學從奈良趕來看我,這又是一位情深義重、閑得蛋疼的“敬酒朋友”。
六年前,劉同學在上海交大讀EMBA時聽過我的課,那時他是蘇州一家五千人紡織工廠的董事長。我記得在一次轉型研討課上,我還專門以他為案例,討論紡織工廠如何由外貿向內需轉型。
“對不起吳老師。那條路真的很難走,我三年前終于下決心放棄了。”
劉同學快刀斬亂麻,將工廠出售給一家上市公司,換到六億現金,成了當地中國銀行最大的私人理財客戶。同時,他從日本進口紡織和電機生產線,以設備租賃的方式,服務于日本在華的企業。
今天的劉同學常居奈良,如果愿意,他可以隨時飛去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廣場喂鴿子。
他的問題幾乎與丘同學如出一轍——“我現在手頭上的資金,以及今后每年從租賃業務里溢出來的錢,該怎么辦。”
3
站在我面前的丘同學和劉同學,幾乎是一個60后、70后標本。
他們投身于實體,是改革開放上半場的獲益者,可是在正當盛年的時候,突然面臨數十年來最慘烈的產業轉型浪潮,他們已然喪失繼續鏖戰的勇氣和興趣,便匆匆退出戰場。
他們成為了當今中國的第一代食利者階層。
在某些輿論場上,他們是被鄙視的“反面典型”,是逃兵,是中國實體資本“脫實入虛”的活生生事例。
很多人擔憂,如果人人都跟丘同學、劉同學一樣,我們的母嬰產業、紡織產業將無所適從,轉型升級從何談起。
其實,我并不這么看。
丘劉一代或許已完成各自的商業使命,他們的知識結構、體能智力和決勝斗志,都不足以參戰更為動蕩的下半場。中國母嬰及紡織產業的未來屬于更年輕的創新和顛覆者,若升級的需求被滿足,技術的突破得到試驗,那么,80后、90后們自然會繼續拓展前輩們的事業。
丘劉兩位從一線撤下,可是在股份和技術輸出的角度,他們的半個身子還在實體領域。在這個意義上,我倒很欣賞他們的決定——作為戰士,投入于一個戰場是勇氣,在適當的時候,退出戰場更需要“智慧+勇氣”。
4
相比于此,實體資本的溢出,是否會造成中國實體經濟的后續乏力,是一個更值得認真討論的命題。
如果溢出資金進入金融領域——特別是二級市場空轉,那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它在加大杠桿效應的同時,會把貨幣泡沫推向更兇險的境地。可是,如果溢出資金以風險投資的方式進入投融資市場,支持年輕人的創業,則是一個既正當又有效率的行動,是對實體經濟的一次有力反哺。
近兩年的中國商業世界,最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衍生投資工具的增加以及產融結合的模式創新,我們視之為金融商業主義時代的到來。當實體與金融的“任督二脈”被打通之后,很多傳統的觀念就應該被更新和揚棄。
就在過去的2016年,信托、私募、債券、融資租賃及保險等產業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后兩者的增速更是超過70%,在其中,丘劉一代無疑是最積極、也最具抗風險能力的參與人群。
我身邊有很多像丘、劉這樣的朋友,從一線撤下后,除了跑馬拉松、打高爾夫、登山、滑雪、讀EMBA之外,更多的荷爾蒙投注于兩個事情,一是參加各類投資理財論壇,考慮如何讓泡沫般變幻的資金“保值增值”,二是想方設法跟創業者們混在一起,幫他們出謀劃策,同時也搞點天使投資。
他們的“虛”,可以被看成是另外的一種“實”。
所以,良性、健康的“脫實入虛”,無論是企業家社群,還是資本,都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半場的“新常態”,60后們的投資觀,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產業經濟的市場化變革走向。
當今中國的當務之急,不是單純地擔憂“脫實入虛”,而是創造更有效率的資本市場,讓橫亙在資本與實體之間的制度性障礙盡快拆除。
(本文作者介紹:財經作家。本專欄為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內容。)
責任編輯:鄭洋洋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