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 郝倩
在一個推崇互聯網+的時代,傳統制造業的發聲很少,可沒有實體經濟繁榮的資產繁榮和金融繁榮令人心慌。是時候重提“工匠精神”了。
三年前,我做了個關于歐洲的新聞小專題,一個是探尋歐洲家族企業傳承的力量,一個是探秘德國工業4.0。那是中國資本市場最好的時代:有一個好概念就可以輕松融資上千萬,創業者如織;中國的Jack Ma(馬云)在歐美的名聲蓋過了Jack Chan(成龍)。相比之下,我當時采訪的很多歐洲制造企業依然是窩在某一個偏僻之地精工細作,不求爆發式增長,破壞性創新,只求細水長流。在中國資本市場“野蠻生長”的黃金時代,一開始我們也擔心會有人關注這種“慢增長”模式么?事后證明,當時這兩個小系列中所詮釋出的優秀企業的另類生長模式引起很多中國中小企業的共鳴。
兩年過去,市場形勢時過境遷,這種轉型的急迫感從去年開始更加迫切。
在一個推崇互聯網+的時代,傳統制造業的發聲很少,可沒有實體經濟繁榮的資產繁榮和金融繁榮令人心慌。是時候重提“工匠精神”了。
——為經濟下行周期做好準備
“今天中國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沒有經歷過一個真正痛苦和真正漫長的經濟下行周期,更沒有經歷過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衰退。”這是易凱資本創始人王冉在7月份說的。如果很多中國的創業者和中國企業采納了王冉的建議,那么在今年夏天,他們應該已經找了個能安靜下的地方,遠離朋友圈和碎片信息,認真考慮未來5到10年將如何面對一個低增長負利率,人民幣貶值的社會現實。
今年,以工匠精神為主題,我采訪接觸了十余家歐洲企業,實地考察并對話了德國,意大利和瑞士的六家不同類型的老字號的管理高層或家族接班人。他們分別是瑞士高級珠寶品牌固寶琳;鐘表品牌瑞士積家;刀具企業維氏軍刀;意大利高級定制男裝品牌Brioni,以及兩家響當當的德國企業:千億級工業企業博世公司;豪車品牌保時捷。
這六家公司誕生于不同的時代,有古老的裁縫行業,制表制刀以及金銀匠行業,也有現代工業代表的零部件生產商和汽車企業。每家企業都經歷過戰亂,經濟衰退,黃金時代,甚至可能因為行業變遷險些送命。我參觀了這些公司的總部,欣賞了他們風景如明信片的工廠環境和高氧值的空氣。他們都對新浪財經說了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們對“工匠精神”的認知。
有一家企業有160年歷史,傳承了六代人。年輕的家族掌門人直接告訴我,現在并不是一個好的時代,生意也沒有以往那么好做,但是,“活過了160年,經歷了太多的大起大落,在這期間,我們學到的就是一定要有適應能力,學會釋然。”還有一個家族企業掌門人反復提一個詞,要“謙虛”,他們甚至把“謙虛”這個詞放在了家訓里。
不把自己太當回事,也不把別人太不當回事,時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旦自我狂妄,就離死不遠了——這是歷史的教訓。
上述六家老資歷的歐洲企業都深諳“反周期”的原則,他們在牛市存錢,熊市投資,不畏懼經濟周期,但也不依賴銀行和借貸融資。看看他們所經歷的生死存亡,再反思我們這個時代制造業所遭遇的困境,會覺得豁然開朗,相信堅持者終會有所得。
我根據他們的故事把“工匠精神”提煉出了七個關鍵詞,分別是:手工,執著,細節,秩序,自動化,學徒制和傳承。其中,手工,執著和細節是“舊世界”對于工匠精神的傳統認知;秩序,自動化則是現代工業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新形式,以及現代人對機器人會不會搶奪人類就業的質疑。至于學徒制和家族傳承,說的是成功的企業如何將他們的財富,和無形資產代代相傳。這七篇文章會陸續在系列中發布。
——制造業沒有捷徑,只有質量
工匠精神到底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與“巨”通用,即規矩,做形容詞用意為細致工整,精準嚴謹。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障質量。不論好的時代和壞的時代,制造業理應質量為王,沒有捷徑。
一位意大利的高級裁縫和你談他的工作,你問的是怎么做縫紉,他談得卻是藝術和激情。眼里身上都透著一股子自豪。他做了30年裁縫,可以閉著眼睛飛針走線手縫袖口,可為了讓客戶身上的西服更加合體,他還會上街偷偷觀察他的客戶行走坐派,再修改衣服。
另外一個瑞士制表師可以花一年時間組成一個兩寸照片一樣大的復雜功能機芯。他捧起機芯給你看的時候,就像一個小男孩舉著一個水晶蘋果,眼里全是喜悅。他說他是真喜歡看著機械表機芯里的小部件滴答搖擺的樣子,有時候一個部件安裝不好,他真會著急地想把頭發都揪掉,甚至想上山狂奔。
美國知名社會學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社會學教授理查德-桑森特( Richard Sennett)說過:
“工匠精神是一種人類本能的沖動,一種為了自己也要把工作做好的欲望。”
這原本是一種類似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想設想,但在歐洲,這種匠人真的存在,前提是有足夠好的土壤:社會給匠人以尊重,有保障的體面生活,以及最重要的——完善的企業和社會制度。
從歷史的緯度來看,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產品質量都靠修行,從假冒偽劣到金子招牌,必有一個陣痛的過程。
今天看來優秀如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100多年前也曾被遠遠甩在英國制造后面,因粗制濫造遭人恥笑。他們之后開始自我反思,用制度規范德國制造。從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概40余年間,德國工業生產增長了六倍,出口增長了四倍。德國制造的金子招牌由此奠定。更重要的是,德國人在100多年前逐步完善起來的產業制度規范和學徒制,讓他們在二戰之后的一片廢墟里依然可以迅速崛起。
再說瑞士制造(Swiss Made)。 1800年,英國和瑞士每年各生產20萬件鐘表;50年后,瑞士鐘表產量是220萬件,英國還是20萬件。當時瑞士鐘表魚最擅長造假英國或是法國鐘表品牌。直到一批瑞士鐘表品牌成長起來,修正工藝流程,不斷發明改進生產工具,瑞士鐘表才打出聲譽。這個后來者居上也花了幾十年之久。
——不浮躁與不放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關于精準。精準是好產品生長的土壤,保障質量,精密生產,不是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殘缺,而是企業活得長遠的根基。
我在瑞士盧塞恩旁邊的小鎮依巴赫-施瓦茨問了維氏集團CEO卡爾-埃爾森納四世(Carl Elsener)瑞士軍刀百年長青的的秘密。他說維氏的競爭力就是把每一個簡單的部分精確地組裝到一起,贏在細節。他說了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一個品牌的價值應該是品質,功能,以及設計和創新,這四個價值中,做不到品質和功能性,其他兩樣都免談。
如保時捷公司創始人費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所說,改變很容易,改進要難得多。這些企業在某一個“窄域”以一步步小小的改進和自我突破,最終在行業競爭中占領金字塔頂端,游刃有余。
在德國,除了超級航母級的超級企業之外,還有幾千家只在業內知名的零部件生產公司,他們九成以上都是運營了100多年的家庭企業,散落在慕尼黑、斯圖加特、萊比錫近郊的小鎮上甚至深山里,祖孫幾代人一直專攻一類產品:軸承、閥門、螺栓等。這些色彩紛呈的優秀企業是歐洲制造的脊梁。
其次,要尊重新科技,但不要神化互聯網+和人工智能。
傳統技術不代表就是落后的技術,也可能是最高效的:全球最大的飛機空客380的龐大機身是由兩個工程技術人員一組,使用2.8萬個柳釘手工焊接完成;英國最大的自行車企業連續幾十年堅持用傳統的銅焊技術完成車身焊接;在瑞士名表工坊積家,研發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切割工具,和使用了100年的傳統技藝依然在使用,因為實踐檢驗傳統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我在斯圖加特和博世集團負責工業技術產業的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聊到了機器人會不會消滅人類就業的問題,這位工業4.0領域頗具威望的行家的回答十分簡短:失業率和自動化程度從不相關,說技術革命帶來失業僅是個“偽命題”。
“一個訓練有素的技師在精確度上完全不遜于機器,而工人的靈活性又是機器根本達不到的。”這是保時捷獨家配件(Porsche Exclusive) 總監Boris Apenbrink說的。
第三,這是來自德國和瑞士的經驗:優質產品的生產技能,生產態度可以通過現代學徒制進行延續。
復雜的手工藝需要多年的操練,需要理解原材料,對工具的熟練使用。從這點來說,一個優秀的鋼琴家,芭蕾舞者,作家,和一名裁縫,陶瓷藝人,鐘表師都沒什么不同。
同時,歐洲的很多現代工匠更多的是一種終生職業選擇,并非“階級固化”的副產品。在德國,生產線上學徒也可能成為明日一家工業大鱷的金領經理人,他們也可能出身某一職業技術學校,也可能是某一個工程或是化學專業的博士生,總之對產品和生產流程十分精通。如果沒有學徒制,不僅老技師的技術無法有效傳承,就連一種精密生產的精神也無從傳遞。
我們這幾年也在呼吁學徒制,但目前國內精英教育為主旨的教育體系與學徒制不兼容。一個高效的學徒制,在制度上也需要學院,企業和政府三方無縫對接,缺一不可。
第四,家族企業的力量。很多優秀的歐洲大公司和中小企業不上市,不著急圈錢,為的是更好地世代傳遞商業初衷,不受誘惑,不變本心。
工匠精神是現代制造業的良心。它是一種精神符號,既不定義身份,也不定義身家和職業。優秀的企業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必定會以保障產品質量為根本,其次才是創新和提升效率。要耐得住寂寞,有沉淀,有恒心,若堅持本心,可延續百年。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工作十余年,從社會新聞到財經新聞,從上海到倫敦,從第一財經日報到新浪財經。)
責任編輯:任琳賢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