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時間是衡量財富的最高標準
文 | 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 郝倩 編輯 | 謝長杉 任琳賢
固寶琳集團(Gu?belin)的自我介紹是句簡單的“一家創建于1854年的瑞士家族企業”。從瑞士盧塞恩一間小小的鐘表修繕工坊發展到一家國際奢華珠寶品牌和鐘表零售公司,如今固家已經傳到第六代,依然家族100%全資擁有,是“瑞士制造”的衛道士。
我和固寶琳集團總裁及董事會成員,家族第六代傳人拉斐爾-固寶琳(Raphael Gu?belin)約了電話專訪。在8月一個陰雨的上午,拉斐爾按我們約定的時間準時打來電話,我們先是聊了聊這個慵懶的歐洲度假季,之后很快就說到現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全球市場。
拉斐爾有著年輕一代歐洲傳統富豪典型的教育背景:他少年時就讀的瑞士頂級私校為歐洲許多名門望族所鐘愛,包括德國的皮耶希家族;之后拉斐爾在蘇黎世以及美國攻讀金融,畢業后在瑞士諾華公司供職了四年。拉斐爾2007年才正式加入家族企業,最初的角色是商業拓展總監,4年后就開始正式接替父親作為公司的CEO。
“公司最初創立時就是個家族企業,至今依然保持家族持有的純粹性,這對顧客來說也很重要,他們認為一家有家族因素在的公司,值得多些信任。”拉斐爾說的很直白。
金銀匠在歐洲的存在至少有一兩千年的歷史,就像裁縫,鞋匠一樣,是十分古老的行業。科技在什么時候介入,以怎樣的方式介入,這種平衡點十分重要。從設計來說,固寶琳家族的珠寶工作室也已經早就引入3D設計軟件以及3D打印,但與此同時,珠寶的質量依然取決于工匠們的專業知識和手工作業。
對于這樣一個“超級傳統”的行業來說,能走過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傳承六代之久,必有其執拗之處。與拉斐爾對話后,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寶貴的經驗,
一, 不欠銀行錢,財務自由不借外債,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投資,危機時擴張——歐洲很多傳承百年的家族企業都秉承此條,借錢擴張會死,這是血的教訓;
二, 誠實公平,講誠信,這是瑞士企業一種生存常態;
三, 專注于專業知識積累,相信知識和工匠精神有效傳承比擴大產量更有意義。這一點最重要,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生長的前提。
——家族的意義
今年夏天的歐洲并不太平,恐怖襲擊,英國脫歐。拉斐爾也對新浪財經直言不諱,眼下是個“艱難時期,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
“生意依然照舊,只是不像以前感覺那么輕松了。但是,作為一家有16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我們經歷了太多社會的大起大落,公司業務都在隨之起落,在這期間,我們學到的就是一定要有調整適應的能力,學會釋然。”的確如拉斐爾所說,固寶琳家族既受益于19世紀末的“黃金時代”,也先后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衰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大繁榮,以及瑞士鐘表的石英表危機。一家百年老店所經歷的可不會僅是經濟周期那么簡單。
可貴的是,在這160年間,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前仆后繼鞠躬盡瘁,才讓家族企業有機會一步步壯大。家族的創始人是一位制表師,在盧塞恩開出一間鐘表店;家族的第二代趕上了鐵路暢通的好時代,在旅游業繁榮的盧塞恩迅速開出了一家豪華的鐘表店,開始做高級鐘表的零售。到一戰爆發時,家族企業已經傳到了第三代,將生意擴張到紐約。1929年的股市崩盤一舉終結了“黃金二十年代”,那一年是固寶琳公司成立75周年。
“當時的業務并不太多牽扯到‘工匠精神’的概念。但隨著鐘表交易業務的壯大,我們發現鐘表的顧客往往也是珠寶的顧客,我們家族就開始試水珠寶行當,開出珠寶店,那是1923年的事了。”拉斐爾-固寶琳對新浪財經介紹說。
做一行先要通一行,這是秉承工匠精神的一個前提。
“真正一腳踏入寶石貿易,就發現這一行水很深,極富挑戰,沒有些專業知識是很難涉足的”。家族第三代,拉斐爾的曾祖父專門到維也納參加一位寶石學大師的課程,但依然覺得自己的寶石知識根本不足以在運營一家珠寶店時贏得客戶的信任。當時的寶石學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這門學科隨著一戰后假冒寶石涌入市場而越來越重要。”
一直到第三代,固寶琳家族依然還是以“商人氣質”為多,如前幾代人一樣,第三代的愛德華-莫里茨-固寶琳兩夫婦熱衷于培養兒子們對企業的興趣,鼓勵他們早早接入企業事務。按照固家的傳統認識,長子所受的任何訓練都應該服務于家族企業,而不是投身科學事業。但這位熱衷詩歌文學和藝術的長子愛德華-約瑟夫-固寶琳,之后一直專攻寶石學,最終成了寶石學和產地鑒定學大師。
就這樣,第四代的愛德華-約瑟夫-固寶琳(Eduard Josef Gubelin)成了這個家族企業的轉折點,他的學術氣質多于商業氣質,反倒成了一種家族優勢。如果沒有愛德華,固家在1923年成立的寶石鑒定所(Gübelin Gem Lab)也不可能最終在全世界收集了超過2.5萬顆樣本寶石,很多都是愛德華本人跋山涉水在一些礦區找到的。寶石鑒定所原本只是為自家做高級珠寶做鑒定,后來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寶石鑒定研究所,甚至可以出具最權威的寶石鑒定報告,鑒別真贗品和產地。在1942年成立的瑞士寶石協會(SGG),固寶琳博士擔任其科學總監幾十年,他本人還在1952年創辦了國際寶石學會議。
通過第三代和第四代的努力,到1988年,當家族第五代接過企業時,固寶琳已經從100多年前那個小小的鐘表修理作坊發展成瑞士首要的高級珠寶品牌。一直到今天,寶石鑒定所的員工依然會深入一線礦區和珍珠養殖廠,為參考寶石采集標本。
“對于固寶琳家族來說,只有接班人才能成為公司的股東。在公司的第四代,是最年長的兩個孩子接受了家族企業。長子愛德華-約瑟夫-固寶琳負責寶石的專業知識研究;第二個兒子華特-固寶琳則負責公司業務的全面運營。我爺爺就是華特-固寶琳,之后公司就由我父親湯馬斯接班,他是公司第五代掌門人,也是公司全資控股人。現在,股東成為我父親,我和姐姐三個人。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負擔,一旦公司不景氣,我們也將成為唯一的負債人。”拉斐爾對新浪財經坦言。
——如何才能富過六代?
現在,經歷了160多個年頭,固寶琳家族依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們曾在家族企業迎來第150個年頭時出了一本書作紀念,書名就叫《時間是財富的真正衡量標準》。事實是,凡是可以將財富傳承世代的家族都有很多執拗之處。
首先,財務自由不欠外債。按照拉斐爾對新浪財經介紹,固寶琳不是上市公司,家族全資持有所有股份,沒有外債。
“如果需要投資,我們用自己的錢。每財年結束,我們不會把所有賺到的錢都花掉,我們只會在需要時才花錢。要時時銘記目標所在,時時保持財務的靈活性。”拉斐爾說。即使在1929年經濟危機期間,家族也有勇氣擴張,此舉后來被證明是十分有遠見的。
類似的做法我在采訪歐洲企業時也時有聽說,例如與固寶琳相鄰不遠的鄰居維氏軍刀,他們的埃爾森納家族同樣篤信不能依靠銀行,即使是慢生長也要靠自己。同時,市場永遠會有上下波動,所以一定要在好的時候做好準備,未雨綢繆。為了平衡經濟周期,維氏的很多策略都要逆市場而行,例如,經濟好的時候不做廣告和促銷;經濟衰退時再做;越是經濟不好,越需要投入做創新,增加庫存,減少資金儲備——因為存的錢要用在刀刃上。
其次,誠實與公平。第四代愛德華-約瑟夫-固寶琳(拉斐爾祖父的哥哥)的專業素養奠定了家族企業在珠寶界的行業地位,固寶琳寶石實驗室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精確性,以及公平公正。這也是瑞士人的精神特質。
“原產地的不同直接影響到寶石在交易中的價值。這就是‘精確度’,直接影響最終商品的定價。例如,都是紅寶石,但緬甸紅寶石是最貴的。客戶買一樣珠寶,不僅是為了追求時尚,還要知道他們買的是什么。事實證明越來越多顧客開始在乎專業性。我們要讓他們相信‘物有所值’。”拉斐爾坦言。
“瑞士從歐洲大陸一度最貧窮的國家發展到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都是歸功于對‘精準度’的把持。瑞士就是個視‘精準’為一切的國度,這里的一切都與精準有關,這里連火車公交車都要分毫不差。有這樣一種民族性,瑞士才可能生產機械手表,精密儀器,復雜構成的布料。”
第三,知識和技藝的有效傳承比產量有意義
拉斐爾說,他們在培訓自己的工匠師傅時,不僅要錘煉他們的技藝,還要讓他們可以和家族一樣對珠寶充滿激情。對于拉斐爾來說,這種由心而發的主動性是工匠精神的一個前提要素。
“我們不會很快擴張,因為公司所擁有的知識財富是最重要的,這種知識只能通過一代代技師傳承下去。如果技師人數增加的太快,那就意味著這種技藝傳代的質量就無法保證,長久以往,知識財富就丟失了。”拉斐爾說的所謂“專業知識”,是因為例如金匠這種技術工種,一定要熟知材料的本身,才能了解該如何進行切割,否則就沒法成為一名合格的金匠。這些是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傅在實踐中給你指導,而且只能循序漸進。”
現在固寶琳的珠寶工坊有40名珠寶技師,在過去多年這個數字有所增加,主要是因為對3D這種新技術設計師有所需求。
“我們并不對‘產量’設目標,這也是‘奢侈品’的價值所在。一枚簡單的戒指,可能需要10個小時,但一個設計復雜的項鏈,可能就需要900個小時,等于幾十個戒指。我們有些產品耗時超過1000個小時,有些則耗時300到400個工作時。與數量相比,質量更有意義。”
“換句話來說,一款高級珠寶耗時多久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說耗時越長的一款珠寶質量就越好。最重要的是適時。我們會說,慢慢來,因為品質需要時間來打磨,不能給技師設定一個截止日期。可與此同時,一家有90年珠寶制造經驗的公司,是有能力去鑒定技師工作效率快慢的。我們很清楚某一品類的珠寶產品,大概需要耗時多久,之后還要考慮到技師可能有的情緒高低。對于有經驗的金銀匠,我們會對他們的工作效率有一個大體的估計。”
工匠精神到底為何意?在象形字中,“工”字與“巨”通用,即規矩,做形容詞用意為細致工整,精準嚴謹。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歸根結底,還是為了保障質量。不論好的時代和壞的時代,制造業理應質量為王,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