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 周其仁
經濟增長真正激動人心之處,是非連續性飛躍。經濟當中絕大部分活動都是連續性的東西。但經濟時代要有重大轉變,要有大的看頭,關鍵還是要有非連續的飛躍。這個飛躍就是創新。
熊彼特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一個創新理論。在他看來,多數經濟增長都是周而復始的,即人口增加,經濟總量也增加,但人均水平沒有太大提高。那是一種很平庸的經濟。沖破平庸的、周而復始的經濟,才能實現現代經濟增長,即人均產出和人均所得的持續提高。為什么人均收入極其重要?因為只有人均水平提高了,經濟結構才會發生重大變化。人均收入低水平徘徊,滿足溫飽還有困難,那些附加價值較高的經濟、技術活動以及文化享受,根本就不會有空間。
那么,如何突破周而復始的平庸經濟增長呢?
熊彼特提出了一個到今天還非常有影響力的概念,就是創新。他認為,如果沒有創新,很難突破經濟增長,僅僅隨人口增加而增長,就無從實現人均所得的持續提高。譬如我們中國,有五千年歷史的偉大文明,但是在很長歷史時間內,人口增加和經濟總量增加,并沒有實現人均水平的顯著提高。據經濟史學家研究,大概從13世紀到19世紀,中國經濟大體就處于這樣一種狀態,論經濟總量全球第一,但人均水平在600年間沒有顯著提高。到了1840年以后,人均水平還下降了,那就是能不能保留地球“球籍”的挑戰了。為什么傳統經濟呈現出那么一種勢頭?按熊彼特的看法,就是缺乏創新,或者有了創新苗頭,卻沒能普及和持續。
當代中國經濟開始實現人均水平的提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均收入呈現快速上升。當然,人均收入提升很快,也帶來新的挑戰。
一個基本問題是,當滿足溫飽之后,人們的消費需求究竟向哪個方向走?這似乎越來越難以駕馭。大概念當然還是衣食住行,加上通信、交往、娛樂,但究竟哪些產品能“火”,能火多久,誰也不完全知道。市場與產業尊重顧客,信奉“消費者為王”,但常常連消費者自己也不完全知道,究竟下一步會買什么。好比在馬車時代發問卷調查消費需要,也許消費者可能說需要更快一點、更舒服一點的馬車,如此而已。會不會從消費者那里蹦出一個“要汽車”的需求?不容易。這就是說,從溫飽滿足向上走,連續的需求變化中可能出現不連續的飛躍。連續改善馬車,不一定跳出一部汽車來。在傳統郵路的連續改善中,也跳不出一列火車來。但是,一旦蹦出一輛汽車、跳出一列火車,廣大消費者可能說“我們要的就是它”!這里,從連續的改進到不連續的飛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在熊彼特看來,能夠實現不連續跳躍的,恰恰就是他所定義的“企業家”。不論其實際的社會身份,到底是老板,是工程師或工匠,還是文化人甚至異想天開的普通人,誰突發奇思、怪想,誰堅持能把“想法”變成了產品、誰的跳躍性飛躍能得到市場認可,誰就是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所以,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合乎邏輯地把企業家看作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關鍵。
經濟增長真正激動人心之處,是非連續性飛躍。經濟當中絕大部分活動都是連續性的東西。但經濟時代要有重大轉變,要有大的看頭,關鍵還是要有非連續的飛躍。這個飛躍就是創新,包括產品創新、生產方式創新、原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或者開辟出新的市場,找到一整套搞經濟的新辦法。離開創新的沖擊,經濟難免平庸,頂多人口規模隨著經濟總量一起變大,但人均水平始終沒有得到持續提高。
熊彼特還有一個看法,經濟增長是人的活動,總會有波動。當然,對長波、短波周期的估計,今天看來劃分得過于機械。不過經濟總有波動,這點發現屹立不倒。像持續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有強大的慣性繼續高速,一旦遭遇下行壓力,真叫上山容易下山難。因為高速增長時期的慣性延滯下來。比如高速增長時大家競相用人,人工工資就升高;大家競相拿地,地價就升高。總之爭用資源的程度越激烈,資源價格就升得越猛。政府雄心也水漲船高,宏圖大展,抽稅多多。但是到了經濟下行,并不是所有指標同時都下行。現在不少企業日子難過,是因為他們產品的賣價下去了,但企業成本并沒有馬上相應掉下去。成本高企,賣價下跌,擠在中間,怎么生存?
靠創新突圍。
經濟邏輯是,同樣的成本,生產不同的產品,含義就不一樣。用老辦法生產老款式產品,成本不堪負擔。但加上創新,新產品或新工藝的成本負擔就輕了。喬布斯用的那些工程師不會便宜,為什么用得起?不但用得起,還有大把利潤可賺。靠什么?就是靠創新消化成本。華為也一樣,2014年我去那里,華為主動給新進入員工加薪。人家一樣有成本壓力,為什么能負擔?靠創新的產品不斷保持競爭力。
當然,創新風險非常高。像今天我們看得到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以及過去各個年代企業家腦子里冒出來的新主意,到底哪一款最后在市場上能站得住,恐怕上帝也不知道。為此,要有一個合適的體制來完成艱巨的篩選任務。現在大家都明白,這個體制不是別的什么東西,就是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是最大限度提供創新創業機會的體制,是最大限度由消費者來挑選產品的體制,也是保護企業家發揮創新職能的體制。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不管你是什么出處,也不管你是幾零后,有個“想法”就可以試一把。別人不信,自己信不信?有沒有本事說服形形色色的投資人支持你來試一試?創意變產品,產品進入競爭的市場經受檢驗,適者生存。現在看,實現溫飽以后,要對付極不確定的經濟變化之波,只能靠這一套。我對此的理解,就是搭一個平臺,招呼天下英雄好漢,把連續過程當中可能產生飛躍的創意,從想法變成商業計劃,變成產品和服務,然后拿到市場上接受檢驗。
由于創新風險極高,所以非有大獎不可。大家看阿里巴巴上市,天下多少年輕人就不睡覺了?沒有一個超級大獎,所動員的資源終究有限。道理在于,“一將功成萬骨枯”,不能只看到那幾位成功者,一將功成,要賠進去不知多少英雄。平均說來,創新“利潤”并沒有那么高。激勵更多潛在企業家、創業家進入,在競爭中提升品質、降低成本,最后好處還是會外溢的,讓全體消費者與全社會受益。當然,中大獎的首富,能多投身公益,那就更好。
(本文作者介紹:教授、博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