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梁海明
美國排名前四位的房企,無一不插足金融業,究其原因,相信是由于金融領域有豐富的投資機遇、對沖機制以及充分的資金流,成為了房企在業務上、資金周轉上的保障。而房企發展好了,又能反過來給金融業帶來源源不斷的業務。
在互聯網時代,地產+該有怎樣的創新思維,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我認為,地產+不僅要有創新思維,還要有創變的思維。地產+無論是創新,還是創變,都應做同心的多元化,才更有效推動地產和其它行業的融合。地產+的創變思維,需要有更加“人性化”的互聯網思維。
首先,在互聯網時代,地產+應在創新思維的基礎上,要更積極尋求“創變”的思維,而不僅僅是創新。當前很多房地產公司的創新,只是在技術、管理、產品和團隊上,做一個跟過去不同要素的疊加,并無本質的改變。加上眾多房企都在做創新,都在地產+,所以導致各方在創新的內容方面,比較趨同。
對此,地產公司要保持競爭力,就需要有創變的思維,在商業模式上積極求變。世界上很多地產商,為了避開地產周期的大起大落,在商業模式上早已開始創變了。譬如,美國大開發商centex(桑達克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從房地產抵押貸款的業務開始進入金融業,后來更直接轉型為商業銀行。前美國第一大房企tishman(鐵獅門),現在也成為美國基金業的龍頭之一。
事實上,美國排名前四位的房企,無一不插足金融業,究其原因,相信是由于金融領域有豐富的投資機遇、對沖機制以及充分的資金流,成為了房企在業務上、資金周轉上的保障。而房企發展好了,又能反過來給金融業帶來源源不斷的業務。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金融業雖然不同于地產業,但金融和地產的發展又是息息相關的,二者又是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兩個行業。房企只有進行“創變”,進行跨界,讓地產業和別的行業有機結合,以及交叉發展,這樣更有利于推動地產+的發展。
其次,地產+無論是要創新,還是要有創變思維,都應做同心的多元化,而少做不同心的多元化。只有同心的多元化,才能更好地進行產業融合,才能相輔相成,互相助力。
一些房企將大健康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由于地產和大健康產業這兩個行業相差太遠,資源也很難互相借用,而且運營思路也不大一致,因為大健康產業資金投入量大,但回報周期很長,以做房地產賺快錢的思路來做大健康產業的道路并不好走。不難發現,部分房企的地產+雖美其名曰“多元化發展”,但實質是業務專注度偏低,這種不同心暴露出部分房企出現了方向不明的轉型難題。
對此,地產+要創變,這個+的后面,應該是同心的,和地產領域接近的,只有同心的多元化,才容易發生裂變,才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創變的思維。
例如李嘉誠,他的地產+,大多數是加零售、電力、水務、電信、能源這些行業,都是和他所建的樓房,所開發的房地產、商業地產都是息息相關的,都是非常同心的多元化。李嘉誠的這種地產+,把同心的公用事業作為地產創變的補充,這樣做的好處是,樓市的發展會有升有跌,但即使是在經濟最動蕩的時候,公有事業都能夠保持一定的盈利。例如李嘉誠投資的香港電燈,這家供電公司,這幾十年來都為李嘉誠帶來非常可觀的回報,在許多年中甚至幾乎每投資100元就能有30元穩定回報。
又例如,李嘉誠旗下的屈臣氏,個人護理產品是屈臣氏的王牌產品,利潤率超過15%,大家要知道一般零售業只有2-3%利潤。這些個人護理日用品業務風險低,增長快,利潤高,擁有屈臣氏簡直好過有一家銀行,這是一條永不斷裂的資金鏈。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又給李嘉誠的地產王國帶來助力。
所以,同心的多元化,才是地產+的精髓,才是地產+追求的目標。
第三方面,地產+的創變思維,需要有更加“人性化”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就是用科技的手段,緊緊貼合“人性化“的時代需求,用科技的手段,把產品和服務做到一種極致。地產+要創新,要創變,應該更加“人性化“,把產品和服務做到一種極致。
無論是地產+,還是創新,都只是一個術,技術的術,地產+和創新未來的王道,未來的場景,還是要把房子蓋好,讓房子的質量一流或者超一流,地產+和創新未來的場景,還是要把社區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讓每一位住戶都能享受到舒適和便利的服務,只有把人性化放在第一位,時刻以人性的尺度作為衡量的標準,這才是地產+所應該具備的創新思維。
正所謂簡單到極致就是利他,利他到極致就是精品。地產+的創新和創變思維,要做的就是利他,要做的就是精品。
(本文作者介紹:智谷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近著《“一帶一路”經濟學》)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