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董希淼
應給平臺退出留出一定時間。部分經營規范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加強與正規金融機構合作,其服務大學生市場的經驗可供商業銀行等機構學習借鑒,多年積累的數據和資料可供商業銀行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
近年來,一些不具備資質的互聯網平臺瞄準校園,針對大學生群體推出借貸產品,“校園貸”由此開啟野蠻生長之路,并演變成“校園害”。近期,相關部門相繼出臺措施,加大對“校園貸”治理。治理工作很有必要,下一步應引導銀行、高校、學生及家長轉變觀念,多方聚力,取得實效。
日前,銀監會、教育部、人社部等部委聯合發文,提出明確要求,鼓勵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進入大學校園,并暫停網絡借貸平臺開展校園信貸業務,禁止培訓、就業類機構捆綁信貸產品。應該說,正規金融機構重新返回大學校園,有助于形成“良幣驅逐劣幣”態勢,促進大學校園金融市場健康發展。
與互聯網平臺相比,商業銀行開展大學生信貸業務,具有多方面的優勢:資金成本較低,能夠提供較低的借貸利率;機構網點較多,便于提供服務和開展貸前調查;具有豐富的信貸業務經營經驗;風險管理較為規范,不會發生暴力催收等。消費金融公司作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可以憑借更靈活的機制,借助“互聯網+”帶動線上消費金融的發展,針對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和教育等方面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因此,這些正規金融機構應成為校園金融市場的主力軍。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不少人片面地認為大學生沒有穩定收入,不應該向其提供信貸服務。因此,從監管部門到各高校及學生家長,消極對待大學校園金融服務,對正規金融機構采取限制甚至是圍堵行為,大學生金融消費需求被迫轉向網貸平臺,這是近年來“裸貸”等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教訓是深刻的。
因此,健全校園金融市場,需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多方協調配合,形成合力。監管部門要繼續“堵偏門”“開正門”:一方面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整頓力度,堅決遏制校園網貸平臺無序蔓延,將“偏門”堵嚴、堵實;另一方面要放寬政策限制,進一步放寬正規金融機構進入大學生信貸領域,將“正門”開大、開好。
監管部門還要加強與公安、法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等單位合作,打出治理的“組合拳”。要杜絕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以培訓、求職等名義捆綁推薦信貸服務,對誘騙詐騙、違規放貸、非法催債的,由司法機關及時介入,追究法律責任,形成對非法“校園貸”的高壓態勢,防止死灰復燃。
正規金融機構要在風險可控制、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應面向大學生群體開發有針對性的新產品,如提供額度可控、價格適中的信用卡、消費貸款、創業貸款等,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費習慣。應進一步豐富大學金融服務的應用場景,如加強與電商、連鎖店合作,針對大學生購買“3C”產品,直接將資金轉入相關商家,既便利大學生,也有助防控風險。
教育主管部門、各高校以及學生父母,要正視大學生在學習、培訓、求職等過程中合理的金融消費需求,理解和配合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進入校園開展活動,并提供必要的協助。只有支持正規金融機構向大學生群體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校園貸”亂象才能得到根本的整治。
當下,對互聯網平臺的退出,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平臺的實際情況靈活實施。存量消化是一個過程,強行收貸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也不符合整治的初衷。所以,應給平臺退出留出一定時間。部分經營規范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加強與正規金融機構合作,其服務大學生市場的經驗可供商業銀行等機構學習借鑒,多年積累的數據和資料可供商業銀行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
教育主管部門、金融機構和各高校還應加強聯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金融知識,提升大學生群體識別詐騙、防范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信用是經濟身份證,是大學生隱形簡歷。大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金融消費習慣,合理借貸,及時還貸,保持自己良好的個人信用記錄。同時,要保護好個人信息,不輕易對外提供,特別是不能輕易在網上提供給非正規金融機構。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近著《有趣的金融》。)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