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為什么公允價值產生和發展是法律觀念的產物?

2017年04月27日13:49    作者:陳廣壘  (0)+1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陳廣壘

  公允價值產生伊始就是法院和聯邦監管機構出于防止壟斷勢力擴張而確定“公允回報”的需要而產生的。

  一、“真實”“公允”觀念與現代公司的產生發展密切相關

  作為市場替代物的公司是一系列合約(nexus of contracts)的聯結體(Coase,1937),公司的產生和發展與資本主義是同步的。雖然英國19世紀法律改革依然遵循判例法傳統,但以制定法形式出現的公司法則快速發展,并先后在19世紀中后期發布許多公司法,主要包括《貿易公司法》(the Trading Company Act of 1834)、《合股公司法》(the Joint Stock Companies Act of 1844)和《公司法》(the Company Act of 1864)。

  公平、正義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為了保護股東能夠和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財務報表為核心的信息披露從公司產生伊始就成為監管重點。《1844年股份公司法》首次提出資產負債表應當全面和公允(full and fair),以防止欺詐;《1855年公司法》和《1856年股份公司法》雖然重點在于確認有限責任原則,但也繼承《1844年公司法》關于資產負債表公開披露的原則。在1857年至1947年的公司法律多次修訂中,均強調審計師報告必須確定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和正確(true and correct)。作為英國公司法律的集大成者,《1948年公司法》系統地規定現代公司法的各項制度。其中,在信息披露方面,《1948年公司法》繼承《1947年公司法》關于財務報表應當發表真實和公允觀點(a true and fair view),要求公司財務報表應當真實和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是,《1947年公司法》和《1948年公司法》都沒有界定真實和公允的內涵和標準,而在實踐中更多依賴法院的判斷和解釋。1983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協會(ICAEW)下屬會計準則委員會(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ASB)向御用大律師Hoffmann和Arden提出有關“真實和公允”的指引要求,指出“真實和公允”是一個法律術語,財務報表是否表達了“真實和公允”的觀點需要由法院作出判決。但是,法院將按照可接受的會計原則進行會計處理作為財務報表真實和公允表達的初步證據。1989年英國《公司法》(UK Companies Act of 1989)正式確認會計準則的法定地位。Arden(1993)指出,法律所支持的會計原則成為法律自身權威的源泉。因此,真實和公允觀念從產生伊始更多是一個法律術語而非會計術語,法官而不是公司管理當局或者審計師是評判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和公允的最終裁定者,并且具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

  二、公允價值產生伊始就是法律觀念的

  19世紀20世紀初,自由放任資本主義逐步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卡特爾(Cartel)、托拉斯(Trust)和康采恩(Concern)等形式的壟斷企業不斷涌現和向高級階段演化。在美國,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勢力的不斷發展及其對私有財產權造成的現實或潛在侵犯,導致美國政府開始控制壟斷企業的發展效率,抑制壟斷行為。例如,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of 1890);1914年,再次通過《克萊頓法案》(the Clayton Act of 1914),以約束控股公司的發展,包括公用事業控股公司。

  公用事業天然具有自然壟斷性質,其價格確定直接關系到社會經濟主體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福利,并影響競爭的效率和社會公平。為了限制壟斷,各國政府一般以費率管制(rating)形式實行價格管制。為了防止公用事業公司利用自然壟斷地位獲取不當利益和損害公民利益,最高法院認為應當對所有管制產業的價格的合理性進行審查,但公司有權要求在為公眾提供服務所耗用價值的基礎上獲得公允回報(fair return)(Conant,1974)。在美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和商務部(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致力于收集充分的成本信息以確保企業獲取公允回報(Previts & Merino,1998)。但是,聯邦貿易委員會所認可的公允價值概念僅僅為了計算公用企業公司的“公允回報”而確立的一個成本概念,而不是一個特定的估值基礎。

  公允價值概念最早是作為確定公用事業公允回報而由法院提出的。1898年,在Ames訴Smith案件中,聯邦最高法院首次提出公允價值的概念。聯邦最高法院指出,在確定一個公司應當收取的費率的合理性時,計算基礎應當是公司為向大眾提供便利服務所使用的全部財產的公允價值。為了確定公允價值,初始建造成本、預期發生的永久性改良支出、債券和股票的市場價值、與初始建造成本相比的現在建造成本、在由法律所確定的特定比率控制下財產的可能盈利能力和必要的營運費用總和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并給予如同在每一種情況下可能是合理和正確的重要性(Smith 訴 Ames, 169, U.S.466(1898))。從聯邦法院判例中關于公允價值的界定看,在計算公允價值時,應當考慮所有影響“公允回報”的相關因素,包括審慎成本(prudent cost)和重新生產成本(reproduction cost)。從會計學角度看,這些成本從發生時間看是基于歷史成本的。但是,公用事業公司并不認同法院提出的公允價值概念,認為還應當包括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不可否認的是,高等法院關于受管制企業可以根據“資產現值”計算公允回報的理念是直接與歷史成本相對立的,且具有較大的主觀性,這為歷史成本與現行成本或公允價值的爭論埋下伏筆。

  此外,學術界和企業界均普遍接受歷史成本作為主導計量屬性,并將公允價值是作為歷史成本的變形。Hendriksen & Breda(1991)依據三個時間維度(過去、現在和未來)和輸入(出)兩個維度列舉了十三項資產計量屬性,并指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不是一種通用的估值基礎,而是從屬于現行輸入成本(current input cost)的計量屬性。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公允價值概念并未涉及市場價值,但也隱約提出當前重置成本應當包括在公允價值的計算之中,并對歷史成本的合理性提出質疑。Previts & Merino(1998)指出,對公允回報的關注導致重視資本保持理念,資本計量成為會計關注的重點,資產負債表而不是利潤表成為財務報表的核心。

  三、公允價值發展為主導計量屬性也是法律推動的產物

  以經濟危機為契機來加強經濟管制和擴大政府對宏觀經濟干預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例如,1929-1933年美國大危機就極大地推動會計準則的發展。

  20世紀70、80年代金融機構掀起的金融創新風潮和80年代儲蓄貸款協會(S&L A)危機以及儲蓄銀行失敗引發的金融危機,不但造成約5000億美元的救助成本,而且也導致監管機構開始不斷關注如何引入市場價值來真實反映資本狀況,修訂HCA以更好地識別和計量金融資產損失。1991年,美國財政部發表研究報告《建設現代化金融體制》(Moderni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探討市場價值會計對金融監管的內在價值;同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案》(FDICIA),明確規定商業銀行所有資產和負債都定期(如3個月)按照市場價值重新計算,以確定其是否滿足最低資本充足監管要求。

  20世紀90年代金融自由化是80年代放松金融管制的延續。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和金融監管重心的轉變對會計準則的影響是深遠的,主要表現在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制定上平均占整個90年代新發布會計準則(含對以前年度準則的修訂)60%。監管機構乃至聯邦政府(包括國會)對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和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所產生的影響深表關注。例如,1992年,會計總署(GAO)受國會委托就公允價值會計發布研究報告。但是,監管機構對公允價值會計的態度相差甚遠。以維護投資者利益為宗旨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力推,而銀行監管機構如聯邦儲備委員會和監督國民銀行的貨幣監理署(OCC)等則仍舊堅持歷史成本會計。

  在80年代金融危機和9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雙重沖擊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會計準則(特別是金融工具)制定及解釋中越來越多地應用公允價值。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和探索,1999年12月,FASB發布《暫時性結論:以公允價值報告金融工具和相關資產和負債》(PV),規定所有金融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盡管遭到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和監管機構(如OCC)的反對或質疑,但在SEC強有力支持下,FASB通過在2000年發布第7號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從根本上確定了公允價值計量在資產或負債初始和后續計量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為主要計量屬性。

  因此,公允價值產生伊始就是法院和聯邦監管機構出于防止壟斷勢力擴張而確定“公允回報”的需要而產生的。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演進并最終在80年代金融危機和9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雙重沖擊下,公允價值又在法定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如SEC和FDIC)及國會等強有力支持下最終成為主導計量屬性。這就意味著公允價值的產生和發展始終具有法律屬性,并寄托著社會大眾對公平、正義等追求。

  二O一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本文作者介紹: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

責任編輯:蔡越坤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績效主義讓中國企業陷入困境 華人溫哥華拆房為何引發抗議 關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十點思考 預售制是房地產去庫存攔路虎 中投為啥從加拿大撤走千億投資? 統一金融監管體系不會一蹴而就 新三板動真格了:國資投券商被祭旗 劉士余磨刀霍霍向豺狼 2016年換美元小心踏錯節奏 A股市場的不振是不正常的 陪同胡耀邦考察江西和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