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東:超級全球化已經結束,RCEP加速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

鞠建東:超級全球化已經結束,RCEP加速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
2020年11月29日 01:30 經濟觀察報

  鞠建東:超級全球化已經結束,RCEP加速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

  李思

  當前,圍繞RCEP的簽署,對全球及中國經濟影響的討論仍在持續發酵。就未來亞洲一體化及全球化發展趨勢等問題,經濟觀察報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中國國際貿易研究會主席鞠建東。在他看來,RCEP的簽署對中國經濟微觀層面的實質性影響有限,主要影響來自日本的加入。

  而未來,全球化的趨勢是區域化整合,全球價值鏈出現區域性的結構性變化是健康的發展狀態。在全球保護主義盛行的背景之下,RCEP的簽署表明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對自由貿易的支持,這一方向性變化的意義重大。而且,未來亞洲有條件形成以中國市場為主導的亞洲一體化,亞洲共同體建設將邁出實質性一步。

  標志性意義

  RCEP備受注度,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簽署對中國經濟影響的預期。

  鞠建東認為,RCEP的簽署對中國經濟整體的實質性影響不大,協定簽署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日本的加入。因為15個成員國中,除了日本,中國和其他所有國家都已經有雙邊自貿區,RCEP是在此基礎上做出的整合。

  鞠建東認為,RCEP的正式簽署有兩方面標志性的意義。

  第一,在全球保護主義盛行、美國強烈反對之下,RCEP作為抵御TPP(跨太平洋伙伴協議)和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對中國沖擊而積極推進的大型自貿區協定,表明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仍愿意向更開放的自由貿易方向邁進,其方向性的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二,過去,亞太地區的經貿方向都是在美國和日本的推動之下制定,而且過去中國與RCEP成員國簽署的都是雙邊貿易協定。RCEP是亞太地區第一個不是由美國或日本主導、中國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由貿易協定。

  RCEP的簽訂同時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如果中國愿意開放市場,愿意推動地區內的貿易自由化,其他國家是愿意參加的,中國是能做到的。大家通常認為,市場的容量是一個公共品,比如從前美國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往來時,是否開放美國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

  20多年前,中國尚未加入WTO時,美國是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對中國非常重要。如今,中國與美國市場體量相當,中國的市場是否可以對周邊國家開放,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因此,亞太地區主要以中國市場為公共品,實行市場整合,建立亞洲秩序的條件基本形成。

  亞洲一體化的未來

  對于預計將于2021年啟動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鞠建東說,RCEP的簽署為未來中日韓自貿區提供了框架基礎,中日韓自貿區可以在RCEP的基礎上,對標更加嚴格的標準。

  鞠建東認為,近些年,知識產權保護、商品投資保護對中國來說都不是問題,中國愿意進行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投資保護。現在,中國最重視的是技術市場的平等競爭。目前,在經貿合作的大量所謂壁壘中,跨境關稅只是很小一部分,主要壁壘來自要素市場和各國國內的規章制度。比如,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是《瓦森納協定》的簽字國。《瓦森納協定》禁止和限制技術出口。當瓦森納協定的簽字國遵守該協定,許多技術被禁止向中國出口,這對于亞洲地區和全球價值鏈的穩定和形成非常不利。

  如果要以共同發展的理念形成自由貿易區,區域內國家就應該一視同仁。中日韓在技術市場公平競爭方面有共同利益,三方應從各自利益出發,對跨國公司的管理和公平的技術市場原則有共同的理解和規則。否則,即使中日韓自貿區實現,如果在這些問題上不能達成共同理解,意義不大。在這方面,中國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說未來全球經濟的趨勢是區域化整合,鞠建東認為未來亞太地區一體化繼續發展的對標對象是歐盟。從1953年開始,歐盟歷經了共同市場、共同體再到統一貨幣、歐洲聯盟。亞洲的經濟一體化還在共同市場階段,今后的方向是要素市場一體化,即亞洲共同體。兩者的區別在于,共同市場主要是商品的流通,而共同體包括要素的流通,比如人力資本要素的流通,中國是否允許亞太國家的人進入中國市場工作。

  不過,鞠建東說,亞太地區與歐盟最大的不同在于經濟結構。歐盟是多國合作模式,雖然德國GDP占歐盟地區GDP20%以上,但德國并不像美國在北美處于支配地位。而中國占RCEP15國GDP總量超過50%。亞太地區的經濟結構被稱為“輪軸—輻條”模式,也稱為“大國—小國”模式,大國是輪軸,小國是輻條。在這個結構之下,要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無論從理論還是過去的實踐,處于輪軸的國家都特別重要。

  到目前為止,中國所參加的區域經濟系統都并非主動,RCEP也是東盟主動提出。從這方面來講,目前亞洲地區秩序的建立和制定,和亞洲地區實際的經濟結構并不匹配。未來,亞洲地區的深度經濟合作,表現為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即亞洲共同體的建設,必須由中國主導和推動,若換作其他國家是無法推動的。

  以前,日本希望做亞洲國家的領導國,但現在這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弱。所以,我們可能需要改變思路,中國在未來亞太地區的經貿組織上要更加主動。RCEP的簽署也表明,如果中國愿意,亞太地區的國家是愿意和中國一起走貿易一體化這條路的。長遠來看,中國需要主動挑起擔子,推動亞洲地區的整合,從共同市場向亞洲共同體,更加深入亞洲地區的統一貨幣安排。

  全球價值鏈的區域性結構變化

  今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根據鞠建東的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循環為主,絕對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市場整合。

  鞠建東說全球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所謂的多邊,如包括所有國家的WTO;一種是區域。最近幾年,像WTO這樣的超級全球化的統一多邊框架,繼續推進已非常困難。事實上,未來全球貿易都在統一的治理體系之下進行,理論和實踐上也都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區域性的經濟整合越來越快。以生產全球化為特征的第三次全球化,是由中美兩國推動、通過全球生產、全球價值鏈實現的全球化。按照哈佛大學教授DaniRodrik的說法,第三次全球化是超級全球化,有三個特征:全球價值鏈、全球統一的規則和美國所主導的華盛頓共識為規則制定依據。

  毫無疑問,超級全球化已經結束,當前的全球化具有典型的區域化特征,但這種區域化特征不應被理解為逆全球化。它是全球化新階段的重要特征,全球化仍然使得生產、消費、貿易的成本更低。從當前的全球化格局來看,歐洲、北美、亞洲的區域整合都在加快。所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是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市場整合。

  今年前9個月,東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RCEP15個成員國的人口和經濟體量約占全球總量的1/3。如果RCEP成員國能夠繼續推進經濟整合,對于地區的開放,尤其是對中國市場更高水平的開放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從數據看,全球價值鏈越來越呈現出,以中國市場為核心的亞洲、以德國市場為核心的歐洲、以美國市場為核心的北美,三足鼎立的區域化傾向。

  鞠建東認為,一方面,RCEP的簽署可能使得全球價值鏈三足鼎立的結構更加堅實。另一方面,回顧歷史,在1993年前后GATT向WTO轉換時遇到巨大困難,區域經濟一體化取而代之。當時,很多人擔心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和歐盟的進程,會阻礙WTO的發展。實事證明恰恰相反,正是由于NAFTA和歐盟的建成,反而使得國與國之間出現對外開放的競爭,進而推動了WTO的實現。

  所以,多邊全球化推進暫時不順利,各地區的區域一體化取而代之,尤其是像RCEP這樣的協定簽訂后,反而有可能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競爭。這可能刺激北美和歐洲的經濟一體化,也可能推動中國和歐盟的自由貿易區或雙邊投資協定。從這方面來講,RCEP的簽署有可能引起各地區對方開放的競爭。

  RCEP這樣大規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于全球經濟的開放、對于推進更穩健的價值鏈是有好處的。事實上,全球只有一條價值鏈,理論商和實際上業都是不現實的。全球價值鏈出現區域性的結構性變化,是一個健康的發展狀態。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楊亞龍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02 彩虹集團 003023 --
  • 12-02 思進智能 003025 --
  • 12-01 歐科億 688308 --
  • 12-01 科興制藥 688136 --
  • 11-30 杭華股份 688571 5.33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