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各位交流一下,我對總書記最近提出的,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點學習心得。
過去我們國家對發展的定位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前大家的認識是一個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發展模式,但是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總書記參加政協的會議,去看望經濟組委員的時候,作出了新發展格局的論斷。在其后,也在幾個重要的場合,對這個看法重新進行了論述。由于我們過去是前面提到的,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現在提出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是不是改變了發展的方式,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貿易體,在世界的貿易當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巨大。如果中國改變了發展的模式,影響的不僅是中國,也會影響世界。所以這個論斷提出來以后,在國內、國際上都受到高度的關注。
從我自己的學習心得來講,為什么總書記在這個時候提出新發展格局的看法,我想有短期的原因,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每個國家都受到很大的沖擊,相對來講,我們新冠疫情發生得早,但是我們的防控有利,所以生產很快恢復到接近正常的程度。但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還在疫情當中,他們的生產,他們的需求急劇萎縮,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預測,今年的貿易可能下滑30-32%之間,或者是二戰以來最大的貿易下滑,這種狀況,我們的出口市場必然萎縮,國內生產出來的東西,更多的必須在國內消化,這是短期的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當然也會影響我們的出口,可是我們的經濟還要發展,生產出來的東西,同樣必須更多的在國內消化。我想這是短期的背景,但是更重要的,我覺得新發展格局,反應的是經濟運行的基本道理。
過去中國一直被認為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出口在國內生產當中比重最高的是2006年,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35.4%,1/3高一點,但是在2019年的時候,出口所占比例是17.4%,從35.4%下降到17.4%,已經減少了50%,為什么會下降到14%,反映的是兩個,一個是我們的經濟體量擴大了,一個是我們服務業的比重提高了,為什么這兩個是主要的原因?大家知道現代制造業規模經濟很大,規模經濟大的話,如果你的經濟體量小,生產出來的更多的必須依靠國際市場來消化,如果你經濟體量大的話,生產出來的更大的部分就從國內經濟被消化掉,拿一個具體的數字,2019年的時候,新加坡的貨物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04.9%,超過他的GDP,主要的原因,出口當中有的是需要進口原材料中間部件,他在出口的時候,還算在出口的總值里面,所以他會比國內生產總值還高,我前面提到了,我們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不過就是35.4%,新加坡出口的比重幾乎是我們的三倍,因為新加坡是小經濟體,咱們是大經濟體,所以我們生產出來的東西,即使被認為是出口導向,絕大部分還是在國內消化,這是一個原因,經濟體量的擴大。
第二個,服務業的比重,如果從經濟體量來講,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我們在2014年的時候,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但是2019年的時候,美國的貨物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7.6%,我們是17.4%,我們的經濟規模比他們還大,為什么他們比我們小了那么多,一個主要的原因,美國的經濟當中,80%是服務業,服務業當中絕大多數是不可貿易的。因此,服務業在你的經濟體量當中的比重越高,作為分母一除,你的貨物出口所占的比重就會低。從這兩個角度來講就很容易理解,我們在2006年的時候,人均GDP是2099美元,我們整體的經濟規模占世界的比重是5.3%;2006年的時候,我們的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41.8%,但是到2019年的時候,人均GDP達到10098美元,我們占世界經濟體量的比重就從2006年的5.3%,變成16.4%,服務業從41.8%變成了53.6%,由于經濟體量的擴大,和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導致我們的貨物出口比重從35.4%下降到前面所講的17.4%,這個含義是什么?82.6%的國內生產已經是在國內消費,當然是以國內為主體的。而且展望未來,中國的人均GDP還要再提高,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比重還會繼續擴大。并且,隨著人均GDP的提高,服務業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的出口就會從2019年的17.4%下降到15%、12%…,在這種狀況之下,國內循環當然是主體了。
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論斷也非常重要,因為過去我們老講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既然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如果出口受到一些風吹草動(的影響),減少的話,大家心里就不托底了,就會覺得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否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其實如果對我前面所說的數據分析以后,我們的經濟像一艘大的航空母艦,這個母艦非常大,其實外面的風雨飄搖,會對這艘航空母艦有影響,但是我們不是一艘小船,不會風雨飄搖,我們還是可以穩定地前進。我想,現在提出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一方面是對事實的認定,另一方面可以提振我們發展的信心。不僅是對內很重要,對外也很重要,因為過去我們老講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出口導向型的,國際上就講,像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當時有一種看法,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國際經濟不平衡,為什么國際經濟不平衡呢?因為中國采取的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你出口那么多,導致經濟不平衡,這不是一般人的說法,包括伯南克都是這么說的。我們現在事實上一看,中國還是以國內為主體。
最近,中美的貿易戰,美國說為什么貿易逆差這么大?因為中國推行的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所以我的貿易逆差那么大,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中國,我們現在把事實看清楚以后,這種說法就站不住腳了,所以非常重要。但是一方面我們講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過去提的“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個判斷,這樣的政策主張還重要不重要?我覺得還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呢?因為即使我們的經濟體量這么大,現在是占世界的16.4%,代表世界上還有83.6%,而且是我們的五倍,即使將來中國經濟技術發展,我們現在占世界的16.4%,變成世界的20%,變成世界的25%,即使是25%,國內市場跟國際市場比較起來,國際市場還是中國(市場)的三倍。我剛才提到現代制造業,現代產業規模是非常大的,而且大部分的利潤都來自于國內之外的那個市場,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即使我們是大市場,還是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因為它到底還是比我們大多了。
國際資源重要不重要?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提倡新結構經濟學,一個最基本的理念,經濟發展必須按照每個經濟體的比較優勢,我們有比較優勢的,我們都生產,賣到國際市場,我們沒有比較優勢的,就應該都從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來進口。其實我們還有很多沒有比較優勢,比如說自然資源,房山是自然資源多一點,但是全國平均,我們人均自然資源占世界的比重是低的,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經濟要發展,當然必須多從國外進口我們不占有優勢的自然資源。這個資源除了自然資源之外,還有很多,技術也是一個資源,比如說在高科技的領域,高科技的領域附加值高,這是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發達國家的收入水平那么高,就是因為他們的高科技產業。我們當然要努力,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均GDP一萬美元剛剛過,人家四萬、五萬、六萬美元,我們跟人家有差距,他們當然有比較優勢。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還是要跟華為老總任正非講的一樣,能在國際上買的,只要他的生產成本比我們低,我們就要從國際上買,華為是這樣,我們國家也是這樣。對這些高科技產業,是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我們目前還沒有比較優勢,一方面我們要努力提升我們的科技水平,但是還沒有達到之前,從國際上買比國內自己生產便宜的時候,也要從國際上來買,這樣才能降低我們的生產成本,加快我們的發展,提高我們發展的質量。
當然只有一種,可能被“卡脖子”的科技產品,如果不發展,人家“卡脖子”,就沒辦法發展了,這種產品必須用舉國體制來攻關。
可是我們想想看,哪種科技產品可能被“卡脖子”,我仔細想了一下,就是那些只有美國有的科技產品可能會被“卡脖子”,如果其他科技產品,美國有,德國有,日本有,韓國也有,即使美國不賣給我們,其他發達國家會非常樂意賣給我們,為什么呢?中國經濟發展要好,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其他發達國家要發展好,同樣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F在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那些擁有高科技產品的國家,如果不把他的科技產品賣到世界最大的市場,那些技術很可能就從利潤很高變成利潤很低,甚至沒利潤。如果利潤很低,或者是沒利潤的話,他繼續研發的投入后勁不足,很快就會被人家趕過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他自己的盈利,為了他的生存,他當然還需要賣給中國。只有美國為了維持他世界的霸權,他對中國的封鎖,用我們常常講的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這么做是維持霸權,德國也沒有跟美國爭霸的野心,也沒有跟中國爭霸的可能或者是野心,日本同樣。
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在能利用國際資源,不管是自然資源,還是技術資源的地方,還是要多利用國際資源,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剛剛簽署的RCEP(區域性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表明了中國要加入CPTPP(全面的進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協議)。總書記最近在幾個場合一直在談中國經濟會繼續開放,而且中國經濟繼續開放,實際上是防止美國對中國圍堵最好的辦法。我前面講了,美國可能為了維持他的霸權地位,利用他現在在技術上的優勢,想要來遏制中國發展,可是現在絕大多數的科技產品,不是美國一家擁有而已。在這種狀況之下,美國想的是什么?像蓬佩奧這些人到處跑,想形成反華聯盟,但是德國、日本、韓國干嘛為了衛國維持他是世界唯一霸權,幫助他做嫁衣,如果加入他們,就要交換中國市場,只要我們開放,他們就要放棄中國市場。我前面講了,放棄中國市場是放棄他自己的發展,放棄他制造就業的機會,放棄他繼續在世界里領先的后勁,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還需要跟過去一樣,繼續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這也就是新發展格局。
一個方面認清事實,我們是大經濟體,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外面的風吹草動不會動搖我們發展的后勁,前進的道路,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還繼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中國的發展成本會低,而且中國的發展會帶動其他國家的發展。
大家也知道,從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之后,我們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我相信在未來,即使我們的增長率有所下滑,但是我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每年同樣會是在30%左右,甚至更高,中國的發展有利于實現我們到2025年跨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12535美元,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到那時候,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就要從現在只占世界人口的16%翻一番還多,達到34%。也會實現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規劃跟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做說明時講的,到2035年,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還有城鄉居民收支,也可以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本文為作者在2020北京國際金融安全論壇的演講整理
(本文作者介紹: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