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鍛造A股更強韌性
動蕩的2020年步入尾聲。A股三大股指齊漲,交上了10月份在全球市場一枝獨秀的成績單;前三個季度,A股294只新股上市和超3500億元的融資規模,更是創下了自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沖擊與變局之下,中國資本市場的表現可圈可點,在很多監管和市場人士看來,A股正顯現出強勁的韌性:沒有被動跟隨海外市場,抗風險能力在提升;融資雖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依然通暢運行;外資仍保持持續大規模流入的態勢。
站在今年中國資本市場步入“三十而立”的這個節點上,回過頭看,這樣的表現未曾有過,這種韌性實屬不易。
A股市場30年的成長歷程中,既有上市公司發展壯大、直接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的一面,亦有A股羸弱的血淚沉浮。曾經頻現題材炒作、坐莊操縱、基金黑幕等亂象;曾經上市公司熱衷造概念圈錢、任意停牌;曾經股市下跌就暫停IPO,堪稱“融資斷裂史”;曾經杠桿資金違規流入股市,爆發流動性危機形成股災;曾經上市公司大股東因業績造假、商譽減值、股權質押等接連引爆驚雷,A股失血入冬;更有我們此前不夠開放的A股,在貿易摩擦中面對海外市場風吹草動不堪一擊地跟跌不跟漲……
30年,A股的發展時間還非常短,現在正是破除桎梏,深化改革的好時機。我們需要思考監管的方向和方式,哪些沉疴痼疾需要摒棄,哪些是過多干預,哪些制度和原則行之有效。一跌就出手的“唯指數論”、上市審批下的權力尋租、懲罰力度小的違法套利……30年櫛沐風雨,一步步總結血淚教訓,化為引以為鑒的改革。這一次,面對強力的沖擊,我們依靠的不是暫停融資、窗口指導等政策救市,而是透明而保持定力的監管,不斷地改革與對外開放、向土壤中深扎的根基,讓A股獲得更強的抗風性和增長彈性。
上證指數長期在3000點附近徘徊,牛短熊長。我們的投資者,也期待A股如美股長牛,期待更多持續回報投資者的好公司。
往前看,A股走入國際三大股指后,正成長為更加開放的市場,我們的產品、投資手段、參與者也都更加豐富、復雜,也會更加完善產品體系與多空工具,讓市場的供需與運行增強平衡,讓買賣雙方充分競爭。
重要的是,開放包容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需要添磚加瓦,夯實根基。新證券法要堅定地施行,并且完善重要環節與領域的制度安排。可以看到,注冊制已經在科創板扎根,在創業板蔓芽,下一步,將更加落地與推廣到全市場。我們還需要讓信披制度更為完善,讓發行審核注冊更為透明高效,讓市場充分發揮定價機制;我們的上市條件還可以更為多元包容,市場體系更為多層與順暢流動,增強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樞紐功能;我們的退市比例還非常低,需要以常態化、多渠道的退市安排促進優勝劣汰;打擊違法違規的成本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同時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促進集體訴訟制度的踐行和推廣;對于外資,可以探索從負面清單轉向正面清單,引導優化A股投資者結構與理念。
我們需要在改革深水區繼續發力,只有體質堅實了,才能在極端條件下抵抗住資本的流動沖擊,提升對風險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我們監管的能力與手段也需盡快提升,保持監管定力,擺脫政策市,切忌再走干預市場融資的老路。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讓A股充分地運行融資、定價、資源配置功能,成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形成長期、穩定、透明的監管預期,才能保持和增強A股的韌性。
責任編輯:楊亞龍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