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把房價摁住它5年
李一戈
鶴崗房子“白菜價”的新聞,讓大城市一幫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年輕人羨慕得直流口水。但根據當地情況對照分析,卻也不必太過驚訝。網傳的房子多為安置房、拆遷房,幾乎是最低價的一類,而當地經濟不發達,自然秉賦一般,人口又凈流出,房價自然就漲不起來。
這讓我想起兩個事情。一個是,大概五年前,高中同學問我想不想在老家買個房,退休了可以回去住。當時縣城好點的房子要賣5000多,跟它所屬的地級市差不多。縣是農業縣,市是農業市,為啥縣城的房價跟市里差不多?問了幾個當地朋友,也說不清楚。
后來我自己琢磨了一下,應該主要是外地打工青年支撐起來的。據我了解,有些去南方打工的青年人,收入還不錯,有的一年能有十幾萬。過去都是在村里建個大房子,平時都是老人帶孩子住。鄉村教育始終是個問題,我們縣城的教育質量倒是不賴,于是,干脆,到縣城買套房子,至少解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縣城土地和商品房供應量都相當有限,每年有千兒八千人就把房價給抬上去了。
然而我并沒有買。據說市里的房價現在已經1萬多了,漲幅終于超過了縣城。這一波以東中部四五線城市為代表,漲幅少則2倍,多則3倍,購房者還是以外地投資者為主。一旦外來需求減緩或停滯,它們就漲不動了。畢竟其原生需求的增長非常有限。
另一個是,在美國工作的朋友告訴我的。他在美國南部某個人口很少大致相當于我們省轄市的城市,買了個獨棟別墅,不到10萬美元。同樣的房子,如果是在靠近紐約的地方,要賣100萬美元。他有一份薪水頗豐的工作,城市風景雖美,但友朋甚少,很孤獨。
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第一,決定房價的,不僅僅是人口、經濟體量,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教育)。第二,城市與城市之間,相差懸殊。美國南部城市與紐約的房價的差距,大致相當于我老家所在城市與上海的差距。
即便如此,我很多同學親友寧愿到上海打拼,也不愿意回到安靜的四線城市老家。你選擇了一個城市,一種工作,就是選擇了與之相匹配的生活,以及壓力。這里頭,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但共性是,很難回去。就如同很多朋友走出了老家,就很難回去一樣。
正如人們為鶴崗“白菜價”房子而驚嘆時,一季度房地產數據公布了,似乎證實了樓市正在回暖的觀點。主要表現在兩項數據:一項是3月銷售比前兩個月明顯好轉;另一項是房地產投資增幅還在加快,甚至創下四年來新高。
此前我已經說過,所謂3月樓市“小陽春”是個偽命題,不說全部至少也是絕大多數年份的3月樓市都要好于1-2月;而一季度房地產投資較快增長,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早在2月底就預告了,原因是去年四季度的新開工和在建項目較多。
話又說回來,一季度的房地產數據和宏觀經濟數據都很漂亮,對地產界畢竟算是好消息。但跟房企人士接觸后發現,他們鮮少歡欣跳躍,而是出奇的理性。
有個詞叫做分化,想必都不陌生。近兩年,城市之間、房企之間的分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轉變,甚至反轉。有的城市,2016-2017年,成交旺盛,價格勁升,但2018年就賣不動了,價格也停滯了,一批三四線城市就是如此。那么,2017年進入這些城市的房企就比較被動。有的房企,2015-2017年,規模成長很迅猛,到了2018年下半年周轉率突然就不靈了,短時快速增加的土地投資沉淀為債務負擔。
有時聽業內高管喜歡談到一個詞,叫做穿越周期。但我想說的是,周期就是周期,怎么穿越?對房企來說,拉長周期來看待自己的投資卻是必要甚至必須的。項目固然要快周轉,在一兩年內就做到清盤,但企業發展卻需要用5年甚至更長時間來規劃。
舉個例子。假如有兩年,樓市景氣爆棚,房企抓住機會實現了規模快速增長,但有兩年樓市交投清淡,房企被迫調整,有可能耽誤的時間長于兩年。倘若企業的規劃是5年周期,就會對冷和熱均有應對,不至于淡季驚慌失措,置于危險境地。
回到前面。為何房企對3月以來的回暖更多是淡定?主要是,雖然各地經濟暫時都離不開房地產,總體上調控政策不會更嚴更緊,甚至會微調,但大環境也不允許全面放松。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既包括穩地價、穩房價,也包括穩預期。對這一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知。
責任編輯:賈兆恒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