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 郝倩
德國近一半的高中生從16歲起就被分流到職業教育領域,有40%的德國年輕人成為學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寶馬這樣的企業選中所學徒,可以成為一件畢生值得驕傲的事情。
先說個中企海外收購的真事:2000年在常州成立的紡織機械企業江蘇金昇,2010年開始第一次海外并購,買下德國斯圖加特附近140年歷史的歐洲第三大高端數控機床企業埃馬克(EMAG)50%股份。
這是則舊聞,但引出的話題很有意思:中國機床制造業遍地開花,為什么中國企業還需要海外收購?金昇的公司總裁管燁這么解釋的:裝備制造被稱為工業“母機”,把控著整個工業產業鏈核心環節,但中國機床加工精度和壽命都不夠。
話說到這還是老問題,技術和創新的是制約中國工業企業轉型的瓶頸,很多中國企業千里迢迢到西歐去花大價錢收購公司,也是為了彎道超車。這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如管燁所說:“就算是買了技術,買來了機床,中國工程師的動手能力也有軟肋。”
舉個例子:同樣是一個關鍵機床,要進行主軸和機床的裝配,一位老資歷的德國技師,半個小時就可以安裝完成,精確度高;一名中國技師,耗時4到8個小時也未必裝配得好,就不說精度的問題了。
“比編軟件,中國工程師完全不遜色,只會更好,可談到動手能力和工作經驗,就比德國或是瑞士的老技師差一大截。”管燁認為,這就是軟實力的差別,用錢買不來。現代企業的人力的競爭,也不是學歷的競爭。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認為,管燁在中國市場遇到的難題,反向應證了德國戰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以學徒制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達到勞動力市場的優良配置。這是德國戰后崛起的關鍵,延續至今。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也不代表可以找到工作,適應就業需求。
在學徒制這種所謂的“雙軌制”教育體系下,學徒在校學習基礎知識,同時被雇主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堅實的勞工基礎讓德國在創新領域能出現拔尖人才成為可能。
40%的德國年輕人樂意做學徒
德國的法律規定,初中畢業后不讀高中的學生,要接受三年或三年半的職業教育,才能進入企業工作。學生既要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也要到企業參與一線生產和技能培訓。
在這樣的體制下,德國近一半的高中生從16歲起就被分流到職業教育領域,有40%的德國年輕人成為學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寶馬這樣的企業選中所學徒,可以成為一件畢生值得驕傲的事情。這些既是學徒又是學生的年輕人每周都要在工廠接受固定時間的職業培訓,第一年學習基本技能,第二年從事簡單的技術工作,基本到第三年就可以達到正式入職的標準。
在這期間,企業樂意承擔學生在工廠培訓期間的生活津貼和法定社會保險,一些學徒從第一年就開始領基本工資,而且每年工資都會有所增長。
每一年,在斯圖加特,奔馳的母公司戴姆勒都可以接納大概2000名學徒,這些學徒在工廠中有機會學習汽車的每一個零部件,包括鋼鐵塑性,還會接觸到最新的創新科技,例如混合動力引擎和燃料電池推進裝置等等。這些學徒中有90%最終會獲得一份永久工作合同,其他的可能是短期合約。德國工業大鱷西門子的學徒中,也有逾八成留在公司。
學徒制度的延續,為德國的中小企業源源不斷輸送人才:一般的學徒實習生月薪為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一半;全職制造業的工人可以達到時薪48美元,工作體面又有生活保障。
這也是為什么德國學徒制被稱為“就業靈丹”。
這其中,政府的角色就是“后勤保障”,例如,為了保證接收學徒制教育的學生能夠滿足企業需求,德國教育部門每年都會發布本年度和下一年度的學校畢業生數量,勞動保障部門每年發布本年度和下一年度企業招收學徒工的數量。有專門的機構對供需雙方情況進行調查,并對社會公布。
在精密工業同樣發達的瑞士,瑞士聯邦大蘇黎世區經濟發展署亞太區總裁兼總經理Lukas Huber也對新浪財經稱:雙軌制教育體系也是瑞士作為創新國度的秘訣之一,有利于培養實踐技能,使人才能夠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
按照Lukas Huber的介紹,在瑞士,學生初中畢業之后便開始出現分流:有約1/3的學生留在高中繼續學習,另外一部分進入專業職業學校,還有一部分進入企業做學徒。鐘表,機械,設計,甚至銀行業都很認可學徒制給就業市場和產業創新帶來的保障。同樣,學徒滿四年之后,這些年輕人依然可以重新回到校園,上工程院校繼續學習,獲取學歷。
中國應該重拾學徒制
之前美國曾有一項研究顯示:有近一半人從事的工作用不上大學文憑。例如,美國有15%的出租車司機用大學文憑。
這種"學歷過剩",教學和實踐的嚴重脫節也是中國職業教育培訓領域遇到的一個大難題。
目前,中國產業升級,已經讓一些好的技術工人嘗到甜頭,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政府的繼續引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認為,中國產業升級必須繼續走下去,如果中國制造業沒落,那后果將十分可怕。學徒制職業培訓是否能推廣下去,直接關系到產業升級的成敗。
在丁遠看來,工業的強大是中國未來的不二之選,沒有其他選項。服務行業的發展對國家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互聯網+也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但僅憑互聯網和服務經濟,并不能完成對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單純互聯網服務產業,只會“聚富”。
歐洲有一些國家去工業化去的太快,例如,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雇傭“學徒制”的國家,歷史上因學徒制模式收益最深。但他們在過去一二十年去工業化太快,現在重新反思產業的重要性,又花費巨資重新引入學徒制,可惜一些年輕人連實習的地方都沒有了,學徒結束依然是失業。
丁遠說,在德國,類似斯圖加特這樣的地方,基本每個工廠都是學徒制的參與者。企業歡迎“出師”的學徒在本廠就業,但也不強求他們就在本廠工作,這些學徒可以選擇到其他工廠就業。但這是一個良性的生態環境,因為每一個企業都在培養優秀的技師,即使出現人才的流動也是共贏的。有這樣一批可以踏踏實實做事的技師做基礎,創新才可能出現。如果連這些功底扎實的技師都匱乏,創新就成了矮子里面拔高個子,也不現實。
但是在國內,情況恰恰相反,有一些德國企業,以及與歐洲有對接的中國企業,開始嘗試用學徒制培養技術工,但還沒等培養好,隔壁很多家廠早就虎視眈眈挖墻腳了,這讓學徒制完全不可持續。
“我接觸的一家優質的中國工廠,為了留住剛培養好的學徒,只能以工作環境好,提供免費可口的餐飲作為競爭力,以避免學徒剛出師就被周邊其他工廠挖走。這種企業的擔憂十分可悲的。”丁遠說。
“所謂的學徒制,是一個生態圈,而不是某一家或是幾家企業就可以做成的。瑞士,政府主抓的就是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學徒制,此外就是基礎研究。至于其他方面,政府基本不涉及,也不干涉。而我們應用科學中出現的學術腐敗恰是因為教育領域的本末倒置。”丁遠對新浪財經坦言。
(本文作者介紹:新浪財經歐洲站站長。工作十余年,從社會新聞到財經新聞,從上海到倫敦,從第一財經日報到新浪財經。)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