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黃志龍
盡管央行并沒有明確提出“雙峰監管”的改革方向,但近期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中的描述,與“雙峰監管”的核心要義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于近期召開。此次會議召開的背景,與前四次有著明顯不同:過去十年內,中國金融行業經歷了泡沫化成長,各種影子銀行、表外業務、互聯網金融等“三違反”(違法、違規、違章)和“三套利”(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蓬勃發展,累積了大量金融風險。本次會議的首要任務是拆除這些“金融地雷”,同時在新形勢下進行一定范圍內的金融監管改革,并確定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
金融業泡沫化生長的十年
過去的十年,是金融業突飛猛進時代,伴隨著金融行業泡沫化生長和金融風險的快速集聚。下面,對此過程做個簡要回顧。
首先,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快速上升。從橫向比較來看,2013年我國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首次超越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全球三大金融強國,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大國。2016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8.35%,而美、英、日三國的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7.3%(2016年)、6.4%(2015年)和5.2%(2014年)(參見下圖)。需要說明的是,這一發展成就是金融行業總資產急劇擴張、資金“脫實向虛”、實體經濟相對虛弱為代價實現的。
從變化趨勢看,我國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證券市場的波動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如2005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創歷史新低(3.99%),與彼時A股市場連續多年交投低迷、上證綜指下穿“千點”不無關系。2006年A股上演了波瀾壯闊的大行情,并于2007年突破了6000點,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快速上升到5.62%,2015年的“大牛市”,金融業增加值占比再度上升到8.4%,創下歷史新高,2016年股災之后出現小幅回落(參見下圖)。
其次,中國金融泡沫化成長是經濟過度貨幣化的結果。過去十余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快速貨幣化進程。2008年,中國M2與現價GDP之比為149%,同期美、日、英該指標分別為56%、142%和121%,中國貨幣化程度略高于英國、日本,大幅高于美國。然而,經過近10年中國M2高速增長,2016年末中國貨幣化程度達到了208%,大幅超越美國(71.5%)、日本(178%)和英國(118%)的貨幣化程度(參見下圖)。其中,中國快速發展的房地產市場,無疑是鎖定天量貨幣存量的主要資產池。
再次,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急劇膨脹。與中國經濟快速貨幣化進程相伴隨的是金融監管的整體放松,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瘋狂擴張。在過去五年內,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由2011年末113.6萬億元擴張到2016年末的230.4萬億元,翻了一番以上;保險公司資產規模從6萬億元增加至16.2萬億元;信托業資產從不足5萬億元上升至20.4萬億元;證券公司總資產規模從1.72萬億元擴張至5.79萬億元,其管理的資產規模則從2011年2818億元增加到17.82萬億元;公募基金規模從2010年2.5萬億元增加到9萬億元,基金專戶規模從2012年時不足1萬億元增加到當前6萬億元以上;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從零擴張到當前的10萬億元以上;期貨公司總資產從1915億元擴張到4746億元。
如此高速或接近瘋狂的增長速度,在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資產規模的急劇擴張必然伴隨著各種不斷攀升的金融風險。具體來說,主要有三種風險:一是流動性風險。如銀行、保險負債端期限縮短,資產端為了提高收益配置長期資產;又如非銀金融機構的委外資金隨時可能面臨贖回壓力,而資產端則流入長期金融資產或實體經濟,這類流動性風險不容小覷;二是信用風險。為了追求高收益,大量資金流向了高風險業務,如低等級信用債、房地產首付貸等業務,一旦風險爆發,必然會引發連鎖反應;三是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旦市場利率攀升或流動性偏緊,必然會加劇整個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甚至出現大型企業或金融機構的資金鏈斷裂。
最后,天量社會融資和信貸資源投入對經濟增長邊際效應快速遞減。社會融資和信貸資金的大規模投入,最終應以促進經濟增長和實體經濟發展為目標。近年來,在央行“穩健略偏寬松”貨幣政策引導下,金融機構通過自身貨幣創造功能,釋放了天量流動性。2016年全年社會融資總規模為17.8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12.6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然而,在這些資金支持下,GDP增速和實體經濟的起色并不大,2016年GDP增速為6.7%,創近年來新低。今年上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微幅回升至6.8%,但二季度這一回升趨勢有可能再度中止。
金融監管改革的前景展望
與前幾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一樣,本次金融工作會議將明確未來幾年金融工作的定位,指明金融改革的方向。從今年以來主要領導人和監管機構的實際行動來看,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實現金融安全目標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無疑是本次金融工作會議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今后一段時期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具體來看,本次金融工作會議,以下三方面議題或趨勢性前景值得期待:
首先,已經出臺的金融監管舉措將得到貫徹執行。2016年下半年以來,決策層已經意識到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及其危害,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加強監管協調,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隨后,央行不斷回收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上行意圖明顯,“三會”出臺了一系列監管舉措,嚴厲打擊“三違反”(違法、違規、違章)和“三套利”(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預計本次金融工作會議還將進一步強調這些監管舉措,遏制中短期內爆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
其次,金融監管協調將提升一個層次。本次金融工作會議,將可能把已有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上升到更高層次。事實上,早在2013年央行已牽頭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外匯局成立了“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承擔貨幣政策、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協調工作。今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表示“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在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還可能提高到更有效的層次。”這是統籌監管的表現,也有可能在這次金融工作會議上得到落實,但是要建立類似于美聯儲大一統的金融監管機構,短期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不大。
最后,“雙峰監管”可能成為金融監管模式的方向之一。近年來,澳大利亞、荷蘭、英國等國家實行“雙峰監管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監管效果,備受各國推崇。“雙峰監管”的核心內容是把監管職能劃分為行為監管和審慎監管,前者主要是防范金融機構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欺詐和不公正交易,監管機構通過現場檢查、評估、披露和處置,保證金融市場公開透明,保護消費者權益;后者主要是以維護金融穩定、實現金融機構穩健經營、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為目標,監管部門通過遵照巴塞爾協議關于資本充足率、資本質量和流動性等方面的審慎監管指標,控制主要金融機構風險,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同監管職能有相應的獨立監管機構來承擔,因此雙峰監管又被稱為雙目標型監管模式。
當前,盡管央行并沒有明確提出“雙峰監管”的改革方向,但近期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中明確指出,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強化功能監管、綜合監管和行為監管,實現金融監管全覆蓋”,這與“雙峰監管”的核心要義是基本一致的。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