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鄭新立
華為股權結構和勞資分配比例的突破性意義,在于破解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結實的資本榨取剩余勞動價值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這只有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做到。所以,中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應當有更多的政治優勢。
當前,中國正在努力推進的經濟社會轉型,在經濟領域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在要素結構上,通過技術進步、改善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狀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二是在產業結構上,改變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繼續鼓勵發展第三產業。三是在需求結構上,改變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增長的局面,努力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在城鄉結構上,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為了實現這四個轉型,在改革上,要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
一、要允許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行員工持股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國有企業改革三個重點,一是從過去以管資產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二是國有企業要吸收民間資本入股,發展為混合所有制的企業。三是允許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行員工持股制。
員工持股包括核心層、骨干層、老員工持股,只有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在股權多元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規范的股份制的公司,只有員工持股,才能夠使本企業的管理層和老的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股東,成為企業的主人翁。大家同心協力把公司辦好。
如果這個公司辦得好,股票就可以升值,大家都可以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如果這個公司倒閉了,大家都是窮光蛋,所以,大家會拼了命的把公司搞好。這也是西方的一些跨國公司能夠成為百年老店的一個訣竅,我們的國有企業也要成為這樣的公司。
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指出了這樣的改革方向,當然了,員工持股不是說人人有股,人人有股又成為全民主義了,一般來說,員工持股的比例以30-40%為宜,而且每年要評選優秀員工,只有優秀員工才有資格持有本公司的股份,可以對優秀員工獎勵公司的入股權。
這樣員工既拿到了一份工資的收入,又拿到了一份股金分紅的收入,有了這兩份收入,使勞動者變成有產者,勞者有其股。勞動力才能夠迅速的富裕起來,能夠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二、發展股份合作制企業
股份合作制是勞動者的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相結合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積極揚棄,是公有制的初級形式。股份合作制是浙江的臺州農民發明的,在鄉鎮企業崛起中的發揮了重要作用。
股份合作制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種重要的產權組織形式。在十八大召開之前,我帶隊到浙江對他們所有的結構進行調研,我發現混合股份合作制的企業是發展最快、活力最強的一類產權組織形式。
發展股份合作制國內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最成功的要數深圳的華為公司,華為公司有17萬員工,現在有7萬人入股。另一個是浙江的舜宇公司,公司的老板原來百分之百是個人股份,后來發明了一個理論,叫做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他發現財集中在他手里,積極性很難釋放出來,后來他把股份分為骨干層、核心層、員工層持股,這樣勞動者的積極性大大的提高,所以他提出這個理論,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第三個案例是內蒙伊泰集團,現在這個公司發展得非常好。我們應當不要強制,浙江民營企業主30%是黨員,這些黨員入黨的時候接受了黨的教育,把這些股份合作制的好處通過引導、通過宣傳,讓他們向華為這些公司學習,實行股權適當得分散,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改造為合作制的企業是有可能的。
三、賦予農民以土地財產權。
農民對他的承包制、宅基地、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實行所有權與用益物權分離,所有權歸村集體,用益物權或者是財產權歸農戶。農戶憑借對土地用益物權對土地進行抵押、擔保、轉讓,可獲得財產性收入。
去年山東省有的縣有了突破,一個縣成立一個土地抵押貸款擔保公司,銀行以農民的土地用益物權為抵押,萬一這個企業跑路了,不干了怎么做?有土地抵押的擔保公司給收儲,重新招標,選擇新的接任者,這樣銀行無后顧之憂可以利用三塊地抵押調動銀行的貸款。
如果“十三五”時期,我們以農村的三塊地為抵押,撬動銀行貸款和社會投資20萬億元投入到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市民化、特色小鎮建設,城鄉差距必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改革開放39年,我們大的結構調整經歷了3次,一是八十年代,鄉鎮企業崛起,把農產品供給的短缺問題解決了。
二是九十年代,我們發展四大支柱產業,電子機械、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筑業,這四大支柱產業原來占GDP的比例不到8%,后來提高到25%以上。所以,第二輪九十年代以重化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騰飛。
第三次大的結構轉換就是進入新時期之后,我們發行長期建設債券用以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公路的通車里程超過了美國,世界第一,高鐵網世界第一,無線通信網和光纖網世界第一。這10年,我們用國債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擴大大學招生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國民經濟實現了長達10年兩位數的黃金增長期?,F在進入到第四次結構大轉換,我認為這次結構大轉換就是以農村的發展如何接近和趕上城市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如何接近城市的水平,這是這次大轉換面臨的核心任務。
四、引導勞資分配的合理比例
華為公司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的比例是3:1,3:1具有重大的突破性意義。在發達國家可能是1:3,按照這樣的比例,我們能夠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上個月我到華為探討勞資比例,任正非給我介紹,一開始的時候,一年按股分紅可以拿到上百萬、幾千萬,這些人不愿意干活了,他說這樣不對,要調整勞資分配的比例,加大按勞分配的比例,特別是使新增的利潤向第一線創造技術專利、創造勞動成果開拓市場的人傾斜,不斷的調整,增加按勞分配的比例。
2015年,工資分配達到1200億,按資分配400億,這樣7萬多員工能夠拿到90萬。這樣的收入水平和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的公司基本接近了,有這樣的收入水平可以招攬全世界優秀的人才進入這樣的企業。
根據斯蒂利茲披露,美國1%的人拿到新增收入的91%,又有統計數據,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10年的40年,新增收入的絕大部分為資本和技術擁有者攫取,藍領階層收入幾乎沒有增加。華為股權結構和勞資分配比例的突破性意義,在于破解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結實的資本榨取剩余勞動價值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這只有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做到。所以,中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例應當有更多的政治優勢。
(作者在第九屆中挪社會政策論壇上的演講)
(本文作者介紹:教授、研究員、博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