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楊凱生
解決企業發展的長期問題的關鍵是企業所有者、監管者要有資本意識,要建立企業的資本金補充機制,而這就需要把去杠桿和國企改革結合起來,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實現。
去企業杠桿是重中之重
雖然現在理論界、實務界、媒體界都在講我國“政府杠桿不算太高、居民杠桿率也比較低,而企業杠桿率(尤其是國企杠桿率)比較高”,而且都在講要下決心去企業杠桿,去國企杠桿,但我感到對去企業杠桿是重中之重的討論還不夠。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我覺得我們要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在去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的宏觀政策要求后,在過去的一年經過努力,實際上整個企業杠桿率,尤其是國企的杠桿率也只是基本保持穩定而已,并沒有出現明顯或者理想的下降。而且這是在明確的政策要求下才取得的成效。
上述狀況一方面說明去杠桿的不易,一方面也說明我們還沒有找到杠桿率高這個問題的病因。我國企業杠桿率為什么這么高?癥結在哪兒?除了常說的金融市場結構問題,直接間接融資比率不合理的問題之外,我建議下一步要組織力量,加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力度。
如何降杠桿?債務重組肯定是方法之一。債務重組可以使企業杠桿率一次性降下來或者在短時間內降下來,但是它能否保證若干年后企業杠桿率的合理性?能否讓企業杠桿率維持在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如果不能或者不一定能,那原因又是什么?我認為這一點我們需要研究。
20世紀90年代我們曾搞過大規模的去杠桿,并結合銀行的改革和財務重組,讓一大批背負歷史包袱的企業減輕了負擔,使企業杠桿在本世紀初明顯降低。但現在,為什么僅過了十多年時間,企業杠桿率又會成為突出問題?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前不久在會議上提出,要積極探索有效的降低債務杠桿率的方法。這次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這一點十分關鍵。我覺得我們去年在這方面如何用改革的方法還不夠。去年10月份,國務院下達《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就“降低杠桿率”提出了七方面的措施,其中有些就是帶有探索性、改革性的措施。但實際上我們的主要注意力和興趣還是集中在債轉股上。債轉股在當前情況下是應急之策,債轉股肯定有助于一些企業降低杠桿率,有助于幫助一些企業度過目前的困難,因而是需要實施的一項措施。但是要真正解決長遠問題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研究,作出更多的探索,推進更大力度的改革,不能過五年、八年再來一次。
建立資本補充機制,解決企業長遠發展問題
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問題是,我們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缺乏資本注入的機制。企業在形成之后,在發展過程中,規模要擴大就需要更多的資金。在發展過程中,企業出資者(國企的出資者就是國家)、監管者有沒有責任和義務向自己所擁有的企業不斷注入資本?如果不注入資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肯定會上升,其杠桿率肯定會提高;如果要注入資本,國企那么多,國家財政每年都要為它們注入資本,這如何實現?這些問題都要深入研究才行。
在改革開放之前,那時國企在發展過程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財政全額撥款;企業所需要的流動資金,財政每年核定定額流動資金,每年定期撥付。只有階段性的、臨時性的、季節性的生產所需的超定額流動資金才由銀行貸款解決。這樣做的問題是,企業缺少資金使用的效益觀念,因為資金是國家撥付的,這就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果。但是從另一方面講,當時的國企出資者(即國家),會定期、不定期向企業注入資本,所以在那種情況下,企業辦得好和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可以另外討論,但是一般不會出現資產負債率高、杠桿率高這個現象。
自從80年代中期“撥改貸”以后,企業所需的資金,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金全改為銀行貸款,好處是強化了企業資金使用的效率意識,但問題是,企業資本補充的渠道變窄了,所以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企業不斷發展,其杠桿率必然是要不斷提高的。因此要解決企業杠桿率高的問題,為這些我們想要保留的企業能在市場上繼續發展,我們必須想辦法建立資本補充制度。
對于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這個問題則比較簡單,因為企業老板會考慮,這個企業還想不想要?想不想讓其繼續發展?如果想要、想發展,但沒有資本,銀行貸款又貸不下來,老板就會尋找別的資金渠道,或者上市、或者自己從其他地方騰挪資金過來。而國有企業的出資人或監管者在這方面似乎考慮不夠。現在提出管理國有企業要以管理資本為主。這是十分正確的方針。但不能把管理資本僅僅理解為要保證資本不受損失,要保證資本得到相應回報。這些固然很重要,但管資本應該還包括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有責任維持國有企業資本金的充足,即負債率的穩定。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國有企業絕對不能“有人生沒人養”,否則這會是個很大的問題。
國企補充資本金的解決方法是深化改革
現在國有企業眾多,有沒有可能為這么多國企補充資本,我們的財力有限,在醫療、教育、衛生方面還有很多短板要補,該如何為眾多國企補充資本?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首先,國有企業的資本配置要優化。現在我們國企的攤子鋪得過大,有些不一定要由國家持有的企業,我們可以騰挪出一些資本,來保證那些必須要做大做強的國有企業的發展。這也應該與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起來。這些改革不推進,很難降低國有企業的杠桿率。
其次,從深化改革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降低國有企業杠桿率,保持國有控股企業、國有獨資企業的杠桿率長期維持在合理水平,應該為它們建立一個類似于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標準。標準建立除了約束企業經營管理層之外,也是為了約束政府、出資人和國企監管者,當臨近這個警戒線時,如果還想要這家企業繼續存在、繼續發展,就應該為它補充資本,除非不打算要了,準備把它轉讓,用于支持其他企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只能集中精力辦好必須辦好的事情。
2016年,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列為國有企業資本金補充的約為886億,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列入資本金補充的大約399億,這兩個數字都比2015年低,只占2015年的92%和77%。2017年剛通過的預算中,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用于國有企業資本金補充的和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準備給中央企業補充的又比2016年有所下降。由此來看,對于建立企業的債務約束機制,國有企業出資部門還需要進一步意識到這也是自己的責任。我覺得這是下一步財政體制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想要繼續掌控這些企業,就要在預算里加以考慮。
另外,我國企業的宏觀債務率是上升的,但是微觀債務率是下降的,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擔心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統計上的誤區。在我看來,企業宏觀債務率的上升比較真實,但微觀債務率的下降存在統計上的問題,例如大量平臺型企業的債務置換為政府債券,從企業債務剝離出來,進入了政府負債,這造成企業的微觀債務似乎下降了。如果我們過多宣傳現在微觀債務率下降了,容易讓人淡化風險意識。
(來源: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本文作者介紹:工商銀行原行長、銀監會特邀顧問)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