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馮興元
市場沒有腦袋,沒有腿,不會想著做這做那,不會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政府官員有腦,有腿,會想著做這做那,只要缺乏遵循哈耶克“法律下的自由”原則這一定海神針,政府脫離有限政府的界限,就容易“失靈”。
目前多數經濟學家認定存在“市場失靈”,但是也有少數反對“市場失靈”論。在持反市場失靈論者當中,張維迎教授的調門最高。
確實,“市場失靈”論本身是失靈的。這也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先要說明,本人不是“市場萬能論者”。市場只是一種實現交換的自生自發秩序,不可能去承擔人類所要求的一切種種功能。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認為市場做不了這個或者那個,就因此說“市場失靈”,實為不負責任。
筆者個人欣賞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它一般反對“市場失靈”說,與新古典經濟學形成鮮明的對照。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是真正的個人基本權利經濟學。它強調人應該是行動著的人,而不是被操縱的木偶人。它強調市場過程存在兩面,一面是企業家,一面是競爭。
新古典經濟學漠視競爭過程和企業家的作用,其所提出的完全競爭范式只反映一種終極狀態,否定競爭的市場過程,它把這種真正的市場過程視為病態,把對完全競爭均衡的偏離視為“市場不完全”,“市場缺陷”,或者“市場失靈”,實際上由此撇開真正的市場和競爭而不談。
新古典經濟學也因此反而變成了“市場失靈”論的吹鼓手。很多經濟學家都有這個毛病。薩繆爾森寫的《經濟學》(第十六版)教科書里邊就講到了“市場失靈”。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也講“市場失靈”。
薩繆爾森《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謂的“市場失靈”,是指“價格體系中存在的不完美,它阻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它提出的“市場失靈”例子或者理由包括:公共品的提供,外部性,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
張維迎教授提出,我們這里看到的不是“市場失靈”,而是“市場理論失靈”,這是非常到位的。我們接下來將逐個反駁導致所得“市場失靈”的上述四個理由。
我們首先討論 “公共品”提供理由。在涉及公共品提供方面,新古典經濟學教科書中的“市場失靈”論者把不屬于經濟品市場的作用視為經濟品市場應該承擔的作用,相當于要求鵝生鴨蛋,然后指責鵝“失靈”。
另外,在民主財政過程中,公共品的提供和稅收收入需要,兩者均首先需要征得納稅人的同意,要求納稅人納稅,也就是支付“稅價”(tax price),這恰恰是市場發揮作用的表現。當然,在一些威權政體,征稅不是基于納稅人的同意,那也不是市場的問題,而是政府的問題。
市場作為一種交換機制,永遠是有效的,其有效性和正義性是剝奪、歧視、打壓、搶劫等其它機制做不能替代的。
市場沒有腦袋,沒有腿,不會想著做這做那,不會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政府官員有腦,有腿,會想著做這做那,只要缺乏遵循哈耶克“法律下的自由”原則這一定海神針,政府脫離有限政府的界限,就容易“失靈”。
政府當然有其作用。政府與市場,兩者都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旨在解決問題的“裝置”。但是,政府就像電,既可以發光,也可以電死人。所以,即便政府能夠做很多好事,在動用政府時,需要悠著一點,防著一點,控制著一點。有的學者既肯定市場的作用,又肯定政府的作用。這是ABC,無需掛口。
但這其實不夠。在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中,存在這一種結構、排序和分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政府應該僅僅限于發揮輔助性的支持作用;政府發揮這一作用之前,也要得到充分的論證才行,而且其作用或者職能需要明確列舉。
我們可以把這三句話成為原則一、原則二和原則三。我曾經組織寫過一本有關歐洲憲法的論文集。歐洲憲法強調的三大原則很不錯:基本權利保護原則,輔助性原則,和法定授權原則。正好對應了這里的原則一、二和三。
進一步而言,如果看政府資源的來源的話,無論是公權力的來源,還是稅收的來源,均來自市場主體。這樣看來,政府提供正能量,也是市場的功勞。而政府提供可能的負能量,最好的情況是屬于“委托代理問題”(意味著存在社會契約)。
我們現在來看看所謂 “外部性”理由。其實很多所謂“外部性”,是正常人際交往中的“相互性”問題:你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影響,反之亦然。有些“外部性”是正能量,比如你聽到路邊一間房子內傳出動聽的歌曲。當然,你喜歡的,別人可能不喜歡,認為是負能量,這也可能。
新古典經濟學特別關注“負外部性”,也就是被認為是對他人或者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行為效應。如果所謂“負外部性”不明顯,那么一般以容忍和不追究了事。最受關注的是較為嚴重的“負外部性”,比如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其實,任何人的行為都會造成環境污染,比如每個人的呼吸造成某種“環境污染”。這種“污染”其實是人類生存的常態。對于這種“污染”,人們一般以不以為意來解決。所以我們關注的是某些類型的、不是太輕微的外部環境污染。
如果一家企業造成較為嚴重的外部環境污染,這種污染相當于企業產權所有者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所言“共有產權”甚至其它個人或者單位產權的侵犯。只要企業所有權、共有產權和其它個人或單位的產權明晰,政府甚至社會自組織團體實施產權的力度大,對這種嚴重污染總會有一種了斷。
現代社會比如通過集中安置化工企業、集中防治污染,或者利用替代性原材料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或者武斷地采取停工的方式,或者對企業加征排污稅(即所謂的“庇古稅”)。
此外,科斯定理告訴我們:如果產權明晰,交易成本為零,無論初始產權(包括排污權)如何界定,市場主體可以通過談判來實現有效率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如果所有利益相關者耐得住某種程度污染的侵害,也可以通過科斯定理所指引的市場談判解決方案來解決排污影響問題。
總之,上述對“外部性”的探討,不影響我們對市場作為交換機制是有效的結論。有些超越這一市場作用域的地方,得不出“市場失靈”的結論。
接下來,我們要起底所謂的“不完全競爭”理由。
所謂的“不完全競爭”往往是市場的一種常態,是市場過程的展開過程。其中既可能是柯茲納意義上的“套利企業家”由于對市場機會保持警覺,先于他人捕捉到并且利用了市場機會,由此取得利潤。“套利企業家”也可以在感知市場機會時發生判斷錯誤。由此其競爭者即另外的“套利企業家”獲得市場機會,實現利潤。
而且,在所謂“不完全競爭”狀態下,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企業家”利用創新來取得所謂的“企業家利潤”。在所有這些市場過程中,企業家都是在利用不均衡和所謂“不完全競爭”所提供的機會。
由此可見,市場是容錯的,納新的,體現為優勝劣汰,市場作為交換機制總體上仍然是有效的。它會比任何非市場機制要有效得多。
最后,我們要批判“不完全信息”這一理由。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非常有趣,值得不斷重復。一個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反市場觀,一個是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的市場觀。
斯蒂格利茨往往認為:市場是不完全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需要政府干預。哈耶克往往認為:市場是不完全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所以需要進一步利用市場。斯蒂格利茨的問題是,在遇到市場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時,就求諸于政府。
哈耶克被稱為“知識貴族”,他在知識論上為經濟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哈耶克指出,在社會的無數個體中存在大量的“分散知識”或“局部知識”(local knowledge)。價格體系在市場中發揮著轉遞和協調知識的作用,人們在市場中利用 “知識的分工”(division of knowledge)利用這些知識。競爭作為一種發現程序,發現知識,甚至創造新的知識,使其為市場主體所用。
對于哈耶克來說,很多市場不完全或者信息不完全問題,可以通過拓展市場過程、增進市場機制(保險,風險定價,退貨保護,賣方質量承諾等等)來解決。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會存在,但是政府替代市場也消除不了這種不對稱。巨量的“分散知識”,政府無法利用,只有市場才能利用。
即便在大數據時代,由于“分散知識”中包括很多有關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偏好的信息,政府如果試圖利用大數據加總這些知識,這種加總也是不可能的,徒勞無功的。這意味著大數據時代也不可能通過計劃經濟來實現效率。這里的分析表明,“不完全信息”作為指認“市場失靈”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
總而言之,講“市場失靈”沒道理,講可能的“政府失靈”必然有道理。政府行為可能會帶來正能量,但是更要防備其可能的負能量。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馮夢雪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