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董希淼
未來的智能金融,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征將可能代替銀行卡,信用卡和貸款額度在你進銀行之前可能已經給定,機器人妹子跟你聊天解悶、幫你投資理財。
去年5月,筆者在云南大理的古街悠閑地逛著,沒有帶手機更沒有帶錢包。看到沿街店鋪里的土特產不錯,于是抬起手刷了Apple Watch(蘋果手表)買了幾包菌菇。感覺棒棒噠!
這只是金融業智能化的一個簡單案例。時至今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快速普及,互聯網公司與金融業深度合作,催生了用戶層面的大量創新和應用,大大改變了老百姓的金融消費習慣尤其是支付習慣。我國移動支付產品種類日趨豐富,覆蓋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日常使用頻率也大大提高。隨著移動支付的深度滲透,商業銀行與科技公司結合線上與線下渠道,不斷創新支付場景,將信貸產品、理財產品等植入到各類應用場景中,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此外,我國移動支付服務還走出了國門,造福全世界人民。筆者今年3月份在莫斯科就發現,一些很小的商店也能使用中國銀聯的各種支付方式。
相比于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對整個社會帶來的改變將可能大于互聯網。著名未來學家凱文·凱利認為,人工智能將加快推進人類社會的又一次工業革命。在金融領域,人工智能依賴于神經網絡的發展,使深度學習成為可能,將有望更好地解決了金融領域中一些痛點問題,如個性化服務、信息不對稱等。利用人工智能對金融交易、服務信息審查監管,識別交易活動中潛在的非法行為,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大量應用,金融業各種創新層出不窮,新產品新服務越來越豐富,金融變得越來越聰明,客戶也變得越來越睿智。人工智能在提升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同時,逐步實現金融服務的智能化、個性化、定制化。一個令人興奮的“智能金融”時代,正在悄悄地向你我走來。
來來來,我們一起展望一下智能金融近期可能實現、與咱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幾種應用。或許,你已經聽說過或者體驗過這些“黑科技”:智能身份識別,智能客戶服務,金融反欺詐,融資授信決策,智能投顧。
智能身份識別。具體有三種方式,即活體識別、聲紋識別和OCR(光學字符識別)識別。活體識別的落地場景有遠程開戶、遠程授信、刷臉支付;聲紋識別的落地場景主要是聲紋登錄;OCR識別的落地場景有防偽識別、印鑒識別、票據驗真。如百度金融與泰康保險合作,在投保回執過程中,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人臉、證件信息識別,保證了投保人信息的真實性,不需要投保人親戚多次到營業廳辦理,大大提高了用戶體驗。
智能客戶服務。金融機構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數據挖掘,通過客服電話、APP、微信、短信以及智能機器人等渠道,與客戶進行語音或文本的互動交流,了解客戶需求,解答客戶咨詢。此外,還可以根據客戶語音,導航至指定業務模塊。用戶通過自然語音與智能客戶進行溝通,一方面提升了用戶滿意度,另一方面還減輕人工服務壓力,降低運營成本。以后,你以為客服妹子聊得熱火朝天,其實“她”可能是個機器人。
金融反欺詐。科技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基于強大的大數據整合能力、算法、算力,構建出以反欺詐模型、信用風控模型為代表的多樣化模型和工具,可實現建立“黑名單”、監控多頭借貸等功能。基于信用風險模型,不管你在央行征信系統中有沒有信用記錄,都將可能獲得金融機構的服務。當然,如果信用有“污點”,也難以逃過“火眼金睛”。據說,現在一些科技公司的反欺詐模型,對“壞人”的攔截率已達70%。
融資授信決策。通過數據篩選、建模,提取個人及企業在其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的數據,可初步判斷個人或企業的誠信水平和還款能力,并在綜合其他數據的基礎上,做出是否給予授信的決策;對于給予授信的,還可以借此提供參考的授信額度。此外,還可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將不同的存量資產進行分類并做分別處理,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進行實時監測,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大大提高風險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智能投顧。結合現代資產組合理論和投資者偏好為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的投資理財建議,具傭金費較低和信息透明度高的特點。去年底,招商銀行摩羯智投正式上線,運用機器學習算法,融入招商銀行業務經驗,初步構建了“智能基金組合配置服務”。在客戶進行投資期限和風險收益選擇后,摩羯智投根據客戶自主選擇的“目標- 收益”要求,構建基金組合,由客戶進行決策、“一鍵購買”,同時還享受一系列后續服務。
說了這么多,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未來的智能金融,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征將可能代替銀行卡,信用卡和貸款額度在你進銀行之前可能已經給定,機器人妹子跟你聊天解悶、幫你投資理財,聽起來很酷很炫有沒有?日前,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第一次正式提出“智能金融”概念,我國智能金融的春天或將到來。
智能金融的最大意義,在于將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更多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看到,智能金融的發展也可能對金融穩定帶來一定影響。下一步,應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探索加強監管的框架和標準,并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
同時,還要警惕借助技術手段實施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如近期,某些支付公司打著“無現金社會”旗號,剝奪消費者使用現金支付的權利,不但給習慣使用現金的中老年人帶來不便,還涉嫌違法拒收人民幣,監管部門對此不能坐視不管。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近著《有趣的金融》。)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