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姜兆華
監管當局鼓勵金融機構“開正門”,其本意是允許銀行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個人求學貸款,而非鼓勵學生透支消費。
校園貸因裸貸、暴力收貸一度成為社會各界關注話題。“校園貸堵后門,還應開正門”,銀監會新任主席郭樹清一語破題,為商業銀行校園貸打開“久違”的大門。
廣東某行迅速反應,直接復制校園網貸,降利率、增額度,確立每名學生5000元,全年20億消費貸款新目標。近期,又有多家大銀行“試水”校園消費貸,致力開發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筆者以為,此舉有悖監管當局校園貸“開正門”初衷,有誤人子弟之嫌。
一、搞清楚,什么是銀行校園貸
顧名思義,校園貸是貸款給在校學生個人,用于支付學生校園期間的學習生活費用。
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個人貸款對象需年滿18周歲,且有穩定收入來源。在校大學生雖然大多滿足18周歲年齡要求,但缺乏穩定收入來源,故一直是商業銀行諱莫如深的金融“藍海”。
金融機構不敢涉足校園貸,給網絡高利貸帶來可乘之機。校園網絡貸之所以偏愛校園這塊市場,無非看中了兩條:一是在校大學生缺乏金融知識,但又愿意嘗試新東西,易于接受先消費后還款的生活方式;二是在校大學生屬弱勢群體,雖然沒有穩定收入,但有家長和學校在,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貸款本金和高息罰金早晚會有著落,既使真有還不上的,還可以“肉償”或以身抵債。
監管當局正是有感于“校園貸”之流弊,才大刀闊斧整頓網絡借貸,鼓勵校園貸款“開正門”。個人認為,監管當局鼓勵金融機構“開正門”,其本意是允許銀行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個人求學貸款,而非鼓勵學生透支消費。
二、校園消費貸,不是免費“午餐”
校園消費貸以分期付款方式,支持學生用于個人購買消費品,折算后的費率往往不會比銀行貸款利息低多少。“正規軍”殺進校園,銀行消費貸會給學生帶來些什么呢?
(一)誤導學生消費。大學生合理消費如就餐、購買日常用品等無可厚非,但消費能力要與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相匹配,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緊密相關。一個在校大學生靠銀行分期貸款來購買個人消費品,甚至是奢侈品,容易造成學生沖動消費,跟風效仿,盲目攀比,分散學習精力。
(二)透支個人信用。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對銀行個人征信不夠重視,對銀行貸款償還意愿不強;但對互聯網分期貸款購物充滿好奇,愿意嘗試新工具、新產品。銀行校園貸為學生個人消費提供貸款便利,透支大學生個人銀行信用。一旦還款困難出現逾期,就會形成個人征信不良記錄。
(三)增加經濟負擔。在校學生普遍沒有經濟來源,學費基本上都靠家長提供。與學費無關的各類消費如旅游、高檔包、攝影器材等消費,一般家庭不會支持。校園消費貸一定程度規避了家長監督,助長了學生攀比購物風氣,增加了學生償還消費貸款的經濟負擔。
三、校園貸,銀行“正路”該咋走?
目前討論的不是校園貸該不該貸,而是校園貸到底該怎么貸,貸給學生干什么的問題。筆者認為:銀行“校園貸”應履行社會責任,堅持普惠金融“正路”,圍繞大學生求學、創業難點,抓好以下三大校園貸款產品。
(一)主推國家助學貸款。商業銀行應主動擔當社會責任,把助學貸款做為普惠金融的重要內容。財政、教育、稅務、保險部門在貸款學生推薦、助學貸款核銷、稅收減免、利率優惠、保證保險等方面加強協作,統籌大學學校貸款與大學生助學貸款綜合費率。
(二)支持出國留學貸款。大學生出國留學深造已成為中產家庭的重要選擇。商業銀行應加強出國留學中介合作,全面推廣出國留學貸款,在出國留學證明、出國留學貸款、出國留學簽證、個人因私購匯、海外房屋租賃等方面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個人貸款額度。
(三)扶植學生創業貸款。大學高校是社會企業課題的研究基地,也是大學生創業實踐的主戰場。金融機構、教育部門、社會勞動保障部門應加強
合作,在課題研究、項目準入、技能培訓、創業輔導、信貸支持、銀企對接等方面,給予扶植與傾斜,鼓勵大學生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實踐。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海洋大學MBA、EFP金融理財管理師,現任某全國股份制銀行總行零售部門負責人。)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