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莫開偉
令人詫異的是,銀行資金空轉現象已成多年難以根除的頑疾,盡管監管當局喊了多年要禁止銀行資金空轉;并為遏制銀行資金空轉出臺了不少監管法規、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現場監管檢查,但銀行資金空轉現象卻不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
杠桿收購、債市違約、票據風波等等,一段時間以來,不少熱點金融事件背后都有銀行資金的影子。相比傳統的信貸資金,這些錢通過在不同金融市場 、不同機構之間穿梭,在金融體系內部 “虛投空轉”,一些風險已經顯現。這種新的金融風險隱患,引起市場高度關注(2月13日《人民日報》)。
按常理,銀行資金只有注入實體企業,通過支持實體經濟的經營發展,才能實現資金的真正增值,也才能為振興實體經濟增添動力;而如果滯留銀行領域或金融機構相互之間流轉或炒作,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一是不僅難以實現資金的真正增值,且更會破壞銀行資金正常循環,讓銀行更多資金形成“體外循環”,使實體經濟正常信貸需要得不到滿足,催生整個實體產業融資環境更加惡化;
二是資金在金融機構之間反復轉播炒作,拉長了資金流轉鏈條,加大了資金營運成本,也抬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更加劇了實體企業融資貴現狀,也成了抬升整個社會融資成本的“罪魁禍首”。
三是銀行資金在金融機構間“空轉”,對整體經濟運行帶來危害,一旦套利空間失去就會形成債務違約,資金鏈條上的各家金融機構難逃其責,銀行也不能幸免,無形中放大了整個金融市場的杠桿風險。去年底的國海證券和僑興私募債約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道理,銀行管理層不可能不懂,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銀行資金空轉現象已成多年難以根除的頑疾,盡管監管當局喊了多年要禁止銀行資金空轉;并為遏制銀行資金空轉出臺了不少監管法規、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現場監管檢查,但銀行資金空轉現象卻不但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勢。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銀行資金難以從空轉的“游戲”中自拔?或者又使什么促使銀行鬼使神差般地癡迷資金空轉?這是需努力搞清楚的重大問題,只有搞清楚原因,然后對癥下藥,銀行資金空轉現象才有可能得到遏制。
從當前分析,原因有五個:其一,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也就是缺乏好的信貸投資項目,銀行存在資產“配置荒”問題,而為了不讓吸收的存款資金“賠本”,不得不進行資金空轉。
其二,實體經濟普遍不景氣,銀行畏貸、懼貸甚至抽貸、斷貸,將資金進行空轉套利。
其三,一些銀行機構缺乏大局意識,盲目追求高額投資回報,將資金投向股市、債市和房地產市場,其回報的利潤比普通貸款來得更快、更多,銀行對資金空轉便有了深厚興趣。
其四,監管部門雖然對商業銀行資金營運有了明確規定進行“窗口”引導,也進行了相關監管檢查,但缺乏嚴厲的處罰和問責機制;加之金融跨行業監管機制缺失和分業監管帶來的弊端,商業銀行資金空轉便成了有恃無恐的常態了。
其五,高回報企業比如房地產企業因本身勢力對銀行資金形成較強的投資吸引力,讓普通實體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資金便自然涌向高回報產業項目,也誘使了銀行資金的空轉。
同時,要弄清銀行資金空轉都通過什么途徑實現?
從當前看,資金空轉有四種途徑:
一是通過同業空轉,即通過同業直融直投、同業通道、同業繞道等三種形式進行。即通過同業存放、賣出回購等方式吸收同業資金,對接投資理財產品、資管計劃等,放大杠桿、賺取利差;通過同業投資等渠道充當他行資金管理通道,賺取費用;利用“同業存放+委托投資”等方式虛增存款,隱匿非標資產風險,變相調節監管指標。
二是通過票據空轉,即違規開票、違規買賣、違規出表等三種形式實現;也即通過無真實貿易背景循環開票,虛增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做大同業票據交易規模,通過賣斷-買入返售-買斷轉貼同批票據等方式,逃避信貸規模管控、賺取買賣差價;借助跨業合作通道,通過信托、券商等通道模式,運用理財資金投資票據資產。
三是通過信貸空轉,即貸款置換、貸款被挪用、違規放貸等三種形式實現。也即表內自營貸款置換他行表內貸款、表內貸款置換他行表外融資等方式,多被用于企業舉新債還舊債,未被真正運用到生產營運中;通過多頭過度授信集團企業和個人信用貸款,部分信貸資金被挪用于委托貸款、理財信托投資,甚至投資股票市場;違規放大杠桿超比例向小貸公司融資,并合作進行“過橋貸款”,個別銀行人員內外勾結,套取銀行資金進行民間借貸等。
四是通過理財空轉,即通過理財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超比例投資非標資產、違規投資等三種形式實現,也即個別銀行的部分理財資金被用于購買該行或他行理財產品;違反監管規定,超比例運用理財資金投資信貸資產、受益權等非標資產;違規投向貴金屬投機、資本市場等高風險或非實體領域等等。
因而,目前當務之急是根據銀行資金空轉方式加緊開出有針對的治理藥方,再也不能讓資金空轉現象放任自流了:
首先,抓緊振興實體經濟,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銀行能找到適合投資的行業、企業,為遏制資金空轉營造環境。銀行應高度重視和積極服從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要求,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中小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自主創新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兼顧好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企業效益和社會責任的關系,為扭轉資金空轉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通過有效監管打通銀行與企業資金對接渠道,為銀行資金順利注入實體企業掃清障礙。加快監管體制改革步伐,實行混業監管,消除銀行資金運轉監管盲區。一方面,完善統計體系,以便及時、全面了解跨市場交易規模和資金流向,同時強化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信息共享,定期溝通,掌握銀行資金運行動態并進行適時干預;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引導商業銀行加大風險管理、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的力度,推進同業業務、理財業務、委托貸款等業務健康發展,嚴格清理資金的通道、過橋等問題,使資金供需雙方能夠直接對接,縮短資金流轉鏈條,切實降低融資成本。
再次,建立銀行表內外資金有效隔離機制,使銀行資金空轉沒有任何空檔可鉆。對商業銀行資金營運嚴格按照風險監管原則與自營貸款應當進行有效隔離,嚴禁表內外資金用于放貸,有效隔離表內外資金互接渠道,減少風險傳導。并要求商業銀行嚴格執行“三個辦法一個指引”的規定,實施實貸實付和受益人支付原則,落實好信貸資金的明確用途和堅持受托發放,建立有效解決銀行資金空轉的制度性屏障。
最后,銀行創新應在嚴格遵守金融運行規則和監管規則下進行,防止借金融創新之名行逃避監管或打監管“擦邊球”之實現象發生。銀行應盡快建立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制定與銀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風險偏好方案,確保銀行持續穩健經營。也即隨著銀行業務模式和風險日趨復雜化,銀行不僅應繼續加強對傳統信貸業務的風險把控,還要主動適應業務創新發展的進程,注重對各類新型非信貸資產類型的風險管理,使創新始終運行在健康軌道上。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彥如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