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嵇少峰
中國這一輪經濟危機可能會跟我們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一樣,我們過去奉若神明的風控體系、風控模型已無法保證自己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多年反復鉆研的信貸技術、管理模式的優勢,并不能讓機構從容應對宏觀經濟形勢下行與市場變化的復雜環境。
隨著中國經濟“劣L型”持續走低,中國金融業風險急劇上升。無論是持牌銀行還是眾多類銀行信貸機構,不良貸款如黑云壓頂,行業的冬天無比寒冷。一時間業界紛紛收回對銀行暴利的指責,“信貸是靠天吃飯”的觀點讓業者無所適從。
表面上各機構的不良率仍在可控范圍,但各種情況表明,現有的不良率僅僅是一個開始,信貸機構的風險離真正的底部還有一段距離。我們恪守多年的信貸盈利模式、風控模型體系大都已接近失靈,銀行紛紛再次撲入政府平臺、國企央企的懷抱,對信貸風險管理的自信蕩然無存,生存幾乎只剩下抱體制大腿或單純追求不動產抵押這兩種做法。
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中國的信貸機構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中國這一輪經濟危機可能會跟我們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一樣,我們過去奉若神明的風控體系、風控模型已無法保證自己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多年反復鉆研的信貸技術、管理模式的優勢,并不能讓機構從容應對宏觀經濟形勢下行與市場變化的復雜環境。
信貸機構風控失效的原因
我們研究過很多信貸技術與戰術。銀團貸款、大額貸款的風控技術大同小異,并無多少挑戰性。從研究與爭議最多的中小企業信貸與微型信貸來看,其信貸管理與風控的常規手段能拉上臺面的也寥寥無幾。IPC模式、信貸工廠模式、被人玄化的大數據風控、被人簡化的三品三表,還有如供應鏈模式、保理模式以及傳統機構說的最多的貸前、貸中、貸后的管理、交叉驗證等。我們研究了這么多年,究竟哪些經驗、哪個模式最為可靠?為什么這些技術、戰術又都不能保證我們信貸機構長期的安全?
我收集整理了目前能夠找到的有關信貸風險管理的相關資料,但是我發現竟然沒有一個非常完整的、清晰的理論來全面指導我們的信貸機構,我們應該遵循的原理是什么,我們信貸機構有哪些根本的運營規則?哪種理論可以解釋清楚我們身邊發生的所有信貸失靈現象?信貸風險控制的基礎理論與基本規則是什么?如果我們的信貸是靠天吃飯的話,我們是不是就是一個賭徒?
無奈之下,我只有根據大家的經驗來作總結與提煉,以指導自己的工作。直至今天,我暫時歸納出一個相對能說的通、也能說服我自己的理論,那就是我的《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我把它歸為信貸風險控制學,并沒有創立一個新理論的想法,只是因為我找不到一個更合適的詞來概括我的觀點。首先要說明,以下論點與傳統學術的信貸原理及相關內容無關,名詞也不是同一含義,均是從信貸實踐中歸納總結而來,也僅限于信貸風險控制這一狹窄范圍。
我的《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的核心內容是:任何一個信貸機構要實現可靠的信貸風險控制,必須在信貸風險控制技術、信貸風險控制戰術和信貸風險控制戰略這三個層面都能具備良好且完整的管控能力(以下簡稱信貸技術、信貸戰術、信貸戰略),并在每一個層面嚴格遵守公允的信貸原理,只有這樣信貸機構才可能實現長期、穩健、健康的發展。
信貸的戰略、戰術、技術之間既有本質區別,又密切聯系。信貸戰略統領信貸戰術與信貸技術,信貸戰術可以有效組織各種信貸技術,充分體現并實現機構的信貸戰略。信貸技術服務于信貸戰術,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影響與改變機構的信貸戰術,重大的信貸技術革新可以根本性改變信貸機構的信貸戰術,并全面影響信貸機構戰略的調整。
簡單總結起來就是“一點三面”。“一點”指的是信貸風險控制基本原理,就是我們在信貸風險管理實踐中發現的普遍規律,是在大量的觀察和信貸實踐基礎上經過歸納得出的、經過時間檢驗的基本道理。例如高息必然高風險;同等授信條件下,抵押物質量越高客戶質量越低等。 “三面”指的是信貸技術、信貸戰術和信貸戰略。
這個概念并不是我的初創,關于道與術之類的論述早就有之,在經濟學上稱為宏觀、中觀和微觀,在很多信貸管理文獻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說法,但是,這些論述大部分停留在表層,也很少有機構和專家學者去全面、系統、具體地對這個三個層面進行完整的表述,離信貸實踐更遠。在信貸工作中,這三個層面往往被信貸機構忽視或混淆,從而導致機構管理邏輯不清,缺乏層次。這三個層面的邏輯關系,也是目前有關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等類似爭論的焦點所在。
我的《樸素信貸風險控制學》
我試圖用更簡單、清晰的語言把這“一點三面”整理出一個相對清晰的脈絡,給這三個層面賦予更具體的內容,并跟我們實際的信貸工作聯系起來。
第一個層面是信貸風險控制技術層面(以下簡稱信貸技術)。信貸風險控制技術是指為達到、完成信貸目標或促進信貸機構正常運轉的具體手段的總稱,包括風險控制基礎設施、基礎技能以及風險識別及風險控制工具等。它既可以是一個具體的工作技巧、風險模型,也可以是指導、保證信貸機構、信貸人員完成工作的一切軟、硬件設施。典型的信貸風險控制技術如交叉驗證、大數據風控模型、不動產抵押打折技巧、貨品的質押方式、供應鏈融資的風險控制方法等。
我們的IPC模式中提及的交叉驗證、圖表工具,包括時間軸工具、上下游分析工具、資產負債表工具、損益表工具、現金流量表工具等;打分卡模式中的邏輯回歸、神經網絡、決策樹、馬爾科夫鏈、生存分析等;基于機器算法的大數據收集、存儲、分析、挖掘、建模等;這些都是歸于工具類的、技術層面的東西,它是所有信貸工具類的集合,又高于工具。信貸風險控制技術的進步,將推動信貸風險控制戰術乃至信貸風險控制戰略的轉型與升級,革命性的信貸技術的出現,有可能全面改變信貸機構的戰術與戰略。
第二個層面是信貸風險控制戰術層面(以下簡稱信貸戰術)。信貸戰術是指導和進行具體信貸行為的方法,主要包括信貸組織的基本原則、組織領導、流程部署、部門協同、信貸實施、后臺管理、技術支持、績效考核、業務培訓、運營保障等。信貸戰術反映信貸工作的具體規律,從屬于信貸戰略,又對信貸戰略的規劃與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信貸戰術的形成和發展,受機構屬性、信貸技術、人員素質、機構編制與組織結構、人員素質、區域經濟金融特點、機構資源等條件的影響,其中信貸技術和人員素質具有決定作用。同時,良好的信貸戰術又促進信貸技術的發展和人員素質的提高。其目的在信貸戰略的指導下,把信貸技術與執行團隊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加以全面實施,努力使信貸機構的效率提高、流程科學、技術得到充分應用并自我完善。
信貸戰術有一般規律,但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機構屬性、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信貸戰術各有其特殊規律;在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條件和不同規模的情況下 ,信貸戰術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在一定的客觀基礎上,根據時機、地點、團隊、資金成本等情況,靈活地運用和變換信貸戰術,對信貸機構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典型的信貸戰術例如:IPC模式里的市場營銷、貸款申請、信貸分析、信貸審批、貸款發放、貸款回收六個過程的標準化;人員管理、組織招聘、績效考核等組織行為;打分卡模式中的營銷評分、申請評分、行為評分、回款催收評分等系列化管理;信貸工廠模式中的產品標準化、作業流程化、生產批量化、隊伍專業化、管理集約化、風險分散化等。
上面這些管理行為很多是定義在信貸技術層面的,基于這些技術層面的組織行為才能歸于信貸戰術這一層面。當然,我們也會發現,上面的這些技術與戰術很多被融合在一起了,IPC也好,信貸工廠也好,銀行的貸前、貸中、貸后的全流程管理也好,他們大都是信貸技術和信貸戰術的融合,這種融合不可避免,但很多情況下會劣化為界限模糊。
信貸技術與戰術的邏輯混亂,會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第一,模糊了個人與組織行為的邊界。例如IPC把個人的經驗和風控的組織行為邊界模糊化了,特別是在對個人經驗的嚴重依賴上,限制了標準化風控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使得人員的教育和機構的成長效率都非常低下。第二,使得信貸風險一旦發生,機構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最終往往泛泛地歸于人的道德風險與內控制度執行不嚴,而這種總結最終只是處理相關責任人,而無法修正制度本身。
第三、機構的學習和個人學習內容邊界不清,使我們對基層信貸組織與信貸人員的培訓難度加大、效率降低,成員能力成長緩慢。第四、容易形成技術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的隔離,加大了信息對稱的成本,技術部門與管理部門互相制約,技術與管理升級的難度上升。
第三個層面是信貸風險控制戰略層面(以下簡稱信貸戰略)。信貸風險控制戰略,是指信貸機構從全局考慮,謀求實現機構目標的規劃;是信貸機構設立遠景目標,并對實現目標的軌跡進行的總體性、指導性謀劃,是對信貸機構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整體統籌。
影響信貸機構戰略規劃的兩個主要因素一是信貸機構的愿景規劃(包括信貸機構本身的使命、核心價值觀和愿景)和自身屬性;另一個是信貸機構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了宏觀環境和產業環境兩個部分。宏觀環境主要是看信貸機構所處區域的經濟狀況以及經濟周期對自身規劃產生的影響;而信貸機構的產業環境則包括了金融監管政策、信貸資金的來源與成本、信貸對象、同業競爭者與潛在的風險等。
對信貸戰略的準確定義是非常困難的。下面具體列出了信貸機構在戰略管理方面的一部分內容,以方便大家理解。
例如1、機構的長期發展目標與機構本身核心價值觀的設計(或政策性還是商業性、盈利性還是公益性等)。2、宏觀經濟環境與景氣周期對信貸戰略布局的影響,如何適時采取拓展型、穩健型、收縮型等不同階段的發展方式與對策;3、區域經濟、區域金融的差異對分支機構的影響;區域內同業機構數量與信貸資金飽和度對信貸策略的影響;
4、行業產業特點與發展趨勢分析在信貸實踐中的應用;5、信用環境、政治環境對風控維度與大數據模型的影響;6、機構的市場策略與風險的容忍度設計;7、利率定價工具在同業競爭及風控標準上的平衡;8、機構特點(本機構在行業中的地位、資金成本、政策環境等)下的信貸戰略方向的選擇;9、金融監管環境與監管趨勢對機構發展布局的影響等。
最容易被我們信貸機構忽視的就是信貸戰略這個層面,而恰恰是這個環節的缺失,使得信貸機構最終受到毀滅性打擊。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銀行業單邊放大信貸資產規模,長期恪守信貸擴張戰略的問題。信貸純屬服務型行業,當經濟持續下行的時候,系統性金融風險一定會發生,如果機構本身對經濟與金融環境不作預判與前瞻,聽任資產單邊放大,且不作防御性配置,正如在股票市場一味放杠桿做多,發生重大損失甚至死亡是遲早的事,再高深的技術與戰術都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區域經濟和金融產業的差異對分支機構的影響。
中國大陸這么大,幾十個省份,不同的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區域特點,如何能用同樣的信貸產品設計、風控標準、利率定價標準給所有分支機構使用?總行、分行、支行完全的標準化管理,貌似規范,實則教條。我們很多的小額信貸機構也是一樣,在全國有幾十個分支網點,用一樣的管理模式,最終各網點的經營成果千差萬別。還有市場飽和度的問題,有的微貸機構有十幾年的、二十年的發展經驗,但是最終仍難免陷入困局。
我們再談談信貸風險控制的原理。我指的信貸風險控制原理(以下簡稱信貸原理),不是指信貸基礎理論中的原理,而是指信貸實踐工作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信貸規律,僅限于從信貸風險控制角度出發的普遍性規律,是在大量觀察、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概括而得出的信貸工作的基本道理。例如高息必然對應高風險、信貸供給量與資金利率的反向關系、風控人員與業務人員工作目標與績效設計的差異化規則、大數據風控與隱私權保護的矛盾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很多P2P平臺經常過度宣傳其獨特的風控技巧、風控數據模型、機構管理的嚴謹度,但是如果說這個平臺獲取資金的成本高于市場同類機構一倍以上,又沒有什么特殊信貸資源,且必須剛性兌付,你就可以直接判斷這個機構未來基本上活不下去。再高明的信貸技術、戰術與戰略都沒用,因為它違背了高息必有高風險的基本原理。
信貸機構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信貸機構存在的第一個問題是對信貸技術的過度的迷信。例如對大數據風控的過度自信和追求、對信貸技術特別是風險維度與模型設計的狂熱與迷信,將技術凌駕于戰術和戰略層面之上,把技術視作萬能;把很難標準化的產品強制標準化,希望通過標準化來解決整個信貸機構的風險控制問題以及機構可復制的問題,結果是表面標準化而核心風險失控。
許多信貸產品是無法完全標準化的,或者說流程可以標準化,但風控只能相對標準化,根本無法避免人的因素;還有就是將工具當成技術。例如交叉驗證,大家講的最多,但它并不是一個技術,它只是一個最底層的工具。一個信貸客戶事無具細可能有上千個維度,我是否都要去交叉驗證?如果對交叉驗證的具體內容不作一個界定,信貸人員與信貸機構是無法進行工作的,而如何界定哪些維度需要交叉驗證以及不同維度之間的權重,這才是信貸技術。
信貸機構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對信貸技術和信貸戰術之間的邏輯分辨不清,把戰術、技術甚至工具都模糊在一起。我們學習并推廣過很多關于信貸風險管理的做法。交叉驗證、三品三表、IPC、信貸工廠,現在很多機構又把信貸工廠、IPC融合到一起,然后又加進了一些薪酬管理,甚至到公司治理這些內容,希望達成全面的解決方案。這些內容貌似高大上,實際上邏輯混亂且非常教條,完全無視不同機構的特點,最終使得機構要么學不了,要么越學越亂。
信貸機構存在的第三個問題,就是對信貸戰略的極度忽視。我們很多銀行的總行都設有戰略研究部門,但是這個部門幾乎是銀行管理序列里最不受重視的一個部門,基本倫為裝門面的擺設。幾乎沒有一家銀行把這個部門以及這個部門的負責人當成機構里最有價值的部門,大都將其視為一個研究機構,淪為給領導寫發言稿的理論高手,并沒有起到制定宏觀信貸戰略并引導機構在信貸戰術和技術方面予以實施的作用。
我們現在看,哪家銀行在前兩年是主動去信貸杠桿的?往往都是不良貸款大量形成之后、目標行業完全不行了才想退出。這時候能退得出去嗎?這么多年了,又有幾家銀行設計出經濟下行時可替代的盈利產品?小額信貸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在這些方面的考慮就更少了,甚至一開始戰略就完全錯誤。
如果戰略層面的問題都沒有解決甚至根本不予考慮,那么辛辛苦苦設計的信貸技術、信貸戰術有用嗎?還有當經濟上行的時候,我們如何預判?當所有信貸機構都在狂奔時,我們的風控體系如何調整?這時候的技術、戰術一定是要因時而變的,你固守原有的風控評分標準,市場就會全部喪失,機構也很難存在了。
我們再談談對信貸原理的研究。目前這個方面也幾乎是行業的一個斷層,業界普遍停留在兩端,要么是接近經濟學、金融學層面的宏觀理論研究,要么是非常具體的技術與執行層面的研究。信貸技術、信貸戰術、信貸戰略這三個不同的層面在總體設計與實踐中應該遵循哪些原理?如何從掌握的信貸方法與經驗教訓中提煉出核心的東西,以供我們恪守與傳承?我一直在思考,也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研究,以豐富這方面的內容。
同時,我們要注意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生態對我們信貸技術、戰術和戰略方面的影響力。互聯網技術推動信貸技術、戰術的改變,積累到相當的程度,一定會改變機構的信貸戰略布局,這就是為什么會提到互聯網金融顛覆傳統金融的根本原因。
我是相信互聯網的發展會對傳統金融產生一定程度的顛覆性,這種顛覆或許已經在某一個細分領域、一個產品開始,或許在某一個不遠的未來。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候,量變推動質變,一定會出現這個結果。只是現在的互聯網信貸技術與信貸戰術的研究與進步,還暫時沒有達到改變信貸戰略布局的程度,談顛覆為時尚早。信貸技術、戰術、戰略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的雙向推動狀態。
信貸機構無論大小,在戰略、戰術與技術方面是一定要平衡設計的,缺一不可。大型信貸機構不用多說,小型信貸機構實際上也必須遵守這個原則,當然不同類型的機構在戰略、戰術與技術的廣度與深度方面應該有一定的區別。
作為一家小型信貸機構來說,有一個較明確的長遠規劃,有可靠的、成本相對較低的資金,有比較健全并具備一定技術與管理能力的團隊,基于某個小型區域或特定的客戶資源,選擇一個可行的信貸產品,基本上也能達成這個目標。信貸戰略、戰術、技術包含很多核心內容與普遍內容,在機構的不同發展時期,很多內容是可以用簡化的手段來替代的,并不需要設計非常龐大的制度與管理規則。
信貸機構風控失當的典型特點
當下信貸機構所表現的風控失當現象均具有典型的特點。
一、銀行業信貸機構
1、信貸戰略方面:除上文所述的信貸戰略方面的問題外,具體來說,銀行業信貸機構還存在存在以下戰略性錯誤,如公司治理不科學、高管利益與銀行利益無直接相關性;總行董事長、行長的經常性變動使得機構經常調整戰略方向;高管的短期行為使得機構過分追求單方向放大資產和眼前利益,無法進行彈性調整;對行業的分析與預判重視不足或無法傳遞給信貸戰術與信貸技術層面等
2、信貸戰術方面:分支機構及員工績效考核體系與銀行長期戰備不匹配;信貸產品陳舊、同質化嚴重、創新力不足;從營銷到貸后的全流程管理設計不科學;忽視互聯網新技術、新生態對信貸戰術的影響等
3、信貸技術方面:對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重視不足;對行業、客戶歷史數據整理、挖掘、運用缺乏主動性、前瞻性;風控維度與模型建設效率低下等。
客觀地講,近十年來中國銀行業在信貸戰術與技術方面的努力還是有一定成就的,但最大的缺陷在于信貸戰略方向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銀行國有或政府實際控制導致的現代企業制度無法落實。從這個層面講,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并不能寄希望于引進幾家、幾十家小型民營銀行,而是要對當下龐大的存量銀行業機構進行大刀闊斧的現化代改造。
二、類銀行業傳統信貸機構
類銀行業傳統信貸機構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典當、融資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民間線下投資公司等,范圍很廣,具體缺點不易逐一列舉。但總的來說,這類機構在戰略上受制于監管與牌照的影響甚大,很多是不合理的制度設計,讓這些機構在信貸戰略規劃上存在著諸多先天不足。
這類機構普遍的問題是缺乏長期的信貸戰略,對經濟形勢、金融形勢、行業監管動態分析甚少,大多報著短期迅速盈利的目的;在戰略設計上沒有注意充分發揮牌照的優勢、合理規避不合理的監管約束。在國有、官方金融為主體的環境下,這些機構的生存與發展,對管理者的挑戰是巨大的,如何準確找到自己的定位,設計好屬于自己的信貸產品與風險管理架構,巧妙整合體制內、外的不同資源,這是機構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核心所在。
類銀行業傳統信貸機構在信貸戰術與技術上的缺陷是比較明顯的,絕大部分機構的規模是微小型的,股東結構與成本的局限性使得機構很難建立一套完善又精悍的信貸風險控制制度。不同的發展時期與信貸規模、人員結構的變化,還需要機構本身不斷調整管理策略,隨之而來的是信貸戰術與信貸技術上的因時而變。當然,這類機構的優勢一是可以較容易地達成公司利益與經營團隊利益的一致性,二是船小好調頭,戰略、戰術與技術的調整難度與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
三、P2P網絡信貸機構
應該來說,目前經營模式下的P2P網絡信貸機構在信貸戰略、戰術、技術方面想有所建樹是非常困難的。
1、信貸戰略方面:國家金融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是第一個障礙;保本保息與高成本資金來源的矛盾是第二個根本障礙;信貸機構的流動性風險控制、到期剛性兌付與不允許設立資金池是第三個根本障礙。這三個根本性障礙使得P2P機構的戰略設計幾乎陷入困境。當然,當下P2P的優勢是自由、不受過多約束,戰略布局、調整非常靈活,成本低。
2、信貸戰術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公信力不足,使得這些平臺能夠對接的資金來源成本極高,一般都在銀行吸收資金成本的三倍以上甚至更高,絕大部分資金成本超過了銀行平均貸款利率,網貸平臺的運營、人員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這些平臺的信貸產品設計就出現了根本性的障礙,給信貸戰術的組織與設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于網貸平臺迅速在業務端迅速擴張,使得這些機構的分支機構管理、人員管理、績效考核、流程管理等方面極易失控,網貸機構在信貸戰術的組織方面受到嚴重制約。
3、信貸技術方面:這應該是網貸機構最引以為豪的地方。云服務、大數據風控模型、量化分析等紛紛成為各網貸平臺的招牌。客觀地講,網貸機構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是有所建樹的,很多研究內容已遠遠超過了傳統信貸機構的想象。但是,絕大多數網貸平臺這方面并不占有優勢,仍是傳統金融線上化的做法,甚至大規模發展線下網點,在營銷、風控、授信、貸后等管理模式上與傳統信貸機構大同小異。
另外,目前多數平臺的大數據風控模型的科學性、準確性、可持續性都存在諸多問題,且沒有經過多少實際驗證,更沒有經過幾個經濟周期的檢驗,在信貸這個極強調可靠性的領域,隨意試錯與推廣的成本是巨大的。當下的大數據風控模型還沒有對傳統信貸風控手段形成戰替代性與顛覆性,但這不表示我們就可以用“互聯網金融仍是金融”一句話來無視信貸技術的進步對信貸戰術乃至信貸戰略的重大影響。技術仍然是第一生產力,銀行的傳統信貸模式也會隨時代而改變。
當前信貸行業普遍性爭論的簡單解釋
根據上述有關戰略、戰術與技術的邏輯關系及內容的說明,當下很多熱點的爭論,便很容易被解釋。
一、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互聯網還是金融?
首先,互聯網金融的第一表現形式是新技術,對信貸而言,它顯然屬于信貸技術的范疇,如大數據風控模型的建立,網絡信息、社交數據的整合,互聯網催生的長尾信貸需求對信貸產品設計方面的改變等;互聯網金融的第二表現形式是一種新生態,對信貸而言,它屬于信貸戰術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并予以實施的內容,互聯網的興起使得我們的客戶習性、獲客渠道、風控流程、貸后管理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改變與想象空間,信貸戰術的調整是必然結果;互聯網金融的第三表現形式是互聯網對社會金融生活的巨大改變,這種改變使得信貸機構在戰略規劃上必須充分考慮互聯網因素,當互聯網技術、戰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對機構的信貸戰略進行重新定義,甚至顛覆性的改變,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信貸技術、戰術、戰略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的雙向推動的。因此,簡單地討論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還是金融,是沒有意義的。互聯網金融當然是金融,但這種表述并不能成為我們用傳統的金融戰略、戰術與技術來否定互聯網金融的理由,對新的信貸產品、風控模型、盈利模式、組織手段、跨界整合要有包容性,要學習并積極參與研究與實踐,而不是一否了之。
二、大數據風控、消費場景的占有是不是給了網貸機構挑戰現有信貸格局的充分理由?
信貸技術的進步是永無止境的,消費場景的占有也僅僅是消費信貸戰術中的一點優勢,作為一個完整的信貸機構,僅從信貸技術與戰術層面作一些階段性的提升,并不能保證自已可以挑戰傳統金融機構,甚至連生存都無法保證。從戰略高度分析,經濟形勢的下行、監管的不確定性、獲取資金成本的居高不下、逆勢而為的投資方要求等,都是網貸機構的戰略困境,機構首先應思考并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獲得生存的基礎。
努力謀求信貸技術與戰術的根本性進步,難度是巨大的,但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這甚至也是網貸機構生存、發展的唯一理由,因為對比傳統的信貸機構,我們所恃太少。別再人云亦云、故弄玄虛地賣弄一些小技術、胡吹大數據,沒有實質性、可靠的技術進步,一切都是虛空。
三、區塊鏈技術將很快顛覆整個金融體系?
毫無疑問,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基于信任的互聯網協議,是一項極具想象空間的技術,但我們現在需要客觀地看待它。區塊鏈一直被認為能夠顛覆傳統金融機構的模式,甚至能讓作為信用中介的傳統金融機構消失,但現實告訴我們,區塊鏈想發展到這一階段還遙遙無期。首先,作為一種新技術,區塊鏈還不成熟、還缺乏證明,它們本質上有規模限制,也缺乏無鏠地整合到現在金融市場環境的底層基礎設施。
對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金融業來說,目前區塊鏈技術大都停留在研究與特定范圍的小規模試用,從這種情況看,區塊鏈應用仍停留在相對單純的技術層面;其次,從戰術層面看,要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金融機構的核心流程開發并對傳統金融機構的運行環境重新架構,目前顯然還缺乏基礎;再次,區塊鏈技術要上升到戰略層面上來,其根本核心是需要以此建立一套極為復雜的共識機制來構建信用體系,建立一套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鏈,這不僅僅要投入極其巨大的成本,還涉及到當下經濟、金融運行的基本框架的重構。例如區塊鏈的技術方案方面,比特幣區塊鏈中的比特幣是由礦工挖出來的,只要有礦機就可以發行比特幣,這是與現行金融體系完全不符的,甚至顛覆了國家制度的基礎。
四、FINTECH是個什么鬼?
FINTECH是FINANCIAL TECHNOLOGY(金融科技)的縮寫合成詞,難以令人理解的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界一夜之間將其視為一種新生事物,更被眾多的網貸平臺當作粉飾自己的外衣,一眾學者也紛紛鼓吹FINTECH威力無窮。事實上,這里說的科技無非是人工智能、機器運作、自然語言的處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手段,難道我們的金融業沒有在用嗎?我們的金融發展沒有科技怎么行?
如果金融科技是新生事物,讓我們是否還要把農業科技、工業科技、教育科技當成一個新課題?當下的網貸機構有多少家實現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并上升到了戰術應用與戰略層面?智能投顧也好、大數據征信也好、量化分析也好,目前的研究與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研究比我們領先很多年,至今為止還沒有出現多少替代性的商業應用,我們初生牛犢不怕虎地拿百姓的血汗錢去試錯更是背離了商業的道德。依靠不成熟的技術,組織簡單粗暴的線下設門店的人海戰術,無視經濟形勢下行進行逆勢的戰略擴張,這種披著羊皮的網貸機構,還有什么理由繼續生存?正確地認識科技與金融的關系,別亂包裝概念,踏踏實實地研究新技術、新模式對金融行業的革新,以敬畏之心面對金融的本質與每一個人的財富,互聯網金融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16年金融監管經歷,后從事私募、融資擔保、小額信貸工作,全國小微信貸著名培訓師,小額信貸機構管理及風控專家,財經專欄作家,互聯網金融知名撰稿人。)
責任編輯:張彥如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