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對于企業來說,拓展新業務也好,布局新生態也罷,新金融可以作為一個選擇。但是在做這個選擇之前勢必要想好,自己是不是真的具備這樣的能力。小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盡管眼下,監管收緊和行業競爭的壓力讓互金公司們深感世道艱難,但依然源源不斷有公司涌進這座“圍城”。
日前,暴風集團發布公告稱,為尋求合作發展,公司全資子公司天津鑫影與暴風融信、英輝信德簽訂出資意向協議書,擬共同出資發起設立寧夏暴風互聯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億元,依法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暫定)。
其中,天津鑫影出資1.2億元,占注冊資金比例40%;暴風融信出資1.2億元。(注:暴風融信為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馮鑫直接控制的企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意向投資協議,互聯網小貸公司還需等待寧夏金融辦的批復。
可能,大部分人跟我一樣,對于暴風集團的印象還停留在那只一上市便連拉29個交易日漲停,從7.14元一路飆至327.01元的“妖股”;亦或是高調宣布轉戰VR領域的新銳公司。當然,還有那位熱愛搖滾又文藝范兒十足的創始人——馮鑫。
這些年,這家公司轉型動作頻頻,從超體電視到秀場、體育、游戲等均有涉略。另外,此前暴風影音還準備通過投資大舉進軍影視業,但撞上了證監會嚴查并購行為,最終被叫停。
事實上,這也并非暴風集團第一次試圖涉足金融業務。早在2016年10月,暴風集團就成立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平臺——暴風金融(前述暴風融信就是其公司主體)。2017年1月,暴風金融正式上線相關產品。
根據暴風金融的官網信息,產品主要包括活期產品“快活寶”、“暴風天天向上”和定期產品“暴風寶”。其中,“快活寶”主要投向銀行存款、貨幣基金、保險產品等資產;“暴風天天向上”則是債權類+權益類資產。而關于“暴風寶”的投向,官網上并沒有明確的說明。
另外,暴風金融還在6月上線過一款在線借貸產品“暴風借到”,提供2000元~10000元的小額貸款。不過,除了新聞稿,我并沒有在官網和APP上找到這款現金貸產品的蹤影。
除了正在申請設立的互聯網小貸牌照,根據啟信寶查詢的結果,暴風信融還持有暴風聞信商業保理公司100%的股份。
2
其實這幾年,進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并不在少數。除了大家都比較熟悉的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之外,還有金融板塊已經初具規模的360、小米,深陷危機的樂視,新晉巨頭TMD中的滴滴、美團等等。
盡管從業者怨聲載道,但畢竟是“離錢近”的生意,互金公司的盈利周期和市場前景好過不少行業。何況,對于不少上市公司來說,涉足互金業務還多一重利好股價的因素。
這一點看看依靠現金貸業務實現利潤大幅增長的二三四五、入股了馬上消費金融公司的重慶百貨,都是極好的例子。
但同時,這種跨界發展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尤其,不少公司在主業虧損或發展受限的情況下拓展金融業務。比如,眼下正深陷危機的樂視,從它上線金融板塊開始就一直未能擺脫“自融”的質疑。
而被媒體打上“樂視學徒”標簽的暴風集團,在金融領域也沒能幸免,步上了樂視的后塵。
今年初,暴風金融剛上線一個月,就陷入了各種質疑聲中。沒有銀行存管的資金流向、模糊的資產背景、洗不清的資金池嫌疑、尷尬的“歷史兌付100% ”,輿論危機一直伴隨著這個平臺。
此外,在發展方式上,與樂視類似,暴風金融早期也是沿用互聯網那套思維做金融業務,燒錢、補貼、拉用戶、拓市場。可它們都忽略了,金融業務在C端被包裝得越是簡單易操作,門檻越低,其實對于背后的風險識別就提出了越高的要求。
金融從來都是一個高門檻的領域,這一點從未改變。
當然,樂視與暴風之所以會被頻頻被媒體放在一起,除了兩家公司的發展模式有諸多相似之處,還有主業都不太給力。
2017年7月,暴風集團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比上年同期下降0%-30%,預計產生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320.44萬元-1886.34萬元。
距離它曾經創下的股價傳奇不過兩年多時間,它的市值已從最高的369.07億元跌至2017年8月11日的67.1億元,累計蒸發了超300億元。
可惜,金融也不是拯救股價的萬能藥。
更重要的是,即便得到了暴風集團的資源傾斜,比如暴風影音APP為暴風金融設定了開屏廣告,其APP下載量與注冊用戶數也并不樂觀,據此前媒體統計,上線近一個月時,暴風金融APP下載總量為1507次。
主營業務越是勢微,上市公司越是急著布局新業務來支撐股價,看起來前期投入小、上線快又容易講故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成為了這些公司的首選。
3
互聯網公司坐擁相當量級的用戶和一定的品牌知名度,這些對于互聯網金融業務來說都是極大的優勢,尤其是對于C端業務來說,一方面已有的業務和品牌可以為其金融業務做背書,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現有流量變現,發掘更大的用戶價值。
因此,在線借貸和理財幾乎成為了互聯網公司跨界做金融的“入門款”。
如有主業涉及產業鏈,如京東、小米,大都還會配置一項面向B端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一來,這些公司在產業鏈上往往處于強勢地位,且積累了一定的數據;另一方面,這也確實可以通過金融服務緩解上下游的資金壓力。
最近兩年,跨界做金融幾乎成為了各個互聯網巨頭的標配。或許是金融真的讓人覺得是個一本萬利的行業,又或許這個行業的門檻正在變低,但是有一件事是不會變的:金融的核心是管理風險。
對于企業來說,拓展新業務也好,布局新生態也罷,新金融可以作為一個選擇。但是在做這個選擇之前勢必要想好,自己是不是真的具備這樣的能力。小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本文作者介紹:)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