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洪偌馨
四年前的答案可能是去上市,兩年前的答案可能是活下來,而今天的答案可能是被收購。
江湖傳聞已久的點融網D輪融資,今天終于落下實錘。
8月2日下午,金融科技公司點融宣布獲得2.2億美元D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中民投租賃集團旗下中民國際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韓國Simone集團旗下Simone投資管理公司等。
在市場環境低迷、監管政策收緊、行業發展放緩的2017年,點融卻再度加碼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著實令人有些意外。因此,市場上也一直流傳一種聲音:點融的這一輪融資主要是老股轉讓。
因為,同樣是有巨額資金注入,然而傳遞出的信號卻截然不同。
對于上述說法,點融創始人、聯合CEO郭宇航予以了否認,他向馨金融表示,點融的創始團隊仍然是除機構投資者以外占比最大的股東,因為看好公司發展,并不會急于退出。
當然,如今外界會對互金公司,尤其是P2P公司的融資消息普遍做此解讀也并不奇怪,畢竟對于大部分上市無望的互金公司來說,被賣掉本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不久前剛剛宣布完成B輪融資的P2P平臺愛錢幫。
在官方口徑下,愛錢幫獲得了上市公司董事長個人的5億元投資。但事實上,工商信息顯示,愛錢幫的法人和董事長也已經變更為張培峰,并且這個“投資人” 掌握了愛錢幫70%的股權。
而愛錢幫原先的創始老班底——王吉濤、萬良中、朱海發、汪凱—,除了CEO王吉濤還保留了董事的職位,其余人悉數退出了管理層。盡管其管理團隊仍在繼續處理公司事宜,但身份已然不同。
換言之,融資是表,被收購才是里。
事實上,近一年來,互金平臺被收購的案例越來越多:比如,愛投資被收購51%股份后創始人兼CEO王博辭職、港股上市公司云游控股收購銀客集團旗下簡理財55%股權……還有許多交易并沒有被擺在桌面上,但創始團隊已經離開權力中心。
在描述當下的新金融行業時,郭宇航也直言不諱地表示:“整合時代已經到來”。其實,如果把目光投向隔壁的互聯網圈,“學成文武藝,賣給BAT”早已被視為創業者的另一種成功。
一方面,在商業邏輯上,賺到了錢就不能算輸;另一方面,互聯網創業公司在任何一個賽道上跑遠之后,都不可避免地將受到巨頭們的擠壓。被BAT收購,雖然是一種妥協,但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的證明。
對于眼下“腹背受敵”的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邏輯是一樣的。面對監管的收緊和巨頭的擠壓,能被相中成為收購標的,或許已經是上天垂憐,給平臺高管們一個妥帖體面的退場。
畢竟,四年前沖擊上市的野心早就被澆滅,兩年來掙扎求生的意志也已經被現實磨平。
人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創業公司亦如此。
1
對于許多互金平臺而言,上不了市和融不到資,是一個死循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P2P行業。
2013、2014資本瘋狂涌入P2P的那幾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平臺都能拿到上千萬的投資,并非是因為投資人不知道這個價格貴,而是當時大家相信無論價格多高,終會找到變現退出的路徑。
可是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了,A股市場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緊閉大門、戰略新興板被叫停、香港市場估值偏低……大部分公司的上市夢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碎了一地。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P2P行業的融資熱潮驟然散去,大部分P2P平臺的最新一輪融資都定格在了2015年年中;在那個時間點上,這些平臺迎來了估值的巔峰,和遲遲散不去的融資“寒冬”。
當然,有人說國內市場此路不通,還可以尋求海外市場的機會。尤其是2015年宜人貸赴美上市之后,到現在還頂著“互聯網金融第一股”的光環,這也讓很多平臺心動不已。
確實,據我所知,目前國內有機會沖擊上市的互金公司基本都已經啟動赴港或赴美上市準備。但是,就像之前我在《延遲掛牌、SEC關切、頂級投行護駕,互金上市先遣隊都經歷了什么?》文章中提過的,SEC的反復詢問、近一年的準備周期、可能被腰斬的估值,都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尤其是宜人貸與信而富上市在前,前者是所有后來者繞不開的估值標桿,后者上市時的估值較上一輪融資時腰斬,即便上市成功,那些后來者估值的想象空間還能有多大?
更何況,市場留給每個細分行業的上市容量本來就有限,3-5家可能就是上限,搶占跑道成功的必定是少數,那些啟動了上市流程的公司都不能保證其中一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剩下至今沒啟動的就也就更加無望了。
在上不了市又融不到資的死循環中,擺在P2P平臺們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 賣掉公司套現,或者自力更生實現盈利;相比之下,賣掉公司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畢竟要實現后者實在太難了,而且未來可能會越來越難。
2
關于P2P平臺要實現正向現金流、要自己實現盈利才是健康的商業模式,這些都不是新話題了。
2015年,P2P行業上一次“分水嶺”出現,大平臺與小平臺開始分化的時候,區分他們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盈利”,即便平臺可能因為其他方面加大投入出現虧損,比如收購資產端、獲取牌照等等,但至少能在主營業務上看到正向現金流的可能。
尤其是在后來的“資本寒冬”中,這也是平臺能夠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不過,彼時的一道“分水嶺”并沒有完全阻斷所有平臺的發展機會,一些垂直領域如車貸市場尚待進一步開發,甚至消費金融市場也還沒有廝殺得像今天一樣“你死我活”。如果選對了賽道,或者及時調整了方向,平臺還是有避免被分流的可能,事實證明,這兩年也還是有一些我們以前不熟悉的平臺沖到了第一梯隊。
可是,在最近這一次行業分化中,情況變得有所不同,因為問題的根源在于商業模式、牌照資質,而這些可能是平臺無論怎么努力都改變不了的。
我至今仍然記得,當網貸監管細則頒布的時候,我正在和一個朋友一起吃飯。他看完了文章放下手機,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真的要準備離開這個行業了,限額以后,除了消費金融和車貸,其他業務都沒戲了。”
事實證明,行業確實就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了。上周,紅嶺創投宣布退出網貸行業,三年內清盤,這也宣告了大標模式的終結。
紅嶺不是沒有嘗試過轉型,去年他們也曾布局消費金融,可是“大額標的”與“小額分散”本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業務模式;成立8年、成交額2700億,在新的業務模式面前一切清零,而從零開始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況,以前P2P行業能夠容納幾千家平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大家穿著P2P的外衣,其實做的是不一樣的業務,一旦范圍被圈定在這么狹窄的范圍內,甚至要直面和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機構的競爭,P2P的機會又有多少?
能夠賣掉,總比死掉好。
3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收購,都充滿了心酸和無奈,更多時候無非是各取所需罷了。
去年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被瘋狂收購的一年:一方面牌照收緊、價格狂飆,大公司急需一塊牌照來布局金融版圖;另一方面在支付寶與微信的夾擊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多處境艱難。一買一賣,各取所需。
此外,還有一些公司,它們在并入更大的生態之后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一些獨立謀生的技術導向型公司,可能因為缺乏數據和流量而發展緩慢,但是當有一個更大的體系供養它們,可能會產生協同效應,實現更大的價值。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對于那些曾經站上過風口的互金創業公司而言,能夠“優雅地退場”或許已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本文作者介紹:)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