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月風投資筆記
關于今天的行情,其實把自己的交易原則和思路理清了,就簡單了:
1、如果你想參與博弈性機會,那么就盡量左側一點,因為純博弈性機會就是拼的資金和成本優勢。什么是左側右側,最簡潔的方式是看量,量沒有異動,基本都算左側;反之有異動了,就很難界定為左側了。博弈性機會,如果錯過左側,那就不看了。我比較認可弘則的這個觀點。
2、凡是基于基本面/盈利的,很難提前判斷拐點,大部分實質上都是在判斷底部區間(比如“XXX覺得茅臺跌到600跌不動了”),但好處右側確認后也有足夠的盈利空間。所以重點是能否確認右側,而不是提前去YY左側。
3、市場上能不能有一種模式同時把博弈性機會&右側的確定性部分結合在一起?有,就是前幾年大火的打板/追板流,但是成功率是在慢慢回落,今年整體上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勝率。
現在博弈性機會的難度在增加,新股開板數逐步減弱,所以更多人選擇了右側的基本面趨勢性投資,就是基本面足夠好,我在右側上做盡功夫,許多白馬股(恒瑞、愛爾等等)走出了標準右側連漲趨勢。
回到今天的區塊鏈:要么你有深刻認知,能挖掘市場未挖掘的標的(這兩天漲幅不夠明顯),盡量做左側;要么就承認大部分你能看懂的票,能買到的時候已經是右側了,類似于當年的雄安,直接相關標的都是無量漲停板,打開基本都是高點。
想明白這里是左側,做好止損和斬倉紀律,比什么都重要。
真正利好的是什么,是“有人拿這個說事,希望提升科技板塊整體的認可度和參與度,復制2013年3月份出現過的行情切換”。
以史為鑒能看的非常的清楚,在2010-2014年的這一輪周期:
1、4萬億余波仍存時,科技、周期、消費三個大類,基本上是同漲同跌的;
2、在經濟周期進入衰退后,跑出來的強者是消費,明顯跑贏周期科技,這一點和現在很像;
3、在2012年底,在又一次猛烈的大跌后,科技股做了一個明顯的雙底,然后開始走了一輪非常強勢的反轉行情,事后看是為期3年的科技牛市起點;
4、注意重點:在科技股見底的3個月后(13年3月初),消費股開始有一輪非常明顯的殺跌(部分因為白酒塑化劑),科技股也略有回調,但是后面正式進入加速上漲的主升浪,因為部分消費股的資金殺出來后追漲科技股;
5、即使科技股在大幅上漲,消費股其實也有一定漲幅,2014年4月回到前高附近。
什么意思,不是白馬股崩盤了,科技股就能冒尖了;而是科技股你自己起來了,形成市場凝聚力和共識了,白馬股才可能在幾個月以后崩一下,抱團在里面的大家把資金抽出來追著去買科技股。
不過即使如此,消費股在當年的科技股大牛市上,也沒有特別明顯跑輸,消費這個池子的內含贏率本來就高一些,所以長期看容易出牛基金經理,比如當年買可口可樂的巴菲特。
至于為什么2013年的科技牛市能啟動,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大致上是因為4G的大范圍商用,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家都裝了微信支付寶開始刷微博,這種量級的進步是目前5G時代環境下難以比擬的進步,加上蘋果產業鏈率先釋放業績,認可度極高。
所以我對目前科技股的反彈有濃濃的熟悉感,大家也抱有類似的態度在觀望,股價花真金白銀的跑出來了,業績估值概念能交叉驗證了,自然人心會聚過來。
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如何判斷科技股行情的演進切換,一個可以參考的細節是:硬件類個股走到什么位置了?
同樣以史為鑒的話,當年2012-2014年的科技股行情,最先啟動而且漲幅最大的就是硬件類的歌爾股份。因為硬件類公司的訂單和業績最容易驗證,行情初期“夜黑走路能壯膽”,畢竟那時更偏左側一些。
但是一旦整體行情進入右側區間,往往細分行情更容易轉向偏軟的流量、軟件、模式、應用維度,因為硬件企業的訂單無法永遠滿足二級市場貪婪而無止盡的預期需求,只有相對難以驗證業績的模式型公司才可以放飛大家的預期——說明行情正式進入泡沫期或者說主升浪。
——這次是否能切換成功,一起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凌辰 SF179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