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對進口光伏產品征收4年重稅,中國企業啥反應?
張文揚
從2018年2月7日起,全球光伏業,特別是中國的光伏產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華盛頓時間1月22日,美國政府宣布對進口光伏產品采取為期4年的全球保障措施。
雖然是全球性措施,但從數據上看,這一措施更為針對中國。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其公開文件中提到的數據:中國在2017年生產了全世界60%的光伏電池和71%的光伏組件。
這是特朗普上臺后第一次動用手中的總統權力采取的貿易措施,也是繼2011年、2013年兩次貿易救濟調查后的第三起涉及光伏產品的貿易措施。
美國已經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別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過35%到65%的反傾銷反補貼稅,這意味著,光伏企業面臨著美國的重復征稅。
1月23日,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局長王賀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美方對同一類產品頻繁地采取貿易救濟措施,我們認為是對其國內產業的過度保護。”
矛頭
美國對進口光伏產品采取為期4年的全球保障措施的依據,是《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201條款”是美國政府對由于進口產品造成本國制造業損害的貿易保護條款,其發起不以“是否存在傾銷或者補貼”等事實為前提,并且針對全球,更有隨意性,殺傷力更大。美國總統可以通過關稅、配額等措施來限制進口,保護本國產業。由于這一貿易救濟工具具有極強的單邊主義色彩,所以在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美國很少使用。
據該措施,美國在未來4年對進口的電池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管理,征收的方法為,對每年的首個2.5吉瓦之內的進口電池免征關稅,在此之后的進口將被征收特別關稅,稅率從第一年的30%逐年降低,每年降5%,最后一年為15%;對組件實施關稅措施,實施的期限為四年,稅率從第一年的30%逐年降低,每年降5%,最后一年為15%。“此次光伏產品的保障措施調查主要的針對對象是中國。”美國偉凱律師事務所高級貿易顧問李國剛介紹道,2011年美國對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2012年開始征稅;2013年,為了防止中國產品從第三國(地區)轉口,美國又發起了對臺灣的第二輪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目的是為了堵漏洞。今年的保障措施是第三次調查。
中國企業是光伏產業的“領頭羊”。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數據,中國在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中的份額從2005年的7%猛增到2012年的61%。中國目前在全球供應鏈能力中占主導地位,占到2017年上半年宣布的全球產能擴張總量的近70%,中國生產了全球60%的太陽能電池和71%的太陽能電池組件。
隨著光伏“雙反”措施,中國向美國的光伏出口已經大幅下降。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法律部主任陳惠清介紹,2017年中國對美國太陽能板出口同比大降41%,此時的全球保障措施更是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對于中國大陸的光伏產業不啻于“雪上加霜”。
“對我們來說,打擊是很大的。”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英利”)總法律顧問袁鵬崧介紹道,雙反稅率與全球保障措施稅率疊加的話,大約有50%的稅,在中國大陸的企業是無法在這么高的稅率下向美國出口的。
袁鵬崧說,英利目前并沒有海外產能,這意味著,“要么放棄美國市場,要么不得不在美國建廠”。
光伏困境
此次全球保障措施的提出,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傾向不無關系。李國剛對經濟觀察報介紹道,特朗普在記者發布會上提出了很多理由,包括想要保護美國的工人就業機會、保護美國的貿易環境以及吸引更多的投資回流,但是美國光伏產業下游,包括電力公司、安裝商人、用戶等大多對此持反對意見。
在“201調查”前后,美國就有很多反對的呼聲。此前,16名參議員和53個眾議院聯名反對此次“201調查”。2017年9月21日,美國四州長曾聯名上書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表示反對,他們認為該調查一旦實施,成倍的價格將使太陽能裝置的安裝率在 2019年下降超過50%,并稱該調查將使美國減少8.8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包括大量制造業崗位。
在中國,一共有38家企業參加機電商會組織的行業抗辯。陳惠清介紹道,我們組織提交抗辯意見,參加三次聽證會,多次組織與美方磋商。政府行業企業都做了大量工作,對美國當地企業參與抗辯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局長王賀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過度、頻繁的貿易保護不僅無法對相關產業起到救濟作用,而且有損于經濟的均衡發展。”
王賀軍稱,中方希望美方克制使用貿易限制措施,遵守多邊貿易規則,為世界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美方的錯誤做法,中方將與其他世貿成員一道,堅決捍衛自身的正當利益。
王賀軍說:“別人沒有過錯,就是因為他(美國)的產業日子不好過,他要采取措施保護。相應來講,別的國家可以要求美國其他產品的補償,也就是當時談判相應降低的美國產品的關稅也可以再提起來。”“光伏產品的運用和光伏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全球氣候。”機電商會呼吁,希望美國政府充分考慮該措施將對美國甚至全球的光伏行業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增進業界溝通和合作,妥善解決貿易摩擦,促進中美光伏行業和人類新能源事業的發展。
產能轉移
“那些有海外產能的企業,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有工廠,他們不受雙反的影響,還是能基本實現向美國出口的。”英利總法律顧問袁鵬崧介紹道,即使有30%的稅率,這些光伏企業相比美國當地的本土企業依然具有競爭力。
商務部貿易救濟局出口一處處長李勰對經濟觀察報說,美國的光伏市場前景廣闊,但是本土光伏企業發展有限,無法滿足當地的需求;而一些優秀的中國光伏產業依然在質量、技術上占據很大的優勢。
保障措施也可能對全球光伏產業的布局產生影響。李國剛分析道,一些享受普惠制的國家、發展中國家被排除在措施的范圍之外,未來有可能會引起貿易和產業轉移,被采取措施的國家可能會將光伏產業的生產基地轉移到未采取措施、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
在1月25日發布的全球保障措施的附件文件中提到,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光伏出口小國(總量在3%以下)被排除在保障措施之外。袁鵬崧對經濟觀察報分析道,雖然一些企業考慮將這些被排除在外的國家作為轉移海外產能的目的地,但是一旦這些國家產能超過3%,就會被美國從名單中移除。
那些早已具備海外產能的光伏企業選擇迎難而上,尋求轉型。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依舊對光伏產業充滿信心。他在1月23日的達沃斯論壇上說:“未來的能源體系中的新玩家必將是能夠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和能源物聯網深度融合的企業。”
責任編輯:帥可聰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