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蘋果產業概述
(一)蘋果的特點
蘋果樹屬于薔薇科,落葉喬木,葉橢圓形,有鋸齒。其果實球形,味甜,口感爽脆,且富含營養,是世界四大水果之冠。蘋果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種植歷史久
蘋果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栽培史。早期栽培的蘋果品種主要是原產我國新疆西部的種類,古人稱之為柰和林檎。19 世紀下半葉以來,我國栽培的主要是從西方引進的品種,雖然仍叫蘋果,但與歷史上的蘋果差別很大。現在,蘋果已經成為我國最常見的水果。
2.營養價值高
蘋果性味溫和,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糖類、有機酸、果膠、蛋白質、鈣磷、鉀、鐵、維生素 A、維生素 B、維生素 C 和膳食纖維,另含有蘋果酸,酒石酸,胡蘿卜素,是所有蔬果中營養價值最接近完美的一個,因而有著“水果之王”的稱號。
3.品種種類多
蘋果是一個古老的樹種,世界上仍然保持著7500 多個蘋果品種,但生產中廣泛栽培的品種只有百余個。目前我國用于經濟栽培的蘋果品種有 20 多個:有以早捷、貝拉為代表的早熟品種,以嘎啦、摩里士為代表的中熟品種,以富士、秦冠為代表的晚熟品種。其中紅富士在我國所有栽種品種中最具代表性,其果實擁有風味好、晚熟、耐貯等優點,倍受市場青睞。根據果品流通協會提供的數據測算,目前紅富士種植面積占我國蘋果種植面積的 50% 以上,產量更是在蘋果總產量中占到了 70% 以上。隨著中國富士產量的不斷上升,全世界富士產量已超過 3000 萬噸,富士已成為世界蘋果第一主栽品種。
(二)我國蘋果產業發展歷程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蘋果生產國,產量占全球蘋果產量的 50% 以上。2016 年我國蘋果產量為 4388 萬噸,是我國產量最大的水果品種(不含瓜類),在我國水果產業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國蘋果產業發展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栽植面積由快速擴張向平穩發展
根據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的調查研究,1982-1989 年期間和 1991-1996 年期間,中國蘋果產區經歷了兩次大規模擴張,但自 1996 年后,環渤海灣優勢產區蘋果面積以每年平均 5.1% 的速度持續下降,而黃土高原優勢產區在 1997-2002 年種植面積減少后,從 2003 年至今保持年均 4.53% 的速度平穩增長,近三年蘋果收獲面積相對穩定,產量呈穩步增長態勢。
2.區域布局由分散發展向優勢產區集中發展中國蘋果主產區地處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環渤海灣地區,這些地區海拔高、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蘋果生產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資源優勢。但這些地區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宜大力發展蘋果產業,只有其中的優勢產區更適合發展蘋果產業。目前,從蘋果區域布局來看,環渤海灣蘋果產區種植面積保持動態平衡,逐步向本區域優勢產區集中;黃土高原蘋果產區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增長,優勢產區陜西、山西、甘肅發展較快。中國蘋果產業布局持續向勞動力豐富、病蟲害少、生產成本較低的西北高海拔地區遷移擴張。
3.產量水平由大小年變化明顯向逐年穩步增長發展
過去在蘋果生產上,由于基礎設施和種植投入少,果園土肥水綜合管理跟不上;傳統栽植修剪果樹,樹體密閉通透性差等原因,年際間產量水平差異較大,出現大小年、周期變化的現象。近年來,受蘋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技術進步、果農對果園投入與管理增加、經濟效益良好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蘋果產量年際間呈持續穩步增長趨勢。
4.種植模式由傳統種植向高效集約化發展
中國的蘋果樹大部分是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大發展時期栽植的,主要采用以喬砧密植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制度,果園郁閉,通風透光不良;果園管理標準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機械化作業困難,導致果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降低。近年來,通過間伐減密、提高栽植標準等措施,推廣應用了既省工、省力、優質、高效,又便于機械化作業的寬行矮砧集約高效種植模式。
5.出口貿易競爭加劇,近年形勢有所回暖
自 2004 年起,我國多年保持世界最大蘋果出口國的地位,但是前兩年被波蘭超過,2016 年中國出口蘋果 132 萬噸,重新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蘋果出口國。盡管目前蘋果出口形勢有所好轉,但中國蘋果出口所面臨的約束因素漸增,一是國內勞動力要素和資本要素價格持續上漲導致出口競爭力逐步減弱;二是國際市場需求不足,加上貿易保護加劇國際市場競爭,使中國出口市場增長空間有限;三是質量標準與海關檢驗檢疫約束中國鮮蘋果出口發達國家市場。
(三)產業鏈相關情況
我國蘋果產業鏈較短,根據消費形式分成了以貿易商為主和以加工企業為主的兩條支鏈(如圖 1 所示),其中鮮果消費為我國蘋果消費的主要形式,主要通過各級貿易商對收購的蘋果進行分揀、篩選、包裝等初級加工后直接提供給消費者實現。加工消費主要通過加工企業將收購的蘋果制成果脯、蘋果脆片、蘋果醋、蘋果酒等深加工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實現。目前我國蘋果產業碎片化特征較為明顯,產業集中度低。根據中國蘋果產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 年我國種植面積 5 畝以下的果農占比達到80%,行業內排名前十的貿易企業市場占有率不足 2%。
圖 1 我國蘋果產業鏈結構
二、生產情況
(一)產量及種植面積
蘋果、柑桔、梨、葡萄、香蕉是我國最主要的五大水果。近十年來,從各種水果的總產量看,蘋果產量遠超柑桔、梨、葡萄、香蕉,成為我國五大水果之首,2015 年在五大水果總產量中占比 35%。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蘋果生產國和消費國,近十年來產量和種植面積穩步增長。2014 年產量突破4000 萬噸,2016 年種植面積超過 3000 萬畝,產量達到 4388 萬噸,占世界蘋果總產量(7716 萬噸)的57%。
圖 2 2005-2016 年我國 5 大主要水果產量(單位:萬噸)
圖 3 2005 年 -2015 年我國蘋果產量及種植面積
(二)種植區域分布
我國蘋果種植廣泛分布于 25 個省份,覆蓋黃土高原和渤海灣兩大優勢區域(如圖 4 所示),其中陜西、山東、河南、山西、河北、甘肅等省份是我國最主要的蘋果供應地。2012 年以來,6 個主產省的蘋果產量占我國蘋果總產量的比例都超過 80%。(如表 1 所示)。
圖 4 中國蘋果優勢區域布局
表 1 2012-2016 年我國蘋果主產省產量分布 ( 單位:萬噸 )
1.黃土高原優勢產區
黃土高原優勢區包括陜西渭北和陜北南部地區、山西晉南和晉中、河南三門峽地區和甘肅的隴東及隴南地區。2016 年總產量 2328 萬噸,占全國的 53%。該區域生態條件優越,海拔高,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生產規模大,集中連片,發展潛力大。同時,該區域跨度大,生產條件和產業化水平差別明顯。以陜西渭北為中心的西北黃土高原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優質晚熟品種生產基地和綠色、有機蘋果生產基地;隴東、隴南及晉中等地區濕度適宜,是 我國重要的優質元帥系品種集中產區;核心區周邊及低海拔地區是加工蘋果的良好生產基地。
2.渤海灣優勢產區
渤海灣優勢產區包括膠東半島、泰沂山區、遼南及遼西部分地區、燕山、太行山淺山丘陵區,是我國蘋果栽培歷史最早,產業化水平較高的產區。2016年蘋果產量 1600 萬噸,占全國的 38%。該區域地理位置優越,品種資源豐富;加工企業規模大、數量多,市場營銷和合作組織比較發達,產業化優勢明顯;科研、推廣技術力量雄厚,果農技術水平較高。沿海地區夏季冷涼、秋季長,光照充足,是我國晚熟品種的最大商品生產區,管理水平較高,產量高,出口比例大;泰沂山區生長季節氣溫較高,有利于中早熟品種提早成熟上市;燕山太行山淺山丘陵區自然生態條件良好,光熱資源充足,是富士蘋果集中產區,交通運輸方便,市場營銷條件優越。
(三)主要品種情況
目前我國蘋果品種總體上以紅富士為主,2015年我國紅富士品種的產量約為 3000 萬噸,占全國蘋果總產量的 70% 左右。從各主產省情況來看,紅富士在大部分省份都是最主要的品種。新疆的紅富士比例達到 100%,山東紅富士比例已超過 80%,陜西和山西紅富士比例超過 70%,河南和甘肅也在 60% 以上(如圖 5 所示)。
圖 5 2015 年我國主要省份紅富士蘋果產量占比情況
從質量標準來看,符合國標一級以上的紅富士占紅富士總量的 50% 以上,符合國標二級以上紅富士占紅富士總量的 70% 以上;從果徑大小來看,每個主產區果徑 80mm 以上的紅富士蘋果都要占到總產量的 50% 左右,其中山東和遼寧的蘋果果徑較大,陜西次之,其余省份稍小一些。
三、消費情況
(一)蘋果消費總量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6 年至 2016 年間,我國蘋果表觀消費量(= 產量 + 進口量 - 出口量)從
2512 萬噸增長到 4262 萬噸,10 年的增長幅度達到70%,消費總量已經達到全球消費總量的一半以上,成為世界最大的蘋果消費國。
圖 6 2006-2016 年我國蘋果表觀消費量及增長情況
(二)人均消費水平
隨著國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蘋果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除 2007 年以外,其余年份人均蘋果消費量
都呈上升趨勢,2008 年超過歐盟躍居世界第二位,2016 年人均消費水平達到 30 公斤 / 人 / 年。由于消費結構的變換以及經濟危機導致的需求減少,歐盟、美國等世界強國蘋果消費水平不增反降。
圖 7 2006-2015 年蘋果人均消費量對比圖(單位:公斤)
(三)蘋果消費特點
1.鮮食消費為主
我國蘋果消費中鮮食消費占總量的 90% 左右,剩余 10% 為加工消費。自 2008 年以來,我國蘋果鮮食消費量一直呈現出不斷增長的態勢,而加工消費量則表現出平穩下降的趨勢。可以預期,未來一定時期鮮食消費仍將是我國蘋果消費的主要形式。
圖 8 2006-2016 年蘋果消費結構及變化趨勢(單位:萬噸)
2.季節特征明顯
蘋果生產的季節性決定了蘋果消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具體表現為秋冬季蘋果消費相對較多。我國蘋果主要為晚熟品種,因而蘋果主要在秋季集中上市,蘋果消費也主要集中在秋季和冬季。由于早熟蘋果嚴重短缺,加之蘋果貯存并不便利,因此春夏季節特別是夏季蘋果供給量比較短缺,是蘋果消費的淡季。
3.地域存在差異
受消費習慣、氣候條件和區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蘋果消費地域差異明顯,其中北方地區及蘋果主產區蘋果消費量大,南方地區相對較少。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區集中了我國蘋果的主要產區,蘋果供應量比較充足,品種豐富多彩,質量上乘。蘋果已經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廣大消費者的當家水果,在水果消費中占主導地位,尤其是陜西、甘肅、山東、河南、山西等地蘋果消費量較高。而我國南方地區基本沒有大的蘋果產區,這是由于南方地區氣候適宜,水果種類繁多,蘋果的替代選擇比較多,導致南方地區的蘋果消費量相對較少。但隨著蘋果保鮮技術的不斷提高,商品運輸越發快捷,蘋果消費的地域特征正在逐漸淡化。
四、儲存流通情況
(一)蘋果儲存情況
蘋果屬典型呼吸躍變型果品,采后具有明顯的后熟過程,果實內的淀粉會逐漸轉化成糖,酸度降低,果實退綠轉黃,硬度降低。長期的不當儲存,會造成蘋果變得質地綿軟、失脆、少汁,進而衰敗、變質、腐爛。因此,合理地儲存蘋果對于保持蘋果的商品性以及流通性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儲存方式
(1)簡易儲存。指不具備固定儲存庫設施,而
是利用自然環境條件來進行的窖藏等。這種儲存多數是在產地進行,儲存操作簡便易行,儲存成本低,但受自然氣候條件影響較大。
(2)通風庫儲存。通風庫因儲存前期溫度偏高,
中期又較低,一般也只適宜儲晚熟蘋果。儲存后期,庫溫會逐步回升,還需每天觀測記錄庫內溫度、濕度,并經常檢查蘋果質量,檢測果實硬度、糖度、自然損耗和病、爛情況。
(3)冷庫儲存。蘋果適宜冷藏,在儲存時最好
單品種單庫儲存。蘋果采摘后應在產地樹下挑選、分級、裝箱(筐),避免到庫內分級、挑選。入冷庫前應在走廊散熱預冷一夜再入庫。冷庫儲存管理主要也是加強溫濕度調控,通過制冷系統經常供液、通風循環,調控庫溫上下幅度最好不超過1℃。冷庫儲存蘋果,往往相對濕度偏低,所以,應注意及時人工噴水加濕,保持相對濕度在 90% ~ 95%。冷庫儲存元帥系蘋果可到新年、春節,金冠蘋果可到 3 ~ 4 月,國光、青香蕉、紅富士等可到 4 ~ 5 月,質量仍較新鮮。
(4)氣調儲存。
氣調冷藏比普通冷藏能延遲儲期約一倍時間,可常年儲存。氣調儲存的蘋果要求采摘后 2 天內完成入庫過程,并及時調節庫內氣體成分,使氧降至 5% 以下,以降低其呼吸強度,控制其后熟過程。一般氣調儲存蘋果,溫度在 0℃~ 1℃,相對濕度 95% 以上,調控氧在 2% ~ 4%、二氧化碳3% ~ 5%。氣調儲存蘋果應整庫儲存,整庫出貨,中間不便開庫檢查,一旦解除氣調狀態,應盡快調運上市供應。
2.各品種儲存期
目前,早熟蘋果品種不耐儲存,一般采摘后立即銷售或在低溫下進行短期儲存。中熟蘋果品種儲存性優于早熟品種,在常溫下可存放 2 周左右,在冷藏條件下可儲存 2 個月,氣調儲存期更長一些。但由于宜長期儲存,故中熟品種采摘后也以鮮銷為主,有少量的進行短期或中期儲存。晚熟蘋果品種由于干物質積累較多、呼吸水平較低、乙烯發生晚且較少,因此一般具有風味好、肉質脆硬而且耐儲存的特點,在常溫庫一般可儲存 3 ~ 4 個月,在冷庫或氣調庫的儲存條件下,儲存期可達到 5 ~ 12 個月。其中紅富士以其品質好、耐儲存而成為我國蘋果產區栽培和儲存的當家品種。
3.庫容分布情況
2016 年我國蘋果可用倉庫庫存容量約為 1100 萬噸,占蘋果總產量的 30% 左右,其中入庫儲存量約為 1000 萬噸,入庫率達到 90%。目前我國蘋果采取機械冷藏方式的約占總儲存量的 55%,土窯洞、通風庫等簡易儲存方式的約占總儲存量的 40%,氣調庫儲存方式的約占 5%。目前蘋果儲存省份主要集中山東和陜西,兩省的儲存能力占到全國 70% 左右。2016 年,山東儲存能力約為 458 萬噸,陜西儲存能力約為 230 萬噸。近年來陜西省實施的“果蔬儲存百庫工程項目”對千噸級冷藏庫級別為主的儲藏設施進行財政補貼,促進了該省果蔬儲存能力的大幅提升。其他主要省份的儲存能力分別為:河南 80 萬噸、甘肅 70 萬噸、河北 50萬噸、山西 48 萬噸、遼寧 45 萬噸。
(二)蘋果流通情況
1.主要運輸方式
蘋果的流通是蘋果產品生產與消費的橋梁,也是商品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目前蘋果大約90% 以上需經中長途運輸后以供消費。蘋果運輸有公路、水運、空運、鐵路運輸等,目前蘋果物流以公路運輸為主,其特點是:成本高、運量小、耗能大等,但靈活性強、速度快、適應地區廣。主要運輸工具包括普通運貨卡車、冷藏汽車、冷藏拖車和平板冷藏拖車。隨著高速公路的建成,冷藏集裝箱拖車運輸將成為今后高速公路運輸的主流。
2.貿易流通方向
目前我國蘋果主產地、主銷地即為蘋果的主要集散地,其中又以主產區的代表性最強。陜西和山東兩省蘋果發展有著很強的外向型導向,作為我國蘋果最為重要的兩個生產及加工基地,這兩個省的蘋果少量在本省消費,一半以上銷往全國各地。而其他主產省份的蘋果則主要用于省內和周邊省份的鮮果消費及加工。
圖 9 我國蘋果貿易流向圖
五、進出口情況
(一)出口貿易情況
中國鮮蘋果出口貿易數量在 1993-2015 年 22 年的時間里,經歷了穩定增長、快速增長和緩慢下降三個階段。2009 年中國鮮蘋果出口量達到 117.18 萬噸后,2010-2015 年出口量持續走低,年平均下降速度達到 5.52%。2016 年這一下滑趨勢得到扭轉,中國鮮蘋果出口創記錄首次突破 130 萬噸,達到 132.2萬噸,出口額 14.5 億美元,同比增長 59% 和 14%,重新成為世界第一大蘋果出口國。總的來說,中國鮮蘋果出口總量是在波動中增長,從 1993 年到 2016年 23 年間增幅達 11 倍多,占我國蘋果產量的比重從0.59% 增加到 3.88%。
圖 10 1993-2016 年中國鮮蘋果出口量、出口額
變化趨勢分析
按照各國和地區鮮蘋果進口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將中國鮮蘋果出口世界各地的市場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4國為代表的高端鮮蘋果出口市場;以歐盟為代表的中高端鮮蘋果出口市場;以俄羅斯、東南亞國家為代表的低端鮮蘋果出口市場。我國鮮蘋果出口仍然以亞洲市場為主,占到出口總量的 85.27%。其中孟加拉國和泰國分居第一、第二位;2016 年印度市場替代俄羅斯市場,居第三位。按照中國鮮蘋果出口目標市場的貿易額排名分析,泰國、菲律賓、印度分別居第一、二、三位。
(二)進口貿易情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蘋果進口量呈現波動上升趨勢,進口額則呈現持續增長趨勢。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顯示,蘋果進口量由 1993 年的 1048.76噸增長到 2016 年的 6.71 萬噸,進口金額由 132.86萬美元增長到 1.23 億美元。23 年間,中國蘋果的進口量增長了 63.98 倍,進口金額增長了 92.74 倍。
圖 11 1993-2016 年中國鮮蘋果進口量、進口額變化趨勢
我國鮮蘋果進口來源國比較集中,2011 年 -2015年進口量排名前五的國家依次為智利、美國、新西蘭、法國和日本,上述五國的進口蘋果占我國蘋果進口總量的 95% 以上。其中智利蘋果累計進口總量為14.67 萬噸,占中國蘋果五年累計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2016 年中國鮮蘋果進口最大來源國前三名分別是新西蘭、美國和智利。
責任編輯:張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