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陳功
怎樣的城市能被稱為“宜居城市”?城市的宜居性要如何評估?這些問題自“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以來,似乎從未有過統一的答案。可能中國人認為的宜居城市,美國人看了會搖頭;日本官方認定的宜居城市,日本老百姓會搖頭;而歐洲人對自己的宜居城市也是眾說紛紜。所以“宜居”這個概念,幾乎是世界上最為政策喜歡的詞匯,它是如此的容易作偽,幾乎可以隨意使用。
我們不妨從咖啡館的視角來談一談城市的宜居問題。隨著全球化、遷徙,以及士紳化和城市更新,越來越多的咖啡館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美國的一家市場研究公司Mintel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美國市場的咖啡館數量接近3.3萬家。現在的美國,精品咖啡火起來的主要陣地,在過去兩年集中在一些城市化依然有活力的地區,如紐約、舊金山、俄勒岡的波特蘭等城市。這些美國大城市中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區推動了咖啡館的大量涌現,推動美國市場的咖啡店數量比五年前增加了16%。某種意義上,咖啡館已經突破身份的局限,演變成了社交、工作的主要場所,給城市帶來了公共空間、平等和自由。正因如此,咖啡館成為了城市思想和產業研究活動中,一個非常好的研究觀察對象。對于城市宜居性問題,它或許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答案。
2014年,唐恩都樂決定在店內供應深度烘焙的咖啡飲品,美國市場從那個時候開始認真看待這個星巴克的競爭對手。2016年它在美國新開了297家店,賣出的咖啡標價2.89美元一杯,這個價格也成為被精品咖啡館培養起來的那批新消費者的另一個選擇。至于另外一個傳統競爭對手,獨立咖啡館的數量,到了2016年,實際不增反降。還有一些咖啡店老板、公司高管和行業人士則開始警告咖啡行業,可能要面臨一場大清算。
“零售業擁擠,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生存到幾年以后”,PEET’S COFFEE的CEO戴夫博韋克說。這家經常被稱為“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領者”的品牌,今年10月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中國門店,背后有高瓴資本的支持,中文名“皮爺咖啡”,這也是它的第一家海外市場門店。同樣在兩個月前,著名的精品咖啡品牌BLUE BOTTLE接受雀巢5億美元注資,后者占股68%,并計劃在幾年把店面數量翻番,從29家增加到55家,公司還將開發即飲咖啡產品。這些原本區域性的小型連鎖咖啡品牌如今接受了資本投入開始擴張;而像JAB控股公司這樣喜歡咖啡面包的巨頭則在近年來瘋狂收購咖啡品牌,這類抱團取暖的做法也和咖啡店數量的增長情況相映照:今年美國咖啡店總數年增長率預計為2%,實際是近6年來最慢的一次,MINTEL還預計,年增長率在未來幾年還將進一步下滑。
咖啡館黯然失色與“不合理”的城市規劃不無關系。一些精品咖啡店開設密集的地區往往租金高昂。紐約擁有1600多家咖啡店,根據RENTHOP的數據,咖啡店最集中的SOHO區月租金高達4300美元。一旦成本價格上漲到了這個份上,無論美國城市里的人們對于咖啡的熱情和需求有多高,咖啡行業都沒法繼續賠著玩下去了。
城市對于商業的影響,在歐洲也是一樣的,只是有好有壞,與城市的開發模式密切相關。意大利是ESPRESSO意式濃縮咖啡的發源地,也是歐洲人均擁有咖啡館最多的國家,6000萬的人口就擁有10萬家咖啡館,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獨立咖啡館。實際上,意大利人不分男女,一天到晚都在喝咖啡。在歐洲,意大利對城市尤其是老城的保護是非常嚴格的,城市化并未破壞原有城市的結構,街道商業成本相對穩定,這是意大利咖啡館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保證,也是意大利人能夠真正享受城市宜居性的一個優勢。
中國的情況其實也差不多,城市的宜居性與咖啡館的數量明顯正相關。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總體來看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但咖啡消費市場正在高速發展。據2017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咖啡館數量已突破10萬家,咖啡消費市場年增長率高達16%,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中國的咖啡館市場中,北上廣深的這四個人口密度很大的超一線城市的咖啡館數量就占到全國總數的15.7%。而在這四個超一線城市中,人口密度和街道結構較為合理的上海,咖啡館數量最多,運營水平最高。
其實,咖啡館產業不過是城市街道商業的縮影。對于城市街道而言,能不能吸引人并讓他們站住腳,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畢竟,城市街道的活力,源于購物者、店主和附近居民,三者間的互動;城市街道的氣質,也要靠他們共同營造。那么,無論是城市街道層面,還是咖啡館層面,吸引更多人駐足才是重點。怎樣才能吸引到人,并讓他們停住腳步?POD原則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按照POD原則——步行系統優先開發原則——來看城市的咖啡館產業,咖啡館的營運要好,必須提升城市的密度,必須要有人口規模的支持。但依靠汽車出行,城市的密度不可能做的太高,車輛本身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到了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所以建立步行道系統是提高城市密度的方法,也是繁榮城市街道商業的有力途徑。
意大利咖啡館產業搞得好,與意大利城市的開發模式沒有破壞街道結構有很大的關系。意大利的城市都有良好的步行道系統,實際城市的宜居性與完善的步行道系統緊密相連,步行道系統源源不斷的把游客、行人、顧客送到街道商業設施,方便了顧客,又提升了商業價值。那種為汽車而生的城市,大寬馬路,大廣場,咖啡館就很難生存,山東、內蒙與河北的很多新興城市恐怕都是這樣。很難談得上城市的宜居性,實際只有單一的居住功能。
所以我認為,POD原則貫徹的好不好,決定了城市繁榮的可持續性以及真實的城市宜居性。今后的中國城市有必要根據POD原則進行重組和改造,提升宜居性的同時,也創造更大的商業繁榮。
(本文作者介紹:安邦咨詢創始合伙人、首席研究員、博士后導師、著名智庫學者、信息分析權威專家。他是“新絲綢之路”的最早研究者,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提倡者,他同時也是中國陸權理論的最早研究者。研究方向主要是基于信息分析的地緣政治戰略和城市發展戰略。陳功先生長期擔任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多所中國大學的教授及博士后導師。)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