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9月13日訊(編輯 劉晨)8月末中報披露季結束,部分銀行中報披露了理財業務狀況。財聯社綜合相關渠道梳理,各機構的存續理財產品規模有所下降,利潤不理想,少數理財子凈利潤錄得增長,平安理財同比增長70%;負增長機構中,渝農商理財跌幅最大,為-64.81%。銷售方面,理財代銷成主流,直銷進展不明顯,上半年直銷僅僅0.11萬億。如何利用銷售渠道稟賦來吸引客群,對存量博弈至關重要。
客群流失壓力仍在,理財存續規模較年初減少8.36%
據天風證券分析師孫彬彬在相關研報中的統計,上半年各類機構的存續理財產品平均規模有下降。截至2023年6月底,平均單只理財產品規模6.83億元,較2022年末(7.97億元)下降14.3%。贖回潮帶來的客群流失壓力并未全面緩釋,單只產品平均規模下降,反映了理財資金募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難度。此外,各機構也在監管框架之內,做了一些合規、而又有效提升投資者持有體驗的調整,可能影響單只產品平均規模。
據第三方機構金融監管研究院統計,在2023年6月末理財規模普遍下降的情況下,部分理財公司仍然實現了逆風翻盤,呈現增長態勢。根據有理財數據披露的母行半年報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業務半年報,23家理財公司僅有9家理財公司理財規模保持正增長,恒豐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高盛工銀理財增長幅度較大,與其2022年末基數太小有關;剔除掉此三家理財公司,增長幅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別為蘇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信銀理財、南銀理財、平安理財。其中,雖然平安理財保持較小幅度增長,但是根據平安銀行半年報披露,其集團管理理財規模較上年末略下降0.4%。
盈利能力方面,上半年理財子公司凈利潤最高的前三家分別是:招銀理財凈利潤16.6億元,興銀理財凈利潤11.58億元,建信理財凈利潤11.02億元。除平安理財凈利潤同比上行70%以外,其他理財公司凈利潤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代銷成為銷售主流
理財結構方面,隨著銀行理財全面進入凈值化時代,收益波動加劇,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降低進而影響著理財產品的結構。
理財產品的持有主力是個人投資者,根據半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04億個,較年初增長7.24%,同比增長13.41%。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新增 679.06萬個。機構投資者數量新增21.38萬個。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最多,占比34.31%。
財聯社通過梳理半年報情況發現,理財類型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存續規模為24.1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5.15%。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1.11萬億元,占比為 4.38%。權益類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的存續規模,分別為 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孫彬彬指出,如今保本保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銀行理財的優勢退去,進入大資管全面凈值化的時代,如果要保本,自然選擇存款;當客戶群體風險偏好明顯重塑、更偏向收益,則又有公募基金這類競品,理財如何利用銷售渠道稟賦來吸引更廣泛的客群,豐富自身產品體系以應對投資者多元化需求,提升投研水平通過收益來留住客戶,決定了其在增量市場和存量博弈格局中的發展前景。
2023年上半年,30家有存續理財產品的理財公司中,有27家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產品由母行代銷金額占比進一步下降。全部合作代銷機構數量進一步上升,6月有417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2023年初增加89家。
直銷方面,由于技術投入和潛在客戶等方面門檻較高,直銷額增幅不大。根據金融監管研究院統計,截至2023年6月末,15家理財公司開展了直銷業務,其中6家理財公司推出自己的APP,上半年累計直銷金額僅 0.11 萬億,2022年全年這個數據為0.26萬億。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