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銀行家雜志
小微企業客戶群體存在分布散、規模小、信息不透明、抵押資產缺乏等特點,與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不匹配,導致銀行不敢貸、不愿貸等問題。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以及銀行自身數字化轉型步伐的加快,商業銀行普遍加大金融科技在小微企業服務領域的投入與應用,通過場景、數據和科技應用相結合補足傳統金融服務短板,解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投入成本高、獲客效率低、風險把控難等問題,增強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中小銀行作為服務小微企業的主力軍,在利用服務當地的人緣、地緣優勢,積極深耕線下業務的同時,將金融科技賦能作為重點,集中資源投入,在營銷作業與批量獲客、金融產品與服務、全流程風控等方面積極開展科技應用,構建數字化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模式,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本文對中小銀行金融科技賦能小微企業服務的實踐措施進行梳理總結,并提出相關建議。
構建數字化營銷作業與批量獲客模式
借助數字化工具,實現營銷作業移動化。通過充分利用Pad、App等搭建客戶服務的移動工作平臺,為客戶提供離行“一站式”金融服務,突破空間的限制,提升服務的便捷度。例如,臺州銀行建立“普惠金融服務移動工作站”,客戶經理全流程應用Pad上門服務,新客戶貸款業務辦理時間僅需1—2個小時;推出“手機視頻技術”,客戶在家可使用App視頻通話,享受全流程移動服務,提高客戶交互頻率。浙江民泰商業銀行開展“掌上辦貸”,業務人員手持Pad上門辦理業務,結合遠程作業中心線上審核,可實現現場申請、簽約、放款等“一站式”服務。上海銀行應用“上行普惠”App,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數字證書等技術為小微企業提供基于移動銀行的融資產品,小微企業可通過“上行普惠”App實現企業認證、授信申請、電子簽約、貿易背景核實、放還款等功能。
利用數字化手段,構建批量獲客與集中作業模式。利用二維碼、小程序、線上會議、視頻直播等數字化手段,加大營銷宣傳力度,助力前端批量獲客,與中后臺集中作業模式相結合,有效減少客戶等候時間和上門次數,為客戶提供便捷服務。例如,臺州銀行在支行周邊村居布設二維碼,客戶用手機掃碼即可申請貸款、獲悉授信額度,實現貸款全程后臺自動審批、自動放款,讓“貸款申請就像手機下單點外賣一樣方便”。此外,海南銀行等多家銀行利用“騰訊會議App”、微信直播平臺等新型自媒體,開展線上融資交流會,推介小微產品,與客戶直接互動,開展批量獲客。
堅持數據驅動,提升一線營銷獲客的精準度。部分銀行加強內外部各類數據應用,構建多維客戶畫像,以數字技術賦能一線團隊,用數據驅動營銷獲客,促進客戶拓展與需求挖掘。同時,中小銀行憑借長期的小微企業服務經驗,培養了一批“懂小微”的專家型人才,形成專業化營銷模板,將專家經驗與數據驅動相結合,實現交叉驗證,提升營銷獲客的精準度,解決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溝通成本高等問題。例如,杭州銀行以“行業白皮書”為指引,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數據助力與交叉驗證相結合的“打法”。
打造科技賦能創新產品與平臺服務模式
以科技賦能打造拳頭產品,提升客戶體驗。較多中小銀行通過科技支撐,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基礎創新推出拳頭產品,實現小微客戶和信貸余額的快速增長。例如,上海銀行推出“小微快貸”產品體系,其中的擔保基金快貸產品,是上海市唯一支持線上辦理擔保基金貸款業務的產品,通過產品小程序即可實現在線簽約、在線繳納保費、在線提款,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在線快捷金融服務。該產品堅持安全與發展并重,采取客戶信息安全分層分類等管理措施,運用數據加密、電子簽名防偽等技術手段,妥善保管客戶信息,防范隱私泄露。江蘇銀行2020年推出面向小微企業主的“隨e融”產品,以“最多點三步,最多填三項,顧問式服務”助力小微企業獲得融資支持,客戶從立即申請到獲取額度,再到授權銀行獲取信息,只需點擊三次,從身份認證到獲取審批結果,最快只需一分鐘。蘇寧銀行“微商貸”是小微金融服務的拳頭產品,具有純信用、全線上、秒批秒貸、隨借隨還的特點,實現全線上獲客,單個客戶經理管理的微小商戶可達上萬戶,大幅提升人均產能。河北銀行為滿足小微企業用款“短、小、頻、急”問題,推出隨用隨取、隨時還款的小企業永續快速貸,實現業務受理渠道化、押品評估標準化、業務審批自動化、合同簽訂電子化、抵押登記和放款線上化的全流程線上辦理模式,最快貸款從申請到放款僅用3個小時。
加強新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的應用,服務上下游小微企業。部分中小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加大區塊鏈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應用,提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數字化程度,提升對上下游小微企業客戶的服務效率。一是結合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將核心企業信用轉化為數字憑證進行多級分拆和流轉,實現信用沿供應鏈向遠端傳導,實現信用流轉和信息共享。例如,上海銀行建設“上行e鏈”在線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實現核心企業的信用延展,提供多級供應商的融資解決方案,其中反向保理業務通過核心企業鏈上簽發電子債權憑證,并支持供應商作為債權人持有、拆分、流轉、融資,有效將核心企業信用延展至多級供應商,提升融資便利性,降低融資成本。杭州銀行構建“1+N+N”供應鏈平臺,為平臺用戶提供電子債權憑證“云e信”的簽發、流轉、融資、資金清分等服務。二是應用物聯網技術,加強對質押物的實時動態管控,利用傳感、導航、定位等方式控制倉儲和貨運環節的交易過程,實時獲取企業質押物信息,實現質物與貸款的對應。例如,江蘇銀行推出全流程線上化的物聯網動產融資產品,通過物聯網手段監測企業生產經營,保障融資產品隨借隨還、線上質押、實時解質押、風險預警等功能的實現。
提升數字化能力,服務綠色小微企業等特色客戶。部分中小銀行聚焦綠色、農業、創新創業、外貿等不同類型客戶的實際需求,通過建立大數據庫、模型等方式,創新線上化、數字化的融資方式,賦能客戶經理營銷,提高對客戶的精準觸達,提升授信效率。對于綠色行業小微企業,為提升企業識別效率與準確性,浙江民泰銀行建立了綠色企業預篩選模型,通過企業名單批量評價,篩選綠色概率較高的企業;建立綠色信貸數據庫,輔助業務人員判定企業綠色屬性和轉型潛力;與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研究院合作建立小微企業綠色評級模型,模型以ESG理念為基礎,評價指標貫穿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產出等全生命周期,具有良好適用性。對于農業客戶,為有效解決河南糧食貿易和加工企業小而分散、缺乏抵質押物、融資可得性差問題,中原銀行運用金融科技,聯合第三方產業龍頭和監管企業,打造線上化的糧食收儲融資模式,實現監管線上化、放款還款線上化、貸后線上化,降低操作風險,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對于外貿型小微企業,部分中小銀行利用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為外貿型小微企業提供代發業務、電子保函、票據業務、國際結算等線上金融服務。上海銀行借助金融科技優勢,運用跨境人民幣的渠道和政策管理模式,以及上海自貿區和臨港新片區鼓勵金融創新的政策導向,搭建便捷的跨境貿易項下結算平臺,為境內中小商戶利用平臺開展跨境線上結算等業務。對于“創新創業”型小微企業,部分中小銀行推出針對性的線上產品。例如上海銀行推出“雙創e貸”專項金融服務,為創新創業小微企業打造了貸款線上申請、銀行快速通道審批放款的模式。
搭建場景平臺,構建小微企業服務生態。部分中小銀行嘗試應用開放銀行理念,為小微企業免費搭建線上化、移動化的經營平臺,依托優質場景聚集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目標客群,通過科技賦能為小微企業營造生態圈,將服務從銀行端延伸到小微企業端,使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產生深度聯動、密切交互。例如,臺州銀行構建“生意圈”平臺,目前已幫助1萬多家企業在平臺上進行企業管理、購銷等;構建“生活圈”平臺,為小微商戶鏈接周邊社區居民,使其快速觸達居民,提高活躍度和交易量。自2021年2月運營以來,臺州銀行“生活圈”平臺已吸引超15萬家商戶入駐、30萬居民使用,單月平臺交易量達十萬余單、上千萬元。
構建全流程的數字化風控體系
對接外部數據開展模型驗證,提升主動精準授信能力。較多中小銀行結合自身客戶的特點,主動對接政府、社保、稅務、征信等信息庫,并構建大數據評分模型、風險識別模型等,利用數據驅動的方式有效甄別信用風險,擺脫小微企業財務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局限,建立基于大數據的主動精準授信體系,提升審批效率。例如,上海銀行針對缺乏抵押物的小微企業,升級“銀稅保”產品,實現與國稅局專線對接、實時篩查稅務數據,通過企業授權的納稅信息以及行內外多維度風險大數據,還原企業真實經營狀況,為企業提供單戶1000萬元及以下的免抵押信貸支持,縮短企業融資周期。浙江民泰商業銀行充分運用地方性的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業務效率,結合臺州大數據開發了“無證明報告”代替客戶書面證明,通過臺州市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獲取水電等能耗數據,交叉驗證小微企業發展情況。河北銀行通過引入小微企業及經營者的工商、稅務、司法、反欺詐等多維度外部數據,形成小微企業經營行為、償債能力、還款意愿的全息畫像,通過設立大數據分析模型實現小微企業貸款的系統自動審查審批。
基于業務數據的挖掘分析,加強信用風險的實時管控。部分中小銀行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企業主體信息、貿易信息、融資信息等進行挖掘和分析,精準把握企業上下游關系、關聯關系、交易關系和合作關系,實時進行風險預警,以此降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信用風險。例如浙商銀行依托大數據風控平臺和產業鏈上下游的貿易合同信息,對中小經銷商實施征信畫像和線上自動審批,小額分散地批量給予授信支持。
加大科技系統建設與科技人員投入力度,強化對小微企業授信全流程的支撐。部分中小銀行聚焦小微企業風險管理關鍵領域,加強科技人員投入,加快智能風控系統建設,強化系統對授信全流程的支撐,精細化風控管理。例如,杭州銀行堅持小微科技投入力度,在總行信息技術部和信用小微事業部內配置專門的信用小微開發人員,不斷優化信貸流程,形成批量化、集群化的風險管理手段。蘇寧銀行發起“小微數據風控卡脖子攻關工程”,先后自主研發“天衡”小微風險矩陣、“透鏡”智能風控平臺、“兩儀”AI算法平臺、“統一額度系統”“秋毫”風險預警系統等一系列科技系統,實現獲客運營、風險審批、用信放款、貸后預警全流程的再造,實現“千人千面”的風控管理。
啟示與建議
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賦能小微企業服務方面積極探索,積累了一定經驗,但與大型銀行相比,在資源投入、技術應用、數據信息等方面并不具有優勢,需加強重點領域的科技投入,補足薄弱環節,利用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更好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為小微企業提供差異化、特色化服務。
夯實科技基礎,加強重點領域的科技資源投入。由于業務規模、資源稟賦等客觀條件有限,中小銀行對數字化建設的資源投入無法與大銀行相比,而加大金融科技的應用是小微企業服務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需要前期較大投入。因此,對于中小銀行而言,要明確整體科技規劃,以及重點領域的科技投入與建設規劃。一方面,要夯實科技數據基礎。將IT基礎平臺全面轉向云分布式架構,提高系統彈性和效率;持續在大數據、人工智能、金融云、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領域布局,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力度。例如,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光學字符識別(OCR)、智能語音、知識圖譜等在業務與風控領域的應用普及;在增強自身科技硬實力的同時,也可借助第三方咨詢、金融科技公司、大型銀行輸出等方式,在市場上采購成套解決方案。另一方面,要注重最大化投入產出效益。在批量營銷獲客、拳頭產品打造、客戶體驗提升、風險控制等重點領域加強科技資源的投入,確保投入產出實效。
完善風險系統建設與數字化應用,提升風控核心能力。小微企業客群具有生命周期短、抵御風險能力弱、發展不確定性大的特點,通常存在組織管理不規范、財務信息不透明,缺乏有效抵押物等情況,雖然當前商業銀行普遍借金融科技力量推進數字化風控,但部分中小銀行在大數據信貸風險管理自動化、智能化模型應用、小微信貸科技系統等方面的整合不夠,風險信息抓取挖掘能力較弱,較難在貸前、貸中、貸后各環節對小微企業做到全流程風險監控,整體風控能力有待提升。因此,中小銀行要加強小微企業信貸系統與銀行自身的供應鏈系統、對公信貸系統之間的整合,使系統間數據能夠互相應用,打通全流程系統功能,將智能化模型應用、大數據預警、風險信號推送等功能覆蓋所有小微企業業務,提高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及時性。
發揮自身資源稟賦優勢,推動科技賦能與專家經驗相結合。中小銀行長期以來堅持服務當地小微企業的定位,積極開展線下營銷,躬身向下,對自身經營半徑內的小微企業客戶需求了解得更加深入透徹,也積累了較多的行業營銷經驗與客戶風險識別方法。中小銀行要充分利用長期以來開展線下營銷積累的營銷服務經驗,總結形成專家經驗、行業營銷模板手冊等,同時要讓這些經驗插上“科技”翅膀,將自身積累的專家經驗融入到數字化的營銷模型、客戶精準篩選定位的系統工具中,借助科技力量對客戶行為、產品偏好等開展深入挖掘,更好地賦能前臺客戶經理營銷,提高服務效率與服務能力。
更好地關注小微企業需求,以客戶為導向,迭代創新數字化金融產品與服務。科技與數據的廣泛應用,突破了小微金融服務的時空限制,使客戶需求的滿足成為決定銀行更好發展的核心因素。中小銀行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真正從客戶角度思考推進工作,為不同類型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數字化金融服務與產品。要把握綠色、科創等不同行業類型小微客戶的需求與特征,加快迭代創新數字化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步伐,在較為薄弱的科創小微企業服務方面,探索建立差異化審批模型,在風險分類評級、押品管理等方面突破傳統思維,為前臺展業提供支持。要深入了解客戶需求,不僅要研究不同類型客戶的金融需求,也要研究非金融需求,從客戶視角出發,針對性地改進產品系統功能,不斷提高流程合理性、操作便捷性與系統穩定性,構建在行業細分領域小微企業客戶服務的特色優勢,更好提升產品競爭力與市場口碑,形成品牌效應。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