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年內首批罰單開出,涉多家銀行!
1月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貼出三張罰單,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被罰。這也是今年以來金融監管總局機關開出的首批罰單。
三家銀行合計受罰金額達千萬
具體來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分別被處以罰款170萬元、430萬元、400萬元,三家銀行合計被處罰金額達1000萬元。
其中,建設銀行因內部審計及境外機構經營問題受罰。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該行主要涉及4項違法違規事實:并表管理內部審計存在不足、母行對境外機構案件管理不到位、未及時報告境外子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情況、監管檢查發現問題整改不力。
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違法違規事實則集中在信息系統領域。
中信銀行有6項違法違規事實:部分重要信息系統應認定未認定,相關系統未建災備或災難恢復能力不符合監管要求;同城數據中心長期存在基礎設施風險隱患未得到整改;對外包數據中心的準入前盡職調查和日常管理不符合監管要求,部分數據中心存在風險隱患;數據中心機房演練流于形式,部分演練為虛假演練,實際未開展;數據中心重大變更事項未向監管部門報告;運營中斷事件報告不符合監管要求。
中國銀行則有9項信息系統領域相關的違法違規事實:部分重要信息系統識別不全面,災備建設和災難恢復能力不符合監管要求;重要信息系統投產及變更未向監管部門報告、且投產及變更長期不規范,信息系統運行風險識別不到位、處置不及時,監管意見整改落實不到位,引發重要信息系統重大突發事件;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審慎;網絡安全域未開展安全評估,網絡架構重大變更未開展風險評估且未向監管部門報告等。
2023年銀行業“千萬罰單”超20張
近年來,金融監管態勢趨嚴,經記者統計,2023年內,原銀保監會、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對銀行業開出至少22張罰款金額超千萬的“大額罰單”,總數較2022年有所增加。
2023年2月17日,原銀保監會對民生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渤海銀行、渣打銀行(中國)等5家銀行機構及14名相關責任人開出罰單,單張罰款金額均超千萬元,合計罰沒金額達3.88億元。
4月,青島農商銀行因公司類貸款風險分類調整不及時、向關系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優于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等信貸問題受罰,青島銀保監局對該行合計罰沒3087.27萬元。
5月,廈門銀保監局發出18張罰單,共6家銀行被處罰,其中,廈門國際銀行因21條違法違規案由,被處以罰款1381.49萬元,沒收違法所得約15.74萬元,合計罰沒1397.23萬元。
6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2張超千萬的大額罰單,被處罰當事人分別為北京銀行和民生銀行重慶分行。前者因信貸、理財業務違規合計被罰4830萬元,后者因多項票據業務違規合計被罰5967.8萬元……
直至12月,中信銀行因56項違法違規問題,合計被罰沒2.25億元,這也是2023年處罰金額最高的銀行業罰單。針對巨額罰單,中信銀行彼時回應券商中國稱,此次處罰所涉問題均發生在2019年及以前年度,該行已根據監管意見,全部完成整改,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
記者梳理發現,信貸、內控違規仍是2023年銀行業“踩雷”的重災區。對此,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信貸業務是銀行核心業務,市場競爭激烈。因此,過分看重短期利益、盲目追求規模擴張都易造成業務違法違規。同時,罰單很大程度上反映銀行業機構存在的經營與內部治理問題,銀行應據此及時開展內部整改,建立合理的考評機制并加強員工的業務及風控培訓。
責任編輯:劉天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