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溫彬:穩中求進 新潮涌動——2024年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行業展望

2024年01月05日21:04    作者:溫彬  

  意見領袖 | 溫彬團隊

  摘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4年經濟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提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工作要求。結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為助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文對“五篇大文章”相關產業趨勢進行前瞻研究,提出金融服務策略。

  科技金融位列“五篇大文章”之首,為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提供科技支撐和創新賦能,要著重關注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制造、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發展,金融支持創新成果涌現和轉化。綠色金融助力穩妥推進“雙碳”目標,要大力支持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領域,金融服務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普惠金融聚焦重點場景的融合發展,要在民營經濟、鄉村振興、普惠養老、綠色普惠領域,加大對小微企業、涉農主體等金融支持,助力共同富裕。養老金融要服務好養老產業、銀發經濟大發展,重點關注醫藥健康和文旅餐飲服務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數字金融應緊抓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機遇,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為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賽道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目  錄

  一、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發力點

  (一)我國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

  (三)順應產業發展新趨勢,以“五篇大文章”為抓手,加強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金融服務保障

  二、科技金融篇:賦能科技強國戰略,激發戰略新興產業服務潛能

  (一)科技金融引領“五篇大文章”,推動商業銀行賦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二)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高端裝備等科技金融相關行業成長空間廣闊

  1.電子信息制造業與新興技術深入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發展

  2.汽車制造邁向智能化新時代,車企加速出海以突圍競爭

  3.高端裝備制造自主可控持續破局,數字化與國際化深入推進

  (三)商業銀行科技金融策略建議

  三、綠色金融篇:點“綠”成“金”,支持雙碳目標實現

  (一)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產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

  1.節能環保產業在政策推動進入戰略發展機遇期

  2.清潔能源在“雙碳”目標推動下處于穩步增長階段

  3.綠色建筑面積比例持續提高,綠色交通建設深入推進

  (三)綠色金融服務模式特點及商業銀行策略建議

  四、普惠金融篇: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

  (一)普惠金融邁入發展新階段

  (二)聚焦重點領域,助力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1.民營經濟:多重政策支持,民營經濟再迎利好

  2.鄉村振興:縣域經濟、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富民產業加速發展

  3.普惠養老:醫養、康養等普惠養老服務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4.綠色普惠:綠金、普惠融合發展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

  (三)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策略建議

  1.聚焦戰略新興、區域特色等重點領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2.優化服務供給,全面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3.支持普惠養老,增強養老金融產品的普惠性

  4.創新金融產品,引導小微企業、三農主體綠色低碳轉型

  5.深耕數字普惠,推動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五、養老金融篇:譜寫養老金融新篇章,推動“銀發產業”大發展

  (一)養老相關產業與養老金融迎來歷史性機遇

  (二)創新驅動大健康行業恢復增長,旅游等服務領域景氣復蘇有望延續

  1.醫藥健康行業:老齡化醫療需求大幅提升,創新驅動大健康行業恢復增長

  2.現代服務業:行業景氣復蘇有望延續,新型消費加速培育

  (三)商業銀行養老金融策略建議

  1.完善個人養老金系統功能和服務體系

  2.創新養老產品拓展金融供給廣度

  3.以“產業鏈”思維服務支持養老產業

  4.提供有“溫度”的線上線下適老化服務

  六、數字金融篇:深化數字化轉型,把握數字經濟機遇

  (一)數實融合帶來數字金融發展機遇

  (二)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數字金融兩條工作主線

  1.產業數字化: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平臺經濟是數字金融重點發展領域

  2.數字產業化: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是數字金融關注的重點賽道

  (三)商業銀行發展數字金融策略建議

  1.關注數字經濟重點賽道發展機遇

  2.深化改革轉型,構建數字金融新生態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五篇大文章”進一步明確了未來金融業在經濟結構優化過程中的五個發力重點,為金融機構指明了方向。本報告基于產業與金融雙視角,結合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背景和路徑,分析了“五篇大文章”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細分領域業務的金融業務機會,提出了商業銀行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策略建議。

  一、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發力點

  (一)我國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從國際看,在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戰略突圍的關鍵。國際產業分工進一步沿著區域化、本土化、分散化的趨勢演進,既往形成的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阻斷風險。我國亟需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各個循環節點,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優化升級。

  從國內看,產業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加快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改善產業體系結構性失衡、產業創新驅動力不強、產能利用率總體偏低、資源與生態約束嚴峻等問題,需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揮我國資源稟賦、市場空間、產業體系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持續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積蓄新的發展動能。同時,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傳統增長動能也需要轉變發展模式,探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

  一是高端化。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產業基礎再造(如基礎元器件、基礎零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突破)、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如大飛機、工業母機、深海裝備、醫療裝備、農機裝備等重點領域)兩大工程的實施,助力制造業競爭的持續提升。農業產業的規模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成為實現高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服務業的高端化發展則分別體現在生活性服務業的精細化和品質化,以及生產性服務業的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二是綠色化。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雙碳背景下,光伏、水電、風電、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空間廣闊;水、氣、固廢、垃圾焚燒發電、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減污降碳領域有望延續較高景氣度;電力、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造紙、交通、建筑等高碳排放行業、棕色資產也將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充電樁、綠色建筑等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三是數智化。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人工智能蓬勃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相關產業從信息化到數字化繼而向數智化的更高階段演進。農業方面,隨著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的實施、農業數字化應用場景的研發推廣,農事要素數字化、農事主體在線化、農事活動智能化將持續推進。制造業方面,數智化轉型全面體現在研發、生產、管理、運營、銷售的各個環節,促進企業降本增效和韌性提升。服務業方面,借助數字化、智能化的平臺和手段,商家可以顯著提升客戶的服務消費體驗,而平臺經濟的發展對于提升廣大中小服務業企業的數智化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四是融合化。當前,技術進步、商業模式創新、客戶需求變化、大型企業一體化經營和跨界經營正在促進不同產業、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行業邊界正在變得模糊,在前沿領域的交叉融合尤為明顯,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產生與演變。比較有代表性的融合領域包括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等。例如,信息技術產業和制造業的融合,促進了智能制造產業形態的快速發展;旅游業和農業的融合,產生了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等新的產業形態;養老產業與地產、教育培訓、健康、體育、文化、旅游、家政等幸福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養老+”新服務模式。

  (三)順應產業發展新趨勢,以“五篇大文章”為抓手,加強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金融服務保障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離不開金融、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與良性循環。結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工作部署,未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力點將圍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突出體現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一是聚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科技金融排在“五篇大文章”之首,重在順應產業高端化發展趨勢,支持科技創新成果的持續涌現與充分轉化,加快創新強國建設;綠色金融重在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順利達成,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普惠金融重在支持小微企業、涉農主體、個體工商戶等金融獲得性較弱的市場群體,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實現共同富裕;養老金融重在支持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數字金融重在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并通過加快金融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二是統籌推進“五篇大文章”的貫徹落實。“五篇大文章”既是分別針對特定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方案,也是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統一整體。科技金融通過助力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為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提供科技支撐和創新賦能;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在服務對象上有諸多交集,如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等行業領域,以及小微企業、農戶等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都具有較大融合發展空間;普惠金融從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入手,對于科技創新、綠色低碳、養老、數字經濟等領域的長尾客群具有重要意義;養老金融關注的銀發經濟、老年客群具有天然的普惠性,對醫療健康、文旅等養老相關產業的金融支持也離不開科技創新與數字化手段的賦能;數字金融既助力數字經濟發展,也應用數字經濟發展成果加快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從而助力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的降本增效提質。

  三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金融服務支持要求。結合五篇大文章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和不同領域的特點,金融機構要持續提升產品服務的質效。金融產品創新方面,要匹配針對性的客戶需求,例如科技金融可以推廣知識產權質押、未來收益權質押等,靈活設定前低后高的貸款利率,伴隨企業成長逐步提高貸款收益;通過投貸聯動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滿足科技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融資需求。風險管理方面,對科創、綠色、養老等領域,要建立差異化、有針對性的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機制,全面評估企業風險狀況,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風險;合理設定風險控制標準和風險容忍度,實現創新與風險的平衡;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金融風控的效率和質量。組織機制方面針對“五篇大文章”的特色領域,可以探索設立特色專營機構,匹配差異化的資源配置、考核激勵、盡職免責等政策,提供專業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務。

  二、科技金融篇:賦能科技強國戰略,激發戰略新興產業服務潛能

  (一)科技金融引領“五篇大文章”,推動商業銀行賦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九項重點工作的首要任務,突顯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核心地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將“科技金融”置于“五篇大文章”之首,強調“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充分體現了對科技創新成果及科技產業化的高度重視,并賦予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的歷史使命。科創金融與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大文章相互促進,將共同推動金融服務的高效落地。其一,科技金融與綠色金融相結合,將促進經濟的綠色轉型;其二,科技金融與普惠金融相融合,將提高服務的可獲得性;其三,科技金融與養老金融相匯合,將推動保障的穩健發展;其四,科技金融與數字金融相聯合,將提升社會的智能便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五篇大文章”鋪就了金融前行之路。

  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創新則是引領時代進步的關鍵因素。從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科技創新已進入空前密集的活躍時期,正重塑世界經濟與全球競爭格局。全球各國為把握歷史機遇,紛紛加強科技戰略規劃,推動技術研發和創新培育。從國內情況看,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黨的二十大強調創新的核心地位,提出“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塑造科技競爭新優勢,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科技金融不僅是以推進科技創新進程為目標的金融活動,更是加快產業創新并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機制。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其中,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典型的科技金融相關行業,具備體量大、進步快、牽引作用強的特征,已成為當前產業發展乃至經濟增長的主要賽道。

  (二)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高端裝備等科技金融相關行業成長空間廣闊

  1.電子信息制造業與新興技術深入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發展

  電子信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涵蓋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元器件等眾多細分領域,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和加快社會信息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在過去十年,得益于人口紅利與全球化分工等因素推動,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實現了連續高速增長。2023年1-10月,該產業營業收入實現12.1萬億元,在工業中占比11.2%[1]。

  展望2024年,產業變革與大國博弈深度交織,盡管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終端市場消費需求疲軟等內外部挑戰,但隨著生成式AI(Generative AI)、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演進,電子信息制造業將實現深入融合發展,并對千行百業產生深遠影響。在國家“科技強國”戰略以及《電子信息制造業2023—2024年穩增長行動方案》等策略的引領帶動下,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將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一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終端向智能化、高端化迭代發展。隨著傳統領域逐漸趨于飽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家電等市場進入競爭紅海,開發智能終端、智能家居、物聯網終端產品等新興領域正成為電子信息制造的重要發展方向,上述領域的崛起也推動了數字消費、智能家居消費等新型消費的持續擴大。通信設備方面,存量置換推動整體市場弱復蘇,5G通訊普及和折疊屏技術加速商用,將帶動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計算機方面,B端和G端需求持續提升,個人電腦市場或恢復溫和增長,人工智能創新和大模型技術發展將推動AI PC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落地;電子設備領域,大型賽事有望拉動電視市場恢復成長,75英寸及以上大屏高階產品趨勢延續,同時miniLED、OLED、激光電視、智能投影等技術也在多維度發展。

  二是應用領域多元拓展,汽車電子、能源電子等綠色新賽道快速崛起。近年來,消費電子進入創新周期成熟階段,電子信息制造業正朝汽車和工控領域多元化發展。隨著“雙碳”目標提出以及鋰電池技術進步,新能源車滲透率加速上揚至30%,2024年智能化競爭將帶動汽車電子成為重要增量。從功能類別來看,計算控制類芯片MCU、傳感器類器件、IGBT功率類芯片,以及存儲和信號鏈類通信芯片等將迎來長景氣周期。同時,經濟社會向綠色可持續縱深發展,電子信息制造與“光儲端信”等新能源需求深度融合。在光伏領域,逆變器市場增勢持續強勁,國內龍頭企業加速出海;儲能方面,變流器PCS將朝大功率、高電壓趨勢發展,全球總需求或大幅提升;關鍵信息技術方面,光電子器件、寬禁帶半導體器件、敏感元件、發光二極管、先進計算及系統迎來新機遇,整體生產潛能或加速釋放。

  三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過去“缺芯少屏”困擾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如今芯片和新型顯示產業不斷進行技術追趕,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取得了顯著提升。盡管芯片產業因其高技術含量和巨大的資金投入而成為自主創新最為艱難的領域之一,但在海外持續高技術封鎖的背景下,國內企業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加快技術攻關,有望在先進工藝和芯粒集成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同時,超大市場供需缺口和工程師紅利等有利因素,將推動我國芯片自給率持續提高。在新型顯示領域,國內企業緊抓數字時代信息呈現的窗口機遇,積極拓展車載顯示等新興市場。隨著萬物互聯的趨勢不斷加強,智慧城市、智慧醫療、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顯示技術和產品的持續領先。此外,在服務器領域,國內廠商逐漸打破海外高端市場的壟斷格局,產業鏈生態和自主創新能力將不斷完善提升。

  2.汽車制造邁向智能化新時代,車企加速出海以突圍競爭

  汽車制造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同時也是機械工業領域規模最大的產業,主要包括整車制造(含新能源整車制造)、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子行業,對工業結構升級和相關產業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近十年來,受益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消費能力提高以及產業技術創新,汽車產銷年均超過2000萬輛,持續穩居全球首位,同時新能源車迅速發展,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強勢崛起,推動我國汽車產業實現了由中國創造向中國智造的跨越式轉變。2023年1月-10月,我國汽車制造業營收達到8.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收總額的比重為7.5%[2]。

  展望2024年,汽車仍是我國穩經濟、促銷費的重要抓手。在政策利好、技術升級以及出海拓市等因素影響下,我國汽車產業整體將保持穩健發展,其中乘用車銷量有望突破2200萬輛,新能源車滲透率或增長至45-50%,東南亞、拉美、中東歐等海外出口形勢向好。同時,自主品牌、跨國車企和造車新勢力加速產品智能化升級,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技術有望在電動化加持下深入拓展,產業競爭格局或加劇分化。具體而言,汽車產業將呈現兩方面發展趨勢:

  一方面,汽車制造智能化提速,自動駕駛和座艙向高階形勢演進。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是汽車智能化的兩大核心發展方向,2024年將邁入加速發展階段,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有望受益于技術變革帶來的紅利。高階智駕領域,降本增效和技術升級驅動L2標配化,L3加速落地或推動滲透率提升至5-10%,智界、小鵬、特斯拉、理想等L3車型銷量有望超過200萬輛;同時,AI推動智能功能向城市NOA場景擴展,該領域將成為下一步主機廠競爭的技術焦點;而在智駕零部件方面,以激光傳感器為代表的感知層硬件技術成熟推動成本持續下降,智能底盤作為逐步實現縱橫垂三向協同控制,將帶來百億級增量市場空間。智能座艙方面,隨著汽車由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間”邁進,智能座艙作為核心載體配置率將不斷提高,千億市場加速擴張。同時,為滿足主機廠對人機交互的便利和多元需求,系統集成商(Tier 1)面臨產品整合創新、艙內交互設計迭代、行業競爭加劇等挑戰,車載顯示系統和駕駛員監控系統(DMS)等細分賽道存在明顯發展機遇,尤其車載屏幕向觸控顯示一體化發展,W/AR-HUD自主供應商份額持續提升,DMS有望成為乘用車標配,未來市場空間廣闊。

  另一方面,汽車出口持續走強,市場延續量價齊升態勢。近年來,我國汽車出口量持續強勁增長,已經超越日本,躍居全球首位。預計到2024年,在新能源車出口的強勢帶動下,我國乘用車出口數量有望突破500萬輛。從出口模式來看,汽車出口呈現出從組裝出口到合資建廠,再到本地化建廠的發展趨勢,國內知名車企如上汽、比亞迪、長安和吉利等,已經在東南亞、歐洲和南美等地開啟產能布局。隨著海外建廠逐漸成為主流車企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未來優勢車企將緊抓出海窗口期,項目建設落地或迎來新熱潮。在出口規模方面,憑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優勢,我國車企的海外市場銷量快速提升。以東南亞地區為例,中國品牌在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等地市占率尚不足10%,這意味著仍有較大的市場滲透潛力。同時,出海車型均價相比國內售價提高了30-50%[3],將成為車企業績的重要貢獻增量。在銷量和價格雙重提升趨勢下,我國汽車出海前景整體向好。

  3.高端裝備制造自主可控持續破局,數字化與國際化深入推進

  高端裝備制造業是現代制造業的高端領域,也是國民經濟各大行業的重要支柱,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堅實支撐。其不僅涵蓋工業機器人、高端機床、激光設備等通用設備的生產,還涉及航天航空裝備、軌交裝備、半導體設備等專用設備的制造。近年來,在科技創新的持續推動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已達到21.33萬億元,這標志著該產業作為新時代的國之重器,已初步具備了相當規模。

  展望2024年,全球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浪潮洶涌,我國正處于從“裝備大國”向“裝備強國”轉型邁進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將進一步強化技術攻關,實現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并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布局,朝著高端化、數字化和國際化的方向大力發展。在制造業復蘇以及政策持續支持的助推下,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的配套功能將日趨完善,總體規模有望接近38萬億元。具體而言,將呈現以下兩方面發展趨勢:

  一方面,經濟溫和復蘇推升通用設備需求。通用設備應用場景廣泛,隨著宏觀經濟和制造業投資增加,設備需求量整體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我國銷量已連續十年居世界首位,人、機、物三元智能融合將使得工業機器人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隨著機器人密度的持續快速提升,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泛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深度也將顯著擴大,這有助于推動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同時,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工業生產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下,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等主要零部件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產業導入機遇。在數控機床領域,作為裝備制造的“工業母機”,其下游軍工應用的國產化需求強烈,同時加工產品的結構愈加復雜,對加工精度和穩定性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數控機床正進入增量滲透和存量更新的新周期,國產化率和高端化水平有望持續提升。隨著機床的數控化率提高,產業鏈中的數控刀具等零部件也將實現銷售規模的穩步增長。

  另一方面,專用設備受益自主可控加速擴容。專用設備的發展受到國家宏觀政策、固定資產投資等多種因素影響,屬于典型的需求拉動型行業。近年來,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為專用設備制造提供了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多方面支持,顯著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加強了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未來市場規模增長的可持續值得期待。航空航天裝備領域,一是軍費增速持續領先于GDP增速,軍工整體在建工程穩步增長。航空航天裝備項目建設完成后將陸續轉入固定資產,預計到2024年,產能有序釋放的趨勢將得以延續。二是國產大飛機C919開啟航空制造新篇章,加之ARJ21穩步交付,民機保有量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24年民航飛機架數有望達到4400架[4]。三是發動機產業增長確定性較強,軍用航發批產后將放量列裝,長江1000A等商用發動機研制進程提速,有望于2024年裝配至C919。四是商業航天產業將迎來發展黃金期,隨著星網計劃落地,商業航天將由制造驅動的1.0時代向應用牽引的2.0時代邁進。預計到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4萬億元[5],其中衛星應用等率先商業化的領域將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五是無人機成為低空經濟產業的重要支撐,地理測繪、農林植保以及智慧城市等方面需求尤為旺盛,有望推動我國工業無人機市場規模在2024年達到3208億元[6]。

  海洋工程裝備方面,隨著我國對能源安全和海洋經濟高度重視,海洋裝備制造行業將迎來廣闊的市場需求。尤其潛水器三龍系列(“蛟龍”“潛龍”“海龍”)和五海系列(“海馬”“海星”“海斗”“海翼”“海燕”)技術突破顯著,有望帶動深水油氣資源開發、深遠海科學考察等領域發展,推動高端海工裝備自給率提升。同時,長期看海上風電補貼退坡直至實現平價上網,海上風電建設對工程裝備發展有較大推動作用。軌道交通方面,受疫情后出行需求復蘇的推動,近年國內軌交規劃和在建線路規模正穩步提高。尤其在高鐵領域,在既有線路更新與新增需求推動下,有望迎來通車里程高峰,進而拉動相應的軌交裝備市場發展。同時,“一帶一路”政策也將助推中國制式、中國標準的軌交設備“走出去”,海外拓市將有力帶動國內裝備行業穩步前行。半導體設備領域,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逐漸向中國大陸轉移,國內晶圓廠的擴產投資持續增加,帶動了前后道工藝設備的批量采購和持續驗證。此外,由于半導體產業景氣逐步回暖,刻蝕、拋光和清洗等設備市場或將展現出更強勁的增長潛能,存儲頭部廠商批量招標對國產設備營收改善帶來利好。

  (三)商業銀行科技金融策略建議

  賦能科技企業是金融機構的職責使命,建設科技強國有效激發了金融業服務潛能。針對科技企業強專業、輕資產、少抵押、高成長、快迭代、高風險等特點,金融機構依托產品創新、服務模式優化和業務流程變革等手段落實服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趨勢下,近年“股貸債保”等科技金融發展迅猛。從信貸方面看,截至2023年9月末,全國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達到12.09萬億元,“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2.42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8.2%、18.6%[7],呈現出穩健增長的態勢。

  展望未來,科創金融業務發展空間廣闊。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商業銀行應主動融入科技強國建設,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融智、融信需求,從產品、模式、機制、場景、運營和體制六個維度著手,構建特色的科創服務生態,紓解科技企業融資增信的堵點難點,著力提升信貸便利度和服務效率。

  一是完善科技金融產品“全景圖”,秉持“科技賦能金融發展,金融助力科技創新”原則,持續強化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應用,創新推出“人才貸”“企業創新積分貸”等科技信貸產品矩陣,突破解決科技企業客群的技術風險核心問題。

  二是開拓科技金融創新服務模式,增強與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協同以及金融資本聯動,設立創投基金或參與政府產投基金,提供“股債結合,投融一體”的全方位、全流程服務,支持硬科技、高成長科創企業發展壯大。

  三是深入探索“銀政保擔”合作機制,通過與政府部門、產業園區、保險機構、融資擔保機構等合作,借力地方政府征信和外部科技公司在企業實力評估上的專業優勢,充分運用各類風險分擔、股東保證、外部擔保、風險補償基金等方式緩釋風險。

  四是洞察科技行業資金運用場景,針對不同行業特點和具體需求場景,定制適合開發、試產、量產等不同生產階段的金融產品,同時圍繞企業進口生產設備、出口優勢科技產品等挖掘中間業務開發潛力,通力支持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的境內外、本外幣、離在岸全場景需求。

  五是打造科技金融特色生態圈,圍繞科創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建立“朋友圈”,組織產業論壇、行業沙龍等活動,引流金融服務、引薦機構資金、引進戰略咨詢,發揮銀行服務的乘數效應,實現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精準供給。

  六是推動科技金融專營隊伍建設,針對科技企業專業化程度高的特點,建立總分支聯動的多層次專營體制。金融機構總行層面設立科技金融中心,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和成渝等重點區域建科技金融專管團隊,支行層級則選取全國科技企業集中區域組建特色支行,以此布局推動形成科技金融服務高地。

  三、綠色金融篇:點“綠”成“金”,支持雙碳目標實現

  (一)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產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綠色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綠色金融[8]在支持綠色產業壯大,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已經形成以綠色貸款為主,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居全球首位。

  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為我國綠色金融主要投向產業,在綠色貸款中合計占比84%。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4.13萬億元,同比增長42.3%,占比14.45%;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7.27萬億元,同比增長36.2%,占比25.44%;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貸款余額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32.8%,占比43.56%[9]。

  (二)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

  1.節能環保產業在政策推動進入戰略發展機遇期

  節能環保產業是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我國節能環保產業[10]發展主要受政策驅動,在“雙碳”目標推動和“十四五”系列規劃引導下,節能環保產業已進入戰略發展機遇期。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新聞辦等公布數據顯示[11],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從2015年4.5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超8萬億元。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將推動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繼續擴大。“十三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年均復合增速接近11%[12],如按“十四五”期間15%的年均復合增速計算,預計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在2024年將超12萬億元。

  從節能領域看,“十四五”是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五年,2024年工業節能降碳力度還將持續加大,聚焦重點用能行業、用能領域、用能設備:一是將繼續加強傳統六大高耗能行業[13]的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二是加強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三是加快高效節能電機等用能設備升級,加快系統改造及技術升級優化。

  從環保領域看,一是固廢處理相關國家政策持續優化,2024年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無廢城市”建設等方面投入力度還將繼續加大,相關行業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二是污水處理重點關注水污染治理攻堅戰、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污水資源化利用相關行業,以及“智慧水務”“互聯網+回收”等智慧環保業態的發展。三是大氣污染防治處于以降塵量為主要指標的攻堅階段,VOCs(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取代二氧化硫成為大氣環境質量的約束性指標之一,大氣污染防控的重點轉移到PM2.5和臭氧污染的協同控制上,2024年 VOCs 污染治理子行業將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

  從資源循環利用看,2024年我國還將繼續圍繞《“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部署的五大重點工程和六大重點行動展開,發展領域包括: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園區循環化發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創新,以及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汽車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等。

  2. 清潔能源在“雙碳”目標推動下處于穩步增長階段

  清潔能源,即綠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夠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和核能。我國已經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模等多項指標均保持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9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約13.84億千瓦(水電裝機4.19億千瓦、風電裝機4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5.21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43億千瓦),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9.6%,已超過火電裝機[14]。運行核電機組共55臺(不含臺灣地區),額定裝機容量56993.34MWe(兆瓦電力)。

  2023年我國清潔能源建設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一是裝機規模大幅增長。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1.72億千瓦,同比增長93%,占新增裝機的76%[15]。二是發電量穩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07萬億千瓦時,約占全部發電量的31.3%。三是利用率繼續提升。前三季度,全國風電、光伏平均利用率97.1%、98.3%,同比分別提升0.6、0.3個百分點[16]。核能方面:前三季度,全國新增1臺核電機組投入商運(防城港核電廠3號機組,裝機容量1187.6 MWe),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3227.92億千瓦時,同比上升6.29%,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87%。

  2024年,清潔能源產業在“雙碳”目標推動下依然處于穩步增長階段。分主要子行業看:一是光伏新增裝機預計超2億千瓦。隨著國內一二三期風光大基地項目的落地,2024年國內光伏裝機增速雖有下降,但仍具備持續穩步增長的潛力。平安證券預測,2023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將達到1.7-1.8億千瓦,2024年有望超過2億千瓦。二是海上風電新增裝機有望接近翻倍。2023年下半年以來海風項目核準、招標等節奏加快,影響海風進展不利因素逐步消減,海風裝機回暖,深遠海成未來主要趨勢。浙商證券預測,2023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預計達到6.5GW,2024年或將超過12GW。三是常規水電平穩發展,抽水蓄能建設將加快推進。根據《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到2025 年我國抽水蓄能裝機達到 62GW,為實現目標,2023-2025年均新增裝機需達到5.4GW。四是核電預計常態化核準。今年7月31日國常會核準6臺新核電機組,預計未來幾年6-10臺新核準機組或成常態。

  3. 綠色建筑面積比例持續提高,綠色交通建設深入推進

  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主要是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綠色化程度,包括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領域。相關研究報告指出[17],城市產生了全球70%的碳排放,其中建筑排放占比約48%,交通與出行排放占比超過33.33%。因此,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領域的低碳發展,是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的重點任務。作為綠色貸款投向最多的產業,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貸款余額逐年增長,兩年內接近翻一番。

  從綠色建筑領域來看,綠色建筑面積比例持續提高,帶動綠色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電力系統需求增長。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相關負責人介紹[18],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超過303億平方米,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4%;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00億平方米,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90%左右。

  在發展趨勢上,我國《“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基于國盛證券的測算,預計2024年新建綠色建筑面積為29.5億平方米,按照3000元/平方米的建筑單價,則市場規模可超過8.85萬億元,預計2025年新建綠色建筑市場規模可超過9.21萬億元。

  同時,《“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要求全國新增建筑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0.5億千瓦以上,地熱能建筑應用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55%。預計2024年高性能混凝土、保溫隔熱材料等綠色建筑材料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加,分布式光伏、風電和戶用儲能,將被更多地應用于新型建筑電力系統建設。

  從綠色交通領域來看,綠色交通建設深入推進,帶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提高配套低碳設備需求。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數據顯示[19],2023年上半年營運性貨運量259.3億噸,同比增長6.8%。其中,公路貨運量190.1億噸,同比增長7.5%;水路貨運量44.2億噸,同比增長7.7%。公共出行方面,2023年上半年營業性客運量43.2億人,同比增長56.3%。其中,公路客運量21.4億人,同比增長18.6%;水路客運量1.2億人,同比增長146.8%。

  在發展趨勢上,《“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構建以鐵路、船舶為主的中長途貨運系統,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在政策引導下,內貿集裝箱物流行業持續增長。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我國港口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753萬標箱,同比增長14.7%。預計2024年,內貿集裝箱物流行業將保持增長態勢,并提前完成1400萬標箱的既定目標,并帶動提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航空器應用的需求。

  《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分別下降5%、3.5%,全國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含網約車)、物流配送領域新能源汽車占比分別達到72%、35%、20%,落實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同時,基于《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到“十四五”末,充電基礎設施將能夠滿足超過20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為支持交通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預計2024年新能源汽車占比將持續上升,帶動高壓快充、超液冷超充等充電設施設備建設需求上漲。

  (三)綠色金融服務模式特點及商業銀行策略建議

  目前綠色金融服務模式以資金信貸為主,帶動綠色租賃、綠色信托、綠色基金、綠色理財、綠色消費等領域全面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8.58萬億元,同比增長36.8%,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6.6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6.98萬億元。建議商業銀行:

  一是調整資源配置結構,加大綠色金融業務支持力度。針對清潔能源、綠色制造、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方向,優化信貸資源投放結構,支持綠色融資業務;建立綠色服務通道,確保目標客戶享受優先、從快辦理的高效服務;配置綠色信貸專項營銷費用及專項資金規模,給予綠色信貸 FTP 優惠定價。

  二是洞察細分行業需求,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設計差異化綠色信貸方案,因地制宜,深入分析特色綠色行業與綠色客群金融服務訴求,針對不同產權性質、不同地區的、創新能力不同的企業,提供差異化綠色信貸服務,以滿足綠色金融客戶多樣化需求。關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重啟進度,探索開發碳債券、碳遠期、碳期權、碳基金、碳資產回購、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等產品,提高碳資產質量。

  三是深入開發綠色金融客群,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加大與核心綠色龍頭企業的深入合作,并拓展相關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客戶。依托項目未來的財務收益和減碳效益,結合區域優惠政策,探索轉型信貸、轉型債券等短期債權性融資方式,以及中長期股權投資相關的轉型基金、夾層基金等形式,并通過“融資+融智+融商+融技”,滿足客戶在不同場景下的綠色金融服務需求,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四是注重綠色金融人才培養,加強前瞻性研究。通過引進綠色金融領域專家、技術帶頭人,帶動開展綠色金融培養培訓認證工作。壯大綠色金融專業人才隊伍,提升綠色金融業務一線人員整體素質。積極加入綠色行業組織,加強同業合作,開展綠色全融前瞻性課題研究,助力綠色金融產品開發、綠色金融業務流程構建等方面的金融服務創新。

  五是提升綠色金融數據質量,強化綠色金融科技運用。結合《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碳金融產品》等行業標準,明晰綠色金融認定標準,統一綠色金融統計口徑,推進綠色客戶及業務數據采集、分類、貼標、管理的數字化建設,提升綠色金融數據質量。結合綠色金融統計口徑,收集整理待融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碳排放情況等指標等多源數據,建立科學的綠色評級評分方法,自動評估企業綠色等級,精準刻畫客戶綠色畫像。

  四、普惠金融篇: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

  國家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發展,通過構建多層次供給格局、優化產品服務、豐富融資增信手段、完善政策制度,縣域和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發展迅速,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滿意度逐步提高。展望未來,普惠金融工作應圍繞新要求、新機遇、新策略,在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大范圍上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一)普惠金融邁入發展新階段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十年來,普惠金融作為我國重要國家戰略已經取得長足發展,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從2019年末的11.6萬億元增至2023年9月末的28.7萬億元,年均增速超25%,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明顯提高[20]。但在新發展形勢下,普惠金融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為構建高水平普惠金融體系,進一步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作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以下簡稱《規劃》)的必要延伸,明確了未來五年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具體舉措。《實施意見》進一步強化了對小微經營主體、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增量擴面提質,加大科技創新、專精特新、制造業、外貿等重點領域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對于鄉村振興,在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同時,提出強化對鄉村產業發展、城鄉融合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同時,《實施意見》將民生領域納入普惠金融服務的重點領域,并且提出在對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服務過程中,融入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普惠金融與民生、綠色金融的銜接更加緊密。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普惠金融作為五篇大文章之一,普惠金融被寄予更高期望,民營小微、鄉村振興、民生服務、綠色普惠等領域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

  (二)聚焦重點領域,助力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1.民營經濟:多重政策支持,民營經濟再迎利好

  當前,我國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穩固,居民加杠桿意愿不足,房地產市場繼續震蕩尋底,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對市場預期產生一定擾動。民營經濟對市場變化敏感性較強,其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2023年以來,國家先后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31條”),《關于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以下簡稱“28條”),《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以下簡稱“25條”),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資源保障,帶動民營經濟發展邊際改善。

  一是民間投資小幅改善。2023年1-10月,民間投資同比增長-0.5%,降幅較1-9月收窄0.1個百分點,當月增速從上月的0.1%上升至0.4%,連續兩月實現正增長。這顯示出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系列政策出臺后,民間資本信心有所提振,隨著后續政策落實落細,民企預期將進一步改善。

  二是發展韌性持續顯現。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數量超5200萬戶,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達到92.3%。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706.5萬戶,同比增長15.3%,民營經濟主體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三是進出口增速好于整體水平。2023年1-10月,民營企業進出口18.24萬億元,增長6.2%,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3.1%,較去年同期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3萬億元,增長5.6%,占出口總值的62.9%;進口5.94萬億元,增長7.4%,占進口總值的40.2%,民營企業持續發揮外貿“穩定器”的作用。

  展望未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民營經濟作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發展趨勢長期向好。伴隨各項利好政策舉措陸續出臺,民營經濟重點領域也將迎來新發展。

  一是戰略新興領域重點企業。“31條”提出培育一批關鍵行業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8條”提出支持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工業軟件、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基因和細胞醫療、新能儲能等領域的攻關任務。“25條”提出加大對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綠色低碳、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等重點領域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將有助于改善戰略新興重點企業,尤其是改善專精特新“小巨人”技術創新環境、縮短技術落地周期。

  二是民營經濟產業鏈供應鏈。“28條”提出提升民營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的供應能力。“25條”提出積極開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支持供應鏈上民營中小微企業開展訂單貸款、倉單質押貸款等業務,進一步完善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功能,加強服務平臺應用。未來,中征應收賬款融資平臺和銀行自建應收賬款融資平臺等非核心企業建立的第三方應收賬款融資平臺或將迎來發展發展機遇。

  三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31條”提出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8條”提出在全國縣域范圍內培育一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25條”提出深入實施“一鏈一策一批”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行動,支持重點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內民營中小微企業融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將有效配置資源和生產要素,擴大中小微企業的生長空間。

  2.鄉村振興:縣域經濟、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富民產業加速發展

  從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至今,產業融合環境不斷優化。一是鄉村富民產業持續壯大。2023年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10.1萬億元,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6%,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4%。前三季度鄉村休閑旅游穩步恢復,農產品網絡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二是產業集聚態勢初顯。據農業農村部統計,中央財政累計支持建設18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0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1509個農業產業強鎮,各地也建設了一批不同規模的產業園區和加工園區,拉動農民就近就地就業。三是品牌影響不斷增強。累計認定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6.8萬個,培育3000多個區域公用品牌,發布144個農業精品品牌,鄉村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提出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快發展現代鄉村服務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縣域經濟、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領域或將迎來高質量發展期。

  一是縣域經濟迎來發展新機遇。截至2023年10月,我國共設有1866個縣,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0%左右,占到我國GDP比重的52.5%[21]。縣域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是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隨著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經濟發展重心將進一步下沉至縣域,縣域地區的消費、醫療、教育、工業化及城鎮化建設需求有望逐步釋放。

  二是鄉村旅游未來可期。據攜程數據顯示,2023年十一期間全國鄉村游酒店訂單同比增長近1倍,對比2019年同期增長4倍多,以鄉村民宿為核心的鄉村旅游產品供給的增加,正在成為助推鄉村旅游爆發增長的重要動力。展望未來,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等國家利好政策頻出,多元農旅投資主體入局,鄉村旅游游客消費潛能釋放,鄉村旅游產品供給多樣,鄉村旅游迎來發展窗口期。

  三是農村電商迎來加速發展。2023年8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包括大力發展農村直播電商、培育“土特產”電商品牌、鼓勵農村電商創業就業等重點任務。隨著農村物流體系不斷完善,社區電商、全產業鏈電商、農旅直播等新模式在農村落地,農村電商發展新動能加速成型。

  3.普惠養老:醫養、康養等普惠養老服務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加快、養老服務需求不斷增加、老年人口收入有限、國家養老服務供給不均衡等客觀因素影響,對建設“普”、“惠”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的需求更加迫切。“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意見》提出完善適老、友好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強對養老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產業和項目的金融支持,此次中央金融工作再次強調養老金融重要性,結合我國基本國情,養老產業建設必須優先保證養老服務的公益性、普惠型、兜底性。因此,普惠型養老服務的發展尤為重要。

  一是“醫養結合”的普惠型養老機構有望加速發展。當前,我國正在積極建設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隨著系列養老服務政策的落地實施以及保障制度的完善,老年人多元養老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對醫療服務需求的持續增加也將引導更多老年人由居家養老轉向機構養老,增加具有普惠性質且“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據國家衛健委數據,2021年,我國“醫養結合”機構共6492家,機構床位總數175萬張,預計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醫養結合”機構將持續增加。

  二是康復護理機構大有可為。我國患有慢性病老年人超過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22],醫療康復、醫療護理等需求旺盛,但我國康復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養老服務基礎仍比較薄弱,老年醫學人才、護理人員短缺,照護服務等供需矛盾較為突出,康復、護理服務需求市場巨大。“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至2025年我國要加大養老護理型人才培養力度,擴大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供給,《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5%,康復護理機構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4.綠色普惠:綠金、普惠融合發展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

  《實施意見》首次提出“在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服務中融入綠色低碳發展目標”,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又將兩者同時列入五篇大文章,引導金融機構引導小微企業、農業企業綠色轉型,支持農戶技術升級改造和污染治理,將帶動相關領域加速發展。

  一是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加速發展。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參與主體,但其多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前期和初期階段,生產經營活動仍主要基于收益成本考量,缺乏對綠色低碳轉型帶來市場增量的洞察及長期提升經營表現的認知,同時缺乏綠色低碳發展所需的資金、人才、技術。在政策引導下,中小企業更可能圍繞其上下游核心企業、工業園區,開展群體減碳。中大型企業綠色供應鏈建設、服務于園區的綠色節能服務平臺、專業運營機構、碳管理機構有望加速發展。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我國已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階段,農業經濟面臨“由大到強”發展機遇,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23],表現出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市場化等特點,具備綠色發展先決條件,將繼續發揮推動農業全面綠色轉型的“領頭雁”作用,全國經縣級以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期[24]。

  三是縣域清潔能源利用開發縱深推進。農村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每年可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約折合標準煤4.6億噸標準煤[25],分布式光伏技術可開發潛力達1000GW以上,分散式風電技術可開發潛力達250GW[26],除巖熱型資源外,地熱資源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標準煤26億噸[27]。隨著農光互補、林光互補等“光伏+”模式的深入發展,“龍頭企業+村鎮+農戶”等縣域能源開發模式及新型儲能商業模式的商業價值將會得到有效挖掘。

  (三)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策略建議

  我國普惠金融正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要發揮各類銀行機構作用,加大對民營小微、鄉村振興、普惠養老、綠色普惠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深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并穩妥有序推進普惠金融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的融合發展,拓寬普惠金融的內涵與外延,提升普惠金融的發展效率。

  1.聚焦戰略新興、區域特色等重點領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第一,完善投融資生態圈建設。發揮商業銀行資源優勢,與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信托機構、租賃機構加強合作,充分利用投融生態線上化工具,實現深度產業聯動、提升專業賦能。建立中小微科創企業之間、PE/VC機構與科創客戶之間、中小科創客戶與其他服務機構之間的互通交流機制,增強對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和服務力度,打造“政”、“研”、“投”有機協同的科創企業生態服務圈。第二,加大對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的支持。圍繞區域內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百強集群、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強行業區域研究,加大對區域先進制造產業的金融支持。把握中關村、長三角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政策機遇,創新信用產品、擴大授信審批權限、優化服務模式,探索線上化產品擴容,打造差異化的金融產品體系,為科創型中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第三,創新風險分擔機制。采用多種風險補償手段,加強與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第三方擔保機構合作,以適當方式彌補信貸風險。應用數字化技術,抓住關鍵風險指標,提升數字化投貸后管理能力。完善盡職免責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不敢貸、不愿貸”,助力民營企業做強做大。

  2.優化服務供給,全面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第一,持續開展涉農信貸產品及模式創新。積極接入各級涉農公用信息數據平臺,加強與地方政府信息共享和公用數據直連,引入包括農業補貼、農機補貼、農業保險、政府農業公示標簽、綠色農業認證等農業數據源,研發鄉村振興特色信貸產品,精準滴灌農戶、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涉農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第二,加大農村流通網絡建設融資結算服務,支持富民新業態發展。聚焦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自營電商平臺、供銷集團扶貧交易平臺、農產品收儲等場景中的資金收付、清分等結算需求,探索開發針對農村電商的專屬金融產品,為涉農主體提供一站式支付結算服務。

  3.支持普惠養老,增強養老金融產品的普惠性

  第一,聚焦養老產業小微企業特點,創新專屬養老金融服務方案。聚焦普惠型養老機構、康養行業等養老產業鏈上下游,積極探索特色化行業服務方案、風險緩釋方式及信用評級體系。依托多方協同不斷優化養老金融服務網絡,探索設立養老產業基金,為養老設施租賃、養老護理等專門機構提供不同層次的投融資服務。第二,加快完善適老金融產品建設,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全面、便利、快捷的金融與非金服務。廣泛開拓補充醫療、住房補貼、薪酬激勵計劃、新型城鎮化農民養老保障領域,推動養老金融多樣化轉型。積極將普惠金融服務融入到老年人社區活動、餐飲消費等生活場景,將養老普惠金融從單一產品拓展至綜合化服務平臺,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務質效。

  4.創新金融產品,引導小微企業、三農主體綠色低碳轉型

  第一,以綠色普惠支持產業鏈上小微企業綠色化轉型。積極拓展綠色供應鏈金融服務,綜合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強綠色供應鏈產品在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銷售等領域應用,支持小微企業綠色化轉型。支持商貿流通領域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上中下游各主體、產供銷各環節的綠色轉型金融服務。第二,支持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拓寬綠色金融服務范圍。積極支持農村地區水電路網及光伏、風力發電等綠色項目,探索林權經營權、林業碳匯收益權質押。推進整縣制分布式光伏業務,依托上游廠商,開展“農戶光伏貸”,實現產業鏈的生態化延伸。積極支持從事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名優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等特色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主體,探索產品和模式創新,拓寬抵質押物范圍,提供融資、結算及債券承銷等服務便利。深耕共同富裕、美麗鄉村建設,支持污染治理、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綠色改造,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5.深耕數字普惠,推動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第一,持續推進全流程數字化建設,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性。拓展數字普惠服務場景,緊跟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建設,持續引入專利、農業保險、銀聯、發票等場景數據,提升場景對接和適配能力。建立泛場景化的普惠金融生態,為普惠金融服務群體提供一站式、多觸點、零距離的線上化、綜合化服務。通過產品迭代、流程優化、專業服務和技術創新等多種方式,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便利性。第二,加大數字化工具的建設與應用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精準性。拓展智能風控基座能力,根據數字普惠場景,通過多種模型的組合運用,進一步實現對普惠客群的精準畫像,提升主動授信能力,在提高客戶風險識別的同時,持續提升授信通過率和額度滿足率。完善監測預警機制,深化重點區域、產品、客群的差異化策略設計,打造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的檢測預警機制。

  五、養老金融篇:譜寫養老金融新篇章,推動“銀發產業”大發展

  (一)養老相關產業與養老金融迎來歷史性機遇

  養老金融首次進入中央會議。人口老齡化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成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戰略部署。養老金融是首次在如此高層級的會議中被正式提出,也是首次被列入國家金融的重點工作。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持續加速,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重要性愈發凸顯,發展養老金融勢在必行。

  近年來國家政策多次強調對養老事業發展的推動。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養老金融主要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根據《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22)》,養老金融是指為應對老齡化挑戰,圍繞社會成員的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是包括養老金金融、養老服務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的一個系統性的概念體系。當前多支柱養老金體系持續完善,養老金融服務產品日趨豐富,金融助力養老產業融合發展。

  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2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8億人,占總人口的19.8%;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達2.1億人,占總人口的14.9%。據國家衛健委測算,預計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占總人口比重比重將超過30%;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預測,到2030年我國養老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22.3萬億元,未來我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銀發產業”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重度老齡化將帶來養老需求的不斷擴容升級,儲蓄和投資是養老金融保障的基礎需求,醫療和護理是養老金融服務的進階需求,高品質和強體驗則是養老金融發展的高級需求。各類需求推動養老相關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養老金融與養老行業相關的“醫、藥、養、護”等細分領域將加速融合,推動養老產業鏈逐步完善,創造新的消費投資市場和就業機會。

  (二)創新驅動大健康行業恢復增長,旅游等服務領域景氣復蘇有望延續

  1.醫藥健康行業:老齡化醫療需求大幅提升,創新驅動大健康行業恢復增長

  2023年隨著診療逐季復蘇,疊加醫療反腐及國家鼓勵創新藥政策迭出,醫藥健康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平穩,大部分細分領域趨于改善。預計2024年 “三醫聯動”改革將持續深化,人口結構、統籌監管水平提升下,醫保收支可持續性將增強,老齡化帶來醫藥供給側的需求量增和結構調整,常態化藥品集采、醫保談判更加科學合理,行業整體有望進入規模穩定、盈利提效階段,各細分領域將進入經營效率改善周期,創新藥械有望持續商業化兌現。

  (1)創新藥及產業鏈:政策東風加速行業創新轉型,創新藥出海打開新增長空間

  政策迭出助力創新藥行業提速發展。近年來醫保談判、集采出清、審評審批、DRG[28]單獨支付、醫療反腐等系列政策不斷加速行業創新,國產新藥IND[29]和NDA[30]數量快速增長,2013-2022年國產新藥IND和NDA數量復合增長率達到22%和13%,國內獲批創新藥共389個,其中30%為國產品種。創新將驅動醫藥供給端實現長足發展,逐步邁入密集收獲期,多家企業創新藥核心品種已處于研發后期或即將放量階段,減重、阿爾茲海默癥、NASH[31]、脫發、乙肝、自免等賽道將涌現出多個更高臨床價值的重磅產品。

  創新藥國際化進入加速階段。2019年以來已有7款國產創新藥品于美國獲批上市,License out呈現常態化增長,創新藥出海程度不斷加深。雖然國產新藥出海偶有波折,但優質國產創新藥仍在全球市場以及跨國藥企交易中不斷嶄露頭角。未來幾年將是國內藥企國際化加速階段,國產創新藥出海成為必然趨勢,中長期出海邏輯堅挺,進一步打開增長空間。

  創新藥產業鏈醫藥外包服務(CXO)行業國內恢復緩慢。受地緣政治緊張、國內外政策變化、投融資下滑、國內需求偏緊、擴產消化等因素影響,短期內行業景氣度下行、成長性放緩。未來隨著PROTACT、mRNA、CGT、ADC等新興技術領域迎來技術或產品突破,帶來國內需求提升,投融資有望逐漸企穩,高基數效應逐步消除后,CXO將呈現分化向上趨勢,海外業務占比較高的細分賽道龍頭有望率先恢復增長。

  (2)醫療器械:“集采+新基建”加速國產替代進程,技術密集型創新器械發展空間較大

  目前國家集采已進入后半程,消費型產品和仿創器械幾乎都被納入省級集采,為國內企業提供了加速進口替代的機遇,多個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可憑借性價比優勢實現以價換量。近年來,醫療新基建持續加碼,強調高端設備自主可控,不斷加大公立醫院和縣域醫療的國產醫療設備配置。

  從細分領域來看,醫療設備持續受益于新基建、海外營收提速、國產替代等政策,相關企業高端產品結構逐步優化,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內鏡、高端MR、高端CT、 PET-CT、 PET-MR、手術機器人、基因測序儀等創新設備國產替代前景廣闊。高值耗材集采逐步向普遍化和合理化方向發展,大品類集采基本完成(創新產品暫不納入),“疫后診療恢復+集采放量+滲透率提升+國產替代”將四輪驅動行業恢復性增長,電生理、主動脈介入、內鏡診療介入等國產替代領域和冠脈支架、骨科等集采后賽道邊際性成長持續向好。低值耗材國內企業正通過品類擴增、客戶拓展、產品升級等舉措,逐步走出海外去庫存周期影響,隨著國內診療恢復內需增加,未來具備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工藝技術精湛、知識產權豐富的企業將脫穎而出。體外診斷(IVD)隨著集采政策的快速擴面已進入到國產替代加速期,診斷需求常態化下,國內企業新冠業務高基數將逐步出清,常規檢測需求穩健恢復,化學發光、POCT、分子診斷等細分領域創新不斷推進。

  (3)醫療服務與零售藥店:診療恢復常態化,藥店龍頭拓展加速

  醫療服務隨診療常態化逐步恢復增長。國內醫療機構診療人次持續恢復,2023年下半年以來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診療人次均已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國內醫療反腐常態化將加速處方外流進程,提升醫療信息化程度,改變醫生診療行為,推動醫療機構提供更高質量和更經濟的醫療服務。社會老齡化帶來醫療剛需增長,疊加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和健康意識提升帶來的可選醫療需求升級,未來綜合醫院、體檢、眼科、腫瘤、康復、口腔等細分領域將隨著診療常態化逐步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藥店龍頭加速擴張引領行業發展。2023年藥店行業受消費疲軟、客單價下行及客流量減少影響,整體收入增速有所放緩。我國零售藥店行業行集中度有較大提升空間,CR10僅為22%(美國CR3 80%、日本CR10 70%)。零售藥店龍頭憑借其在供應鏈、價格、品種、廠家資源支持、專業服務能力等方面的領先優勢將加速門店擴張,藥店連鎖率有望持續提高。近年來政策持續推動處方外流,未來處方藥及慢病品類占比有望提升,布局慢病管理服務的藥店龍頭通過多元化經營,有望實現客流、客單價的持續增長,中小藥店生存環境將受到擠壓。

  2.現代服務業:行業景氣復蘇有望延續,新型消費加速培育

  2023年以來,旅游、酒店、餐飲、教育等服務行業已邁入恢復區間,收入利潤均接近或超過2019年同期水平。老齡化已成為未來較長時期的基本國情,老年消費需求持續提檔升級,2020年我國康養旅游人數已達6750萬人次,推動老年旅游從福利事業向旅游產業轉變,從小眾市場向主流市場轉型,康養旅居等新型旅游養老模式不斷推廣,帶動相關服務業提速發展。

  (1)旅游:行業景氣向上加速回暖,康養旅游等度假形式日趨多元化

  國內游市場持續高速修復,中長期發展持續向好。2023年以來,我國旅游經濟進入“供需兩旺,加速回暖”的復蘇向上通道,旅游市場出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受限于居民消費偏好趨于穩健,人均旅游花費大約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7.5%,未來居民出游意愿和出游人次還將保持回暖態勢。中長期看,我國有望形成年均百億旅游人次和10萬億元消費規模的國內游大市場,旅游市場持續向好。

  旅游消費提質升級大勢所趨,康養旅居有望成為消費新增長點。自然及人文景區資源稟賦紅利漸遠,重點國有景區積極探索外延機遇,具備自然資源稟賦和文化價值的景點大受歡迎。冬奧會孕育出的冰雪旅游異軍突起,“冰雪+”融合業態不斷衍生,帶動冰雪全產業鏈提速發展;旅游消費分層顯著,“特種兵式”旅游興起,周邊游持續培育,性價比路線在消費力逐漸恢復階段更具韌性。休閑度假需求大眾化趨勢加速推進,未來酒店、度假村及配套物業地產的投資運營分工將日益明確,多產業融合下度假形式將日趨多元化,生態療愈、醫美醫療、溫泉療養、膳食養生、運動健康、鄉村旅居、文化體驗等新興融合的康養旅游模式有望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康養旅居等度假養老模式將進一步推廣發展。

  (2)酒店餐飲:龍頭酒店品牌優勢延續,連鎖化經營成餐飲業主要發展趨勢

  酒店RevPAR[32]快速修復,龍頭酒店品牌優勢延續。2023年以來,國內15間房以上酒店數量已超過2019年,中高端酒店數量快速恢復;酒店業平均房價和出租率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RevPAR呈現顯著增長。以華住、錦江、首旅為代表的頭部酒店集團品牌擴張和升級已成趨勢,將繼續強勢拓店搶占市場份額,持續提升連鎖化率,加速中高端酒店改造進程。隨著市場商務及休閑旅游需求的持續恢復,疊加消費群體變化、新技術驅動和區域差異的影響,酒店行業有望迎來進一步修復。

  餐飲收入恢復強勁,連鎖化經營成未來主要發展趨勢。線下消費復蘇帶動餐飲回暖,2023年以來餐飲社零總額整體上行趨勢明顯。疫情影響下部分中小型餐飲門店被迫關店,而連鎖化經營的大型餐飲企業,在抗風險能力、前后端數字化水平、服務標準程度、選址能力、及供應鏈基礎、中央廚房/冷鏈物流等多個方面上,較小型門店更具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未來規模化、連鎖化仍是餐飲業的主要發展趨勢。

  (3)教育文化:教育行業景氣反轉,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

  中老年教育成為銀發經濟的重要入口之一。隨著新一代老年人群消費升級,老年大學、興趣培訓等精神類需求旺盛,推動中老年興趣教育市場不斷擴容。根據《中國老年文娛產業發展報告(2020)》預測,中國老年教育市場2050年的規模將超千億元。新興企業積極布局中老年教育賽道,依托互聯網和線下場景打造中老年人群新型生活方式,形成以中老年群體為核心的文化教育全產業鏈。

  教育行業景氣反轉。2023年以來,部分教育賽道呈現景氣反轉態勢,教培加速轉型,行業滲透率和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科技賦能教育持續演進,AI教育等領域發展前景廣闊。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在需求提升和技術迭代雙輪驅動下,文化產業呈現加速復蘇趨勢,伴隨線下消費恢復影視院線行業回暖明顯,微短劇等微創新賽道擴大文化消費人群,AI全面賦能廣告、影視、出版等傳媒行業,打開增量空間。

  (三)商業銀行養老金融策略建議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和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金融服務個人養老和養老產業的重要性凸顯,銀發經濟正成為一片新“藍海”,養老金融服務是促進銀發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深耕銀發經濟新藍海,持續完善養老金融綜合服務,是商業銀行積極響應國家人口老齡化戰略的具體舉措,也是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擔當。

  1.完善個人養老金系統功能和服務體系

  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已滿一周年,目前已獲批獲得個人養老金業務開辦資格的商業銀行,應圍繞養老金金融賽道,打造差異化產品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從養老金投資戰略到財富管理和個性化投資規劃的各類配置服務,多措并舉提高大眾對個人養老金業務的認知度,改善客戶辦理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便利度,進一步加強對老年客群的金融服務和青壯年客群的養老規劃金融支持。

  2.創新養老產品拓展金融供給廣度

  運用全生命周期規劃方法,創新優化已有養老產品和權益的服務體系,進一步優選全市場優質養老儲蓄、理財、基金、保險等養老金融產品,以滿足不同目標客群、不同人生階段的財富需求。構建綜合化養老金融生態圈,為客戶提供涵蓋財富保值增值、法律顧問、財產保障、健康管理、家居護理、旅居養老等的綜合化、一站式專屬服務解決方案,建立市場競爭優勢。

  3.以“產業鏈”思維服務支持養老產業

  聚焦養老產業鏈,重點關注養老服務與養老用品等細分領域,聚焦創新藥械、醫療服務、康養旅居等大健康產業,積極探索通過服務采購、權益互換、股權合作等形式與養老產業鏈上企業構建緊密型合作關系,精準對接客戶需求,為優質企業提供融資、上市、并購、重組等金融服務,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同時加強對政府養老舉措的金融支持力度,從金融服務的提供者轉型到全方位養老產業投融資服務的建設者,打造良好的銀政關系,實現“金融向善”。

  4.提供有“溫度”的線上線下適老化服務

  根據老年客群偏好進行渠道優化,持續提升網點軟硬件的適老服務水平,在配置助老設備的基礎上,優化網點機具的適老化功能,并簡化業務辦理流程,全面提升老年客戶服務體驗。優化精簡手機銀行敬老版的展示頁面,提高老年客戶使用手機銀行的效率和精準性,引入生物識別、靜脈支付等功能,幫助老年客群便捷運用金融服務,有效規避金融風險。發揮商業銀行的社區網點優勢,開展“進社區”“拓品牌”“輕聯誼”等敬老活動,增強老年客群黏性。

  六、數字金融篇:深化數字化轉型,把握數字經濟機遇

  (一)數實融合帶來數字金融發展機遇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根據《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更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就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產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已連續11年顯著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1.5%,這一比重相當于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

  數字金融是數字經濟相匹配的金融形態。數字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其主體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因技術研發、規模擴張、購置生產線等產生大量融資需求,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數字金融是持牌金融機構運用數字技術,通過數據協作和融合打造的智慧金融生態系統,可以精準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務,是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金融形態。

  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有利于“金融強國”建設。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也是促進數字經濟建設的重要推力,數字金融自身具有科技性、普惠性等鮮明特征。日前,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數字金融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增強了金融服務的觸達性,具備社會普惠性、便利性和外部性特征。金融機構深化數字化轉型,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可以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以金融高質量發展來推動金融強國建設。

  (二)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數字金融兩條工作主線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產業數字化指應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為傳統產業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如工業制造、能源、醫藥、交通、文旅等多個傳統行業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和數字化技術,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產業數字化規模為41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占GDP比重為33.9%,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數字產業化就是數字技術帶來的產品和服務,如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通訊業、軟件服務業、互聯網業等。2022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9.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占GDP比重為7.6%,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8.3%。

  1.產業數字化: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平臺經濟是數字金融重點發展領域

  互聯網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基于信息通訊網絡技術,為雙邊多邊市場主體提供連接、交互、匹配與價值創造的載體。互聯網平臺如果按照生產和消費劃分,又可以分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消費互聯網平臺。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金融業務不斷深化發展,極大地提升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商業銀行通過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產品創新,在C端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務;在B端可以接入平臺經濟上連接的千萬企業主體,構建更廣泛的金融生態場景。

  (1)消費互聯網:以客戶為中心,深耕消費金融

  消費互聯網平臺是國民經濟的重要主體,消費互聯網平臺按照經營范圍或場景的不同,則又可以劃分為電商平臺、社交平臺、搜索平臺、網約車平臺、導航服務平臺、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等種類。隨著互聯網平臺企業不斷延伸各類生活、消費等場景,用戶日常需求度高、使用高頻的互聯網平臺(如:社交平臺、支付平臺、短視頻平臺等)開始掌握大量的客戶流量資源,并沉淀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開始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開展網絡支付、個體網絡借貸、互聯網保險、互聯網銀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金融服務 。

  近年來,商業銀行也在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在用戶信息、資產收益、小微企業貸款途徑、共享商戶資源與客戶信息等方面與合規互聯網平臺開展互聯網貸款、供應鏈金融等業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著力擴大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商業銀行更加注重數字化轉型和科技創新,在服務擴大內需,支持供應鏈強鏈補鏈、小微和個體經營等方面與合規互聯網平臺開展合作。

  (2)工業互聯:產業數字化的必經之路

  工業互聯網將企業物理資產與現代計算機、網絡以及通信設備相結合,利用各種信息處理技術實現工業生產系統的實時數據交互通信、分析處理,使企業在保證生產質量的同時,實現更高效能和更低成本的生產過程。

  工業互聯網是產業數字化的重要實現途徑。根據信通院,數字經濟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和數據價值化為主要發展框架,其中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落地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工業互聯網通過開放的、全球化的通信網絡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員工、工廠、倉庫、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起來,共享工業生產全流程的各種要素資源,使其數字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從而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數字化。

  前幾年我國數字金融服務主要聚焦消費端,即零售金融領域,但數字金融在服務產業互聯網方面明顯不足,和服務消費互聯網方面差距較大。工業互聯網全面連接人、機、物等生產元素,從最基礎的生產資料、生產制造到供應鏈、產業鏈的全面鏈接。在金融服務中充分融合工業互聯網基礎,將全面變革傳統金融服務邏輯,實現金融服務全面融入產業生態,為實體經濟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基于工業互聯網升級傳統信息采集模式、優化數據流轉渠道,商業銀行可以在客戶識別、風險評估、貸后風險管控等方面得到全面升級,改變傳統信貸業務的展業邏輯。另一方面,基于工業互聯網廣泛互聯和生產流程的全面呈現,商業銀行可以在支付結算、現金管理、客戶管理等方面取得質的突破,將金融服務與產業運營深度融合,升級傳統非信貸中間業務。

  2.數字產業化: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是數字金融關注的重點賽道

  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可以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數字產業化涉及到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物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其中,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是數字金融關注的重點賽道。

  (1)物聯網: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對任何物品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網絡。

  物聯網是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的延伸和擴展。這種技術的出現,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社會運行方式。

  物聯網本質上順應了信息技術產業過去五十年從云端向終端不斷擴展的大邏輯,是“服務器→PC→筆記本→手機”演化規律的自然延伸,將能大幅擴展信息技術在全社會的滲透率,提升全社會的信息化程度以及運轉效率。因此,物聯網將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IDC發布2023年V1版IDC《全球物聯網支出指南》顯示,2022年全球物聯網總支出規模約為7300億美元,預計2027年接近1.2萬億美元,五年復合增長率為10.4%。從國內市場看,IDC預測,2027年中國物聯網支出規模趨近300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物聯網總投資規模的1/4左右,市場空間廣闊。

  從產業鏈條來看,物聯網的產業鏈條由上而下可以分為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和應用層四個層級。感知層是物聯網的底層,是物聯網應用和發展的基礎,主要由芯片、傳感器、射頻器件等構成,芯片、傳感器是重點環節。傳輸層以無線傳輸為主,按照傳輸距離的不同,無線傳輸又可以分為局域網(LAN)和廣域網(LPWAN)兩種。物聯網模組是將芯片、存儲器等電子器件集成于電路板上的模塊化組件,可以實現設備聯網,是傳輸層重點環節。平臺層是物聯網核心環節,數據接入到系統平臺后,平臺可對數據進行解析、分析、處理后,提供豐富的服務與功能。應用層則是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

  (2)云計算:加速發展的萬億市場

  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服務提供商可以將計算、存儲、網絡等物理硬件資源以服務的形式提供給互聯網上的用戶,互聯網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通過互聯網來使用這些資源,只需要根據使用的資源量來向服務提供商支付少量的費用。根據部署類型分類,云計算可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根據云計算服務提供的資源所在的層次,云計算可以分為l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

  在數字化、智能化加快發展的背景下,企業需求逐步向用云轉移,云計算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云計算技術已廣泛應用于互聯網、金融、政府、傳統制造業、軟件業、醫療、教育等領域。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22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4550億元,較2021年增長40.91%。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增長49.3%至3256億元,私有云市場增長25.3%至1294億元。

  隨著云計算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全球各國加速推進云計算戰略,推動云計算在各行業的應用布局。基礎設施將迎來新一輪重構,未來的云計算將是去中心化、面向算力調度和共建共創的基礎設施,行業前景廣闊。相比于全球19%的增速,我國云計算市場仍處于快速發展期,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在大經濟頹勢下依舊保持較高的抗風險能力,預計2025年我國云計算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

  云計算產業包括上游的基礎設備供應商、中游的云服務提供商,以及下游的終端需求者。上游供應商主要分為基礎設備提供商和第三方IDC企業。基礎設備供應商包括服務器制造商、網絡運營商和網絡設備制造商。IDC服務提供商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互聯網基礎平臺服務,如服務器托管、虛擬主機和虛擬郵件等,是整個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中游主要由云服務提供商組成。從廠商市場競爭格局來看,中國云計算廠商的重點企業包含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等。根據Canalys發布的數據,2022年,阿里云以36%的市場份額保持領先地位;華為云以19%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騰訊云的市場份額為16%;百度智能云占據了9%的市場份額。

  (3)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

  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年)》,人工智能(AI)是指利用數字計算機或者由數字計算機控制的機器,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的智能,感知環境、獲取知識并使用知識獲得最佳結果的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系統。按照模型分類,人工智能可以分為“分析式人工智能”(Analytical AI)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l)兩種。2022年底,ChatGPT這一現象級突圍產品的橫空出世,拉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的序幕。

  人工智能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根據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研究報告,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軟件市場規模達到370億美金,預計到2027年全球人工智能軟件市場規模將增長到1423億美金。中國也將成為全球第二大人工智能軟件市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市場規模持續提升。根據頭豹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整體產業規模達到3751億人民幣,2022-2027E的年復合增速有望突破34%。

  由于人工智能行業的巨大市場機會和發展潛力,中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從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到現在,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與創新,人工智能已經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促進政策還包括《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產業政策。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正式發布,指出要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推動通用化和行業性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建設。這些產業政策為促進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增長動力和長期保障。

  人工智能產業鏈主要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芯片、傳感器、云計算、數據采集及處理等產品和服務,智能傳感器、大數據主要負責數據采集,AI芯片和云計算一起負責運算。在基礎層,國內領先的企業有阿里巴巴、華為、寒武紀等代表企業。技術層是連接產業鏈基礎層與應用層的橋梁,包括各種深度學習框架、底層算法、通用算法和開發平臺等。在技術層,國內領先的企業有科大訊飛、云從科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應用層則是將人工智能進行商業化應用,主要提供各種行業解決方案、硬件和軟件產品。在應用層,國內領先的企業有小米、聯想、中興、科沃斯等。

  (三)商業銀行發展數字金融策略建議

  1.關注數字經濟重點賽道發展機遇

  數字金融作為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金融模式,將迎來巨大的業務機遇。商業銀行可積極探索并開展相應的金融服務,在控制好風險的前提下,滿足客戶多樣化融資需求,分享高成長收益:一是數字經濟產業具備高成長性特征,商業銀行可積極為5G、物聯網等細分賽道擬上市優質企業打造涵蓋初創期培育、成長期支持、上市前改制重組、IPO上市推進、上市發展綜合服務以及境外上市公司回歸上市等 “股、債、貸”一體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二是數字經濟相關產業正處于產業鏈橫向及縱向并購整合快速發展階段,商業銀行可圍繞行業龍頭,關注企業并購動向,爭取綜合金融服務業務機遇,如采取并購顧問、并購貸款、并購銀團、可轉債投資基金、并購基金以及并購財團等模式予以多樣化支持;三是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產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國內企業通過與境外公司合作、收購境外資產、在境外成立分(子)公司等多種方式進駐海外。商業銀行可關注重點企業的“走出去”項目,聯合境外分支機構,為其對外貿易、海外優質資產投資并購項目提供“投行+商行”的綜合化金融服務,把握數字經濟相關產業“走出去”帶來的業務機會。

  2.深化改革轉型,構建數字金融新生態

  商業銀行發展數字金融,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還可以擴充銀行投融資渠道,優化投融資結構,商業銀行可通過深化數字化轉型、打造新型數字金融生態,提升金融服務質效:一是在頂層設計方面,商業銀行需明確自身優勢和金融、科技融合發展的路徑,打造適合數字經濟特征的發展戰略體系。二是在管理層面,積極推動數字化經營、創新驅動和積極融入產業生態的經營理念和思維模式,改變商業銀行經營中固化的多條線、前中后臺、多層級審批等傳統模式,貫徹更為敏捷高效的科技思維模式。三是持續探索開放銀行理念,落地場景金融的發展模式,進一步融入互聯網產業生態,在零售、對公、生態金融領域,與互聯網平臺開展合作。

  

  (本文作者介紹: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劉天行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快訊:百度短線下挫跌超7% 文心一言正式發布 315晚會曝光假香米、非標水泥管等,多地連夜處置涉事企業 一圖讀懂丨“315晚會”都曝光了什么?點名了哪些企業? 剛剛!林毅,被查!2000億白馬跳水!上海突發!警方出手:刑拘! 女學員單飛殲11B向家人報喜笑得真甜 河南某縣美術館館長群聊發不雅照 解釋稱手機中病毒 補壹刀:今天最大的國際笑話,但可能是一盤大棋! 視頻|紅色通緝犯郭文貴在美國被捕 奇葩的創維汽車:碰撞試驗0分,專攻司機養生,創始人豪言“開車可續命” | 次世代車研所 “反華五人幫”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