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一直在講一個道理,就是中國經濟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風險區。世界正在誤讀中國經濟,錯誤解讀中國經濟。
專家們綜合考量了改革紅利,城鎮化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等正面因素,認為未來十幾年中國經濟仍然可以保持年均7%左右的增長速度。
李源潮談到共贏創新發展時表示,共贏是全人類的希望。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民都能分享發展的成果,人類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世界的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些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些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上。爭取共贏需要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
他同時主張,各國要摒棄你輸我贏、你窮我富、你弱我強的零和思維,要樹立共享、共富、共進的新理念。發達國家獲得新的發展之利,要為富有道、為富有仁,在實現自身發展時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國家實現發展。發展中國家要自主自強、開明開放,積極融入國際大市場,發揮后發和比較優勢,努力追趕、縮小與其它國家的發展差距。[詳細] [演講全文]
·李源潮: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可保持7%左右增速
·李源潮:獨行可能走得快 結伴才走得更遠
促進和平與發展,進而解決當前與未來人類面臨一系列的重大問題,不僅需要各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國智庫提供智力的支持。
兩國應從中國前總理周恩來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的智慧中受益,“我們可以先把這個問題放一放,讓后代來解決”。
我們要著眼未來,我們這個大洲相當于三個中國、四個美國、十個印度那么大,有豐富的原材料,所以非洲要求占有一席之地,這是他應得的一席之地。
美國的決策者越來越多地依靠中國的智庫,而中國政府也越來越多的依靠美國的智庫,所以我想這種交流是有益的。
在美國保護主義的現象要比在歐洲多,在美國投資貿易問題會被看成是政治問題,但是在中歐之間我們把這種問題只看成是經濟或者是貿易問題。
新興大國和原來的大國可以建立一種新型關系,以合作和伙伴關系為基礎,并認為這是唯一現實的選擇。
中國應該把國內改革和多邊貿易開放日程糅合起來,如果不能妥善應對這些問題會嚴重影響到中國的發展前景和潛力。
聯合國成員國的各項要求如何能夠得到落實,如何能夠加強他們之間的合作,聯合國應該具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在這方面中國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們需要有好的法規、條例來約束各國的行為,實施法制,這是最根本的要求,是公民社會、民主社會發展最根本的保證。
“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于2013年6月28日-29日在北京舉行。圖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執行副理事長王春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的國際經濟格局正呈現新的變化。亞洲快速增長勢頭能保持多久?歐洲經濟何時能夠走出衰退?非洲經濟增長加快的動力源有哪些?金磚國家崛起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如何?高債務比率是否對經濟增長產生抑制作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能否引領世界經濟走出衰退?
·雷納托-鮑曼:美聯儲改變貨幣政策對新興國家是挑戰
·鮑曼:美聯儲改變貨幣政策是個挑戰
·樊綱:環境不穩定 中國金融改革應謹慎
·甘戈帕迪耶:因為危機所有國家都更加依賴內需
·侯云春:治標不治本 慎用經濟刺激措施
雷納托·鮑曼在會上表示,美聯儲改變貨幣政策對新興國家是挑戰。QE的退出將會在短期之內增加資本減少的風險。
中國有很多改革正在進行當中,但是有一點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在非常不穩定的環境中一定要小心謹慎。
要慎用經濟刺激措施和慎重選擇刺激政策退出的時間、步驟和節奏,防止靠經濟刺激政策所帶來的虛假的景氣和繁榮,以免大家產生錯覺。
華爾街一直在講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經濟是當前世界經濟的一個重大的風險區。世界正在誤讀中國經濟,錯誤的解讀中國經濟。
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主要依賴于使勞動力具有更強的生產力。現在的挑戰是,中國的生產力開始下降。
各個公司都在進行投資,非常好的利用政府的增長政策,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到明年,各個公司的投資都會繼續增長,因為這個原因,日本的經濟將會可能得到3%的增長。
托馬斯·伯恩斯在會上表示,G20國家代表了85%的全球經濟,加強G20的合作對我們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因為危機,所有的國家都開始更加依賴自己的內需,而不是出口市場,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好的。
像中國、像美國在未來的幾年當中不可能保持高增長,所以我們必須要降低經濟增速。
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工業將成為高附加值的工業,同時將帶來黃金的時機,特別是對其它發展中國家而言,進入勞動密集型產業。
IMF必須進行改革,提高它的代表性以及效率。G20是一個主要的論壇,進行經濟合作,應對國際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政策協調,這個機構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對全球治理、經濟利益分配有哪些影響?經濟全球化對國際關系有哪些新影響?如何看待新經濟格局下匯率和跨國投資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作用?如何處理區域貿易協定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關系?如何正確發揮經濟制裁在國際關系調整的作用?
·陳文玲:世界越來越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和風險
·格羅斯:中國經濟世界經濟融合度會更高
·霍建國:世貿對于貿易爭端缺少全球權威性
·默罕默德-薩奇布:全球化的好處沒有平均分配
·魏本華:發展中國家貢獻度超過發達國家
·白井均:實現全球自由貿易必須要務實
由于世界經濟產生一些根本性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是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也同樣面臨著這些影響。
中國現在已經來到了國際舞臺上,他有很多的責任,因此他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和其他的國家一起發出聲音,來推動一個新的全球經濟治理架構。
中國將逐步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新的增長市場,中國的貿易對世界其它國家的貿易順差正在下降,并且會逐步下降,最后中國的國際貿易格局將趨向平穩。
要實現全球的自由貿易,必須要務實,要采取現實的態度,不能夠與WTO的規則相矛盾,而是要支持WTO。
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增長為全球經濟復蘇所作的貢獻也超過了發達國家所作的貢獻。
過去二十多年對全球發展發揮重要貢獻就是我們講的市場化,我們從來都講一個經濟要發展得好,它的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我們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中國的經濟將會與世界經濟融合度更高,而且中國的消費者也會從海外進口更多的制成品,所以全球經濟的模式會有所改變。
不管是世貿或者是國際其他的組織,對于目前的跨境投資、貿易爭端是無能為力的,缺少一種全球的權威性。
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從71億增長到90億將是一個巨大的改變,事實上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全球化的好處需要平均分配,但是現在卻不是這樣的,有一些國家從全球化中的受益比其他國家、比其他人要多得多。
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使我們吸取了很大的教訓,現在我們的全球經濟更加融合,但是比20年前也更加復雜。
當前國際政治格局變化呈現哪些主要特點?主要大國關系的未來走向如何?亞太地區是否將成為世界政治的中心?國際海洋權益爭端上升原因及其影響?網絡安全對國際政治有何影響?區域性國際組織在國際事務中有哪些新的作用?
·楊潔勉:多邊化和全球力量對比在不斷深入
·馬秀絲:中美面臨歷史性的挑戰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孫哲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張璉瑰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多邊化和全球力量對比的變化在不斷深入,現在到了一個調整和重新鞏固的時候。
我們談到G1、G2或者是G8、G20,有很多國家并不屬于這樣的集團,這些集團是世界上的大國。
根據我們的一些原則,地區組織應該百分之百地處理地區的問題,如果他們能夠處理好這些問題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在全球層面上解決了。
在非洲大陸,尤其在西非有很多跨國犯罪現象令人不安,跨國犯罪威脅到非洲以及世界的安全和和平。
這二十年來看到亞洲的經濟機制都是以東盟為中心的,如果沒有東盟的話,這些結構就會崩潰,所以我們要加大參與,作出我們的貢獻。
中國如何通過更大的開放來促進自身的改革與進步。在過去三十多年里,中國的很多進步都是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
雙方都應該顧及各國的民意,民意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和美國的民眾對互相都抱有非常深刻的不信任感,這也影響到了政策決策階層.
地區組織是在某一個地區成立的,包括了一些比較弱的國家,他們希望能夠從地區合作中受益。
從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會長的角度來看,這個領域才是美國和中國可以進行最多的合作,并且從這個角度上去建立習主席和奧巴馬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
我們要重新或者謹慎解讀國際格局的變化,勇敢地作出中國正確的國際選擇。
中國的周邊一些國家,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看著中國的發展,他們不知道一個崛起的中國未來會是什么樣的?
如何使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和平的推動力?國際政治格局變化下的新型大國關系如何塑造?處理國際海洋爭端有哪些具體新思路?如何更好發揮聯合國在國際關系調整中的作用?如何更好發揮G20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歐洲改革中心外交政策主任伊恩-邦德
·德國國際政治與安全研究所希爾珀特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前院長倪世雄
·圣保羅大學國際分析小組總協調人賽內斯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王豐
我認為我們現在遇到了一個問題,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全球主要機構,尤其是安理會,依然以1945年的世界眼光,而不是2013年的世界眼光看待世界。
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戰爭的發生,使我們獲得自由的市場,也能夠創造和平的相互依賴,全球化也能夠推動我們相互之間的理解以及容忍。
未來十年全球治理的困境會加劇,而不是減緩,所以更需要全球合作。所謂全球治理的困境是指未來十年全球治理的需求是上升的,可是供給卻是停滯的。
如何在經濟規模占劣勢的情況下繼續控制或者主導現行的國際秩序,這是所有發達國家面臨著一個最大的世界挑戰。
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已經連續三到四年增長率也在環比下降,但是總體上講,增長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
從一方面來說是我們經濟和社會之間相互聯系,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因為國際政治、國際治理結構的低效。
我們過去幾十年的變化結束了兩極世界,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中我們將會迎來新的革命,并且要結束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局勢。
智庫可以提供很多好的建議,我們應該把智庫的作用涵蓋在20國集團的議程當中。
根據最新的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在150年當中,巴西、印度、中國的GDP總量已經達到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以及美國這些老牌工業化國家總量,這會改變國際社會環境。
中美關系這幾年出現了一種新的雙重性,越發展越困難,越成熟越復雜,我覺得有幾個原因。
我們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問題,所面臨的政治挑戰是非常嚴峻的,我們總是在討論全球化,討論商貿流通的加劇,討論中產階級的興起.
作為智庫,我們經常會碰到一個困境,如何向政府提供應對危機的一些戰略,另一方面也要考慮長期的做法。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以經濟轉型謀求長遠發展,以和平發展謀求對世界的更大貢獻。
有很多專家、學者跟我說,中國下一步經濟新的引擎,比如說是城鎮化,是走出去,是金融財政的改革,是機制改革等等。
曾培炎
亨利·基辛格
鳩山由紀夫
陸克文
帕斯卡爾·拉米
讓·平
彼德·勞斯基·蒂芬索
約翰·桑頓
丹尼爾·格羅斯
魏禮群
王春正
唐家璇
鄭新立
雷納托·鮑曼
托馬斯·伯恩斯
樊綱
舒布哈適斯·甘戈帕迪耶
侯云春
格熱戈日·科沃德科
李稻葵
林毅夫
卜安德
馬克·烏贊
湯元健治
蔡旭
史蒂夫·霍華德
霍建國
劉遵義
馬丁·李斯
穆罕默德·薩奇布
白井 均
葆拉·蘇巴基
魏本華
魏建國
張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