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于2013年6月28日-29日在北京舉行。上圖為波蘭前副總理格熱戈日·科沃德科。
以下為演講實錄:
格熱戈日·科沃德科:在中波之間真的是有非常多的類似地方,比如波蘭的姑娘很漂亮,中國的姑娘也很漂亮,比起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之外,我們有太多類似的地方。
在當副總理之前,我還做過財政部長。波蘭是一個比較小的國家,但是我任財政部長的時候都是比較難的時間,比如1994年和1997年,當時經濟都不是很好。我們國家經濟在進行轉型的時候,也要促進我們國家加入OECD經合發展組織,所以當時是雙重的任務,當時波蘭的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GDP增長達到7.5%,就像亞洲四小龍一樣,當然比起中國如此快速的GDP來說這不算什么,但是對歐洲經濟體的緩慢增長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2002-2003年期間我再次任副總理,當時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時間,是在我們做經濟轉型的一段期間內,正在探討加入歐盟的一個關鍵時期。對于我們最近的轉型來說,加入歐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尤其是需要能夠在機制上、法律上、政策和價值觀上,要和歐盟很多國家保持同步。像波蘭這樣的國家,我們之所以能夠在歐盟有1.5%的增長,公平的講,是因為加入了歐盟所帶來的市場,哪怕就是用市場內部的力量也能實現更多經濟上的整合,中國也在進一步加強和國際全球經濟的整合,這是非常好的。
經濟在不斷拓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把目光放遠一些,整合到全球的經濟體中,這將會被進一步證明,就像是過去中國曾經使得這么高比例的人群脫離貧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是一樣的,就是能夠放在大的背景中去考慮。像脫貧真的是中國為世界經濟所做的,而且是 當代社會所做的最大的貢獻之一。
中國的轉型,我覺得轉型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值得討論的。有時它是指經濟結構的一種重塑,從某些程度上,我們也可以把轉型理解為經濟的結構重塑,進行重新的調整。我們當然也可以用“轉型”這個詞,沒有關系,沒有問題,我也非常希望能聽到中國面臨什么樣的挑戰,然后我們共同來分享。
如何能進一步刺激國內居民的消費?在波蘭,哪怕人們有負債,但大家還是比較愛花錢,可惜在中國大部分人都是比較愛攢錢的。在歐洲大部分國家都在實施緊縮的財政政策,盡可能的去節儉開支,主要是負債累累,在居民領域也有這樣的問題,人們有過度消費或提前超支的情況。所以不同的國家,當我們去探討轉型的時候是不同的,尤其是在中國的經濟轉型的時候,必須要進行這樣的一個轉變,也就是轉變到那種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驅動,因為中國的消費比起世界上其他國家真的是太弱了。這并不是說不要去關注出口所引導的經濟,出口同樣重要,像波蘭,就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說,我把它叫做黃金秩序,這種黃金秩序就是指一種比較好的經濟增長一個健康速度,這種速度是平衡了出口、進口,平衡了投資、GDP、消費、財政預算和財政支出,這種黃金秩序是按照之前所列出的秩序進行了一個很好的平衡,各個部分都保證了它的健康出口、進口、投資,之后是GDP的增長。
中國有自己的5年計劃,在這樣的5年計劃中做了一個短期的經濟規劃,還有7年、10年更廣的規劃,我覺得中國最應該關注的是消費,之后才是投資、出口或進口,不管是歐美國家,甚至比較起新興經濟體,比如巴西、俄羅斯,中國的消費總的來說是處在非常疲軟的狀態。昨天,我跟中國相應的領導進行了一些溝通,我們也都有一些共同的意見去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總編輯問我什么是可持續的發展?如何去促進可持續發展?我覺得一方面要能夠保證自己本身的高速度是可以可持續下去,如果中國這么快速的發展能夠持續下去的話,那真的是在脫貧之后另一個值得引人關注的成績。我的另外一個好朋友就講到,為了能夠在未來的十年可持續實現7%左右或者是7.2%左右的年平均增長率,這就意味著人們的收入水平要得到相應提高,他們的購買力和消費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在未來的十年,如果這樣一路算下去的話,十年之后就可以達到西方國家的人均消費水平了。
可持續性也是和環保相關的,一種環境友好的方式去實現增長,所涉及到的與此相關的各個行業和各個渠道都應該做宏觀和細節上的調整 ,應該有更多投資用于清潔生產技術、環境友好技術方面的投資,采用可持續性、可再生能源。我也是歐盟的一個公民,因為波蘭也加入了歐盟,像中國生產的太陽能板進口到歐盟的時候要征收進口關稅,而且關稅要上揚,對此我非常的不同意,這不能說是一種全面綠色的一個政策。
能夠促進可再生能源廣泛的使用,我們就應該在電價上進行一定的調整。現在在德國也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在波蘭,我們做了這個方面的改變,就使得上網的電價更加有吸引力,使得人們更加愿意使用可再生能源所進行的發電,也寄期望于中國能做這方面的改變,使得可再生 能源的使用從成本上來講實現可持續性。
在強調出口的同時,中國應該進一步向消費為主導的經濟體去進行轉型,進行經濟結構內部的調整,并且去促進環保方面的改革。因為我們是在分論壇二討論,所以我想借此機會說,《中國經濟周刊》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我也在閱讀一些相關的評論,我也開了自己的一個專欄, 我算是一個熱愛中國的中國專家了,希望大家有機會也去看看我在《中國經濟周刊》上寫的文章,希望把我的名字有一天學會讀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