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以對全球復蘇的悲觀預測聞名。但30多次造訪中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始終保持樂觀。多年深入觀察,在他的眼中中國經濟未來又有哪些隱憂?本期財經面對面獨家對話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 [完整實錄] [評論]
史蒂芬·羅奇畢業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經濟學學士和紐約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79年羅奇加入摩根士丹利,1991年他成為投行部的首席經濟學家,2007年他被任命為亞洲區主席。2010年卸任后他加入耶魯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需要個人、家庭去更多的消費。如果政府不解決由不健全的社保體系所帶來的問題,工資翻倍根本不會產生實際幫助。
中國政府有大量的盈余儲蓄,有三萬億外匯儲備,中國政府有這個能力為自己的社保體系機構提供更多資金。
房地產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龐大到成為中國經濟的基石的地步,它占中國總固定投資的20%,占整個中國經濟的10%。
政府每年要將15到20百萬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它必須要保證這些人口的就業,對中國而言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在服務業領域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影子銀行大規模地存在于傳統的銀行機構之外,是刺激措施所帶來的結果。在預估銀行系統和影子銀行系統的風險敞口時政府必須非常警覺。
所有這些指標都很好,但是我認為這并不是考察中國經濟狀況的唯一方式。衡量中國經濟有很多指標,許多都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是個大難題。
2004年3月身為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就利率問題公開致信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希望調高利率。
2004年史蒂芬·羅奇在《財富》雜志上發表題為《我們為什么要感謝中國》的文中稱,中國填補了美國經濟中、一個由華盛頓制造的大缺口。
在業內人士看來,羅奇更多是所在公司的“推銷員”,而非經濟學家。一位外資投行駐華高管甚至不無調侃地稱:“他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技術花瓶’。”認為他過去接觸過很多高層,在政府公關方面有較大優勢。
羅奇表示,美聯儲試圖通過著名的量化寬松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而這無異于正制造另一場金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