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從解決居住難題入手破解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

新華社:從解決居住難題入手破解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
2019年09月13日 00:21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  題:從解決居住難題入手破解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

  新華社記者

  修例風波發展至今,折射出的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其中最突出、最迫切、最讓人詬病的是住房問題,已到了痛定思痛、必須解決的時候了。這需要包括特區政府在內的香港各界凝聚共識,集思廣益,勇于打破僵固的發展思路,放下局部和私人利益,積極尋求出路,打開死結。

  “有恒產者有恒心”。居者有其屋,方能形成社會的穩定力量。然而,港人的居住水平之低,確實與香港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經濟體的形象極不相稱。在公共設施完備精良、交通快捷方便、樓宇繁華體面的背后,有著大量低收入人群棲身在“鴿子籠”或狹小、不安全的劏房里。面對逐年上漲、動輒每平方米20余萬港元的高房價,香港基層市民和青年一代只有“望樓興嘆”,甚至連收入不低的中產市民也叫苦連天。這些人日日辛苦打拼,卻難以分享到香港經濟發展的紅利,實在不合情理,也為社會的動蕩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不斷推高的香港樓價房租桎梏了政府、社會經濟發展的思路,吞噬了產業發展空間,阻礙了新興經濟的發展。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化、空心化日趨嚴重,地產經濟獨大,中小企業失去生存空間,久而久之,社會漸失活力,中產向下“淪陷”,青年難覓上升通道,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固化,社會矛盾不斷產生。

  對于香港來說,解決住房問題,最直截了當的措施就是加大土地供應量,建造更多的公營房、私人居所?;乜礆v史,香港一直靠發展新市鎮來滿足居民住房需求。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新市鎮容納了400萬人口。但從上世紀90年代東涌開發后,香港就再也沒有新市鎮的規劃。顯然,香港城市規劃滯后于人口與經濟增長。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亞洲金融危機導致樓價急跌之后,特區政府過度關注增加供應可能對樓價造成的沖擊,擔憂會影響經濟及政府財政收入。

  特區政府也意識到高樓價的危害。近年來,尤其是2012年之后,特區政府采取了多種手段,在抑制房產投機的同時積極尋求增加土地供應。例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018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愿景”,將跨越20年至30年,建造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透過填海所得的土地儲備,可規劃用作興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

  覓地加大供應量工作可謂對癥下藥,可在反對派的掣肘下,進行得并不順利。在特區立法會上,反對派一方面大肆宣揚“樓價高漲”“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又以各種理由和借口阻止土地開發。香港社會這幾年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景觀:每當政府要出臺動遷計劃、增加土地供應,就不斷會有環保、古跡保護等團體對開發活動的合理性進行質疑、纏訟。輿論指出,部分打著公益旗號的團體背后有反對派的影子。

  反對派的政治目的不必再說,而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如意算盤,無非是以阻礙政府擴大土地供應的方式,或者抬高自己囤積土地的價碼,或者改變土地用途,以謀取最大利益。

  香港當務之急是止暴制亂。與此同時,也要及時對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徹底消除社會動蕩的病根。日前,香港政團民建聯召開記者會,要求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刀闊斧收地興建公屋。毫無疑問,對于幾十萬輪候者而言,住上政府提供的政策性房屋,是在短期內得以“上樓”的希望。盡管香港主流媒體稱該條例是解決土地問題的“尚方寶劍”,但這些大量的閑置、荒廢土地,要成為港人的安居之地,沒有廣大香港市民的積極推進,篤定還需要費上不少周章。

  香港是多元社會,不同利益群體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再正常不過。但我們呼吁,不管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這樣的措施是否最終可行,希望香港各界將私人的、局部的利益放一放,誠懇切實地思考當前香港社會的難題,逐步凝聚共識。我們相信,只要大家出于公心,出于愛護香港的初心,必能將種種錯綜復雜的香港社會經濟難題逐一破題、化解,為香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張寧

破解 收回土地條例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14 渝農商行 601077 7.36
  • 10-10 米奧蘭特 300795 --
  • 10-09 交建股份 603815 5.14
  • 10-09 八方股份 603489 --
  • 10-08 佳禾智能 300793 --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