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三大家族”表示“捐地”,李嘉誠并未表態! 來源:櫻桃大房子,文章綜合自劉曉博說財經/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觀察者網/廣州(樓盤)日報 眾所周知,香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住房供少于求。 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無償捐出27萬平方米土地 9月25日,新世界發展發布2019財年業績,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于會上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約合27萬平方米)農地給社會,以支持舒緩社會房屋問題。 27萬多平方米是個什么概念? 大概相當于38個標準足球場,如果按照容積率5倍來計算,則可以興建135萬平米的房產,若按人均住宅面積30平方米來算,可滿足45000人的居住需求。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另外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此前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 據香港“東網”26日報道,香港地政總署當天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相關法例,表示政府將在12月27日之前收回784幅私人土地,以推動發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發展區。 香港政府公報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位列香港四大地產商的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本次將有部分農地被港府收回。 港媒報道稱,在上述68公頃土地中,恒基地產占了近七分之一,約100萬平方英尺(約合9.3萬平方米)。 對于港府的這項決定,恒基地產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會樂意配合。 將被港府收回的土地 圖自港媒 目前,香港“四大家族”已經有“三大家族”都已經發生并用實際行動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 而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則回應稱,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 事實上,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閑置農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動上述四大家族的“蛋糕”。 根據香港媒體報道,四大家族擁有的農地分別為: 香港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0萬,人口密度只有深圳(樓盤)的60%。但香港那種居住條件極端緊張的情況,沒有在深圳出現。 上圖是香港土地使用情況,可以看出農地、荒地、林地、水塘等占了75.7%,而住宅用地只有6.9%。即便是這6.9%的住宅用地,還有一半是密度超低的郊區村落,真正高密度開發的住宅只占用了香港土地的3.8%左右。 也就是說,香港只要拿出2%的土地建設高層住宅,就足以讓全城住宅面積增長50%。 而香港目前平均每戶居民擁有的住宅已經是1.088套(單套面積較小),超過了戶均1套。也就是說,解決香港住房問題,根本不是沒有條件,難度也不大。 只用新增大約28萬套住房(相當于目前存量住房的10%),就可以大大緩解香港的住房問題。因為目前香港輪候公屋(申請政策性住房)總戶數也不過27.23萬(包括單身申請人)。 28萬套住房是什么概念,如果高密度開發,占用的土地不到香港總面積的0.4%。 在香港旁邊的惠州(樓盤),每年新增住宅是16萬套,而且平均面積要大很多。 有人認為,阻止香港大規模興建住宅的是“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富豪階層,其實這未必是問題的全部。 目前香港自有住宅率是49.4%,也就是說,香港一半家庭擁有自有住房。這些家庭也都不希望看到房價下跌,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財富化水。 由于有接近一半香港人不希望房價跌,再加上高房價、高地價存在多年,已經廣泛成為銀行的抵押物,所以房價下跌會引發金融風險。 未來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增加“保障房”的供應,讓香港房價橫盤,或者漲幅低于居民收入增長。 回收,或者鼓勵大地產商捐出“閑置土地”,用來建設保障房,是一個不錯的思路。此外,從那75.7%“非建設用地”里增加住宅用地,操作空間會更大。當然,政府還可以通過類似“明日大嶼計劃”的方式,填海獲得土地。 其實從“需要新增的住房數量”上看,解決香港住房問題并不難,難的是讓全社會達成共識。 隨著“三大家族捐地”,四大家族不再是“鐵板一塊”。社會上層態度的轉變,有利于促進“香港有房一族”(占全港戶數49.4%)態度的轉變。 當“香港有房一族”態度發生變化,開始體恤另外一半“無房戶”的艱難,而不是更關心自己“房屋價值”的時候,香港住房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毫無疑問,接下來的輿論焦點是——李嘉誠會如何行動![詳情]
(觀察者網訊)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新世界)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宣布,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英尺(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對象包括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于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香港“東網”報道指出,上述面積的農地,其中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塊合計2.8萬平方英尺地皮經已捐出,將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涉及逾100個單位,預計可以有累計一萬人受惠,三塊地皮最快2022年可以啟用。《南方都市報》報道稱,這三塊地皮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由此,新世界發展成為香港首家無償捐地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企業。 另外,“光村”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 天水圍“光村”地皮 圖自“東網” 若以地政總署最新收回農地特惠補償每平方英尺1124港元計算,新世界計劃捐出的300萬平方英尺農地,總價值約33.7億港元(約合30.6億人民幣)。 據港媒統計,新世界目前應占農地土地儲備接近1700萬平方英尺,主要在元朗區(近1100萬平方英尺)。本次捐出土地規模占該公司擁有農地比例近五分之一。 300萬平方英尺有多大呢?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為190萬平方英尺計算,新世界捐出的農地面積約為1.5個維園。 新世界于1970年由鄭裕彤領導創立,現為香港恒生指數成分股之一,與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地產、長實集團等同為香港地產巨頭。鄭志剛是鄭裕彤之孫,有“鄭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之稱。 出生于1979年的鄭志剛畢業于哈佛大學,于2003年取得東亞研究文學士(榮譽)學位。自哈佛畢業后,他往京都留學一年, 修讀日本藝術和文化。 2014年,他獲得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 SCAD )的人文學科榮譽博士學位,以及嶺南大學的榮譽院士。 鄭志剛在25日的集團業績發布會上 圖自港媒 鄭志剛25日表示,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中,有100萬平方英尺計劃和社會企業“要有光”合作,其余200萬平方英尺則歡迎其他非營利機構,包括捐予政府興建公共租住房屋。 為了避免外界覺得新世界以慈善活動“并地”,鄭志剛指出,所捐出的農地都不會與集團現有項目毗鄰,故不會發生“利益輸送”的情況。 他強調,集團一直關注香港住房問題,兩年前已在私人發展商之中率先推出首次置業貸款,本次捐地是集團自身的計劃,與政府或政黨任何的計劃無關。 “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表示,獲新世界捐贈的上述三塊農地可使用至2047年,需要轉換土地用途才能建屋居住,目前預計2022年落成啟用,每個單位約300平方英尺。 至于“光村”的租金水平,余偉業稱,會視住戶支付能力而定。例如,若有住戶需要支付醫療開支,則可繳付較便宜的租金,而非固定租金。 據他介紹,新世界會負責部分建筑費用。有需要的家庭需要經過社工的網絡甄選,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入住家庭需要在兩至三年后搬出,期間社工會協助家庭找工作或訓練等,以期提升家庭收入。 截圖自“要有光”官方網站 新華社報道指出,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對于新世界本次捐出農地,恒基地產對“東網”表示,此前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該公司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長實集團則回應指,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來源:觀察者網綜合責編|徐蕾 [詳情]
香港重磅!“四大家族”鄭氏宣布:無償捐地300萬平方尺建房子,幾萬人受益!李嘉誠跟不跟?最新回應來了 來源: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 泰勒 我們知道,香港樓市,一直以“貴”聞名全球,并且供不應求。今年已經是中國香港第9年連續排在全球最貴的房價榜首,再一次“光榮”的成為了全球最負擔不起住房的城市。 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香港土地供應不足。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而剛剛,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新世界發展,在昨天的業績發布會上突然宣布,要把手里擁有的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捐出去,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這個消息一出來,市場沒有一絲絲的防備,大為震驚。 新世界捐300萬平方英尺農地 給政府社企建房子 據新華社報道,9月25日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宣布,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英尺(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對象包括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于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鄭志剛是四大家族之一鄭裕彤的長孫,香港最富有的80后。畢業于哈佛大學,鄭志剛曾以身家44億美元獲得亞洲十大年輕富豪第二名。 基金君看了一下,整理了一些細節, 1、捐多少土地?300萬平方英尺農地,約27.87萬平方米。 相當于39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以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為190萬平方尺計算,即今次新世界捐出的農地面積約為1.5個維園。 2、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價值多少? 若按照今年香港政府訂立的農地補償回收價1124港元/平方英尺計算,這部分土地價值約33.72億港元,等于新世界捐出約33.7億港元。 3、這些土地捐給誰? 其中的100萬英尺的地,捐給社會企業“要有光”(相當于一個慈善機構)。 另外,其他撥地安排將于其他非盈利機構研究,不排除會拿去給香港政府興建公共房屋。 4、為什么突然公布? 鄭志剛強調說,集團未來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非只考慮股東利益,另外,他表示已經于一年前開始籌備相關計劃及簽定備忘錄(MOU),待今日才公布。 5、多少人受益? 據介紹,第一步是向社企‘要有光’撥出28,000平方尺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幅地皮,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提供超過100間面積約300尺的單位,目標惠及10000名市民,首要目標是幫助有小朋友的低收入家庭,預計最快2022年落成。撥予‘要有光’的地皮年期為28年至2047年。 6、這么做的目的? 鄭志剛透露,捐贈農地是出于社會責任,與香港政府是否引用《土地收回條例》無關,為了避免社會對新世界捐農地會涉及利益輸送的誤會,捐出的農地周邊沒有其他新世界的地皮。 7、租金多少? 新世界向社會企業撥出的1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并收取象征式1元租金,為期28年,還是是租期最長的社會房屋。 據新世界介紹,受惠家庭租約會簽3年,并不可續租,不過平均2年租戶就可以離開,流轉率為百分百;需支付的租金水平,會視乎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去決定,例如有長期病患的話,租金會相對較便宜;非排隊制,入住由社工配對。 8、不是臨時房屋區或廉價劏房 鄭志剛表示,選擇和‘要有光’合作建光村,是因為大家理念相近,均想探索新解決方案,用新思維去改善住屋問題,并結合雙方不同的長處,透過創新的形式,推動基層向上流動,給他們一個新希望、新開始,希望借著一小步,激發各方用創意踏出更大步,為解決房屋問題帶來新契機。 9、‘光村’共有四大特點 有關‘創意社會房屋’,亦即‘光村’,共有四大特點,分別主要對象是有小朋友的低收入家庭;租金由‘要有光’制定,將遠低于市場水平;創意社區是指提供住屋硬件之外,將有全面軟件配合,建立一個幫到基層的創意社區,當中加入全方位配套:例如協助小朋友發揮創意的游樂設施、本地小店等;邀請一班本地年輕建筑師一起設計興建,利用他們的眼睛及創意,設計能夠開創未來,令基層住客感到貼心的家,并借此支持年輕人的發展。 10、新世界有多少土地? 據集團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在香港持有應占總樓面面積約910萬平方尺的土地儲備可作即時發展,其中物業發展總樓面面積約420萬平方尺。與此同時,集團于新界持有合共約1690萬平方尺待更改用途之應占農地土地面積。若按是次捐出農地部分,將占集團所持有的農地面積約18%之多。 其他三大富豪家族跟不跟? 據數據統計,香港財富集中度接近80%,香港富豪前十中多數以地產發家。發展至今,香港的眾多產業早已被少數品牌地產商壟斷。地產商們逐步通過對樓宇的控制,擴展到對交通、電力、電信、超市等各種商鋪的控制,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旗下產業版圖也從地產跨越到電訊、港口、百貨乃至水電燃氣等眾多領域,牢牢地把控著香港的經濟,他們的舉動甚至影響著香港未來發展方向。 我們都知道,香港有四個大家族,包括主要以房地產發家的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四家。 而這次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的就是鄭裕彤家族。 其他家族例如李嘉誠怎么看這件事? 據香港媒體報道,長實發言人響應指出,農地作房屋發展完成需時,可能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要人士受惠,會就這方面作出研究。發言人稱,一直以來,李嘉誠基金會及長實亦有以捐款方式,直接支持不同的社會公益項目。 而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地產,回應指出,過往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以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恒地稱,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恒基地產創辦人兼前主席李兆基,在2012年曾向外表示,有意捐贈位于元朗及粉嶺農地予政府,以興建房屋之用,宣稱可以興建3,000至4,000個單位。 最終李兆基分別向保良局及博愛捐地,以興建青年宿舍及長者宿舍。其中位于屯門藍地的安老院舍,合共提供1405個長者宿位,預料在2020至2021年落成。 香港土地供不應求 四大發展商持約930萬平方米農地 香港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0萬,人口密度只有深圳的60%。但香港那種居住條件極端緊張的情況,沒有在深圳出現。 上圖是香港土地使用情況,可以看出農地、荒地、林地、水塘等占了75.7%,而住宅用地只有6.9%。即便是這6.9%的住宅用地,還有一半是密度超低的郊區村落,真正高密度開發的住宅只占用了香港土地的3.8%左右。 也就是說,香港只要拿出2%的土地建設高層住宅,就足以讓全城住宅面積增長50%。 銀美林研究資料顯示,香港四大發展商(恒基、新地、新世界、長實)持有農地面積約達一億方呎(約929萬平方米)。具體來看: 恒基居冠,持有農地面積約4500萬方呎,占比達四成半;新地持有農地面積約3000萬方呎,占比約達三成;新世界則持約1600萬方呎;長實則位居第四,持有農地約900萬方呎。 香港政府為增加土地供應,多渠道考慮釋放現有“生地”的發展潛力,對于發展商手上持有的農地,也成為房屋潛在供應之一。而美銀美林研究資料顯示,香港四大發展商,包括恒基及新地等手握最多籌碼,與政府合作機會最大。 誰解香港樓市死結? 據證券時報報道,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濕地占地面積大,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一邊是高昂的樓價和租金,和幾乎遙遙無期的公屋輪候,一邊卻是大量閑置未予開發的土地。 然而,這么多土地,提供住房卻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容易。 第一,香港政府征地太難。 據證券時報,元朗水圍村,政府要收地,多少錢收?政府出價1300港元/平方尺(折合14040港元/平方米)樓面價,很多村民嫌太少,寧愿不賣。 當地蓋一棟房子最高三層,每一層都可以至少賣到500萬,一棟丁屋售價1500-2000萬港元,所以說征地價太少,村民不賣;倘若價格太高,其他村民就會反對,為何政府這么高的價格去征收水圍村的農地,為什么不征收我們村的土地? 家住元朗的張小姐則表示,如果政府收地拿去耕田1300港元每尺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蓋房子賣樓,土地就不是農田,那就是房地產價格了,村民不愿意賣,政府也不能強制要求。 第二、不能回收村民的地,那么收地產商的地呢? 行使《土地收回條例》回購地產商手中的土地,最大的問題在于政府需要以市價去回購,而這個市價明顯比地產商當初收購農地時的價格高。不少市民因此批評政府勾結地產商,涉嫌利益輸送。 “政府要求介入私人市場,要求地產發展商興建公屋,那么政府肯定需為發展商提供經濟誘因,改變土地用途,增加樓地面積等,只有讓地產商獲利,才有機會吸引其主動參與計劃,有關私營項目的歸管與公共資源投放,難免會傾向發展商的利益,計劃在本質上已將發展商的商業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在旺角工作香港市民李小姐表示。 目前,香港四大開發商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在新界坐擁1.045億平方尺農地(約1000公頃),其中僅恒基地產就擁有4590萬平方尺農地儲備尚未開發。 “香港不是沒有地,我們有很多地,但是這很多地是動不了的,香港總人口很少,但反對聲音很大,有很多不同利益集團,所以這也是為何歷屆政府都沒能解決香港樓市癥結的原因。”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表示。 第三、填海計劃也被擱淺 根據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 “明日大嶼”計劃,這主要是一個長達20-30年的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分三個階段發展,終極目標是把新的人工島、北大嶼山和新界西連接起來,填的是港島西和東大嶼山之間的海域,總面積約等于1/4個港島。 這個聽起來似乎很可行的方法,卻不僅使特首林鄭月娥遭遇口誅筆伐,就連民間代表劉德華也因支持填海而成為眾矢之的,“明日大嶼”看起來利大于弊,結果卻引來萬人上街游行,理由則是環保,以及填海可能耗盡政府儲備加上解決不了短期房屋問題。 據悉,“明日大嶼”計劃因為各方阻撓已經擱淺。 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 據人民日報,近日,香港民建聯在報刊登全版廣告,促請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爭取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 香港的居住問題有目共睹,而且正變得日趨嚴重。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已升至5.4年,有10萬人住在“棺材房”和“劏房”。這樣的局面,與國際知名大都市格格不入,更與太平山上的豪宅形成鮮明對比。 香港不是沒有土地,但政府手里地太少。根據去年底的《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香港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定為7:3,但事實上,政府能覓得的土地,仍不足以支撐這一目標。民建聯的建議,無疑為特區政府提出了一條解難題的思路。 要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意味著自有財產與公共利益之間的一次利益平衡。這些土地,主要指囤積于地產商手中長期不開發的土地。由于《基本法》第6條與第105條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外加援引條例或遭曠日持久的司法覆核,特區政府對于是否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有過遲疑。 然而,諸路不通后,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根據《基本法》105條,征用土地的補償“相當于該財產當時的實際價值”,收回是有償的。為公共利益計,為解決民生計,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后一個銅板。什么才是對香港未來負責?什么才是對年輕人“網開一面”?這才是。 在住房問題上,香港已錯失諸多歷史契機,不能再拖延。董建華上任之初提出《八萬五計劃》,提出每年興建公屋和私營住房不少于八萬五千套,10年內讓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購住房;梁振英執政時期,也將解決市民住房問題當作首要任務,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林鄭月娥上臺后,提出填海造島的“明日大嶼”計劃……但這些完全為香港長期公共利益考量的方案,或草草收場,或大打折扣,或至今擱淺,都稱得上命途多舛。 究其原因,既有反對派在立法會的拉布,為反對而反對,別說“明日大嶼”計劃本身,即使是申請研究該計劃的撥款議案,還因政治纏斗在立法會擱置;也有地產商為既得利益,不斷要挾政府、捆綁民意,這讓整個香港社會陷入房子買不起又跌不起、不夠住又建不起的泥沼;也因為一些公眾,對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能力,不了解、不信任。這一次,香港社會,能否拋開政見,平心靜氣坐下來思考《收回土地條例》?能否放下偏見,理性看待特區政府為民生作出的努力?能否正視公與私的天平,真心實意為香港“計深遠”? 香港不能再等了。 [詳情]
原標題:鄭氏家族將捐27萬平農地,已1港元“租出”三塊地皮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新世界)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宣布,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英尺(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對象包括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于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香港“東網”報道指出,上述面積的農地,其中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塊合計2.8萬平方英尺地皮經已捐出,將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涉及逾100個單位,預計可以有累計一萬人受惠,三塊地皮最快2022年可以啟用。《南方都市報》報道稱,這三塊地皮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 另外,“光村”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 天水圍“光村”地皮 圖自“東網” 若以地政總署最新收回農地特惠補償每平方英尺1124港元計算,新世界計劃捐出的300萬平方英尺農地,總價值約33.7億港元(約合30.6億人民幣)。 據港媒統計,新世界目前應占農地土地儲備接近1700萬平方英尺,主要在元朗區(近1100萬平方英尺)。本次捐出土地規模占該公司擁有農地比例近五分之一。 300萬平方英尺有多大呢?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為190萬平方英尺計算,新世界捐出的農地面積約為1.5個維園。 新世界于1970年由鄭裕彤領導創立,現為香港恒生指數成分股之一,與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地產、長實集團等同為香港地產巨頭。鄭志剛是鄭裕彤之孫,有“鄭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之稱。 鄭志剛在25日的集團業績發布會上 圖自港媒 鄭志剛25日表示,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中,有100萬平方英尺計劃和社會企業“要有光”合作,其余200萬平方英尺則歡迎其他非營利機構,包括捐予政府興建公共租住房屋。 為了避免外界覺得新世界以慈善活動“并地”,鄭志剛指出,所捐出的農地都不會與集團現有項目毗鄰,故不會發生“利益輸送”的情況。 他強調,集團一直關注香港住房問題,兩年前已在私人發展商之中率先推出首次置業貸款,本次捐地是集團自身的計劃,與政府或政黨任何的計劃無關。 “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表示,獲新世界捐贈的上述三塊農地可使用至2047年,需要轉換土地用途才能建屋居住,目前預計2022年落成啟用,每個單位約300平方英尺。 至于“光村”的租金水平,余偉業稱,會視住戶支付能力而定。例如,若有住戶需要支付醫療開支,則可繳付較便宜的租金,而非固定租金。 據他介紹,新世界會負責部分建筑費用。有需要的家庭需要經過社工的網絡甄選,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入住家庭需要在兩至三年后搬出,期間社工會協助家庭找工作或訓練等,以期提升家庭收入。 截圖自“要有光”官方網站 新華社報道指出,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對于新世界本次捐出農地,恒基地產對“東網”表示,此前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該公司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長實集團則回應指,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 [詳情]
新浪港股訊,新世界發展(00017)現價升2.6%報10.26元,暫為升幅最大恒指成分股;成交約1573萬股,涉資1.62億元。 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業績會上表示,將捐出300萬平方呎的農地予社企及非牟利組織等,占集團農地土地儲備面積約17.75%,以紓緩香港房屋問題.而公司否認是次捐地與政府或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有關,又表示今次所捐土地周圍沒有集團其他土地,以避免被人誤會利益輸送。 資料顯示,新世界目前農地儲備達1700萬平方呎,主要在元朗區。 現時,恒生指數報25976點,升30點或升0.12%,主板成交436.42億元.國企指數報10198點,升29點或升0.29%。 上證綜合指數報2942點,跌12點或跌0.43%,成交1653.96億元人民幣。 深證成份指數報9523點,跌147點或跌1.52%,成交2488.50億元人民幣。 表列同板塊或相關股份表現: 股份(編號)現價變幅 ------------------------------ 新世界(00017)10.26元升2.60% 新地(00016)111.10元跌1.24% 恒基地產(00012)36.50元跌0.82% 會德豐(00020)44.30元升0.11% 信和置業(00083)11.72元跌0.68% 恒隆地產(00101)17.52元升0.23% 長實集團(01113)53.20元無升跌 太古地產(01972)23.90元跌2.05% 九倉置業(01997)42.30元跌0.24% ------------------------------[詳情]
原標題:香港頂級開發商免費送土地給市民了,一口氣拿出27萬平方米!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 孫志成 杜恒峰 眾所周知,香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住房供少于求。 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無償捐出27萬平方米土地 9月25日,新世界發展(00017-HK)發布2019財年業績,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于會上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約合27萬平方米)農地給社會,以支持舒緩社會房屋問題。會以開放的態度考慮劃撥給社會企業發展社會房屋,以及給政府興建公屋項目等可能性,不過會優先考慮和社會企業合作。目前,新世界于新界持有共約169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 27萬多平方米是個什么概念?大概相當于38個標準足球場,如果按照容積率5倍來計算,則可以興建135萬平米的房產,若按人均住宅面積30平方米來算,可滿足45000人的居住需求。 據港媒報道,新世界和社會企業“要有光”去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發展項目“光村”。新世界將天水圍三幅地撥給“要有光”,興建社會房屋“光村”。該項目將興建超過100個面積約200~300平方英尺的住宅單位。 “這些合作是有成效的,兩到三年內,相信‘光村’可以落成,受惠人數可達到一萬人”,鄭志剛說。在“光村”房屋租住期限和租金方面,每戶家庭最長租住三年,租金水平視租戶家庭收入水平定奪,確保租戶可負擔得起租金。新世界與“要有光”合作,交由“要有光”營運的年限為28年,可營運至2047年。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此前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界發展發布截至6月底的年度業績公告稱,期內收入約767.636億港元,同比增26.5%。有分析師指出,相比于香港其他幾家大型地產公司同期負增長的營收,新世界發展的營收數據非常亮眼。 截至26日港股上午收盤,新世界發展股價大漲3.4%,報價10.34港元。 圖片來源:wind金融終端截圖 香港住房用地不足問題嚴峻 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濕地占地面積大。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導致樓價畸高,租金貴。 根據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底的數據,香港土地缺乏且樓價及租金不斷上升。保守估計,到2047年香港的用地短缺將達到1200公頃,其中約有815公頃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將會在2026年前出現,這之中又有約108公頃(約1162.08萬平方英尺)是來自房屋用地的短缺。根據香港政府房屋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底,約有14.79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近期有香港政黨要求政府考慮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向發展商等收回農地興建房屋,令新界農地發展再成為市場焦點。 據《星島日報》9月16日引述美銀美林研究資料顯示,香港四大發展商(恒基、新地、新世界、長實)持有農地面積約達一億平方英尺(約929萬平方米)。具體來看: 恒基居冠,持有農地面積約4500萬平方英尺,占比達四成半;新地持有農地面積約3000萬平方英尺,占比約達三成;新世界則持約1600萬平方英尺;長實則位居第四,持有農地約900萬平方英尺。 據證券時報,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干事黃遠山指出,未來10年,香港將欠缺9萬至10萬個公屋單位,因此政府必須著手解決住房一事,而《收回土地條例》是其中一個收地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新土地資源,以不同方式獲得土地,并作發展用途。 香港議員劉國勛表示,回歸20多年來,特區政府僅13次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此次提議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主要是以釋放個別新界農地為主,發展新市鎮。 不過,在被問及新世界此次捐出農地是否與此條例有關時,鄭志剛對此予以否認。他表示:“收回條例到目前都沒有明確要怎么做,是否可以加快審批或者可以釋放多少項目,現在都不知道。但是新世界兩年前就開始做首置項目了,我們已經開始和社會企業合作。企業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去做,我們是用新思維和新方法去舒緩房屋問題”。 港府收地阻力大 香港住宅建設用地供應不足,其中一大原因是香港政府收地面臨的巨大阻力。 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新界,為獲得新界原居民支持,推出了丁屋政策,規定18周歲及以上的新界原住民男性后人(必須是男丁),每人可一生申請一次在認可范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的丁屋,每層面積不超過65平方米,總高度不超過8.23米,也無需向政府補充地價。 后來,隨著經濟發展,香港房價水漲船高,如今,這些丁屋一層就能買出500萬港元,一棟能賣1500萬~2000萬港元。 據證券時報,元朗水圍村村民譚先生表示,特區政府征地時給出的樓面價只有1300港元/平方英尺(折合14040港元/平方米)。“我一套房都能賣幾千萬,房價還在漲,所以為什么要賣給政府?”譚先生說。 家住元朗的張小姐則表示,如果政府收地拿去耕田,則每平方英尺1300港元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蓋房子賣樓,土地就不是農田,那就是房地產價格了,肯定是便宜了。村民不賣,政府也不能強制要求。 此前,港府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即由地產商交出使用農地,政府為其改劃用途,并在額外樓地面積以7:3比例興建公私營房屋(即公屋、私屋)。但因被擔心“傾向發展商的利益”而遭到部分市民反對。況且,根據過去經驗,將農地轉換為住宅用地時,需要處理各項繁復的改劃程序,從申請改劃到通過城規會審批一般需要8-10年,然后獲地政總署批出基本的土地條款協議又需要10-12年,即還未到補地價的階段,已耗時大約20年。 除此之外,香港公屋資產申請資格有嚴格限制,在收入上不能超過政府規定比例。這造成無法享受公屋好處的居民抵制港府高價收地。并且部分在香港有自有住房的居民也不支持港府大建公屋,因為擔心影響房價。 2005年后,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導致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的數據,2007年至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萬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50%。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證券時報等[詳情]
原標題:實探香港樓市:畸高數十年死結亟待解 來源:證券時報 一邊是住房緊張,一邊是樓價頻破紀錄創新高,香港的居住問題一直都是香港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多年來成效甚微,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變成5.4年。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實地走訪香港新界區元朗、天水圍、錦田一帶,以及港島區中環、九龍區旺角、尖沙咀一帶,采訪市民對于港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想法,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政界人士對香港土地供應需求的看法。 美聯物業銷售中介陳小姐向記者透露,9月16日,又有內地富豪再斥資5.8億港元購買香港山頂超級豪宅Mount Nicholson。該處樓盤目前均價15萬元/尺(折合人民幣162萬元/平方米),Mount Nicholson在2017年樓價均價為120萬元/平方米。9月初,觀塘(距離港島區市中心乘坐地鐵約要一個半小時)曉麗苑均價已達10萬元/平方米。 “政府征地興建公屋一直以來遭遇各方阻攔,政府發展農地被認為是輸送利益,發展郊野公園又會被指破壞環境,發展新界會漠視丁權,填海造地被開發商各種環保借口抵制,平日天天抱怨樓價貴,沒土地。每次只要一有新的土地開發計劃,第一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市民江先生說,“試問反對者,到底如何才能既不花錢,又變出大量適合開發的土地呢?” “土地供應為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而且必須多管齊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廣泛公眾咨詢,于去年12月向政府提交的建議,政府今年2月全面接納,將推行更有力的土地供應策略,持續大幅增加土地供應,以落實長遠房屋策略所制定的十年建屋目標。” 土地供應極度緊張 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濕地占地面積大。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導致樓價畸高,租金貴。 近日,民建聯刊登全版廣告,促請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收地興建公屋,以解決公共房屋短缺問題。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向記者表示,香港有很多深層次矛盾,其中土地、房屋是眾多深層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區政府必須大刀闊斧,破釜沉舟。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干事黃遠山向記者指出,未來10年,香港將欠缺9萬至10萬個公屋單位,因此政府必須著手解決住房一事,而《收回土地條例》是其中一個收地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新土地資源,以不同方式獲得土地,并作發展用途。 根據香港政府房屋署公布數據,截至2019年6月底,約有14.79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對于此次民建聯的提議,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政府引用該條例收回私人土地,需要在確立適用于有關土地的“公共用途”,港府未來會就不同的新發展區及公屋計劃收回私人土地;未來數年在幾項大型土地發展項目的范圍內,包括橫州發展第一期,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及洪水橋新發展區,估計亦會收回約500公頃的私人土地。政府亦會繼續為發展公屋做規劃工作并收回所需的私人土地。 上述新聞發言人還向記者透露,香港正就“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的執行框架擬定具體的準則及其他執行細節,以期釋放主要位于新界的私人土地作短中期的公私營房屋發展,政府稍后會公布相關安排并聽取相關持份者意見。 港府收地遭遇強阻力 民建聯議員劉國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歸20多年來政府僅13次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此次民建聯提議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主要是以釋放個別新界農地為主,發展新市鎮。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咨詢將于9月26日完結,但民間已掀起一場土地大辯論。 9月18日,記者實地走訪新界區元朗、天水圍等地,以及九龍區、港島區等地,采訪不同村民及市民對政府收地看法。 港鐵西鐵線從柯士甸站向西出發,途經南昌、美孚、荃灣西、錦上路、元朗、天水圍、屯門,全部屬于新界區。而新界區是擁有最多農地、荒地、濕地和山地的地區,地鐵經過的很多地方至今尚未開發。 從事酒店服務行業30多年的譚先生退休后做了的士生意,是元朗水圍村村民。他向記者表示:“我們村民手中也握有很多農地,除了自己居住的一棟三層樓的丁屋,其他都尚未開發,政府要收地,要多少錢收?政府出價1300港元/平方尺(折合14040港元/平方米)樓面價,很多村民嫌太少,寧愿不賣,幾百萬賣一塊地皮,要是你肯定也不愿意啦。我和你講,我們丁屋是有丁權的,蓋一棟房子最高三層,每一層都可以至少賣到500萬,一棟丁屋售價1500萬~2000萬港元,所以說征地價太少,村民不賣,價格太高,其他村民就會反對——為何政府這么高的價格去征收水圍村的農地,卻不征收我們村的土地?” 據譚先生介紹,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新界,為獲得新界原居民支持推出的丁屋政策,規定18周歲及以上的新界原居民男性后人(必須是男丁),每人可一生申請一次在認可范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的丁屋,每層面積不超過65平方米,總高度不超過8.23米,也無需向政府補充地價。 “我一套房都能賣幾千萬,房價還在漲,所以為什么要賣給政府?”譚先生表示。 家住元朗的張小姐向記者表示,如果政府收地拿去耕田,則每平方尺1300港元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蓋房子賣樓,土地就不是農田,那就是房地產價格了,肯定是便宜。村民不賣,政府也不能強制要求,而且很多村民都會將二層和三層租給非本村人,很多人租不起外面電梯樓,特別是家里人多的,有些希望養狗的,或者有車的人,會租村屋。現在二層可以租到8000~10000港元/月,三層因為有天臺,可以租到12000港元/月以上,如果村屋靠近地鐵站,三層則可租到2萬港元/月。 行使《土地收回條例》最大的問題,便是政府需要以市價去回購土地。這個市價比起很多地產商當初收購農地時的價格,明顯高了許多,最明顯的就是地產商獲利。因此,不少市民批評政府聯合地產商,涉嫌利益輸送,且興建的公屋并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申請。 在中環工作的香港市民江先生向記者表示,政府用高價征收土地建公屋,但香港750萬人口,100多萬富人有能力購買私樓甚至豪宅,300萬中產,100萬窮人,剩下200多萬“夾心層”。公屋資產申請資格有嚴格限制,在收入上不能超過政府規定比例,總之收入不能多,個人資產也不能多,那些享受不到公屋好處的市民就會抵制——為什么要用納稅人的錢去高價向村民或者地產商收購土地?而且,在香港有房住的人肯定不希望政府大建公屋,因為會影響樓價。 港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即由地產商交出使用農地,政府為其改劃用途,并在額外樓地面積以7:3比例興建公私營房屋(即公屋、私屋)。這一計劃亦遭到市民反對。 “政府要求介入私人市場,要求地產發展商興建公屋,那么政府肯定需為發展商提供經濟誘因,改變土地用途,增加樓地面積等,只有讓地產商能從中獲利,才有機會吸引其主動參與計劃,有關私營項目的歸管與公共資源投放,難免會傾向發展商的利益。”在旺角工作香港市民李小姐表示,“(這個)計劃在本質上已將發展商的商業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 目前香港四大開發商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在新界坐擁1.045億平方尺農地(約1000公頃),僅恒基地產就擁有4590萬平方尺農地儲備尚未開發。 地產商買入農地后,不作任何發展,囤地意圖眾人皆知。更嚴重的是,這批農地即使現時不去收購,其價值仍會隨著香港地價不停上漲,所有持有農地的地產商,基本上立于不敗之地。 “香港不是沒有地,我們有很多地,但是這很多地是動不了的。香港總人口很少,但反對聲音很大,有很多不同利益集團。”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表示,“這也是香港樓市癥結為何歷屆政府都未能解決的原因。” 2005年后,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導致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數據,2007年至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萬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50%。 征地建屋盡快啟動呼聲高 記者實地走訪香港公屋最多的天水圍。地鐵天水圍站出來就能看到政府興建的公屋,交通非常便利。市民蔡女士向記者介紹,靠近天水圍站的公屋項目建成時間距今接近10年,當時購買的價格在35萬港元左右,面積400尺左右(37平方米)。 “我們其實是支持政府興建公屋的,因為價格便宜,而且香港政府興建的公屋交通位置都比較便利,里面的設施比較齊全,政府能夠大量征地興建公屋,社會矛盾也就不會深啦。”蔡女士表示,“我們香港政府其實很好的,老人退休每個月政府補貼還有幾千港元,醫療看病也都是免費,現在上街游行的小孩子都不懂事。” 記者走訪天水圍天耀一邨,樓宇多,里面配套設施齊全, 其中還有不同學校,比如香港潮楊學校、伊麗莎伯中學、天水圍官立中學等。 不僅是教育設施配套齊全,還有兒童游樂場、休息亭、籃球場,亦有安老院,名為東華三院梁昌紀念安老院。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目前香港約有10萬人居住于“棺材房”、劏房等不適宜居住的環境。劏房租金昂貴,一些很小的單位每月租金可能要5000~6000港元。 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表示,政府過去覓地工作“龜速”,現時公營房屋的土地缺口龐大,如再不做改善,市民會越來越失望,征地建屋工作應該立即啟動。 供求失衡困局如何扭轉? 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遭到多方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政府會積極推動和研究不同可增加或加快土地供應的措施,多管齊下保證土地供應,讓年輕人可以“上車”。 從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到梁振英提出的加速修建公屋,再到林鄭月娥“明日大嶼”計劃……翻看香港政府22年以來的施政報告,房屋和土地供應一直是港府頭等大事。記者向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提問“明日大嶼”計劃進程時,對方并未直接回復。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主要是一個長達20~30年的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分三個階段發展,終極目標是把新的人工島、北大嶼山和新界西連接起來,填的是港島西和東大嶼山之間的海域,總面積約等于1/4個港島。根據《施政報告》,交椅洲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核心區域,發展人工島,成為繼中環、九龍東之后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但是,這個聽起來似乎可行的方法,不僅使特首林鄭月娥遭遇口誅筆伐,就連民間代表劉德華也因支持填海而成為眾矢之的。“明日大嶼”看起來利大于弊,結果卻引來萬人上街游行,理由則是環保,以及填海可能耗盡政府儲備加上解決不了短期房屋問題。 “土地供應不是造房子,如果沒有提前布局規劃,絕無可能扭轉香港十幾年來供求失衡困局。”市民江先生表示,“那么香港房屋問題將永遠是一個死結。”[詳情]
原標題:香港“三大家族”表示“捐地”,李嘉誠并未表態! 來源:櫻桃大房子,文章綜合自劉曉博說財經/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觀察者網/廣州(樓盤)日報 眾所周知,香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住房供少于求。 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無償捐出27萬平方米土地 9月25日,新世界發展發布2019財年業績,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于會上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約合27萬平方米)農地給社會,以支持舒緩社會房屋問題。 27萬多平方米是個什么概念? 大概相當于38個標準足球場,如果按照容積率5倍來計算,則可以興建135萬平米的房產,若按人均住宅面積30平方米來算,可滿足45000人的居住需求。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另外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此前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 據香港“東網”26日報道,香港地政總署當天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相關法例,表示政府將在12月27日之前收回784幅私人土地,以推動發展香港北部新界的新發展區。 香港政府公報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位列香港四大地產商的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本次將有部分農地被港府收回。 港媒報道稱,在上述68公頃土地中,恒基地產占了近七分之一,約100萬平方英尺(約合9.3萬平方米)。 對于港府的這項決定,恒基地產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會樂意配合。 將被港府收回的土地 圖自港媒 目前,香港“四大家族”已經有“三大家族”都已經發生并用實際行動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 而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則回應稱,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 事實上,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閑置農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動上述四大家族的“蛋糕”。 根據香港媒體報道,四大家族擁有的農地分別為: 香港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0萬,人口密度只有深圳(樓盤)的60%。但香港那種居住條件極端緊張的情況,沒有在深圳出現。 上圖是香港土地使用情況,可以看出農地、荒地、林地、水塘等占了75.7%,而住宅用地只有6.9%。即便是這6.9%的住宅用地,還有一半是密度超低的郊區村落,真正高密度開發的住宅只占用了香港土地的3.8%左右。 也就是說,香港只要拿出2%的土地建設高層住宅,就足以讓全城住宅面積增長50%。 而香港目前平均每戶居民擁有的住宅已經是1.088套(單套面積較小),超過了戶均1套。也就是說,解決香港住房問題,根本不是沒有條件,難度也不大。 只用新增大約28萬套住房(相當于目前存量住房的10%),就可以大大緩解香港的住房問題。因為目前香港輪候公屋(申請政策性住房)總戶數也不過27.23萬(包括單身申請人)。 28萬套住房是什么概念,如果高密度開發,占用的土地不到香港總面積的0.4%。 在香港旁邊的惠州(樓盤),每年新增住宅是16萬套,而且平均面積要大很多。 有人認為,阻止香港大規模興建住宅的是“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富豪階層,其實這未必是問題的全部。 目前香港自有住宅率是49.4%,也就是說,香港一半家庭擁有自有住房。這些家庭也都不希望看到房價下跌,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財富化水。 由于有接近一半香港人不希望房價跌,再加上高房價、高地價存在多年,已經廣泛成為銀行的抵押物,所以房價下跌會引發金融風險。 未來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增加“保障房”的供應,讓香港房價橫盤,或者漲幅低于居民收入增長。 回收,或者鼓勵大地產商捐出“閑置土地”,用來建設保障房,是一個不錯的思路。此外,從那75.7%“非建設用地”里增加住宅用地,操作空間會更大。當然,政府還可以通過類似“明日大嶼計劃”的方式,填海獲得土地。 其實從“需要新增的住房數量”上看,解決香港住房問題并不難,難的是讓全社會達成共識。 隨著“三大家族捐地”,四大家族不再是“鐵板一塊”。社會上層態度的轉變,有利于促進“香港有房一族”(占全港戶數49.4%)態度的轉變。 當“香港有房一族”態度發生變化,開始體恤另外一半“無房戶”的艱難,而不是更關心自己“房屋價值”的時候,香港住房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毫無疑問,接下來的輿論焦點是——李嘉誠會如何行動![詳情]
香港新世界談捐土地建公屋:捐27萬平方米只是第一步,要探索捐助機制 來源:梨視頻 9月25日,新世界舉行全年業績發布會,新世界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表示,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28000平方英尺(2600平方米)地皮興建社會房屋,未來將合并捐出近27萬平方米的農地,以支持舒緩社會房屋問題。他還表示,要探索捐助機制,捐出27萬平米土地只是第一步。 [詳情]
(觀察者網訊)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新世界)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宣布,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英尺(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對象包括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于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香港“東網”報道指出,上述面積的農地,其中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塊合計2.8萬平方英尺地皮經已捐出,將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涉及逾100個單位,預計可以有累計一萬人受惠,三塊地皮最快2022年可以啟用。《南方都市報》報道稱,這三塊地皮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由此,新世界發展成為香港首家無償捐地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企業。 另外,“光村”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 天水圍“光村”地皮 圖自“東網” 若以地政總署最新收回農地特惠補償每平方英尺1124港元計算,新世界計劃捐出的300萬平方英尺農地,總價值約33.7億港元(約合30.6億人民幣)。 據港媒統計,新世界目前應占農地土地儲備接近1700萬平方英尺,主要在元朗區(近1100萬平方英尺)。本次捐出土地規模占該公司擁有農地比例近五分之一。 300萬平方英尺有多大呢?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為190萬平方英尺計算,新世界捐出的農地面積約為1.5個維園。 新世界于1970年由鄭裕彤領導創立,現為香港恒生指數成分股之一,與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地產、長實集團等同為香港地產巨頭。鄭志剛是鄭裕彤之孫,有“鄭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之稱。 出生于1979年的鄭志剛畢業于哈佛大學,于2003年取得東亞研究文學士(榮譽)學位。自哈佛畢業后,他往京都留學一年, 修讀日本藝術和文化。 2014年,他獲得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 SCAD )的人文學科榮譽博士學位,以及嶺南大學的榮譽院士。 鄭志剛在25日的集團業績發布會上 圖自港媒 鄭志剛25日表示,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中,有100萬平方英尺計劃和社會企業“要有光”合作,其余200萬平方英尺則歡迎其他非營利機構,包括捐予政府興建公共租住房屋。 為了避免外界覺得新世界以慈善活動“并地”,鄭志剛指出,所捐出的農地都不會與集團現有項目毗鄰,故不會發生“利益輸送”的情況。 他強調,集團一直關注香港住房問題,兩年前已在私人發展商之中率先推出首次置業貸款,本次捐地是集團自身的計劃,與政府或政黨任何的計劃無關。 “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表示,獲新世界捐贈的上述三塊農地可使用至2047年,需要轉換土地用途才能建屋居住,目前預計2022年落成啟用,每個單位約300平方英尺。 至于“光村”的租金水平,余偉業稱,會視住戶支付能力而定。例如,若有住戶需要支付醫療開支,則可繳付較便宜的租金,而非固定租金。 據他介紹,新世界會負責部分建筑費用。有需要的家庭需要經過社工的網絡甄選,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入住家庭需要在兩至三年后搬出,期間社工會協助家庭找工作或訓練等,以期提升家庭收入。 截圖自“要有光”官方網站 新華社報道指出,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對于新世界本次捐出農地,恒基地產對“東網”表示,此前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該公司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長實集團則回應指,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來源:觀察者網綜合責編|徐蕾 [詳情]
香港重磅!“四大家族”鄭氏宣布:無償捐地300萬平方尺建房子,幾萬人受益!李嘉誠跟不跟?最新回應來了 來源:中國基金報 中國基金報 泰勒 我們知道,香港樓市,一直以“貴”聞名全球,并且供不應求。今年已經是中國香港第9年連續排在全球最貴的房價榜首,再一次“光榮”的成為了全球最負擔不起住房的城市。 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香港土地供應不足。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而剛剛,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新世界發展,在昨天的業績發布會上突然宣布,要把手里擁有的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捐出去,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這個消息一出來,市場沒有一絲絲的防備,大為震驚。 新世界捐300萬平方英尺農地 給政府社企建房子 據新華社報道,9月25日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宣布,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英尺(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對象包括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于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鄭志剛是四大家族之一鄭裕彤的長孫,香港最富有的80后。畢業于哈佛大學,鄭志剛曾以身家44億美元獲得亞洲十大年輕富豪第二名。 基金君看了一下,整理了一些細節, 1、捐多少土地?300萬平方英尺農地,約27.87萬平方米。 相當于39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以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為190萬平方尺計算,即今次新世界捐出的農地面積約為1.5個維園。 2、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價值多少? 若按照今年香港政府訂立的農地補償回收價1124港元/平方英尺計算,這部分土地價值約33.72億港元,等于新世界捐出約33.7億港元。 3、這些土地捐給誰? 其中的100萬英尺的地,捐給社會企業“要有光”(相當于一個慈善機構)。 另外,其他撥地安排將于其他非盈利機構研究,不排除會拿去給香港政府興建公共房屋。 4、為什么突然公布? 鄭志剛強調說,集團未來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非只考慮股東利益,另外,他表示已經于一年前開始籌備相關計劃及簽定備忘錄(MOU),待今日才公布。 5、多少人受益? 據介紹,第一步是向社企‘要有光’撥出28,000平方尺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幅地皮,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提供超過100間面積約300尺的單位,目標惠及10000名市民,首要目標是幫助有小朋友的低收入家庭,預計最快2022年落成。撥予‘要有光’的地皮年期為28年至2047年。 6、這么做的目的? 鄭志剛透露,捐贈農地是出于社會責任,與香港政府是否引用《土地收回條例》無關,為了避免社會對新世界捐農地會涉及利益輸送的誤會,捐出的農地周邊沒有其他新世界的地皮。 7、租金多少? 新世界向社會企業撥出的1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并收取象征式1元租金,為期28年,還是是租期最長的社會房屋。 據新世界介紹,受惠家庭租約會簽3年,并不可續租,不過平均2年租戶就可以離開,流轉率為百分百;需支付的租金水平,會視乎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去決定,例如有長期病患的話,租金會相對較便宜;非排隊制,入住由社工配對。 8、不是臨時房屋區或廉價劏房 鄭志剛表示,選擇和‘要有光’合作建光村,是因為大家理念相近,均想探索新解決方案,用新思維去改善住屋問題,并結合雙方不同的長處,透過創新的形式,推動基層向上流動,給他們一個新希望、新開始,希望借著一小步,激發各方用創意踏出更大步,為解決房屋問題帶來新契機。 9、‘光村’共有四大特點 有關‘創意社會房屋’,亦即‘光村’,共有四大特點,分別主要對象是有小朋友的低收入家庭;租金由‘要有光’制定,將遠低于市場水平;創意社區是指提供住屋硬件之外,將有全面軟件配合,建立一個幫到基層的創意社區,當中加入全方位配套:例如協助小朋友發揮創意的游樂設施、本地小店等;邀請一班本地年輕建筑師一起設計興建,利用他們的眼睛及創意,設計能夠開創未來,令基層住客感到貼心的家,并借此支持年輕人的發展。 10、新世界有多少土地? 據集團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在香港持有應占總樓面面積約910萬平方尺的土地儲備可作即時發展,其中物業發展總樓面面積約420萬平方尺。與此同時,集團于新界持有合共約1690萬平方尺待更改用途之應占農地土地面積。若按是次捐出農地部分,將占集團所持有的農地面積約18%之多。 其他三大富豪家族跟不跟? 據數據統計,香港財富集中度接近80%,香港富豪前十中多數以地產發家。發展至今,香港的眾多產業早已被少數品牌地產商壟斷。地產商們逐步通過對樓宇的控制,擴展到對交通、電力、電信、超市等各種商鋪的控制,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旗下產業版圖也從地產跨越到電訊、港口、百貨乃至水電燃氣等眾多領域,牢牢地把控著香港的經濟,他們的舉動甚至影響著香港未來發展方向。 我們都知道,香港有四個大家族,包括主要以房地產發家的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四家。 而這次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的就是鄭裕彤家族。 其他家族例如李嘉誠怎么看這件事? 據香港媒體報道,長實發言人響應指出,農地作房屋發展完成需時,可能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要人士受惠,會就這方面作出研究。發言人稱,一直以來,李嘉誠基金會及長實亦有以捐款方式,直接支持不同的社會公益項目。 而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地產,回應指出,過往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以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恒地稱,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恒基地產創辦人兼前主席李兆基,在2012年曾向外表示,有意捐贈位于元朗及粉嶺農地予政府,以興建房屋之用,宣稱可以興建3,000至4,000個單位。 最終李兆基分別向保良局及博愛捐地,以興建青年宿舍及長者宿舍。其中位于屯門藍地的安老院舍,合共提供1405個長者宿位,預料在2020至2021年落成。 香港土地供不應求 四大發展商持約930萬平方米農地 香港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30萬,人口密度只有深圳的60%。但香港那種居住條件極端緊張的情況,沒有在深圳出現。 上圖是香港土地使用情況,可以看出農地、荒地、林地、水塘等占了75.7%,而住宅用地只有6.9%。即便是這6.9%的住宅用地,還有一半是密度超低的郊區村落,真正高密度開發的住宅只占用了香港土地的3.8%左右。 也就是說,香港只要拿出2%的土地建設高層住宅,就足以讓全城住宅面積增長50%。 銀美林研究資料顯示,香港四大發展商(恒基、新地、新世界、長實)持有農地面積約達一億方呎(約929萬平方米)。具體來看: 恒基居冠,持有農地面積約4500萬方呎,占比達四成半;新地持有農地面積約3000萬方呎,占比約達三成;新世界則持約1600萬方呎;長實則位居第四,持有農地約900萬方呎。 香港政府為增加土地供應,多渠道考慮釋放現有“生地”的發展潛力,對于發展商手上持有的農地,也成為房屋潛在供應之一。而美銀美林研究資料顯示,香港四大發展商,包括恒基及新地等手握最多籌碼,與政府合作機會最大。 誰解香港樓市死結? 據證券時報報道,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濕地占地面積大,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一邊是高昂的樓價和租金,和幾乎遙遙無期的公屋輪候,一邊卻是大量閑置未予開發的土地。 然而,這么多土地,提供住房卻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容易。 第一,香港政府征地太難。 據證券時報,元朗水圍村,政府要收地,多少錢收?政府出價1300港元/平方尺(折合14040港元/平方米)樓面價,很多村民嫌太少,寧愿不賣。 當地蓋一棟房子最高三層,每一層都可以至少賣到500萬,一棟丁屋售價1500-2000萬港元,所以說征地價太少,村民不賣;倘若價格太高,其他村民就會反對,為何政府這么高的價格去征收水圍村的農地,為什么不征收我們村的土地? 家住元朗的張小姐則表示,如果政府收地拿去耕田1300港元每尺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蓋房子賣樓,土地就不是農田,那就是房地產價格了,村民不愿意賣,政府也不能強制要求。 第二、不能回收村民的地,那么收地產商的地呢? 行使《土地收回條例》回購地產商手中的土地,最大的問題在于政府需要以市價去回購,而這個市價明顯比地產商當初收購農地時的價格高。不少市民因此批評政府勾結地產商,涉嫌利益輸送。 “政府要求介入私人市場,要求地產發展商興建公屋,那么政府肯定需為發展商提供經濟誘因,改變土地用途,增加樓地面積等,只有讓地產商獲利,才有機會吸引其主動參與計劃,有關私營項目的歸管與公共資源投放,難免會傾向發展商的利益,計劃在本質上已將發展商的商業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在旺角工作香港市民李小姐表示。 目前,香港四大開發商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在新界坐擁1.045億平方尺農地(約1000公頃),其中僅恒基地產就擁有4590萬平方尺農地儲備尚未開發。 “香港不是沒有地,我們有很多地,但是這很多地是動不了的,香港總人口很少,但反對聲音很大,有很多不同利益集團,所以這也是為何歷屆政府都沒能解決香港樓市癥結的原因。”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教授表示。 第三、填海計劃也被擱淺 根據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 “明日大嶼”計劃,這主要是一個長達20-30年的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分三個階段發展,終極目標是把新的人工島、北大嶼山和新界西連接起來,填的是港島西和東大嶼山之間的海域,總面積約等于1/4個港島。 這個聽起來似乎很可行的方法,卻不僅使特首林鄭月娥遭遇口誅筆伐,就連民間代表劉德華也因支持填海而成為眾矢之的,“明日大嶼”看起來利大于弊,結果卻引來萬人上街游行,理由則是環保,以及填海可能耗盡政府儲備加上解決不了短期房屋問題。 據悉,“明日大嶼”計劃因為各方阻撓已經擱淺。 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 據人民日報,近日,香港民建聯在報刊登全版廣告,促請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爭取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 香港的居住問題有目共睹,而且正變得日趨嚴重。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已升至5.4年,有10萬人住在“棺材房”和“劏房”。這樣的局面,與國際知名大都市格格不入,更與太平山上的豪宅形成鮮明對比。 香港不是沒有土地,但政府手里地太少。根據去年底的《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香港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定為7:3,但事實上,政府能覓得的土地,仍不足以支撐這一目標。民建聯的建議,無疑為特區政府提出了一條解難題的思路。 要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意味著自有財產與公共利益之間的一次利益平衡。這些土地,主要指囤積于地產商手中長期不開發的土地。由于《基本法》第6條與第105條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外加援引條例或遭曠日持久的司法覆核,特區政府對于是否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有過遲疑。 然而,諸路不通后,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根據《基本法》105條,征用土地的補償“相當于該財產當時的實際價值”,收回是有償的。為公共利益計,為解決民生計,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后一個銅板。什么才是對香港未來負責?什么才是對年輕人“網開一面”?這才是。 在住房問題上,香港已錯失諸多歷史契機,不能再拖延。董建華上任之初提出《八萬五計劃》,提出每年興建公屋和私營住房不少于八萬五千套,10年內讓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購住房;梁振英執政時期,也將解決市民住房問題當作首要任務,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林鄭月娥上臺后,提出填海造島的“明日大嶼”計劃……但這些完全為香港長期公共利益考量的方案,或草草收場,或大打折扣,或至今擱淺,都稱得上命途多舛。 究其原因,既有反對派在立法會的拉布,為反對而反對,別說“明日大嶼”計劃本身,即使是申請研究該計劃的撥款議案,還因政治纏斗在立法會擱置;也有地產商為既得利益,不斷要挾政府、捆綁民意,這讓整個香港社會陷入房子買不起又跌不起、不夠住又建不起的泥沼;也因為一些公眾,對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能力,不了解、不信任。這一次,香港社會,能否拋開政見,平心靜氣坐下來思考《收回土地條例》?能否放下偏見,理性看待特區政府為民生作出的努力?能否正視公與私的天平,真心實意為香港“計深遠”? 香港不能再等了。 [詳情]
原標題:鄭氏家族將捐27萬平農地,已1港元“租出”三塊地皮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新世界)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宣布,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英尺(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對象包括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于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香港“東網”報道指出,上述面積的農地,其中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塊合計2.8萬平方英尺地皮經已捐出,將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涉及逾100個單位,預計可以有累計一萬人受惠,三塊地皮最快2022年可以啟用。《南方都市報》報道稱,這三塊地皮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 另外,“光村”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 天水圍“光村”地皮 圖自“東網” 若以地政總署最新收回農地特惠補償每平方英尺1124港元計算,新世界計劃捐出的300萬平方英尺農地,總價值約33.7億港元(約合30.6億人民幣)。 據港媒統計,新世界目前應占農地土地儲備接近1700萬平方英尺,主要在元朗區(近1100萬平方英尺)。本次捐出土地規模占該公司擁有農地比例近五分之一。 300萬平方英尺有多大呢?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面積為190萬平方英尺計算,新世界捐出的農地面積約為1.5個維園。 新世界于1970年由鄭裕彤領導創立,現為香港恒生指數成分股之一,與新鴻基地產、恒基兆業地產、長實集團等同為香港地產巨頭。鄭志剛是鄭裕彤之孫,有“鄭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之稱。 鄭志剛在25日的集團業績發布會上 圖自港媒 鄭志剛25日表示,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中,有100萬平方英尺計劃和社會企業“要有光”合作,其余200萬平方英尺則歡迎其他非營利機構,包括捐予政府興建公共租住房屋。 為了避免外界覺得新世界以慈善活動“并地”,鄭志剛指出,所捐出的農地都不會與集團現有項目毗鄰,故不會發生“利益輸送”的情況。 他強調,集團一直關注香港住房問題,兩年前已在私人發展商之中率先推出首次置業貸款,本次捐地是集團自身的計劃,與政府或政黨任何的計劃無關。 “要有光”創辦人余偉業表示,獲新世界捐贈的上述三塊農地可使用至2047年,需要轉換土地用途才能建屋居住,目前預計2022年落成啟用,每個單位約300平方英尺。 至于“光村”的租金水平,余偉業稱,會視住戶支付能力而定。例如,若有住戶需要支付醫療開支,則可繳付較便宜的租金,而非固定租金。 據他介紹,新世界會負責部分建筑費用。有需要的家庭需要經過社工的網絡甄選,主要服務對象為有孩子的低收入家庭,租金按住戶的收入和支出而厘定,沒有特定的租金價格。入住家庭需要在兩至三年后搬出,期間社工會協助家庭找工作或訓練等,以期提升家庭收入。 截圖自“要有光”官方網站 新華社報道指出,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對于新世界本次捐出農地,恒基地產對“東網”表示,此前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該公司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長實集團則回應指,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 [詳情]
新浪港股訊,新世界發展(00017)現價升2.6%報10.26元,暫為升幅最大恒指成分股;成交約1573萬股,涉資1.62億元。 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業績會上表示,將捐出300萬平方呎的農地予社企及非牟利組織等,占集團農地土地儲備面積約17.75%,以紓緩香港房屋問題.而公司否認是次捐地與政府或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有關,又表示今次所捐土地周圍沒有集團其他土地,以避免被人誤會利益輸送。 資料顯示,新世界目前農地儲備達1700萬平方呎,主要在元朗區。 現時,恒生指數報25976點,升30點或升0.12%,主板成交436.42億元.國企指數報10198點,升29點或升0.29%。 上證綜合指數報2942點,跌12點或跌0.43%,成交1653.96億元人民幣。 深證成份指數報9523點,跌147點或跌1.52%,成交2488.50億元人民幣。 表列同板塊或相關股份表現: 股份(編號)現價變幅 ------------------------------ 新世界(00017)10.26元升2.60% 新地(00016)111.10元跌1.24% 恒基地產(00012)36.50元跌0.82% 會德豐(00020)44.30元升0.11% 信和置業(00083)11.72元跌0.68% 恒隆地產(00101)17.52元升0.23% 長實集團(01113)53.20元無升跌 太古地產(01972)23.90元跌2.05% 九倉置業(01997)42.30元跌0.24% ------------------------------[詳情]
原標題:香港頂級開發商免費送土地給市民了,一口氣拿出27萬平方米!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編輯 孫志成 杜恒峰 眾所周知,香港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供應不足,導致住房供少于求。 隨著房屋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香港社會近期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熱議,部分房地產商也作出回應。 據新華社報道,香港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25日宣布,將捐出部分農地用于興建公共房屋等,希望紓緩香港社會房屋短缺問題。 無償捐出27萬平方米土地 9月25日,新世界發展(00017-HK)發布2019財年業績,公司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于會上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約合27萬平方米)農地給社會,以支持舒緩社會房屋問題。會以開放的態度考慮劃撥給社會企業發展社會房屋,以及給政府興建公屋項目等可能性,不過會優先考慮和社會企業合作。目前,新世界于新界持有共約169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 27萬多平方米是個什么概念?大概相當于38個標準足球場,如果按照容積率5倍來計算,則可以興建135萬平米的房產,若按人均住宅面積30平方米來算,可滿足45000人的居住需求。 據港媒報道,新世界和社會企業“要有光”去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發展項目“光村”。新世界將天水圍三幅地撥給“要有光”,興建社會房屋“光村”。該項目將興建超過100個面積約200~300平方英尺的住宅單位。 “這些合作是有成效的,兩到三年內,相信‘光村’可以落成,受惠人數可達到一萬人”,鄭志剛說。在“光村”房屋租住期限和租金方面,每戶家庭最長租住三年,租金水平視租戶家庭收入水平定奪,確保租戶可負擔得起租金。新世界與“要有光”合作,交由“要有光”營運的年限為28年,可營運至2047年。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此前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界發展發布截至6月底的年度業績公告稱,期內收入約767.636億港元,同比增26.5%。有分析師指出,相比于香港其他幾家大型地產公司同期負增長的營收,新世界發展的營收數據非常亮眼。 截至26日港股上午收盤,新世界發展股價大漲3.4%,報價10.34港元。 圖片來源:wind金融終端截圖 香港住房用地不足問題嚴峻 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濕地占地面積大。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導致樓價畸高,租金貴。 根據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底的數據,香港土地缺乏且樓價及租金不斷上升。保守估計,到2047年香港的用地短缺將達到1200公頃,其中約有815公頃的土地供應短缺問題將會在2026年前出現,這之中又有約108公頃(約1162.08萬平方英尺)是來自房屋用地的短缺。根據香港政府房屋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底,約有14.79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近期有香港政黨要求政府考慮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向發展商等收回農地興建房屋,令新界農地發展再成為市場焦點。 據《星島日報》9月16日引述美銀美林研究資料顯示,香港四大發展商(恒基、新地、新世界、長實)持有農地面積約達一億平方英尺(約929萬平方米)。具體來看: 恒基居冠,持有農地面積約4500萬平方英尺,占比達四成半;新地持有農地面積約3000萬平方英尺,占比約達三成;新世界則持約1600萬平方英尺;長實則位居第四,持有農地約900萬平方英尺。 據證券時報,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干事黃遠山指出,未來10年,香港將欠缺9萬至10萬個公屋單位,因此政府必須著手解決住房一事,而《收回土地條例》是其中一個收地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新土地資源,以不同方式獲得土地,并作發展用途。 香港議員劉國勛表示,回歸20多年來,特區政府僅13次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此次提議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主要是以釋放個別新界農地為主,發展新市鎮。 不過,在被問及新世界此次捐出農地是否與此條例有關時,鄭志剛對此予以否認。他表示:“收回條例到目前都沒有明確要怎么做,是否可以加快審批或者可以釋放多少項目,現在都不知道。但是新世界兩年前就開始做首置項目了,我們已經開始和社會企業合作。企業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去做,我們是用新思維和新方法去舒緩房屋問題”。 港府收地阻力大 香港住宅建設用地供應不足,其中一大原因是香港政府收地面臨的巨大阻力。 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新界,為獲得新界原居民支持,推出了丁屋政策,規定18周歲及以上的新界原住民男性后人(必須是男丁),每人可一生申請一次在認可范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的丁屋,每層面積不超過65平方米,總高度不超過8.23米,也無需向政府補充地價。 后來,隨著經濟發展,香港房價水漲船高,如今,這些丁屋一層就能買出500萬港元,一棟能賣1500萬~2000萬港元。 據證券時報,元朗水圍村村民譚先生表示,特區政府征地時給出的樓面價只有1300港元/平方英尺(折合14040港元/平方米)。“我一套房都能賣幾千萬,房價還在漲,所以為什么要賣給政府?”譚先生說。 家住元朗的張小姐則表示,如果政府收地拿去耕田,則每平方英尺1300港元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蓋房子賣樓,土地就不是農田,那就是房地產價格了,肯定是便宜了。村民不賣,政府也不能強制要求。 此前,港府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即由地產商交出使用農地,政府為其改劃用途,并在額外樓地面積以7:3比例興建公私營房屋(即公屋、私屋)。但因被擔心“傾向發展商的利益”而遭到部分市民反對。況且,根據過去經驗,將農地轉換為住宅用地時,需要處理各項繁復的改劃程序,從申請改劃到通過城規會審批一般需要8-10年,然后獲地政總署批出基本的土地條款協議又需要10-12年,即還未到補地價的階段,已耗時大約20年。 除此之外,香港公屋資產申請資格有嚴格限制,在收入上不能超過政府規定比例。這造成無法享受公屋好處的居民抵制港府高價收地。并且部分在香港有自有住房的居民也不支持港府大建公屋,因為擔心影響房價。 2005年后,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導致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的數據,2007年至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萬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50%。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證券時報等[詳情]
原標題:香港新世界捐地建公屋 還將持續加碼300萬平方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9月25日,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世界發展”,00017.HK)在香港舉行的2019財年業績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與非盈利機構“要有光”合作,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香港28,000平方尺地皮興建社會房屋,以幫助有小朋友的低收入家庭。 同時,新世界發展其后將持續加碼,合計撥出300萬平方尺農地興建社會房屋,舒緩基層居住壓力,幫助建設社會。由此,新世界發展成為香港首家無償捐地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企業。 近年,香港居住用地緊張情況日益凸顯,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此次,新世界發展首家提出以無償捐地、興建社會房屋的方式幫助低收入家庭,或為這一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建設性創想。 據悉,新世界發展選址臨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幅地皮,占地面積28,000平方尺,采用與非牟利機構“要有光”合作的形式,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提供超過100個面積各300尺的單位,惠及超過10,000名市民。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表示,28,000平方尺的建設只是第一階段,集團將持續加碼,合并捐出300萬平方尺的更多農地幫助建設社會。希望當中100萬尺可以給予“要有光”這類的非牟利機構興建創意房屋。如果政府有需要用之建設公共房屋,新世界集團也歡迎作進一步研究。 據美銀美林研究資料顯示,新世界發展持有農地面積約1,700萬平方尺,300萬平方尺的捐地計劃相當于拿出了集團在香港農地儲備的近1/5。 新世界發展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多年來,新世界集團堅定不移地秉持愛國愛港立場,心系家國。就最近兩個月香港社會發生的暴力事件,新世界發展主席兼執行董事鄭家純、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呼吁各界以和平理性的討論,共同尋求解決方法,重建香港的經濟民生。針對日漸凸顯的居住用地不足問題,新世界集團早于2年前即已開始與非牟利社會機構合作,希望通過率先啟動無償捐地的實踐,為香港經濟恢復、解決民生做出切實貢獻。[詳情]
【推薦閱讀】 香港頂級開發商免費送土地了 一口氣拿出27萬平方米 原標題:香港富豪獻地 新世界捐30萬平建基層房屋 【財新網】(駐香港記者 劉雁菲 記者 黃姝倫)香港房屋供應不足、樓價高企被視作是近期香港社會風波的根源問題之一。香港地產“四大家族”之一的新世界發展(00017.HK,下稱新世界)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 9月25日下午在公司業績發布會上突然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呎(約27.87萬平方米)農地,來發展基層房屋。 新世界是香港近期首個宣布捐贈土地以興建社會房屋的香港大型地產商。若以面積計算,新世界捐出的這些土地面積約等于39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若按照今年港府訂立的農地補償回收價1124港元計算,這部分土地價值約33.72億港元。[詳情]
原標題:實探香港樓市:畸高數十年死結亟待解 來源:證券時報 一邊是住房緊張,一邊是樓價頻破紀錄創新高,香港的居住問題一直都是香港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多年來成效甚微,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變成5.4年。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實地走訪香港新界區元朗、天水圍、錦田一帶,以及港島區中環、九龍區旺角、尖沙咀一帶,采訪市民對于港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想法,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政界人士對香港土地供應需求的看法。 美聯物業銷售中介陳小姐向記者透露,9月16日,又有內地富豪再斥資5.8億港元購買香港山頂超級豪宅Mount Nicholson。該處樓盤目前均價15萬元/尺(折合人民幣162萬元/平方米),Mount Nicholson在2017年樓價均價為120萬元/平方米。9月初,觀塘(距離港島區市中心乘坐地鐵約要一個半小時)曉麗苑均價已達10萬元/平方米。 “政府征地興建公屋一直以來遭遇各方阻攔,政府發展農地被認為是輸送利益,發展郊野公園又會被指破壞環境,發展新界會漠視丁權,填海造地被開發商各種環保借口抵制,平日天天抱怨樓價貴,沒土地。每次只要一有新的土地開發計劃,第一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市民江先生說,“試問反對者,到底如何才能既不花錢,又變出大量適合開發的土地呢?” “土地供應為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而且必須多管齊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廣泛公眾咨詢,于去年12月向政府提交的建議,政府今年2月全面接納,將推行更有力的土地供應策略,持續大幅增加土地供應,以落實長遠房屋策略所制定的十年建屋目標。” 土地供應極度緊張 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濕地占地面積大。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導致樓價畸高,租金貴。 近日,民建聯刊登全版廣告,促請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收地興建公屋,以解決公共房屋短缺問題。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向記者表示,香港有很多深層次矛盾,其中土地、房屋是眾多深層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區政府必須大刀闊斧,破釜沉舟。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干事黃遠山向記者指出,未來10年,香港將欠缺9萬至10萬個公屋單位,因此政府必須著手解決住房一事,而《收回土地條例》是其中一個收地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新土地資源,以不同方式獲得土地,并作發展用途。 根據香港政府房屋署公布數據,截至2019年6月底,約有14.79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對于此次民建聯的提議,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政府引用該條例收回私人土地,需要在確立適用于有關土地的“公共用途”,港府未來會就不同的新發展區及公屋計劃收回私人土地;未來數年在幾項大型土地發展項目的范圍內,包括橫州發展第一期,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及洪水橋新發展區,估計亦會收回約500公頃的私人土地。政府亦會繼續為發展公屋做規劃工作并收回所需的私人土地。 上述新聞發言人還向記者透露,香港正就“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的執行框架擬定具體的準則及其他執行細節,以期釋放主要位于新界的私人土地作短中期的公私營房屋發展,政府稍后會公布相關安排并聽取相關持份者意見。 港府收地遭遇強阻力 民建聯議員劉國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歸20多年來政府僅13次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此次民建聯提議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主要是以釋放個別新界農地為主,發展新市鎮。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咨詢將于9月26日完結,但民間已掀起一場土地大辯論。 9月18日,記者實地走訪新界區元朗、天水圍等地,以及九龍區、港島區等地,采訪不同村民及市民對政府收地看法。 港鐵西鐵線從柯士甸站向西出發,途經南昌、美孚、荃灣西、錦上路、元朗、天水圍、屯門,全部屬于新界區。而新界區是擁有最多農地、荒地、濕地和山地的地區,地鐵經過的很多地方至今尚未開發。 從事酒店服務行業30多年的譚先生退休后做了的士生意,是元朗水圍村村民。他向記者表示:“我們村民手中也握有很多農地,除了自己居住的一棟三層樓的丁屋,其他都尚未開發,政府要收地,要多少錢收?政府出價1300港元/平方尺(折合14040港元/平方米)樓面價,很多村民嫌太少,寧愿不賣,幾百萬賣一塊地皮,要是你肯定也不愿意啦。我和你講,我們丁屋是有丁權的,蓋一棟房子最高三層,每一層都可以至少賣到500萬,一棟丁屋售價1500萬~2000萬港元,所以說征地價太少,村民不賣,價格太高,其他村民就會反對——為何政府這么高的價格去征收水圍村的農地,卻不征收我們村的土地?” 據譚先生介紹,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新界,為獲得新界原居民支持推出的丁屋政策,規定18周歲及以上的新界原居民男性后人(必須是男丁),每人可一生申請一次在認可范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的丁屋,每層面積不超過65平方米,總高度不超過8.23米,也無需向政府補充地價。 “我一套房都能賣幾千萬,房價還在漲,所以為什么要賣給政府?”譚先生表示。 家住元朗的張小姐向記者表示,如果政府收地拿去耕田,則每平方尺1300港元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蓋房子賣樓,土地就不是農田,那就是房地產價格了,肯定是便宜。村民不賣,政府也不能強制要求,而且很多村民都會將二層和三層租給非本村人,很多人租不起外面電梯樓,特別是家里人多的,有些希望養狗的,或者有車的人,會租村屋。現在二層可以租到8000~10000港元/月,三層因為有天臺,可以租到12000港元/月以上,如果村屋靠近地鐵站,三層則可租到2萬港元/月。 行使《土地收回條例》最大的問題,便是政府需要以市價去回購土地。這個市價比起很多地產商當初收購農地時的價格,明顯高了許多,最明顯的就是地產商獲利。因此,不少市民批評政府聯合地產商,涉嫌利益輸送,且興建的公屋并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申請。 在中環工作的香港市民江先生向記者表示,政府用高價征收土地建公屋,但香港750萬人口,100多萬富人有能力購買私樓甚至豪宅,300萬中產,100萬窮人,剩下200多萬“夾心層”。公屋資產申請資格有嚴格限制,在收入上不能超過政府規定比例,總之收入不能多,個人資產也不能多,那些享受不到公屋好處的市民就會抵制——為什么要用納稅人的錢去高價向村民或者地產商收購土地?而且,在香港有房住的人肯定不希望政府大建公屋,因為會影響樓價。 港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即由地產商交出使用農地,政府為其改劃用途,并在額外樓地面積以7:3比例興建公私營房屋(即公屋、私屋)。這一計劃亦遭到市民反對。 “政府要求介入私人市場,要求地產發展商興建公屋,那么政府肯定需為發展商提供經濟誘因,改變土地用途,增加樓地面積等,只有讓地產商能從中獲利,才有機會吸引其主動參與計劃,有關私營項目的歸管與公共資源投放,難免會傾向發展商的利益。”在旺角工作香港市民李小姐表示,“(這個)計劃在本質上已將發展商的商業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 目前香港四大開發商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在新界坐擁1.045億平方尺農地(約1000公頃),僅恒基地產就擁有4590萬平方尺農地儲備尚未開發。 地產商買入農地后,不作任何發展,囤地意圖眾人皆知。更嚴重的是,這批農地即使現時不去收購,其價值仍會隨著香港地價不停上漲,所有持有農地的地產商,基本上立于不敗之地。 “香港不是沒有地,我們有很多地,但是這很多地是動不了的。香港總人口很少,但反對聲音很大,有很多不同利益集團。”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表示,“這也是香港樓市癥結為何歷屆政府都未能解決的原因。” 2005年后,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導致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數據,2007年至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萬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50%。 征地建屋盡快啟動呼聲高 記者實地走訪香港公屋最多的天水圍。地鐵天水圍站出來就能看到政府興建的公屋,交通非常便利。市民蔡女士向記者介紹,靠近天水圍站的公屋項目建成時間距今接近10年,當時購買的價格在35萬港元左右,面積400尺左右(37平方米)。 “我們其實是支持政府興建公屋的,因為價格便宜,而且香港政府興建的公屋交通位置都比較便利,里面的設施比較齊全,政府能夠大量征地興建公屋,社會矛盾也就不會深啦。”蔡女士表示,“我們香港政府其實很好的,老人退休每個月政府補貼還有幾千港元,醫療看病也都是免費,現在上街游行的小孩子都不懂事。” 記者走訪天水圍天耀一邨,樓宇多,里面配套設施齊全, 其中還有不同學校,比如香港潮楊學校、伊麗莎伯中學、天水圍官立中學等。 不僅是教育設施配套齊全,還有兒童游樂場、休息亭、籃球場,亦有安老院,名為東華三院梁昌紀念安老院。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目前香港約有10萬人居住于“棺材房”、劏房等不適宜居住的環境。劏房租金昂貴,一些很小的單位每月租金可能要5000~6000港元。 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表示,政府過去覓地工作“龜速”,現時公營房屋的土地缺口龐大,如再不做改善,市民會越來越失望,征地建屋工作應該立即啟動。 供求失衡困局如何扭轉? 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遭到多方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政府會積極推動和研究不同可增加或加快土地供應的措施,多管齊下保證土地供應,讓年輕人可以“上車”。 從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到梁振英提出的加速修建公屋,再到林鄭月娥“明日大嶼”計劃……翻看香港政府22年以來的施政報告,房屋和土地供應一直是港府頭等大事。記者向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提問“明日大嶼”計劃進程時,對方并未直接回復。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主要是一個長達20~30年的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分三個階段發展,終極目標是把新的人工島、北大嶼山和新界西連接起來,填的是港島西和東大嶼山之間的海域,總面積約等于1/4個港島。根據《施政報告》,交椅洲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核心區域,發展人工島,成為繼中環、九龍東之后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但是,這個聽起來似乎可行的方法,不僅使特首林鄭月娥遭遇口誅筆伐,就連民間代表劉德華也因支持填海而成為眾矢之的。“明日大嶼”看起來利大于弊,結果卻引來萬人上街游行,理由則是環保,以及填海可能耗盡政府儲備加上解決不了短期房屋問題。 “土地供應不是造房子,如果沒有提前布局規劃,絕無可能扭轉香港十幾年來供求失衡困局。”市民江先生表示,“那么香港房屋問題將永遠是一個死結。”[詳情]
原標題:特寫:香港彩虹邨一戶居民的堅守與期望 新華社香港9月20日電 題:香港彩虹邨一戶居民的堅守與期望 新華社記者蘇萬明 方棟 彩虹邨,香港知名公屋小區——當地政府為低收入市民修筑的“廉租房”小區,一度是“網紅打卡地”。57年的歷史,外墻被涂成彩虹色的樓房,讓許多游客喜歡站在小區停車場頂部的平臺上,以“彩虹樓”為背景,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記。 如今,一如“彩虹樓”外墻顏色隨著年久逐漸變淡褪色,這里的部分居民生活也陷入種種困境,然而他們依然懷揣夢想,期待“彩虹”色的未來。 走進其中一座樓,五六十米的走廊居中貫穿,兩邊分布著40來間房子,灰藍色鐵門緊閉。40多歲的香港市民王女士就住在其中一間公屋內。打開屋門,一架電風扇正使勁搖頭吹著風,稍稍減少了屋里的熱氣。 長三四米、寬七八米的長方形房間,高約三米,沒有“室”也沒有廳。屋子中間從屋門到屋尾,有一米多寬的空間,雜亂堆滿了小方桌等物件。右邊墻壁緊靠著一組柜子,直排到屋尾。左墻的前半部安著兩張床,頭尾相接,都是上下鋪,直頂到屋頂。床頭抽屜把手上加裝了一塊鐵片,以便踩著上下床。一米多長、不到一米寬的廁所緊挨著床尾,沒有窗。再往屋尾,是約兩平方米的廚房,紙箱等雜物堆在里面,兩個人很難下腳。 狹窄的空間里現在住著4口人,王女士夫婦、18歲正在讀高三的女兒和6歲的兒子。王女士說,她婆婆1962年起就入住這間公屋,后來傳給了他們夫婦。這么多年來,倒不是他們不想換新的公屋,而是沒有輪到更合適的。 王女士曾經排隊等了3年左右,2007年前后等到了一個公屋,在秀茂坪邨。不過那個公屋面積和現住的差不多,而且地段太偏遠、交通成本太高,不利于丈夫外出打散工,也不利于老人活動和子女教育,而彩虹邨外就有地鐵和公交車,思來想去他們還是選擇留在彩虹邨。 進門位置,有一個小秋千和兩個云梯,從房頂垂到地面。“這是平時兒子做感統訓練用的,鍛煉前庭功能,每天練兩個小時,不是玩具。”王女士說,小區里沒有類似的訓練器械,她只能自己在家安裝。 王女士說,兒子2歲的時候,只能說單個的詞,而且詞匯量很少,也不能正常走路。她和丈夫感覺不對,帶著兒子去評估,結果顯示兒子是自閉癥、感統失調、有限智能等癥狀疊加,屬于SEN(特殊教育需要)傷殘人士。 王女士目前家庭月收入2萬元(港幣,下同)左右:丈夫是一名“地盤工”,平日里四處找活干,時干時停,月均收入不到兩萬元;政府傷殘補貼1600元/月,不過明年9月就將到期,能否繼續發放得由政府評估;此外,還有一筆社會關愛基金提供的2400元/月的照顧者津貼,不過當前仍處于試驗期,明年不一定再有。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在哪里都適用。王女士家每個月雷打不動的一大塊消費,是兒子的教育。聽從醫生的建議,兒子3歲以來,必須接受特殊教育課程,如言語、感統訓練、社交、繪畫、游泳等,每個月至少花1萬元。 “政府也有分級的特殊教育學校,但資源不夠,一些課程時斷時續、‘有頭無尾’,必須自己報私教課。”她說,有的私教課一堂課45分鐘花費就達900元,不過在當地已算便宜。 對從小學習優秀的女兒,王女士也有隱隱的擔心。近年來,她成績慢慢落后,性格也變得很固執孤僻,基本沒有朋友。回到家就蜷進上鋪,躲進簾子后面玩手機。“18歲大姑娘了,家里連個私密的地方也沒有,實在也苦了她了!” 盡管生活面臨重重壓力,王女士和丈夫一直努力為孩子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他們一直堅持家庭日活動,會在周末一家四口齊齊整整外出郊游,有時還會準備一些食材去海邊燒烤…… 令人欣慰的是,付出終有回報:在最近的一次評估中,兒子的綜合能力有所提升;女兒也開始選修浸會大學的視覺藝術和社會心理學兩項課程,還結識了3個朋友,一點點開朗起來。 “希望兒子能健康成長,女兒將來能順利找份工作好好生活……”她說,她也很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購買更多特殊教育方面的社會服務,為小區修建更多適合特殊人群的娛樂和鍛煉設施。 據香港工會聯合會社區干事蘇嘉樂介紹,彩虹邨有7000多住戶、1.6萬余人,三成左右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王女士家相似,期待社會更多的關注和扶持。[詳情]
原標題:從“籠屋”到90平米的“千呎豪宅”,香港人為什么住得那么擠?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黃博寧】“樓價高企,房屋供不應求,是市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用大篇幅提到住房擁擠的問題。為解決住房難題,香港上下集思廣益,并準備多管齊下:特區政府憲報13日刊登《2019年差餉(修訂)條例草案》,旨在“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房屋空置稅’”;民建聯11日促請港府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公屋;此外,還有正在實施的將原本計劃用于私營房屋的土地改作興建公營房屋;修改住宅預售制度,防止地產商“擠牙膏”式賣房;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加快推進各個項目等。一些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香港人士表示,盡管面臨各種挑戰,但解決這一香港深層次矛盾已經是刻不容緩。 從“籠屋”到“千呎豪宅” 從公屋到居屋,從洋房到“劏房”,從“籠屋”到“棺材房”,香港的住房種類繁多,也體現著社會的貧富懸殊。走在香港街頭,可以在房屋中介公司的櫥窗上看到花花綠綠的租售廣告,在房屋面積一欄通常都寫“多少呎”。“呎”本為英尺舊稱,1呎約為0.3米,但在香港,人們習慣在指房屋面積時用呎代替“平方呎”,這時1呎就是約為0.09 平方米。2017年11月27日,特區政府統計處相關報告首次披露香港人均居所面積為161呎,約14.5平方米。這一數據低于內地城鎮及新加坡,后兩地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381及323呎。 《環球時報》記者在香港生活期間,連找房子帶采訪和去朋友家做客,進過上百戶人家。記者曾走訪過一棟公屋,一層有三四十戶人家,感覺有點像走進福建的土樓。公屋是港府為基層提供的租房,約有30.7%的香港人租住,租金非常便宜,每月1000至3000港元不等。據了解,申請公屋要經過嚴格審批,對收入、資產都有要求,超過就要多交租金或讓出。目前香港是“一屋難求”,超過15萬個家庭和單身長者正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超過5.3年。據了解,單身人士居住的公屋一套約10平方米。如果是三居室至多不會超過50平方米,有的僅30多平方米。記者的一位朋友婚后和先生、公婆住在一套三居室的公屋。因為這幾年添了兩個孩子,公屋一下子顯得很擁擠。現在她和先生聯名申請的公屋還沒有排上號。 居屋是港督麥理浩在上世紀70年代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當時政府以市價的60%至70%,將40到80平方米的房子以200萬到300萬港元的價格賣出。現在約15.2%的港人住在居屋中。居屋社區超市、健身設備、中小學一應俱全。居屋如果出售,必須補齊地價,所以業主大多不賣,而是偷偷把居屋租出去。據一位房屋租賃中介介紹,九龍半島黃大仙區的一套兩居室居屋月租金1.2萬港元,而香港剛入職的文員或助理月收入也就是這么多。居屋的條件略微好于公屋,一層可能8到10戶左右。 在香港,公屋以“邨”命名,居屋以“苑”命名,剩下的都是私人樓宇。私樓分成唐樓和洋樓。唐樓大多比較舊,樓齡有40年以上,沒有電梯,沒有保安,有的底層是商鋪。位于鲗魚涌的5座舊唐樓連在一起呈U形,因做過電影《變形金剛》取景地而小有名氣。5座樓一共有2243套房子,如果按一套住4到6人計算,居住人口可以超過1萬人。《環球時報》記者曾陪朋友在香港租房子,記得中介最開始問“唐樓介不介意”,她當時還覺得就算一層住的人多點也沒什么,可是等真正看到破舊的樓道和墻壁,以及房子的結構,她就放棄了。有的唐樓還被房東改成“劏房”——把一套分成幾個套間租出去,每間7到10平方米左右。在紅磡,稍微好一點的劏房月租金至少要7000港元。 在香港,能住比較新或是保養程度比較好的洋樓,大多是中產人士。更高級的小區一般都要出地鐵后再換專線巴士或小巴才能到達。高級洋樓多在山上或海邊,小區很安靜,入住密度低。高級小區里有香港少見的“千呎豪宅”,其實面積也只是90多平方米,但月租金可以達到8萬港元。 “政治斗爭的延伸” 近兩年,常有香港政商界人士體驗普通港人的住房難。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幾年前在參觀名為“局住”的展覽會時,試坐模擬的“棺材房”,她的感受是“這真是香港作為富裕城市的一大諷刺”。“棺材房”通常只有兩平方米大小,下面放張床,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格子里或掛墻上。比“棺材房”還要差的是“籠屋”,一個不大的空間還要分成上中下鋪,鋪和鋪之間用全封閉的鐵絲網隔開,像籠子一樣。2016年,香港富商田北辰參加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體驗時薪25港元的清潔工如何生存,如何住在15呎的籠屋中。他同樣感慨,“香港怎么變成了這樣子”。 曾任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香港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內,約40%為郊野公園。根據香港現行法律,這些土地不能用于居住房屋的開發。此外,香港也還有一些空置的土地,包括閑置的農地以及棕地(新界從事工業活動的農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化之后,政府并沒有及時收回這些農地,它們部分被地產商收購,部分在鄉紳及村民手里閑著,還有一些當廢棄工廠用。如果收回或開發,需要漫長的談判程序和法律手續。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分享蛋糕,土地問題就橫在這里阻礙香港經濟民生發展。劉佩瓊表示,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遇到的社會阻力又遠小于現在的港府。上世紀70年代至回歸前,香港建了大量的公屋和居屋,當時每年的供應量約4萬套,至今香港約45%的人居住在這兩種房屋中。此外,開發商和港府合作,對沙田、大浦、荃灣等原來的工業區進行開發,在上世紀80年代興建了大量私人房屋。 為改善香港人的住房條件,1997年10月,董建華在上任后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按照香港長遠人口及住屋需求,每年興建8.5萬套住宅,作為長遠的建屋目標。回顧這段歷史,劉佩瓊說,香港當時房價已漲到每平方米6萬港元左右,特首董建華提出“八萬五計劃”,希望以十年的時間解決高房價問題,但政策一推出就遭到大量有產階級以及開發商的反對。當時又趕上金融危機,樓價下跌60%至70%,很多剛貸款買房的人變成了負資產,于是這一政策很快被叫停。2003年之后,香港公屋和居屋的建設幾乎停止,市民只好買私樓。但香港每年新樓供應量僅1萬多套,遠遠不能滿足新一代希望獨立門戶的需求。由于供不應求,房價也是一再飆升,現在每平方米均價差不多15萬港元,而剛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月薪在1萬到2萬港元之間,無論如何努力也看不到希望。 《環球時報》記者一位準備置業的朋友看中的樓盤共有三期,每期300多套房子。其中4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售價也在800萬港元以上。一位從事金融行業的朋友收入不錯,她看上的是一套1300萬港元、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計劃是首付一半,然后每月月供約3萬港元。 劉佩瓊說,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是測量師出身,提出過開發新界東北的計劃。可梁振英一上臺就遇到“反國民教育”運動。新界東北的總體規劃并不順利,遭到有產權業主的反對,激進環保組織也以“破壞生態”為由反對。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希望以填海的方式,繞開“征地”這一難題,但仍然被大地產商支持的反對派以“環保”之名反對。她認為,在解決住房難的問題上,特首的困境也是香港政治斗爭的延伸。除了既有利益群體之外,香港現有法律體系偏向土地擁有者的利益。所以,一旦政府征地出現問題,法律官司打起來,時間會拖得很長。 模式、視野和心態 在中銀香港資深經濟研究員王春新看來,香港現有的房地產模式既不是美國的偏重于自由市場原則的利伯維爾場經濟模式,也不是新加坡以政府為主的模式。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香港的模式,看似市場主導,實際上是政府失職和市場失靈結合在一起,才淪為現在的情況。王春新說:“這好比我們要抓一條蛇,非常簡單,就是要抓頭和尾,抓到以后蛇就動不了。現在我們的調控卻是在抓蛇身,根本就抓不住,還會被反咬一口。頭是土地供應,在歐美是純粹市場經濟供應,如果樓市價格上漲,人人都可以買土地蓋房子。尾是控制資產價格的膨脹,最重要的是對房地產的增值增稅。香港頭和尾都沒做,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香港的樓市發展、經濟增長、民生問題有相當大影響。”他認為,現在那么多人反對填海,就是因為解決房屋的方案和土地開發是分開進行的,如果將房屋和土地捆綁在一起,這個問題就有辦法解決。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土地及房屋之短缺和價格之高,已影響到香港百業運作和市民日常生活。要解決香港的這一深層次矛盾,必先從土地及房屋的供應開始,而且刻不容緩。而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責任不只是在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立法會也有很大的責任,這些方面香港市民應該公平看待。周文港說:“非常可笑的是,有關環保團體一直表示反對或拒絕出席相關土地開發的咨詢會。還有一些持本土孤島主義心態的人認為,土地和房屋無需增加,只需要攔截外地人、包括專才來港的人數,即可解決土地房屋問題。這種欠缺理性的聲音,對解決香港住房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作為一位從事政策研究的學者,周文港建議大家要以解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困難為主要目標,不應以狹隘的視野和自私自利的心態抗拒社會變革。[詳情]
原標題:新聞分析:各方共同應對房屋土地問題 共同促進香港民生改善 新華社香港9月14日電 新聞分析:各方共同應對房屋土地問題 共同促進香港民生改善 新華社記者 特區政府將空置稅條例刊憲,政團建議政府增加土地供應,地產界部分企業回應積極……目前,香港各方正就應對房價高企、土地供應短缺等問題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多位受訪專家指出,這將改善香港民生狀況,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2019年差餉(修訂)條例草案》13日在特區政府憲報上刊登。該條例草案旨在落實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去年6月提出的“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額外差餉’”。差餉是香港對不動產保有環節的一種稅收。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根據特區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估計,未來五年平均每年落成的住宅單位約為20400套。推動實施該條例草案,是希望這些住宅單位興建完成后,不論出售或是出租,都能夠盡快推向市場,滿足市場需求。 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指出,按照空置稅條例草案里的稅率計算,稅額相當于樓價的5%左右。因此,這一舉措如能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產商囤積居奇,增加房屋供應,平抑房價。 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一手私人住宅市場于2011至2018年內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剩余單位約有9000個。業內人士指出,其中超過50%的單位如果未能出租,就很可能符合關于空置的定義,需要交納空置稅。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朱家健說:“空置稅可令房價暫時冷卻甚至回落,為樓市降溫,減輕部分家庭購房壓力。而市民安居樂業正是社會安寧的寫照。” 在香港,房屋是民眾最關注的民生議題之一,也是社會的一大深層次矛盾。面對動輒每平方米20余萬港元的房價,基層市民內心充滿無奈,甚至連不少中等收入階層也難以負擔。不斷推高的香港樓價和房租還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制約了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可能。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采取多種手段抑制房產投機、增加土地供應,包括將部分原計劃用于私營房屋的土地改作興建公營房屋、修改住宅預售制度防止“擠牙膏”式賣房、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加快推進項目等政策措施。 基于社會民生等因素考慮,特區政府在此前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60%比40%的供應比例基礎上,將2019至2020年度起十年期的供應比例調整至70%比30%。即便如此,到今年6月,香港住宅售價、居民置業購買力指數(即按揭供款相對居于私營房屋的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等仍然偏高。 對此,香港最大政團民建聯于9月12日向政府建言獻策。民建聯指出,按照特區政府目前掌握的土地資源,未來10年只能新建約24.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與建設約31.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目標相差較大。通過規劃新發展區或公營發展項目,并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是短期和中期內大量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的有效辦法,政府應該積極引用。 13日,民建聯再就此議題與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會面。會后,民建聯介紹,發展局對相關建議反應正面,并表示將就新界北第一期進行規劃研究,主要是新田及落馬洲開展招標程序,爭取加快覓地工作。 陳茂波也明確表示,過去政府有引用過《收回土地條例》來收回土地用作公眾利益,未來政府也仍然會這么做。 全國政協委員、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愿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并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博大資本國際行政總裁溫天納說,在新界和其他郊區還有大量荒廢的土地未曾得到利用。如果這些土地沒有特別用途的話,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進行合作開發,這樣能夠營造政府、地產商和居民三贏的局面。 目前,香港主流輿論對各方積極應對房屋土地問題的言行評價正面,鼓勵相關各方克服困難、形成共識,共同為改善香港民生狀況做出貢獻。 《大公報》社評表示,實施物業空置稅是當局穩定樓市的一小步,社會大眾無不期待特區政府在增加住宅、土地供應方面做出更多實事。香港《文匯報》社評強調,特區政府應該主動作為,抑制過高的樓價。發展商也不能只顧及商業利益,更要考慮全社會的利益。 《信報》社評表示,香港土地及房屋問題需要刻不容緩設法紓解,這是特區政府恢復社會穩定的關鍵,各方面都期待特區政府在住房政策上有更大作為。香港《經濟日報》評論指出,香港沒有揀擇手段的余地,所有能增加土地供應的短中長期措施,都應盡快推行,而這亦是社會的主流共識。[詳情]
原標題:人民銳評: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 作者 何鼎鼎 昨天,香港民建聯在報刊登全版廣告,促請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爭取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隨著香港局勢發展,廣大香港市民除了進一步呼吁止暴制亂,更多人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影響香港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住房,正是重中之重。 香港的居住問題有目共睹,而且正變得日趨嚴重。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已跌宕至5.4年,有10萬人住在“棺材房”和“劏房”。這樣的局面,與國際知名大都市格格不入,更與太平山上的豪宅形成鮮明對比。香港人看重人權。但在一般人看來,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正是最基本的人權,是最基本的尊嚴。香港絕沒有理由,一面穿著“全球最有競爭力經濟體”等光鮮靚麗的外衣,一面卻在住房上露出極為難堪的里子。 香港住房問題的核心癥結在于土地,增加土地供應已經刻不容緩。香港不是沒有土地,但政府手里地太少。根據去年底的《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香港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定為7:3,但事實上,政府能覓得的土地,仍不足以支撐這一目標。民建聯的建議,無疑為特區政府提出了一條解難題的思路。 要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意味著自有財產與公共利益之間的一次利益平衡。這些土地,主要指囤積于地產商手中長期不開發的土地。由于《基本法》第6條與第105條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外加援引條例或遭曠日持久的司法覆核,特區政府對于是否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有過遲疑。然而,諸路不通后,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根據基本法105條,征用土地的補償“相當于該財產當時的實際價值”,收回是有償的。為公共利益計,為解決民生計,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后一個銅板。什么才是對香港未來負責?什么才是對年輕人“網開一面”?這才是。 這也是調整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一次契機。香港社會被金融地產互相纏繞的發展邏輯捆綁已久,但這一發展模式,既不是永動機,更潛藏著不少危機。我們很能理解,一些香港市民擔心,供地增加,或導致資產短期無法快速升值,也理解地產商在商言商。但這恰恰是一次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重新審視,是個人利益與社會發展利益的再權衡。一旦香港社會打上死結、失去競爭力,所有人的房產都會不斷貶值;只要東方明珠持續保持競爭力,那么受益者,一定是香港企業與市民。 今天,我們必須全面考慮香港的競爭力。人們一貫認為,自由才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事實上,民生也是競爭力。保障民生,讓社會更加公平,也是積蓄的發展動力。香港歷來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改善民生方面,一直秉承“積極不干預”理念,但這一思路已成歷史教訓。香港不僅要“有效市場”,更需要“有為政府”。三個月來,“反修例”之所以將許多原本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卷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們對未來的無力感,而住房,正是重要根源。對于這一影響香港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需要特區政府有預見力、決斷力、執行力,更需要香港全社會凝聚共識。 在住房問題上,香港已錯失諸多歷史契機,不能再拖延。董建華上任之初提出《八萬五計劃》,提出每年興建公屋和私營住房不少于八萬五千套,10年內讓香港七成家庭能自購住房;梁振英執政時期,也將解決市民住房問題當作首要任務,提出要加速修建公屋;林鄭月娥上臺后,提出填海造島的“明日大嶼”計劃……但這些完全為香港長期公共利益考量的方案,或草草收場,或大打折扣,或至今擱淺,都稱得上命途多舛。 究其原因,既有反對派在立法會的拉布,為反對而反對,別說“明日大嶼”計劃本身,即使是申請研究該計劃的撥款議案,還因政治纏斗在立法會擱置;也有地產商為既得利益,不斷要挾政府、捆綁民意,這讓整個香港社會陷入房子買不起又跌不起、不夠住又建不起的泥沼;也因為一些公眾,對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能力,不了解、不信任。這一次,香港社會,能否拋開政見,平心靜氣坐下來思考《收回土地條例》?能否放下偏見,理性看待特區政府為民生作出的努力?能否正視公與私的天平,真心實意為香港“計深遠”? 香港不能再等了。[詳情]
原標題:民建聯支招香港土地瓶頸破解:加快收地,大建公屋,爭取3年上樓 香港社會矛盾的焦點之一是過高的樓價、過少的土地供應,導致普通市民上樓難。也正是包括高樓價等在內的民生和社會問題,催生了近期香港的系列示威游行甚至暴力沖擊。如何破解土地問題,可以說是當下香港市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 9月11日,香港最大政團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簡稱“民建聯”)召開記者會,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興建公營房屋,爭取3年上樓。此外,民建聯還建議,應盡快重啟“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主動規劃選址,邀請業權人參與;設立“居所租金扣稅額”,讓租住私樓的納稅人享有扣稅額。 民建聯成立于1992年,是香港建制派政團之一。《收回土地條例》是香港特區的一項法令,根據其規定,每當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須收回任何土地作公共用途時,行政長官可根據本條例命令收回該土地。 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指出,香港有很多深層次矛盾,其中土地、房屋是眾多深層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區政府須大刀闊斧,破釜沉舟,通過《收回土地條例》興建公屋,達致“三年上樓”的目標。 香港地勢多山,備受土地短缺問題困擾,導致樓價高、租金貴、上車難。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僅占6.9%。2005年后,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導致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數據,2007-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00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五成。 而在公屋輪候方面,根據房屋署數據,在2019年6月底,約有1479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9年。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劉國勛表示,現時棕地約有700公頃,以15萬宗輪候申請計算,要做到3年上樓,每年要多收25公頃土地,3年共收約75公頃,約占目前閑置棕地大約十分之一。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目前,香港約10萬人居住于“棺材房”、劏房等不適宜居住的環境,劏房租金昂貴,一些很小的單位租金可能要5000-6000港元。 李慧瓊表示,政府過去覓地工作“龜速”,不做改善的話,市民會越來越失望,令民怨積累,也令修例風波演變為較為激烈,她建議不要等待施政報告才公布土地房屋措施,應立即啟動工作。 民建聯指出,政府于2018年12月宣布修改《長遠房屋策略》,公屋、私屋供應比例由6:4比改為7:3,由于沒有新增土地配合,“修改”實際只是畫餅充饑。雖然香港特區政府是香港最大的“地主”,但手上實際控制的土地其實沒有想象的多。現時政府短期最主要的住宅用地來源是210幅散于全港、被劃作不同用途的土地,但總其數量也只是500公頃,僅及私人發展商已知土地儲備的一半。 自香港回歸至2019年8月的20多年里,特區政府僅13次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公營房屋。民建聯建議,現時公營房屋的土地缺口龐大,當局就應集中精力規劃公營房屋發展項目(如新界區內約110-220公頃的棕地),并以“公共用途”為由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這既合乎民意,亦可將政府所憂慮的司法復核等法律爭議風險減至最低。[詳情]
原標題:你可能想不到,這是香港一部分人真實的住宿條件。 私自改建帶來安全隱患,房間狹小自然舒適難保,走進“劏房”感受香港民生問題。 9月7日,香港灣仔道一“劏(tāng)房”發生火災致1死7傷,事件再次令“劏房”這一具有香港地區特色的住房模式成為焦點。近日,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幾次走訪香港的“劏房”社區,走進當地居民家中,切身感受到在這座國際大都市光鮮亮麗的背后,確實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 土瓜灣“劏房”社區一棟樓實景。 “劏房”失火引安全問題關注 所謂“劏房”,即“分間樓宇單位”,又名房中房,是一種具有香港特色的房屋形式。“劏”在粵語中有“剖開”的意思,“劏房”即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分成多個更小的住房單位,然后將這些更小的單位進行出售或出租。 由于“劏房”多數都未經申請便私自改建,甚至將承重墻拆去,或將地臺升高以鋪設排水系統,令樓宇結構出現安全問題。此外,由于一個單元房內有多個房間,同屋人數多于建筑物預設量,通道較窄,也容易導致消防問題。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探訪香港九龍紅磡“劏房”社區。 2011年6月,土瓜灣馬頭圍道一棟54年樓齡的大樓曾改建大量“劏房”,結果在一場大火中4死19傷。同年11月,花園街排檔發生火災,大火蔓延多幢樓,造成9死34傷,其后發現“劏房”封鎖了后樓梯影響逃生。 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灣仔道一“劏房”發生火災,導致1死7傷。據香港東方日報網報道,截至8日早,兩名男子依然傷勢嚴重。港媒稱,起火房間為一間約50平米的單元房,該房屋被分成3個“劏房”。雖然起火原因目前待進一步調查,但位于中間的房間火勢較猛,現場有大量雜物,火災時曾產生大量濃煙。 灶臺緊挨馬桶,居民心里苦 “劏房”雖然便宜,但從安全和舒適度等方面,居民是有苦說不出。8日,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前往位于九龍紅磡土瓜灣的一個社區采訪。這里的樓十分老舊,在香港被稱為唐樓。建筑大概有五六層,樓下是商鋪,樓上住人,沒有電梯,居住條件非常差。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探訪香港九龍紅磡“劏房”社區。 記者走進幾戶人家,其中一戶房屋里住了一對夫妻。房間雖然整理得很干凈,但是面積目測僅有5-6平方米,廚房、灶臺和馬桶幾乎挨著,更沒有能坐下的位置。“沒有窗戶,空氣也不好,要憋死人了。” 在樓下,記者遇到一位50多歲的男子。該男子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土瓜灣的“劏房”社區附近開了一個摩托車店鋪。遇到記者后,他主動上來說話,言辭犀利,情緒較激動,看得出來心里有不少氣。記者了解到,這位先生主要是對政府拆除唐樓、改建高樓計劃生氣。他認為,如果唐樓改建了,他這樣的租戶也拿不到很多補償金,新房太貴住不起。“他們要趕我們走,我們應該去哪住。” 特區政府努力解決 記者走訪“劏房”時,一位旅游界人士表示,香港住這樣房屋的人有上百萬。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暫時無法求證相關數據的真實性,但能感受到香港的住房問題確實非常突出,即使是條件較好的年輕工薪階層也難以擺脫這一問題。 記者采訪了一名年輕的金融界人士羅先生。他和妻子算是條件不錯,在市區較好地段租了一間開間。雖然大樓整體很干凈,管理得非常好,公共設施也很齊全,但羅先生大約30平方米的房間內還是非常擁擠。夫婦二人對目前的生活還算滿意,但是也表示壓力不小。羅先生目前背負包括20萬港元學生貸款、10萬元用于婚禮的貸款、每月1.8萬元的房租,這些開銷要占去二人每月收入近一半。 在采訪過程中,雖然很多人都反對暴力,也有人對“年輕人心里有氣”表示理解。他們說,如果不解決這些香港民眾的切實問題,即使暴力得到控制,也很難平復民怨。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探訪香港九龍紅磡“劏房”社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周提出四項措施,試圖開啟對話,解決這些“深層次”社會問題。不過解決過程阻礙重重,主要是因反對派的無理拒絕以及各方復雜的利益交割。比如在九龍紅磡區唐樓,政府早已計劃拆除,改建卻一直推動不了,除了反對派阻攔之外,也有一些不愿意搬走的住戶。 8日上午,記者再次乘車到土瓜灣“劏房”社區發現,附近一眾店鋪大多未營業,人煙寥寥,與不久前同一時段所看到的景象大有不同。是否由于周日休息,所以店鋪不營業呢?對于這個問題,一家便利店店員搖頭否認。店員指著關門的店鋪說,政府要拆除附近的樓,很多家店鋪門口都貼了市區重建局貼的告示。一位食品加工店的老板把記者當成租客,好心勸阻不要來附近租房,“要拆遷,已經沒什么房可租了”。 時隔沒幾天,土瓜灣的“劏房”社區就發生不小變化,令人頗感意外。雖不知這樣的跡象是否意味著政府能順利對社區進行改造,但記者從這些“劏房”中走出、來到主干道上時,看到了來來往往的人流和一家營業中裝潢美觀的麥當勞,恍若隔世。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探訪香港九龍紅磡“劏房”社區。 (本文圖片系環球時報-環球網赴香港特派記者 王聰 黎巧毅 崔天也 攝)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赴香港特派記者/王聰 黎巧毅 崔天也[詳情]
專題評論加載中...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