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實探香港樓市:畸高數十年死結亟待解
來源:證券時報
一邊是住房緊張,一邊是樓價頻破紀錄創新高,香港的居住問題一直都是香港特區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多年來成效甚微,申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變成5.4年。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實地走訪香港新界區元朗、天水圍、錦田一帶,以及港島區中環、九龍區旺角、尖沙咀一帶,采訪市民對于港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的想法,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政界人士對香港土地供應需求的看法。
美聯物業銷售中介陳小姐向記者透露,9月16日,又有內地富豪再斥資5.8億港元購買香港山頂超級豪宅Mount Nicholson。該處樓盤目前均價15萬元/尺(折合人民幣162萬元/平方米),Mount Nicholson在2017年樓價均價為120萬元/平方米。9月初,觀塘(距離港島區市中心乘坐地鐵約要一個半小時)曉麗苑均價已達10萬元/平方米。
“政府征地興建公屋一直以來遭遇各方阻攔,政府發展農地被認為是輸送利益,發展郊野公園又會被指破壞環境,發展新界會漠視丁權,填海造地被開發商各種環保借口抵制,平日天天抱怨樓價貴,沒土地。每次只要一有新的土地開發計劃,第一就是反對,反對,反對。”市民江先生說,“試問反對者,到底如何才能既不花錢,又變出大量適合開發的土地呢?”
“土地供應為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而且必須多管齊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廣泛公眾咨詢,于去年12月向政府提交的建議,政府今年2月全面接納,將推行更有力的土地供應策略,持續大幅增加土地供應,以落實長遠房屋策略所制定的十年建屋目標。”
土地供應極度緊張
香港地勢多山,且郊野公園、濕地占地面積大。根據公開數據,香港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土地占24.3%,其余75.7%為郊野公園、水塘等,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導致樓價畸高,租金貴。
近日,民建聯刊登全版廣告,促請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收地興建公屋,以解決公共房屋短缺問題。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向記者表示,香港有很多深層次矛盾,其中土地、房屋是眾多深層次矛盾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區政府必須大刀闊斧,破釜沉舟。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干事黃遠山向記者指出,未來10年,香港將欠缺9萬至10萬個公屋單位,因此政府必須著手解決住房一事,而《收回土地條例》是其中一個收地方式,最重要的是找到新土地資源,以不同方式獲得土地,并作發展用途。
根據香港政府房屋署公布數據,截至2019年6月底,約有14.79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10.8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一般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
對于此次民建聯的提議,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政府引用該條例收回私人土地,需要在確立適用于有關土地的“公共用途”,港府未來會就不同的新發展區及公屋計劃收回私人土地;未來數年在幾項大型土地發展項目的范圍內,包括橫州發展第一期,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及洪水橋新發展區,估計亦會收回約500公頃的私人土地。政府亦會繼續為發展公屋做規劃工作并收回所需的私人土地。
上述新聞發言人還向記者透露,香港正就“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的執行框架擬定具體的準則及其他執行細節,以期釋放主要位于新界的私人土地作短中期的公私營房屋發展,政府稍后會公布相關安排并聽取相關持份者意見。
港府收地遭遇強阻力
民建聯議員劉國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歸20多年來政府僅13次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此次民建聯提議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主要是以釋放個別新界農地為主,發展新市鎮。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公眾咨詢將于9月26日完結,但民間已掀起一場土地大辯論。
9月18日,記者實地走訪新界區元朗、天水圍等地,以及九龍區、港島區等地,采訪不同村民及市民對政府收地看法。
港鐵西鐵線從柯士甸站向西出發,途經南昌、美孚、荃灣西、錦上路、元朗、天水圍、屯門,全部屬于新界區。而新界區是擁有最多農地、荒地、濕地和山地的地區,地鐵經過的很多地方至今尚未開發。
從事酒店服務行業30多年的譚先生退休后做了的士生意,是元朗水圍村村民。他向記者表示:“我們村民手中也握有很多農地,除了自己居住的一棟三層樓的丁屋,其他都尚未開發,政府要收地,要多少錢收?政府出價1300港元/平方尺(折合14040港元/平方米)樓面價,很多村民嫌太少,寧愿不賣,幾百萬賣一塊地皮,要是你肯定也不愿意啦。我和你講,我們丁屋是有丁權的,蓋一棟房子最高三層,每一層都可以至少賣到500萬,一棟丁屋售價1500萬~2000萬港元,所以說征地價太少,村民不賣,價格太高,其他村民就會反對——為何政府這么高的價格去征收水圍村的農地,卻不征收我們村的土地?”
據譚先生介紹,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發展新界,為獲得新界原居民支持推出的丁屋政策,規定18周歲及以上的新界原居民男性后人(必須是男丁),每人可一生申請一次在認可范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的丁屋,每層面積不超過65平方米,總高度不超過8.23米,也無需向政府補充地價。
“我一套房都能賣幾千萬,房價還在漲,所以為什么要賣給政府?”譚先生表示。
家住元朗的張小姐向記者表示,如果政府收地拿去耕田,則每平方尺1300港元可以理解。但如果要蓋房子賣樓,土地就不是農田,那就是房地產價格了,肯定是便宜。村民不賣,政府也不能強制要求,而且很多村民都會將二層和三層租給非本村人,很多人租不起外面電梯樓,特別是家里人多的,有些希望養狗的,或者有車的人,會租村屋。現在二層可以租到8000~10000港元/月,三層因為有天臺,可以租到12000港元/月以上,如果村屋靠近地鐵站,三層則可租到2萬港元/月。
行使《土地收回條例》最大的問題,便是政府需要以市價去回購土地。這個市價比起很多地產商當初收購農地時的價格,明顯高了許多,最明顯的就是地產商獲利。因此,不少市民批評政府聯合地產商,涉嫌利益輸送,且興建的公屋并非所有人都有資格申請。
在中環工作的香港市民江先生向記者表示,政府用高價征收土地建公屋,但香港750萬人口,100多萬富人有能力購買私樓甚至豪宅,300萬中產,100萬窮人,剩下200多萬“夾心層”。公屋資產申請資格有嚴格限制,在收入上不能超過政府規定比例,總之收入不能多,個人資產也不能多,那些享受不到公屋好處的市民就會抵制——為什么要用納稅人的錢去高價向村民或者地產商收購土地?而且,在香港有房住的人肯定不希望政府大建公屋,因為會影響樓價。
港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即由地產商交出使用農地,政府為其改劃用途,并在額外樓地面積以7:3比例興建公私營房屋(即公屋、私屋)。這一計劃亦遭到市民反對。
“政府要求介入私人市場,要求地產發展商興建公屋,那么政府肯定需為發展商提供經濟誘因,改變土地用途,增加樓地面積等,只有讓地產商能從中獲利,才有機會吸引其主動參與計劃,有關私營項目的歸管與公共資源投放,難免會傾向發展商的利益。”在旺角工作香港市民李小姐表示,“(這個)計劃在本質上已將發展商的商業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
目前香港四大開發商恒基地產、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在新界坐擁1.045億平方尺農地(約1000公頃),僅恒基地產就擁有4590萬平方尺農地儲備尚未開發。
地產商買入農地后,不作任何發展,囤地意圖眾人皆知。更嚴重的是,這批農地即使現時不去收購,其價值仍會隨著香港地價不停上漲,所有持有農地的地產商,基本上立于不敗之地。
“香港不是沒有地,我們有很多地,但是這很多地是動不了的。香港總人口很少,但反對聲音很大,有很多不同利益集團。”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表示,“這也是香港樓市癥結為何歷屆政府都未能解決的原因。”
2005年后,香港土地開發幾乎停頓,導致公營、私營房屋落成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及房屋署數據,2007年至2016年,當地平均每年住宅落成量約2.57萬個單位,較前10年下跌超過50%。
征地建屋盡快啟動呼聲高
記者實地走訪香港公屋最多的天水圍。地鐵天水圍站出來就能看到政府興建的公屋,交通非常便利。市民蔡女士向記者介紹,靠近天水圍站的公屋項目建成時間距今接近10年,當時購買的價格在35萬港元左右,面積400尺左右(37平方米)。
“我們其實是支持政府興建公屋的,因為價格便宜,而且香港政府興建的公屋交通位置都比較便利,里面的設施比較齊全,政府能夠大量征地興建公屋,社會矛盾也就不會深啦。”蔡女士表示,“我們香港政府其實很好的,老人退休每個月政府補貼還有幾千港元,醫療看病也都是免費,現在上街游行的小孩子都不懂事。”
記者走訪天水圍天耀一邨,樓宇多,里面配套設施齊全, 其中還有不同學校,比如香港潮楊學校、伊麗莎伯中學、天水圍官立中學等。
不僅是教育設施配套齊全,還有兒童游樂場、休息亭、籃球場,亦有安老院,名為東華三院梁昌紀念安老院。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柯創盛表示,目前香港約有10萬人居住于“棺材房”、劏房等不適宜居住的環境。劏房租金昂貴,一些很小的單位每月租金可能要5000~6000港元。
民建聯主席、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李慧瓊表示,政府過去覓地工作“龜速”,現時公營房屋的土地缺口龐大,如再不做改善,市民會越來越失望,征地建屋工作應該立即啟動。
供求失衡困局如何扭轉?
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遭到多方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新聞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政府會積極推動和研究不同可增加或加快土地供應的措施,多管齊下保證土地供應,讓年輕人可以“上車”。
從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到梁振英提出的加速修建公屋,再到林鄭月娥“明日大嶼”計劃……翻看香港政府22年以來的施政報告,房屋和土地供應一直是港府頭等大事。記者向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提問“明日大嶼”計劃進程時,對方并未直接回復。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主要是一個長達20~30年的大型填海造地計劃,分三個階段發展,終極目標是把新的人工島、北大嶼山和新界西連接起來,填的是港島西和東大嶼山之間的海域,總面積約等于1/4個港島。根據《施政報告》,交椅洲是“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的核心區域,發展人工島,成為繼中環、九龍東之后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但是,這個聽起來似乎可行的方法,不僅使特首林鄭月娥遭遇口誅筆伐,就連民間代表劉德華也因支持填海而成為眾矢之的。“明日大嶼”看起來利大于弊,結果卻引來萬人上街游行,理由則是環保,以及填海可能耗盡政府儲備加上解決不了短期房屋問題。
“土地供應不是造房子,如果沒有提前布局規劃,絕無可能扭轉香港十幾年來供求失衡困局。”市民江先生表示,“那么香港房屋問題將永遠是一個死結。”
責任編輯:覃肄靈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