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作者: 曹璐
[ 截至2023年11月24日,公募基金的資產凈值合計為27.33萬億元。 ]
距離2023年落下帷幕僅剩一個月余,今年作為公募基金發展的第25年,行業面對的是業績下滑、發行冰點、口碑下跌的艱難時刻。這距離公募基金的最近一段“黃金時代”不過兩三年而已。
對于部分基金投資者而言,這段時間也同樣煎熬。據第一財經統計,若基民在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間買入一只新發行的主動權益類“爆款”產品并持有至今,有近一半的概率買到一只虧超30%的產品;若買入上一年業績排名前50位的主動權益類產品并持有至今,則有六成概率虧超30%。
業績的下滑、增速的明顯放緩,以及口碑的反轉,也給高歌猛進的公募行業敲響了警鐘。在業內人士看來,在周期底部,很難講業績下滑、發行冰點、口碑下跌這些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上有可能是疊加出現的,是互為因果的。
口碑急轉直下
回顧2020年前后,隨著資本市場的爆發,公募基金迎來迅速發展。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公募基金的資產凈值為20.25萬億元,較上年底增加5.42萬億元。在這一年,公募基金市場獲得了36%以上的年增長率。
2021年,這一勢頭仍在繼續,行業全年資產凈值增加5.47萬億元至25.72萬億元,較上年底增長27%。2019年底,公募全行業的資產凈值為14.82萬億元。換言之,僅兩年時間,公募行業擴張了三分之二,增加了近11萬億元的規模,產品數量也從6090只擴至9163只。
不過,2022年情況急轉直下,全行業僅獲得3237.62億元的增值。截至2023年11月24日,公募基金的資產凈值合計為27.33萬億元。還有一個月余就達到同樣的兩年時間,但全行業目前增加的資產凈值不到2萬億元。
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公募基金口碑發生的巨大變化。作為基金業個人投資者中的一員,2020年進入基金市場的王曉(匿名)告訴記者,當時對金融市場并不了解,只是感覺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在買基金、討論基金,逐漸也加入群體。
如今,王曉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三年前買的基金產品至今還在虧損,每次打開(凈值頁面)都是‘冒著綠光’的,感覺已經虧麻了。”據她講述,現在對基金經理已經產生了不信任的情緒,只待產品回本后就會贖回。
“其實我們并沒有想著(靠買基金)賺大錢,但也沒預料到會面臨大幅虧損。”回憶起在基金高位時點進場的想法,王曉這樣說。
事實上,除了投資者焦慮難安,基金經理也感受到了業績和口碑下滑的雙重壓力。此前在一則關于基金經理如何應對基金下跌的問題中,有基金經理就表示:“當我的產品持續下跌的時候,我都在努力地做點家務,這樣我老婆可能就能罵我少一點,畢竟她買了不少我的產品。”
“怨氣”緣于業績虧損
基金行業口碑發生巨大變化的主要集中在與股市關聯度較高的權益領域。“有種錢被大風刮走的感覺”“已經虧了四成了要不要減倉”“已經腰斬贖回了”……記者查閱基金相關討論區發現,這樣的“討伐聲”隨處可見。
從他們曬出的持有頁面來看,跌幅超過20%的基民并不在少數,持有的大多是權益類產品。此前的高收益是他們“借基入市”的原因之一。
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20年時,已有數據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中(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下同)中有99.58%的產品實現正收益,其中有1540只產品的年度收益率超過50%,年內回報實現翻倍有上百只。
隨著資本市場遭遇震蕩調整,曾經的核心資產和熱門賽道股紛紛偃旗息鼓,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也出現大量回撤,恰好買在階段性高位的投資者還未意識到便已被“套牢”。
據第一財經統計,在2021年,年度回報超過50%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數量縮至93只;2022年這一數字則為0,表現最好的產品僅獲得48.55%的年度回報;2023年初至11月24日時,也同樣沒有一只產品的年內回報率超過50%,最高者為49.39%。
以2020年年度業績排名前50的產品為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1月24日,僅有農銀匯理海棠三年定開一只產品自2021年以來累計回報收正;跌幅超過30%者占據了六成。
整體來看,情況也并不樂觀。在已有數據的3941只主動權益類基金中,有3193只產品自2021年以來的區間凈值回報仍為負,占比超八成。其中,區間虧損幅度超過20%的基金產品超過2083只,比例為52.85%;虧超40%的產品則有489只。其中,諾德優選30虧損最為嚴重,2021年以來累計下跌70.16%,若從2020年初開始計算,該產品同樣累計虧超60%。
從新發的“爆款”角度而言,基民的“怨氣”似乎也能找到緣由。根據Wind數據統計,若將發行總規模超過30億元的主動權益類基金視為“爆款”,從2020年至2022年間成立的“爆款”產品共有305只(不同份額合并計算)。
換言之,若基民在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間隨意買入一只“爆款”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并持有至今,有超過九成的概率選到一只“虧損”的產品,有將近一半的概率可能虧損超過三成。若在2021年初,買入上一年業績排名前50位的主動權益類產品并持有至今,則有98%的概率收獲虧損,六成概率虧超30%。這也意味著,絕大多數投資者在這輪投資中的體驗感并不好。
為何遭遇業績反轉
多位投資者與記者交流時都表達了相同的困惑:當時這些產品業績挺好的,怎么我買了就不賺錢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業績反轉的狀況之所以出現,本質原因是買的是未來,但能夠看到的是過去。有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認為,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盡管有可以繼承的相似地方,但也受到很多其他變量影響,而這些外部變量有時具備更強的作用力。
比如“風格切換”。2012年、2014年市場表現為大盤風格,2013年和2015年又切換為中小盤成長風格,2016年至2018年市場偏大盤價值,2019年至2021年又切換至成長風格,2022年則價值風格更抗跌,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輪動特征明顯。
與此同時,行業變化和輪動特征也更加明顯。以今年為例,年初至今市場行業板塊輪動頻繁,不少概念此起彼伏。Wind數據顯示,以申萬一級行業分類,截至11月24日,今年以來漲幅最高的三大行業分別是通信(26.46%)、傳媒(24.21%)和計算機板塊(13.21%)。
據第一財經統計,今年1月漲幅最高(單月漲幅14.67%)的有色金屬行業,年內累計下跌9.68%;而在7月漲幅居前(單月漲幅14.16%)的房地產行業,年內累計跌超18%。此外,即使是通信、傳媒板塊,也曾數月跌幅居前。
還有基金產品的業績頗為“戲劇化”,以今年主動權益類“半程賽”冠軍為例。截至二季度末,重倉人工智能相關概念的諾德新生活A曾以75.07%的收益率成為上半年“最亮的星”。而隨著AI概念股逐漸回調,該基金回撤超過40%,又成為下半年跌幅最高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截至11月22日,該基金的年內回報縮至2.14%,此前收益幾近回吐。
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從基金自身來說,牛市助推市場與公募基金之間產生了共振,基金發行規模大,吸引的增量資金多;而這些增量資金因為相似的機構審美,勢必出現了“抱團”,而“抱團”本身又推高了基金凈值,吸引更多投資者的參與,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中,大家的體驗都很好,直到周期的拐點出現。
“在周期底部,很難講業績下滑、發行冰點、口碑下跌這些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上有可能是疊加出現的,是互為因果的。”他進一步分析稱,公募此前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迅速出圈,吸引了很多投資經驗并不豐富的年輕基民參與,如今受到“高位發行”“追求爆款”的現象反噬。
“普通投資者普遍缺乏專業的知識和能力,傾向于簡單通過歷史業績來選基金,對產品本身的運作特點、投向、收益風險特征可能并不清晰。”在前述基金人士看來,2020年、2021年買入大多踩在市場相對高點,不少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與投資能力并不匹配,加上極致化市場行情的沖擊,業績回調難以避免。
此外,作為產品掌舵者的基金經理也無法隨意“調整”方向。“市場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口,市場風向改變時,我們也不能隨意放棄自己的理念和專長,一味去迎合市場上的板塊輪動跟風改變。”一位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也告訴記者,基金經理在管理基金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圈”,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市場風格,況且板塊輪動何時出現反轉也無法預知。
“重規模”風氣難以為繼
事實上,作為基金產品的提供商,基金公司產品發行的時點和節奏也同樣影響投資者體驗。“主要是商業模式的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募人士對記者表示,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是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這也造成了行業重規模的風氣。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一般在市場持續走強時,基金公司和渠道會熱衷于推薦權益類產品,尤其是在追求規模的大量營銷下,一些并不適合較高風險的投資者在市場高位買入了權益類產品,導致如今被深套的局面,行業、公司、渠道、包括基金經理個人都需要反思。
如今,行業高歌猛進的增長模式顯然已遇瓶頸。Wind數據顯示,公募基金上半年合計收取管理費為713.0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2.32億元,這也是基金行業管理費在近五年中報維度的首次下滑。
記者注意到,業內也有部分具有主動控制規模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進行限購或暫停申購。如東興興瑞一年定開A基金經理司馬義買買提近期談及基金限額時就指出,基金規模的有序增長,有助于基金經理對于投資策略的有序展開,基金的凈值也能循序漸進。通過短時間的爆發式增長規模來鎖定和賺取長期管理費有可能對基金投資收益帶來負面影響。
前述公募人士表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已是老調重彈的問題。公募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體現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價值,一些高波動性的產品是不是符合大多數老百姓的投資需求,如何運用金融科技的手段規范基金經理的投資行為等問題。
與此同時,監管層也在提倡基金行業真正站在持有人角度轉變營銷模式。今年7月,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啟動,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降至1.2%、托管費率降至0.2%,目前存量產品降費接近尾聲,部分基金公司還主動下調了貨幣型、債券型、指數型基金等低費率產品的管理費率或托管費率。此外,與基金規模、基金業績、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的浮動費率產品也陸續落地。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