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陳培雄
當我國生產出來的大量科技成果都不能交易時,人們并不知道這個科技產品是否是科技成果。當我們都不知道是否是科技成果時,我們還愿意為很多廢品而耗費巨資嗎?還愿意為腐敗提供尋租空間嗎?為了國家利益,在沒有解決科技成果交易之前,建議國家應該停止對科技的過度投入。
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匱乏,發展科技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所以我國長期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解放初期就提出向科學技術進軍,改革開放后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黨的十八大后,更是提出了以科技為核心的創新驅動戰略。在這個大背景下,國家每年不斷加大對科技的投入。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與試驗發展)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對科技投入的指標。目前我國每年R&D投入已經進入世界排名第二,而科技人才數量則世界第一。表一是近十年來我國科技投入(R&D)統計表。
年份 | R&D投入(億元) | 占GDP比重% | 世界排名 |
2006 | 3003.1 | 1.42 | 第六位 |
2007 | 3710.2 | 1.49 | 第五位 |
2008 | 4616 | 1.54 | 第五位 |
2009 | 5802.1 | 1.7 | 第四位 |
2010 | 6980 | 1.75 | 第四位 |
2011 | 8160 | 1.83 | 第三位 |
2012 | 10298.4 | 1.98 | 第二位 |
2013 | 11846.6 | 2.08 | 第二位 |
2014 | 13400 | 2.1 | 第二位 |
2015 | 14220 | 2.1 | 第二位 |
來源:科技部統計網站
遺憾的是,我國科技投入大而產出小,科技發展滯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早在2002年,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就指出:“可以說數十年來中國人民為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不懈努力。但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和先進國家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科技發展滯后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環境嚴重污染、大量技術依靠進口、企業轉型升級困難,經濟不可持續發展。
導致我國科技投入大產出小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我國一直沒有解決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問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一直低下。2014年6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尖銳批評:“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
科技成果難以轉化,如同一個企業生產的產品銷售不出去,那么這個企業投入越大,生產越多,耗費價值就越大。傳統觀念下生產越多,創造價值就越大。事實上,生產需要耗費大量的人財物,是一個消耗價值的過程。生產出來的產品唯有通過生產交易出去后價值才能獲得恢復和提升。計劃經濟時期,生產出來的科技成果可以通過指令性計劃分配出去,即科技成果一定可以獲得應用。然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決定了科技成果是否能夠獲得應用。我國目前的現狀是理論上沒有解決科技成果市場交易問題,導致數萬個技術市場早已偃旗息鼓。連交易科技成果的市場都沒有更別談論什么市場配置了。
科技成果沒有市場配置,導致如下問題發生:
1.貪腐現象嚴重
我國每年高達萬億元的科技投入,大部分是政府財政投入,盡管也有大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實際上大部分是國企或者上市國企公司,這些公司每年又可以獲得大量政府科技投入補貼。由于沒有市場檢驗機制,從而形成大量貪腐現象發生。廣東省從省科技廳到下面科技管理部門,形成嚴重的貪腐窩案。從科技部到地方科技廳局,部門設置都是按照分錢模式設計的。國家科技部連一個負責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市場交易)的部門都沒有,以至于中國技術市場不知道應該哪個部委管理,很多部委都在管很多部委似乎都不在管。如果這種科技投入分配機制不解決,貪腐問題就不可能得到遏制。再打出什么陽光網站、陽光審核都無濟于事。
2.研發水平落后
科技成果不論水平高低都沒有市場配置機制,都轉化不出去。因此,我國科技成果的研發就處在一個沒有評判標準的混沌狀態。一方面國家不斷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另外一方面沒有評判標準,科技管理部門只能把資金按照計劃方式分配給那些有頭銜的所謂專家。這就出現了科技經費的分配不是按照研發水平進行,而是按照頭銜、論文進行分配。很多頭銜高的權威拿到很多無謂資金,而大量年輕有才華學者沒有科研條件。年復一年,我國科技論文越來越多,而科研水平越來越低。腐敗不僅僅表現在資金上,更表現在學風上。如今的高校,大量出現的是能拿到國家經費的老板,而不是學識淵博的教授。
3.虛假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
應該承認,我國科技管理部門為科技成果轉化做了大量工作。曾經創建了數萬個技術市場,幾十萬個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不論是科技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火炬中心、科技成果轉移中心還是科技園區孵化器等等,我國幾乎把全世界各國采用過的科技中介名稱全部引入。幾乎新上任一位領導,考察了一個國家,就引入一個新名詞,設立一個新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這幾十種不同名稱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實際上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中介服務。除了法律、會計、融資等社會中介外,我國不論省、地、市還是縣,科技管理部門都供養了許許多多個不同名稱但是業務重復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中介服務機構早已應該市場化了。但是由于沒有科技成果交易,使得這些科技中介機構實際上都是社會中介機構,但都是一些無法市場上生存的社會中介機構,所以就必須依靠政府財政供養。國家出錢是小事,虛假風氣盛行是大事。
科技成果是一種商品,一種特殊的商品。國外科技成果的研發(包括科技人才的培養)大部分是社會資本。我國情況特殊依靠國家財政大量投入,相當于國家是一個生產科技成果的企業(從人才培養到科技投入),每年投入高達數萬億元。對一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投入、生產,而是要將生產出來的產品交易出去。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交易不出去還不如不生產,因為那是無謂耗費資源。當生產出來的產品社會飽和時,我們說那是產能過剩,需要去產能。我國目前就存在至少十大產業產能過剩。所以中央今年強調去庫存。看看這些產能過剩產業,不論是鋼鐵還是煤炭,最多過剩個百分之二、三十。而我國科技領域,大概百分之八、九十的科技成果是交易不出去的,更是嚴重的產能過剩。當然這種過剩不是由于社會需要過剩,而是由于研發水平低下、科技成果交易不出去導致的。科技產業的產能過剩才是國家最大的產能過剩。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當我們用這一觀點分析問題時,必須承認唯有市場交易才能決定一個科技成果的價值。當我國生產出來的大量科技成果都不能交易時,人們并不知道這個科技產品是否是科技成果。當我們都不知道是否是科技成果時,我們還愿意為很多廢品而耗費巨資嗎?還愿意為腐敗提供尋租空間嗎?為了國家利益,在國家沒有解決科技成果交易之前,建議國家應該停止對科技的過度投入。
(本文作者介紹:廣東省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