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機構專欄 中歐視角 作者 姜建清(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
銀行發展模式必須不斷調整優化,不能形成思維方式、經營模式的路徑依賴,不適應數據信息時代生存環境的銀行將成為競爭的失利者。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艱難復蘇中,政治經濟形勢異常復雜,經濟結構大幅調整,新舊動力銜接不順,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金融監管更趨嚴格,貨幣擴量導致流動性寬松,利差繼續收窄甚至負利率推出,對全球銀行業形成資產質量下行、收入盈利下滑的巨大壓力,導致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競爭格局正在深刻變革中。
為應對經濟周期、行業周期疊加影響,全球不少國際金融機構采取出售資產、收縮規模、減員撤點等措施,以求度過發展低潮期,滿足資本需求和維系盈利能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銀行業,不可能獨善其身,也面臨著盈利增長率陡降和不良資產急升的挑戰。
客戶與銀行的“傳統關系”正在破裂
在諸多挑戰之中,銀行業還面臨金融數據化變革的新周期。以云計算、互聯網、移動化、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金融科技風起云涌,并迅速向金融領域滲透融合,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加速演進,銀行業務結構調整和行業跨界競爭加劇,出現了融資脫媒和支付脫媒的新環境、新格局。社會對銀行的傳統認識有所改變,銀行原有的規模、地域、網點等優勢正在減弱,銀行市場正在分化和快速演進,傳統關系正在破壞。
消費者較大程度地掌握了信息的主動權,他們主動地尋找自己想要的產品和服務,不再那么忠誠于自己的開戶銀行,也不一定聽從銀行銷售的引導,有些客戶掌握的信息甚至不比銀行銷售人員少。正在到來的數據化時代對銀行的固有觀念、商業文化和經營模式加以顛覆,它將導致市場格局的再次變化。
銀行發展模式必須不斷調整優化,不能形成思維方式、經營模式的路徑依賴,不適應數據信息時代生存環境的銀行將成為競爭的失利者。
銀行坐擁海量信息仍患“數據貧血癥”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技術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銀行業作為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始終站在信息技術應用的前沿領域。
21世紀以來,我國主要大型銀行先后完成數據大集中和綜合業務系統建設,信息化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取得了長足進步和顯著成就,大幅提升了創新發展和綜合競爭實力,實現了數據集中化、運營集約化、管理現代化和服務電子化。可以說沒有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就沒有今天中國銀行業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的銀行業信息化建設已近尾聲,必將加速進入信息化銀行建設的嶄新時代。通過信息化銀行建設,實現數據技術與經營管理的高度融合,才能打造銀行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重塑銀行業的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式。
在肯定中國銀行業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由于中國銀行業信息化建設是分步驟、漸進式的,許多系統是以復制手工操作的思路來設計和開發的,系統之間存在專業分割、標準不一、關聯復雜、流程過長、運行成本高等問題。
隨著銀行規模的持續擴張以及國際化、綜合化的發展,數據信息部門化、各自為戰、傳導遲緩、反應遲鈍等“數據病”越來越明顯。一些銀行坐擁海量信息,但由于數據割裂、缺乏挖掘和融合貫通,而患上數據“貧血癥”。
全球和中國銀行業一貫重視對信息化銀行建設的投資,但成功的關鍵在于信息化銀行建設的正確理念、戰略和實施。從銀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銀行,不是簡單的數據技術升級和應用范圍擴大,而要在銀行信息化的基礎上,實現信息的“融會貫通”,進而推動銀行經營管理質態發生根本性改變。
四個詞道出信息化銀行的核心
信息化銀行的突出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詞:集中、整合、共享、挖掘。
一是運營集中。作業模式工廠化、規模化、標準化,業務集中處理、前中后臺有效分離及各類風險的集中監控。目的是提高質量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風險。
二是系統整合。建立IT中樞和架構統一化,系統互聯互通高效化,破除數據信息孤島。目的是使經營管理靈活協調,市場客戶響應快速及時。
三是信息共享。形成便于檢索的數據共享平臺。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可用性、易用性。
四是數據挖掘。通過對數據收集、儲存、處理、分析和利用,使用先進的數據挖掘技術,使海量數據價值化。目的是據此判斷市場、發現價格、評估風險、配置資源,提供經營決策、產品創新、精準營銷的支持。
信息化銀行建設的成功實施會使銀行間出現競爭力的“代際”差異,贏者會持續保持戰略優勢。
三步走,建設信息化銀行
信息化銀行建設應從平臺、數據、金融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平臺。不僅要成為金融服務提供商,還要成為經濟體系中重要的數據服務提供商,通過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交易信息、金融信息、物流信息等信息資源的積累,利用大數據處理和數學建模分析,發現市場潛在的金融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其次是要打造完備的數據基礎。把數據倉庫構建好,包括對各種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將數據作為判斷市場、精準營銷、發現價格、評估風險、配置資源的重要依據,實現數據共享。
最后,商業銀行要主動融入互聯網的金融變局,吸收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成果,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借助大數據技術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推出新產品、新服務,延伸服務范圍,有效提高在傳統業務模式下容易被忽視的長尾客戶的服務供給,有效提高客戶的金融服務體驗,促進金融體系運作效率的提升。
大數據和智能化助力信息化銀行建設
信息化銀行建設的核心在于銀行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的信息化能力建設。資產轉化功能是金融企業最核心的功能,即實現資金在時間、空間、規模等維度上的轉化。
資產轉化的全過程都伴隨著風險,從目前多發的信用風險狀況,反映出傳統的信貸管理方式和現有的數據信息能力都已經不足以防控風險。如,無法及時和準確把握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社會征信碎片化和缺乏共享;無序競爭、多頭授信和數據割裂,放大信息不對稱;一些企業利用數據信息不對稱,屏蔽信息、假造交易;由于失信普遍,銀行擔憂受騙,形成當鋪文化,徒增社會交易成本,甚至造成劣質企業驅逐優質企業,形成惡性循環。
大數據和智能化在資產管理和風險控制領域的運用是未來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攻堅點。
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廣度和深度發生變化,銀行的風險控制必須提升到新階段。大數據不是抽樣,而是通過模型導入全數據來做交易習慣分析,從超越習慣的異常現象中發現風險。要強化對信息維度、來源的研究分析,細化到行業、區域、個人、對手、產品、交易、時間、內容等。
利用政府和中介組織、企業間、商圈的交易詳細數據,結合社會失信、違約、違法數據,解決好數據源的可得、可靠、準確、及時。數據歷史長度越長,準確性越高。依靠數據集成、整合分析方式對信用風險進行監控,建立數據關聯、數據匹配等邏輯性分析模型。
一是依此實現精準授信、精確管理。通過標準化、專業化信貸分類,采用大數據分析和數學建模,解決傳統的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失準”“失察”和“失步”的弊端。并縮短管理環節,提升審批效率。
二是依此實現信貸創新。做到準入精準化、審批自動化及風控模型化,更多開發線上自助融資產品。
三是依此實現對客戶行為需求的把握。建立統一的客戶標簽和客戶畫像,形成全景視圖,推行精準有效營銷。
四是依此實現對關注企業及其數據的風險判斷。通過數據合成,相互佐證,搜集多維數據源對異常交易、異常賬戶、異常習慣進行判斷。數據真實透明,資金流、物流及信息流清晰可見,信息具歷史長度的企業,會是受銀行歡迎的核心客戶。銀行應區分信息可靠企業和復雜企業,風險越大的行業和企業所需要的信息維度也就越多,并確立不同的準入方式,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
五是依此實現對企業資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的嚴格監控。關注結算主要是關注風險,結算逃離可能就是風險預示。貸后管理須依靠每日的流量監控,不良的信貸文化是貸后不聞不問,僅依靠還息來了解客戶。
六是依此建立風險計量體系。確定風險偏好、集中度風險與風險限額,并確定資本合理分布。
科技革新打開傳統銀行業“腦洞”
現代金融的發展趨勢是金融和信息科技的結合。金融科技革命引發了貨幣形態從實物貨幣向虛擬貨幣方向發展;銀行概念從支付融資中介向信息中介方向發展;柜臺服務從人人對話向遠程移動自助方向發展。銀行與金融科技有密切互動關系,最近幾十年來所有金融創新的背后都有科技的背景。
銀行主動擁抱科技,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銀行業從來是科技創新成果的最新嘗試者。未來在融資領域,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會提升資產轉化過程中風險的把控能力,信貸決策也是博弈過程,要超越依靠實踐和失誤積累經驗的傳統做法。
通過學習積累勝敗經驗,利用深度神經網絡,模擬人腦的機制來判斷、決策信貸;互聯網金融和區塊鏈技術會在支付領域發揮作用,提升支付的安全性;VR技術會在信貸現場調查等領域嶄露頭角,非結構化的圖像數據為遠程決策者提供身如其景的感受;遠程移動互聯技術會導致傳統銀行營業服務模式的顛覆,銀行業務去機構、去人工是一個緩慢但不可逆轉的趨勢。
未來銀行不是一個場所,但它一定會是不可或缺的服務。雖然世界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痛苦沖擊,但經濟金融領域創新的腳步會因此而加快。全球銀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數據化革命,傳統意義上的銀行漸行漸遠,而一個更富活力與效率的數據化、信息化銀行漸行漸近。對世界銀行業而言,這是一次極富挑戰性的轉身。中國銀行業應當在這個歷史巨變中擔當先行者,用我們的實踐和努力來探索一條新路!
(本文作者介紹: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由中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共同創辦,專門培養國際化管理人才的非營利性高等學府。微信號:CEIBS6688)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