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葉毓蔚
2016年8月2日起,海外買家在加拿大大溫地區購買民宅將被征收15%的特別物業交易稅。這意味著,一套100萬的物業,海外買家將額外多交15萬的稅。在一個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對海外資金的流入采取這樣一種“粗暴干預”,其背后,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壓力及政治考量的。
加拿大BC省政府于7月25日突然宣布了一項重磅改革,將于8月2日開始,向在大溫地區購買民宅,卻沒有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的海外投資者(包括沒有在加拿大注冊的海外公司或者由外國人控制的公司)征收額外房產轉讓稅(Property Transfer Tax),稅率高達15%。
簡單地說:目前大溫地區的平均房價約為100萬加元/套,海外投資者買100萬的房,需要在原先的各種稅費外,多交15萬加元的稅給政府。或者換個更直觀的例子,今年5月份一名周姓中國留學生以3110萬加元買下一棟豪宅,創下2016年溫哥華豪宅最高成交紀錄,如果這筆交易發生在8月2日以后,則這位神秘買家需要多交466.5萬加元(折合人民幣高達2300多萬元)的稅款。
有沒有刺刀見紅的感覺?
7月26日,在該重磅消息發布后僅僅一天,加拿大金融機構監管辦公室(OSFI)就向各大銀行發出警告,要求進行壓力測試,檢驗一旦大溫房價下跌50%,大多房價下降40%,其他地區房價下跌30%,可能帶來的沖擊。
而加拿大本輪樓市的另一領漲龍頭——多倫多市及所在的安大略省,馬上也成為關注的熱點。安省財政部長近日表示,可能會〝做出決定來減緩多倫多房市上漲〞,但拒絕提供任何細節。
對于一個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而言,對外來資金的流入采取如此“簡單粗暴”的干預手段,是非常罕見的,何況房地產行業還養活了許多周邊行業,包括房產經紀、房產律師、建筑施工等等。
但溫哥華高房價已不單是經濟的問題,更引發了社會穩定的話題。
據RE/MAX的統計數據,僅2015年,溫哥華的平均房價就上漲了17%,平均房價達到家庭平均收入的10.6倍。畸形的高房價對溫哥華本地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產生了巨大的排出效應。從今年初年輕群體發起的“我們沒有1百萬”抗議活動,到近期一些當地居民占據空房和建筑工地,抗議拆遷和高房價,由房子引發的社會矛盾日漸發酵。反對黨也借此發起抗議,要求現任自由黨政府采取措施,收集、調查、公開相關房屋數據,嚴厲監管本地樓市。
這種情況下,執政的BC省自由黨政府考慮到明年省選的選票,因而對房市采取打壓措施,討好那些認為大溫房市高漲是因為“海外買家尤其是中國人把貪污的錢和非法黑錢帶入溫哥華房市”的主流選民,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選擇。
實際上,從今年2月份開始,BC省府“關門打狗”的節奏就已經非常明顯了:
2月17日起,BC省要求房地產交易中買家需披露國籍身份;
3月份,政府放風開始研究限制外籍人士炒房,并宣稱已與CMHC(加拿大按揭和住房公司)合作,收集海外買家資料;
6月份,BC省正式對外國購房者實行注冊登記,并要求其提供納稅證明。同時溫哥華市長對征收空屋稅進行民意調查,跨代政治家及不同年齡段民眾的意見空前一致,18歲到34歲的80、90后年輕人當中呼聲甚至高達89%;
而就在7月初,OSFI給各大金融機構發送了長達4頁的信件,要求在放貸時加強對貸款人的審查,密切關注貸款者的身份以及來自哪些地區,當時即已被認為是對海外資金來源的重點關注。
這些消息出得零零散散,當時被很多人認為只是放放風嚇唬民眾,在心理上打擊一下而已,加上加拿大各級政府辦事素來龜效,沒人想到BC省府此次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推出重磅政策。不過回過頭看,突然的背后,實際上已是各方大半年博弈的結果。
此次BC省的政策一公布,第一個拍手的是溫哥華當地民眾:根據Angus Reid的調查,大溫地區支持新稅的居民比例高達90%。
但把矛頭都指向海外買家,靶子定位是否精準呢?
就在宣布該項政策不久前的7月7號,BC省財政廳長Mike De Jong首次公布了海外買家在BC省置業的詳細數據。以6月10日至6月29日的數據為例,BC省共錄得超過1萬宗房屋成交紀錄(房產交易總額超過76億加元),登記為海外買家的僅占337(其中258個來自中國大陸),占總交易量的3.3%(投資額為3.9億加元)。溫哥華市的比例稍高,溫西、溫東和市中心共成交1139宗房產交易,總金額為16億元,其中有47宗交易與海外買家有關,比例為4.1%(投資額為6400萬加元)。這意味著,外國人對大溫地區的樓市影響,至少在明面上,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大。
對于海外投資借助有加拿大身份的人群進入加拿大市場的行為,當然會有,但是政府恐怕無能為力,因為它不能承擔壓制整體房市的責任,也無法針對一個特定的族裔進行選擇性的控制。
從這個角度講,此次改革對房價的真正影響,恐怕仍然是心理暗示大于實際效果。因為這是加拿大省一級政府首次對類似的海外投資進行直接限制。BC省動手后,民眾會聯想,這是否會成為進一步改革的開端,后續政府還會出臺什么樣的政策,其他省份(尤其是經濟龍頭安省)是否會跟進。這些猜測在輿論的推動下發酵、傳播,對投資者情緒的影響,可能遠比政策本身影響要大得多。
至于在加拿大本輪房市上漲中飽受詬病的中國投資者,某種程度上,被當地輿論當做靶子,也與自身的心態以及對當地規則的不融入、不了解有一定的關系。
“在多倫多,大把俄羅斯人和伊朗人拿著現金購買公寓房;在東部海洋省份,美國富人橫掃海邊度假別墅;說起買舊宅推倒重建,在各地市場上規模做得大的也絕對不是中國人。為什么環球郵報之類的老是噴中國人?”
對于這個問題,一位房產經紀的感慨或許代表了一部分的實情:“中國富豪愛競價搶房,不少人還以上當地媒體頭條而沾沾自喜,覺得老子有錢為國爭光了,你們當地人是羨慕嫉妒恨。再看看其他國家的富豪,豪宅照買,但人家又是信托基金,又是離岸公司,而且參與各種社會公共事務,各種工具用得多嫻熟,悶聲發大財!到最后,政府為了安撫民心,一棒子又打回到中國人頭上!便宜不是占得最多的,黑鍋全背了!”
如果摒棄情緒,回歸經濟的角度,真正要解決居者有其屋,恐怕還是“熱錢往哪里去”的問題。如果政府繼續采取直升機撒錢的方式瘋狂印鈔,實體經濟持續蕭條,資本熱錢全世界亂竄,那么,資產的泡沫化恐怕不是能否被強行遏制,而是像決堤的洪水,哪里有路往哪里去的問題了。
作為逐利的資本,追逐泡沫無可厚非,熱衷于創造更大的泡沫,其實已經是在給自己掘墓,到最終若躲閃不及,死于泡沫恐怕仍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和循環。
(本文作者介紹:資深金融從業人員,現居多倫多,從事金融理財服務工作,媒體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